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抗结核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贺龙 王慧燕 +2 位作者 李卓 高建国 翟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480-3485,共6页
背景:抗结核化疗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全身给药难以维持病灶区的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欠佳。目的:制备一种原位、长期释放抗结核药物且兼备促成骨作用的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方法:将亲水性的抗结核... 背景:抗结核化疗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全身给药难以维持病灶区的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欠佳。目的:制备一种原位、长期释放抗结核药物且兼备促成骨作用的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方法:将亲水性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疏水性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通过复乳法负载到聚乳酸-羟基乙酸中,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共混至壳聚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制备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检测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药与抗结核杆菌的能力。将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载药微球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的成骨性能。结果与结论:①载药微球中异烟肼1 h内的突释约为23.3%,2 d内的释放率约为42.6%,随后进入缓释期,25d后进入平台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1h内的累积释放率约为19.8%,2d内的释放率约为44.7%,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联合载药水凝胶中异烟肼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最初1 h的释放分别为8.3%和8.5%,第2天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5.2%和17.6%,远低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②体外4周后,联合载药水凝胶的抑菌直径大于载药微球,抑菌率高于载药微球(P<0.05);③联合载药水凝胶与载药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活力均约为100%;④培养5,10d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载药微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原位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有作为治疗骨关节结核及其他骨关节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异烟肼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聚乳酸-羟基乙酸 壳聚糖-明胶 成骨 抗结核 缓释
下载PDF
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溶液热力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唐四叶 曹欣祥 +1 位作者 刘丰 王晔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了准确地预测溶液热力学数据,分别使用了36和38种溶剂对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正交优化计算方法确定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三维溶度参数,分别为:δ_d=17. 969 (MPa)^(1/2),δ_p=6. 707 (MPa)^(1/2),δ_... 为了准确地预测溶液热力学数据,分别使用了36和38种溶剂对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正交优化计算方法确定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三维溶度参数,分别为:δ_d=17. 969 (MPa)^(1/2),δ_p=6. 707 (MPa)^(1/2),δ_h=7. 324(MPa)^(1/2);δ_d=17. 083 (MPa)^(1/2),δ_p=6. 939 (MPa)^(1/2),δ_h=8. 650 (MPa)^(1/2)。单体中乳酸和乙醇酸浓度的升高会引起高分子聚合物溶度参数的增大。依据溶度参数,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和相互作用半径。同时,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剂的体积修正系数,聚乳酸—溶剂体系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剂体系的体积修正系数分别在0. 80~0. 90和0. 85~1. 10范围内。获得的相互作用参数、相互作用半径及体积校正系数完全符合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溶度参数 相互作用参数 体积修正系数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发泡法制备PLGA多孔组织工程支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倩倩 唐川 +3 位作者 杜哲 关怡新 姚善泾 朱自强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82,共9页
利用超临界CO2(SC-CO2)发泡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多孔支架材料,研究了PLGA分子量和组成、发泡过程温度、压力以及泄压速率等对泡孔尺寸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GA组成中乳酸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孔径增大且连... 利用超临界CO2(SC-CO2)发泡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多孔支架材料,研究了PLGA分子量和组成、发泡过程温度、压力以及泄压速率等对泡孔尺寸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GA组成中乳酸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孔径增大且连通性增强;提高过程压力易形成孔径小且泡孔密度大的微孔结构材料;降低泄压速率,泡孔易合并形成大孔.聚合物处于高弹态时,较低的发泡温度易导致特殊的多面体结构大孔的形成;而当温度较高时,泡孔塌缩形成球形微孔结构,且泡孔尺寸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SC-CO2发泡法能有效地去除有机溶剂,避免在高温条件下操作,可以实现5~500μm范围内孔径可控的PLGA多孔支架材料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超临界co2 发泡 多孔支架
原文传递
聚羟基丙酸乙酸膜的降解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智荣 黄虹 +1 位作者 饶炬 程树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3-385,共3页
以 GPC、NMR及 DSC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聚羟基丙酸乙酸 (PLGA)降解过程中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吸水率、失重及玻璃化温度的变化 ,并探讨了 PLGA的体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 :降解温度高于 1 0°C时 ,PLGA进行均相降解 ;温度低于 1 ... 以 GPC、NMR及 DSC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聚羟基丙酸乙酸 (PLGA)降解过程中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吸水率、失重及玻璃化温度的变化 ,并探讨了 PLGA的体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 :降解温度高于 1 0°C时 ,PLGA进行均相降解 ;温度低于 1 0°C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丙酸乙酸膜 药物控制释放 玻璃化温度 降解机理 生物降解型聚酯 生物材料
下载PDF
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植入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段智霞 郑启新 +2 位作者 郭晓东 袁泉 陈顺广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生物因子与可降解PLGA复合物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实验分3组。A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B组:单纯PLGA组;C组:明胶海绵组。分别于Wistar大鼠背部两侧骶棘肌下包埋植... 目的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生物因子与可降解PLGA复合物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实验分3组。A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B组:单纯PLGA组;C组:明胶海绵组。分别于Wistar大鼠背部两侧骶棘肌下包埋植入。术后1、4、8和12周取材。经组织学观察和CT三维成像比较成骨情况,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及骨桥蛋白的蛋白表达,了解异位成骨的情况。结果植入块周围初期均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后期均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A组植入4周时植入区有软骨生成,8周时有活跃的成骨细胞出现,并有非编织骨结构。12周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有典型的骨小梁新生血管结构。B组和C组12周时仅见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成骨。结论人工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体内能启动软骨化骨过程,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有与天然BMP2类似的骨诱导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2活性多肽 PLGA共聚物 异位成骨
原文传递
聚乳酸乙醇酸的固相聚合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吕莉 丁晓慧 林国良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5-659,共5页
为了制备安全、经济且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要求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以乙醇酸(GA)和外消旋乳酸(LA)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熔融聚合制备低聚物,而后引入固相聚合合成PLGA.采用红外光谱、黏度法、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对产物进... 为了制备安全、经济且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要求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以乙醇酸(GA)和外消旋乳酸(LA)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熔融聚合制备低聚物,而后引入固相聚合合成PLGA.采用红外光谱、黏度法、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对产物进行表征,探讨了固相聚合条件对PLG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相聚合明显提高了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分段控温聚合更有利于聚合物分子质量的提高,可使PLGA的分子质量提高到固相聚合反应前的2.46倍.低聚物在压力0.001MPa条件下,先后经过135℃/4h,160℃/8h,165℃/20h固相聚合后,其分子质量可达到9.34×104 u.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反应的进行,聚合物的分子质量不断提高,其熔点也随着固相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PLGA) 无催化剂 固相聚合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佳欣 肖二飞 +2 位作者 张龙 钱胜涛 刘立建 《合成纤维》 CAS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降解性、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等可随单体组成变化而变化,在医疗领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PLGA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降解机制和性...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降解性、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等可随单体组成变化而变化,在医疗领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PLGA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降解机制和性能,概述了其在药物运输、骨组织工程以及手术缝合线等医用领域的应用,建议用熔融缩聚法制备成本更低的高分子质量PLGA,以取代传统石油基材料,实现其在工农业和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 可降解材料 合成 应用
下载PDF
载吲哚菁绿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表征及其光热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范亚茹 李瑞欣 +3 位作者 李凤集 罗睿 刘浩 严颖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17-1823,共7页
背景:吲哚菁绿作为高效的光热转换剂可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但其具有水不稳定和光降解等缺点,利用载体负载吲哚菁绿提高其稳定性,对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 背景:吲哚菁绿作为高效的光热转换剂可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但其具有水不稳定和光降解等缺点,利用载体负载吲哚菁绿提高其稳定性,对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光热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延缓吲哚菁绿光降解,提高其光热稳定性。方法:①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负载吲哚菁绿的微球,对其形貌、粒径分布、表面电荷、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表征。②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0.6,0.8,1.0,1.2 g/L)经近红外光辐照5 min,考察溶液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未避光放置0,3,6,9 d,观察近红外光辐照5 min内的温度变化;将游离吲哚菁绿溶液与吲哚菁绿微球悬液在1.0 g/L质量浓度下进行4个开-关激光光照循环,考察溶液温度变化。③将舌鳞癌细胞系SCC-25接种于48孔板内,分8组培养:对照组、空白微球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组、1.0 g/L吲哚菁绿微球组、近红外光照组、空白微球+近红外光照组、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处理1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吲哚菁绿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54±0.29)μm,Zeta电位为-(20.2±1.58)mV,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9.24±1.29)%和(4.87±0.15)%;②游离吲哚菁绿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相似的光热转换能力,但增加激光辐照次数或未避光存放后,游离吲哚菁绿的光热转换能力较吲哚菁绿微球明显降低;③1.0 g/L游离吲哚菁绿+近红外光照组和1.0 g/L吲哚菁绿微球+近红外光照组的SCC-25细胞皱缩呈球型,该两组的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01);④结果表明,吲哚菁绿微球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明显延缓了吲哚菁绿的光漂白和光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吲哚菁绿 微球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光热治疗 SSC-25细胞 近红外光 乳液-溶剂蒸发法
下载PDF
装载阿那曲唑和复合Poloxamer188的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的表征
9
作者 董欣 刘阳 +2 位作者 温梦 王浩 程博闻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考察Poloxamer188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中阿那曲唑的释放行为及家兔口服药物动力学。方法采用均相溶液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电纺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考察纤维形态,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考察纤维中材料复合和载药行为。高效... 目的考察Poloxamer188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中阿那曲唑的释放行为及家兔口服药物动力学。方法采用均相溶液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电纺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考察纤维形态,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考察纤维中材料复合和载药行为。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载药纤维体外释放行为和家兔口服后血浆药物质量浓度经时曲线。结果相对于聚D,L-乳酸-co-乙醇酸的质量百分比,当Poloxamer188复合量为12.5%和阿那曲唑载药量为10%、20%和30%时,可以得到澄清的待纺溶液,静电纺丝能够进行,且纤维形态良好。随着阿那曲唑载量的增高,3 d后药物的释放百分量逐渐降低,所有纤维在1 d后药物百分释放量均大于70%。口服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分散体,载药纤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前者的76.2%,最大血药质量浓度为前者的38.3%。结论Poloxamer188复合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可以作为阿那曲唑每日单次口服缓释载体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那曲唑 纤维 静电纺丝 Poloxamer188 聚乳酸-co-乙醇酸 缓释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昌绚 胡运玖 +5 位作者 李明 罗聪 瞿向阳 谢丽娜 邬均 蒋电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95.325,P=0.000)。微球呈球形,分散性良好,药物均匀地分布于载体基质中。载药微球在前2 d释放药物较快,累计释放药物量分别为(9.07±0.11)%、(13.33±0.04)%和(15.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14.474,P=0.000)。从第3天开始,释放药物速率减缓,总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2.10±0.26)%、(80.22±0.56)%和(78.6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16,P=0.000)。在3种拟合方程中,均以Higuchi方程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呈突释和缓释两相释放,释放曲线更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体外释放 HIGUCHI方程
下载PDF
不同PLGA型号对奥曲肽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力 李敏智 仝新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考察了不同型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水溶性药物奥曲肽微球载体对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LGA中丙交酯含量降低,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而突释量增大。PLGA型号相同时,黏度较大的PLGA微球载药量和包封... 考察了不同型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水溶性药物奥曲肽微球载体对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LGA中丙交酯含量降低,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而突释量增大。PLGA型号相同时,黏度较大的PLGA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突释量较小。采用PLGA与聚乳酸(PLA)混合材料制备的微球比单用PLGA材料微球的突释量小、载药量和包封率高、缓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包封率 突释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PLGA/ECM神经支架性质的体外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彬 可金星 +4 位作者 蔡绍皙 李校堃 张路 陈文琦 张耀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9-357,共9页
以赖氨酸、神经生长因子(NGF)、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猪皮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考察其内部三维结构,生物力学性质,降解特性,雪旺氏细胞黏附状况,以及其对NGF的可控释放作用;从而评价其作为促周围... 以赖氨酸、神经生长因子(NGF)、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猪皮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考察其内部三维结构,生物力学性质,降解特性,雪旺氏细胞黏附状况,以及其对NGF的可控释放作用;从而评价其作为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支架的可行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PLGA渗透入去细胞猪皮内部固有的蜂窝状孔隙中,并覆盖在孔隙内表面;孔隙率为68.3%~81.2%,密度为0.62~0.68 g/cm3。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为8.308 MPa,断裂伸长率为38.98%,弹性模量为97.27 MPa;在4周的体外降解测试中,其最大失重率为43.3%;赖氨酸在复合材料中的添加对降解液pH的相对稳定具有显著作用;在30 d中,复合材料对NGF的累积释放率为38%;通过雪旺氏细胞与复合材料的共培养,发现雪旺氏细胞能够在其表面及孔隙中黏附。因此表明本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 细胞外基质 周围神经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神经生长因子 赖氨酸 雪旺氏细胞
原文传递
投药量对SPG膜乳化法制备载蛋白微球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喆霏 罗永梅 +2 位作者 罗宇燕 姜彩云 张永明 《今日药学》 CAS 2017年第11期725-728,共4页
目的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PEG-PLGA)微球,研究投药量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等为指标,评价PEG-PLGA微球的理化性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内外形态结构,并考察微球体... 目的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PEG-PLGA)微球,研究投药量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等为指标,评价PEG-PLGA微球的理化性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内外形态结构,并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及吸水膨胀性能。结果随着投药量的增加,微球表面及内部孔洞增加,微球释药速率增快。投药量为75 mg时,实际载药量及吸水膨胀有最大值。结论不同投药量所得微球的内外形态在载蛋白PEG-PLGA微球的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微球 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 蛋白药物 SPG膜乳化法
原文传递
聚乳酸、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流变性能
14
作者 唐四叶 张瑞 林赛赛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8-1004,共7页
采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不同质量分数时的黏度,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的黏流活化能.结果表明: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属于假塑性流体,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乳酸-乙醇... 采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不同质量分数时的黏度,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的黏流活化能.结果表明: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属于假塑性流体,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和聚乳酸溶液的黏度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黏度与浓度之间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黏度与温度之间均符合Arrhenius指数函数方程;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的黏流活化能基本上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的黏流活化能越大,流动越困难,溶液的黏度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当溶剂、浓度一定时,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的黏流活化能低于聚乳酸溶液的黏流活化能,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的黏度比聚乳酸溶液低得多.这说明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与溶剂的相容性更好,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液比聚乳酸溶液更易流动.高分子与溶剂的相容性取决于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黏度 黏流活化能
下载PDF
SPG膜乳化法制备载蛋白的PEG-PLGA复合微球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喆霏 钟晨 +2 位作者 罗永梅 罗宇燕 张永明 《今日药学》 CAS 201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考察在内水相加入海藻酸钠(Sa),外水相加入氯化钙(CaCl_2),对SPG膜乳化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PEG-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并计算其结构参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在微球内部的... 目的考察在内水相加入海藻酸钠(Sa),外水相加入氯化钙(CaCl_2),对SPG膜乳化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PEG-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并计算其结构参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在微球内部的分布情况;并考察微球的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加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制得的复合微球孔隙率低,蛋白分布广,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前期释放低,释放无迟滞。结论 PEG-PLGA复合微球载药释药性能较好,释药符合缓释制剂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微球 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 蛋白药物 海藻酸钠 SPG膜乳化法
原文传递
膜分离技术改进传统聚(L乳酸乙醇酸)生产工艺研究
16
作者 宣凤琴 方星 +1 位作者 郝建文 张波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4-36,共3页
通过膜分离技术分离纯化聚(L乳酸乙醇酸)工艺研究,并与传统萃取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有效成分保留率高,无相变,节能,无二次污染,操作过程简单,经济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 膜分离 纯化 聚(L乳酸乙醇酸) 工艺研究
下载PDF
Poloxamer188复合米托蒽醌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的表征
17
作者 王瑛颖 董欣 +2 位作者 刘阳 黄佳娜 王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3-18,共6页
目的制备载米托蒽醌的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考察Poloxamer188复合量和载药量对纤维形态和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将米托蒽醌,Poloxamer188,聚D,L-乳酸-co-乙醇酸共同溶解在二氯甲烷与乙酸的共溶剂中,形成均相溶液后静电纺丝。将... 目的制备载米托蒽醌的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考察Poloxamer188复合量和载药量对纤维形态和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将米托蒽醌,Poloxamer188,聚D,L-乳酸-co-乙醇酸共同溶解在二氯甲烷与乙酸的共溶剂中,形成均相溶液后静电纺丝。将所得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形态,紫外分光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释放量,绘制释放曲线。X-射线衍射和差示热分析法对材料复合进行表征。结果体系中Poloxamer188复合量和米托蒽醌载量的提高均有助于形成理想形态的纤维,同时也有助于药物的释放。各个纤维的突释量均较大,缓释期小于24 h,40 d平台期内的释放增量很小。随着Poloxamer188复合量和药物载量的增高,纤维材料复合程度加深。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聚D,L-乳酸-co-乙醇酸电纺纤维中Poloxamer188及米托蒽醌载量对纤维形态及释药行为影响的初步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托蒽醌 静电纺丝 纤维 泊洛沙姆188 聚乳酸乙醇酸 药物释放
下载PDF
姜黄素/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抗凝血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唐家驹 王进 +2 位作者 潘长江 任玲 黄楠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支架临床应用中最突出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的药物洗脱支架还存在抗凝血不足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晚期血栓形成的病例在临床上有所报道。姜黄素具有抗增生...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支架临床应用中最突出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的药物洗脱支架还存在抗凝血不足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晚期血栓形成的病例在临床上有所报道。姜黄素具有抗增生以及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有望成为药物洗脱支架的新颖药物。我们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三种浓度(3wt%、5wt%、8wt%)的姜黄素复合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复合薄膜的组成成分,结果显示:姜黄素与PLGA的特征峰在复合薄膜的红外图谱中均有出现;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复合薄膜表面的血小板黏附数量减少,较少团聚、变形和激活;复合薄膜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纯PLGA薄膜的APTT,这都表明姜黄素/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复合薄膜的抗凝血性能得到改善,且复合薄膜的抗凝血性能在实验药物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凝血性能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 抗凝血 复合薄膜
下载PDF
含姜黄素的(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薄膜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任玲 王进 +2 位作者 唐家驹 潘长江 黄楠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4-878,共5页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一直是困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而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里程碑。由于姜黄素具有抗炎和抗增生等药理活性而有望应用于药物洗脱支架。本文采用四唑蓝比色法...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一直是困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而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的里程碑。由于姜黄素具有抗炎和抗增生等药理活性而有望应用于药物洗脱支架。本文采用四唑蓝比色法测定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对不同浓度姜黄素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的浓度范围为2.5~10μg/ml时,对平滑肌细胞的抑制率大于80%。再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oly(lactic acid-co-glycol acid),PLGA)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三种姜黄素浓度(3wt%,5wt%,8wt%)的复合薄膜。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检测结果显示这三种载药薄膜对平滑肌细胞没有急性的毒性反应。采用AlamarBlue法分别研究了三种浓度含姜黄素的PLGA薄膜和平滑肌细胞经3d和7d共培养后的细胞活性,表明三种浓度的含姜黄素薄膜均能够显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尤其当薄膜中姜黄素浓度为8wt%时,细胞活性值最低,抑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 抗增生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A novel bioactive nerve conduit for the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3
20
作者 Bin-bin Li Yi-xia Yin +2 位作者 Qiong-jiao Yan Xin-yu Wang Shi-pu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50-155,共6页
The use of a nerve condu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gulate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neurotrophins i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nd avoid autograft defects. We constructed a poly-D-L-lactide(PDLLA)-based... The use of a nerve condu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gulate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neurotrophins i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nd avoid autograft defects. We constructed a poly-D-L-lactide(PDLLA)-based nerve conduit that was modified using poly{(lactic acid)-co-[(glycolic acid)-alt-(L-lysine)]} and β-tricalcium phosph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bioactive PDLLA-based nerve conduit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PDLLA-only conduit in the nerve regeneration following a 10-mm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rats. We observed the nerve morpholog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regeneration, 35 days post injury, using hematoxylin-eosin and methylene blue staining. Compared with the PDLLA conduit, the nerve fibers in the PDLLA-based bioactive nerve conduit were thicker and more regular in size. Muscle fibers in the soleus muscle had greater diameters in the PDLLA bioactive group than in the PDLLA only group. The PDLLA-based bioactive nerve conduit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pair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lylactic acid poly{(lactic acid)-co-[(glycolic acid)-alt-(L-lysine)]} β-tricalcium phosphate nerve conduit nerve fib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