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吸附富集、生物降解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韦朝海 张小璇 +2 位作者 任源 胡芸 吴海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发达地区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POPs,浓度为几到几十ng.L-1范围,部分流域超标;针对水体中低剂量的POPs,吸附法是有效的分离技术,生物相及仿生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富集倍数;POPs的生物降解在热力学方面被认为可行,高效菌不断地被分离得到,因此,吸附富集与功能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耦联可以成为有效的控制技术;此外,还从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源头控制、POPs的广泛监控和政策落实方面评价了POPs的控制过程.最后指出,POPs的水污染控制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与工业过程研究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水污染控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吸附富集 生物降解 过程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探空和数值模拟天津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旭 蔡子颖 +4 位作者 韩素芹 史静 唐颖潇 姜明 邱晓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8,共10页
污染发生在边界层中,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对重污染天气形成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无人机探空、地基遥感观测和数值模式,开展天津地区2019年1月10~15日重污染过程期间边界层垂直结构及污染成因分析,以期加强北方沿海城市边界层过程对... 污染发生在边界层中,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对重污染天气形成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无人机探空、地基遥感观测和数值模式,开展天津地区2019年1月10~15日重污染过程期间边界层垂直结构及污染成因分析,以期加强北方沿海城市边界层过程对重污染影响规律认知,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层结对重污染天气形成、持续和消散有显著影响,此次过程伴随逆温层的发展和消散,PM_(2.5)高浓度区白天向大气上层发展,高度可达300 m以上,夜间向近地面压缩,高度在100 m左右;雾天气出现并在白天维持,改变了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雾顶逆温的持续存在抑制了污染物向大气上层扩散,使得白天湍流垂直混合过程贡献明显下降,导致近地面重污染天气维持和发展;过程期间区域输送贡献率为66.6%,边界层垂直结构与重污染天气区域输送密切相关,区域污染物输送高度主要出现在边界层顶部以及雾顶逆温层以上的大风速层处,且随着边界层和雾顶抬升高度的变化,通过下沉运动影响地面,形成北部弱高压天气控制下静稳天气区域输送;边界层垂直结构影响冷空气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S3阶段雾顶的强逆温导致冷空气无法通过湍流切应力传导到地面,在高低空存在明显的风速差,冷空气影响地面时间延后,作用减弱,重污染天气无法彻底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探空 重污染天气 数值模拟 标记法 过程分析
原文传递
青岛市PM_(2.5)重污染天气演变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强 薛迪 +4 位作者 王爽 王林慧 王静 马艳 刘晓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23-3635,共13页
运用WRF-CMAQ模式对2016年1月1日~1月7日青岛市的PM_(2.5)重污染天气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青岛市PM_(2.5)重污染形成、持续和清除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观测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岛市主要气象要素和近地面PM_(2.5)浓度的变... 运用WRF-CMAQ模式对2016年1月1日~1月7日青岛市的PM_(2.5)重污染天气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青岛市PM_(2.5)重污染形成、持续和清除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观测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岛市主要气象要素和近地面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在重污染形成期,持续的西南气流将山东南部、安徽、江苏等地PM_(2.5)及其前体物传输至青岛地区;逆温层的出现及大气边界层高度的降低使得输送至青岛地区的PM_(2.5)在近地面积累,浓度升高.由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地传输至山东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的PM_(2.5)及其前体物,在重污染持续期沿近地面传输至青岛,加之液相化学过程生成了大量的二次气溶胶,导致PM_(2.5)浓度一直维持在200μg/m^3以上.重污染清除期,风速加大,水平传输作用加强,高浓度的PM_(2.5)污染带向下风向转移.区域传输对此次青岛市PM_(2.5)重污染事件具有重要贡献,3个时期的贡献率分别为87.0%、68.5%和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MAQ PM2.5 重污染天气 过程分析 区域传输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一鸣 洪莹莹 +4 位作者 张舒婷 王雪梅 范绍佳 冯业荣 樊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17-3025,共9页
为了解大气中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情况,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进行研究.模拟时间是2012年10月,期间珠三角主要受高压系统的控制,在17日冷锋过境前后高压天气形势发... 为了解大气中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情况,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进行研究.模拟时间是2012年10月,期间珠三角主要受高压系统的控制,在17日冷锋过境前后高压天气形势发生转变,风向从东北风转为偏东风.结果表明,珠三角秋季PM2.5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水平分布特征,随着高度的上升浓度高值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偏移;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陆地上PM2.5输送高度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变化特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源排放,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是影响近地面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过程;本地污染物排放是城市中心(广州站)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在下风向位置(江门站)外来污染物的水平输送过程是PM2.5的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Models-3/CMAQ模式 气溶胶污染 过程分析
下载PDF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沈劲 刘瑀菲 +3 位作者 晏平仲 汪宇 潘泽凯 陈多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0,共6页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臭氧(O3)污染事件,全省共出现111个城次空气质量轻度污染、8城次空气质量中度污染,珠三角西南部的江门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共出现3天中度污染。采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综合过程分析模块,分析了不...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臭氧(O3)污染事件,全省共出现111个城次空气质量轻度污染、8城次空气质量中度污染,珠三角西南部的江门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共出现3天中度污染。采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综合过程分析模块,分析了不同物理化学过程对本次O3污染事件污染过程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本次O3污染事件中,在持续偏东北气流的影响下,江门等珠三角西南部城市处于下风向,其较严重的近地面层O3污染主要是由水平输送导致;上边界O3往下输送主要对下午和夜间的O3有正贡献,但化学过程对近地面O3有净消耗作用,几十米以上的高空化学过程在白天则主要表现为O3净生成;O3的城市间输送导致下风向地区出现较严重的O3污染,秋季是珠三角地区的O3污染季节,建议加强珠三角中东部等地的O3前体物控制,以减轻下风向城市的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事件 污染过程分析 广东省 国庆期间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两种污染来源对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贺瑶 朱彬 +2 位作者 李锋 康汉青 高晋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3-1222,共10页
应用Model-3/CMAQ模式,结合观测资料和后向轨迹,分析了2015年1月21日~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重点对比了2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过程(大风外源输入污染21日12:00~23:00和静稳本地积累污染22日~24日12:... 应用Model-3/CMAQ模式,结合观测资料和后向轨迹,分析了2015年1月21日~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重点对比了2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过程(大风外源输入污染21日12:00~23:00和静稳本地积累污染22日~24日12:00)中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边界层内PM_(2.5)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合理再现这一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21日午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偏北风,风速较大,是短时大风北方输入污染.短时大风污染时段输送通量大,边界层中上部污染水平输入,再垂直下传.22~24日,地面小风,存在逆温,大气静稳,是本地积累污染.对比大风外源输入时段与静稳本地积累时段的过程分析发现,大风污染时段PM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35.0%)、水平平流(27.1%)、气溶胶化学生成(20.9%)、垂直平流(14.1%);本地积累时段PM_(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50.1%)、气溶胶化学生成(27.1%)、垂直平流(17.4%).其中水平平流、源排放、气溶胶化学过程在2类污染时段中所占贡献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外源输入 通量 过程分析 贡献率
下载PDF
一次典型区域大气污染事件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苗蕾 吴洪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58,97,共7页
2012年6月9-1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夏季的秸秆焚烧引发的比较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事件。污染持续期间,区域内4个典型城市(徐州、南京、合肥、武汉)污染变化过程有显著差异。该文首先通过应用卫星火点数据对污染源的逐日变化... 2012年6月9-1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夏季的秸秆焚烧引发的比较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事件。污染持续期间,区域内4个典型城市(徐州、南京、合肥、武汉)污染变化过程有显著差异。该文首先通过应用卫星火点数据对污染源的逐日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城市空气监测数据(API)、城市天气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各城市的污染过程(发生时间、持续过程,污染指数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Hysplit-4模式反演污染事件中各城市污染物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城市的地理、天气条件对城市受污染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气候因素为首要影响因素,表明城市环境容量的降低使得城市对污染的敏感度增加。针对现状,提出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进行防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气污染 卫星火点数据 轨迹分析 污染条件 过程分析
下载PDF
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罗欢 郝艳芬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2期91-95,共5页
进行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时,若布设监测点位置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时空变化特征的获取精度,为此提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选用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臭氧浓度监测点布设,结合Models-3/CMAQ模拟成都市... 进行大气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时,若布设监测点位置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时空变化特征的获取精度,为此提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选用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臭氧浓度监测点布设,结合Models-3/CMAQ模拟成都市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变化,根据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分析结果,确定成都市大气臭氧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分析结果发现:该城市大气臭氧污染在月际上呈现出春秋高、冬季低的时间变化规律,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臭氧污染 时空分布特征 污染过程分析 监测点布设 Models-3/CMAQ模型
下载PDF
高温热浪期间丰泽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9
作者 钟晋阳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0期120-122,共3页
基于高温热浪条件背景分析2022年7月19日~25日泉州市丰泽区臭氧污染特征,并研究了臭氧浓度与温度(T)、相对湿度(RH)、风速(WS)和风向(WD)等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各站点O3-8h质量浓度平均值在158~179μg/m^(3)之... 基于高温热浪条件背景分析2022年7月19日~25日泉州市丰泽区臭氧污染特征,并研究了臭氧浓度与温度(T)、相对湿度(RH)、风速(WS)和风向(WD)等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各站点O3-8h质量浓度平均值在158~179μg/m^(3)之间,与非高温热浪期间相比增加87~104μg/m^(3),增幅为106.0%~138.3%;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特征峰型存在差异,居住人口密度和机动车出行量是重要原因,臭氧小时浓度平均值为97~111μg/m^(3),增长速率在29.8%~71.2%,相比非高温热浪事件期间(44~52μg/m^(3),39.4%~56.3%)提升明显;高温低湿叠加小于2m/s的东南风,导致此次高温热浪下臭氧浓度爆发式抬升,表明不同观测区位站点臭氧污染特征、生成和削减的规律以及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臭氧污染 过程分析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华北地区2015—2018年春季臭氧污染关键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超群 马铭晨 +3 位作者 严非凡 程文轩 寇文彬 高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11,共11页
本研究首先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18年华北地区春季臭氧污染特征,发现春季臭氧污染程度仅次于夏季,其中2015和2017年的臭氧日最大8 h(MDA8),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主要发生在5月),并且多次发生大范围臭氧超标事件。进一步利用... 本研究首先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2015—2018年华北地区春季臭氧污染特征,发现春季臭氧污染程度仅次于夏季,其中2015和2017年的臭氧日最大8 h(MDA8),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主要发生在5月),并且多次发生大范围臭氧超标事件。进一步利用大气化学输送模式WRF-CMAQ,结合敏感性数值实验,揭示天然源排放对2015—2018年华北地区春季平均臭氧MDA8浓度贡献为3.45~5.38μg·m^(-3),在臭氧重污染时,其贡献超过10μg·m^(-3)(约为7%)。最后,针对华北地区发生的3次长时间(持续时间一周)大范围臭氧污染事件,阐明影响臭氧生消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特征。具体而言,对于臭氧的生成和累积,近地面主要受垂向扩散影响,其次是光化学反应;从近地面到边界层顶的臭氧生成主要依赖化学反应;垂向扩散和水平输送则是自由对流层中臭氧生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考虑到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提出的臭氧长期(6个月)标准,厘清华北地区春季臭氧污染的来源及成因,可为中国未来臭氧达到WHO新标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华北地区 数值模式 天然源 过程分析
下载PDF
石家庄市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珊珊 陈静 +3 位作者 王瑞洁 沈梦宇 王帅 马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79-1483,共5页
为探索石家庄市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PM_(2.5))碳组分的异同,2019年1、4、7、10月在石家庄市城区、郊区采集大气PM_(2.5)样品,并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城区、郊区年平均OC在总碳组分中占比分别为... 为探索石家庄市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PM_(2.5))碳组分的异同,2019年1、4、7、10月在石家庄市城区、郊区采集大气PM_(2.5)样品,并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城区、郊区年平均OC在总碳组分中占比分别为83.9%(质量分数,下同)、85.7%,明显大于EC,表明OC为石家庄市PM_(2.5)的主要碳组分。城区二次OC(SOC)年平均质量浓度(5.42μg/m^(3))高于郊区(5.09μg/m^(3)),说明城区二次污染高于郊区。(2)城区和郊区各季节OC、EC相关性均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3)城区、郊区四季碳组分中均为裂解碳(OPC)、EC1(含2%(体积分数)氧气的氦气环境下升温至580℃得到)占比较大。冬季OC2(无氧纯氦气的环境下升温至280℃得到)浓度均高于其他季节,秋冬OC3(无氧纯氦气的环境下升温至480℃得到)浓度高于春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城区和郊区 差异 来源解析 污染过程分析
下载PDF
高温热浪下江苏省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楚翠姣 梁进 +3 位作者 孙旭光 钟声 房佳蓓 陆维青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2-753,共12页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6月14—18日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天气形势、WRF-CMAQ模拟和典型城市大气超级站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江苏...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6月14—18日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天气形势、WRF-CMAQ模拟和典型城市大气超级站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臭氧污染超标率达96.9%,中度污染超标率为27.6%,臭氧日最大8 h(MDA8 O 3)峰值质量浓度高达260.0μg·m^(-3)。南通市、无锡市、苏州市3个典型城市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显示,07—13时臭氧质量浓度增长率在27.9%~46.7%,多个时段净增量超过40.0μg·m^(-3)。利用WRF-CMAQ模型对污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过程分析和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城市白天小时平均光化学贡献在24.5~33.0μg·m^(-3)之间,稳定高值的光化学贡献,叠加持续稳定或突发的传输贡献,导致此次高温热浪下臭氧质量浓度爆发式升高,出现峰值污染。在偏南风的影响下,省外污染源来自浙江省贡献最高,在13.9%~33.8%,其中无锡市和苏州市受浙江省外源影响较大。此外南通市大气超级站VOCs在线监测结果显示,臭氧污染期间逐日VOCs体积分数在45.5×10^(-9)~83.6×10^(-9)之间,整体处于高值水平,臭氧生成潜势(OFPs)贡献排名前十的物种以烯烃和芳香烃物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臭氧污染 过程分析 区域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下载PDF
重庆市冬季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姣姣 熊桂洪 赵洁 《环境与发展》 2020年第9期169-169,172,共2页
本文对2018年12月15-20日重庆市典型持续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受逆温、小风、大雾等区域持续不利气象扩散条件的影响,污染物持续快速累积。长时间的高湿静稳天气促进了颗粒物的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使颗粒物中硝酸... 本文对2018年12月15-20日重庆市典型持续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受逆温、小风、大雾等区域持续不利气象扩散条件的影响,污染物持续快速累积。长时间的高湿静稳天气促进了颗粒物的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使颗粒物中硝酸根、氨根等二次粒子比重增大。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污染物的二次转化、移动源与生物质燃烧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污染 过程分析 二次生成
下载PDF
固定污染源中废气监测及注意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伟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12期173-173,175,共2页
鉴于我国提出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粉尘和烟气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有效治理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至关重要,而废气监测技术为科学合理治理措施提供真... 鉴于我国提出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粉尘和烟气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有效治理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至关重要,而废气监测技术为科学合理治理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本文主要对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流程及仪器设备、监测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污染源 废气监测 流程分析 注意问题
下载PDF
太原市2019年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
15
作者 张驰文 《山西化工》 2021年第4期214-216,共3页
对2019年12月6日至9日太原市典型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污染形势,南部区域污染程度总体重于北部区域;本次污染过程主要受逆温、静稳、高湿等区域持续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加速... 对2019年12月6日至9日太原市典型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污染形势,南部区域污染程度总体重于北部区域;本次污染过程主要受逆温、静稳、高湿等区域持续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加速了颗粒物的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整个污染过程中PM_(2.5)的主要来源是二次无机源、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重污染 PM_(2.5) 过程分析
下载PDF
2020年泰州市典型PM_(2.5)重度污染过程分析
16
作者 程滢 彭婷 吴莹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2年第1期28-30,71,共4页
2020年,泰州市大气PM_(2.5)中度、重度污染日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共计8次污染过程19个污染日,3次PM_(2.5)重污染过程天气背景总体相似。对泰州市2020年1月12—14日大气PM_(2.5)重度污染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污染是典型的区域污染... 2020年,泰州市大气PM_(2.5)中度、重度污染日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共计8次污染过程19个污染日,3次PM_(2.5)重污染过程天气背景总体相似。对泰州市2020年1月12—14日大气PM_(2.5)重度污染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污染是典型的区域污染,污染过程中都伴随着冷高压南下带来的污染物区域输送过程,前期的区域输送、后期的回流叠加本地污染物累积造成了本次PM_(2.5)的持续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 PM_(2.5)重度污染 过程分析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Using a Process Analysis Tool in a 3-D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at a Fine Grid Scale 被引量:2
17
作者 Yang Zhang Shiang-Yuh Wu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1期18-30,共13页
The process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August and December, 2002 using the process analysis tool embedded in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CMAQ) modeling system at a fin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of 4-km over... The process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August and December, 2002 using the process analysis tool embedded in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CMAQ) modeling system at a fin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of 4-km over an area in the southeastern U.S. that is centered at North Carolina. The objectives are to quna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maj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to the formation of major air pollutants and provide the insights into photochemistry that governs the fate of these pollutants at a fine grid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issions provide a dominant source for gases including ammonia (NH3), nitric oxide (NO), nitrogen dioxide (NO2), and sulfur dioxide (SO2)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M) species including fine PM (PM2.5) and its composition such as sulfate, elemental carbon, primary organic aerosol, and other inorganic fine PM in both months. While transport acts as a major sink for NH3, NO, and SO2 at most sites and PM2.5 and most of PM2.5 composition at urban sites, it provides a major source for nitric acid (HNO3) and ozone (O3) at most sites in both months, and secondary PM species in August and most PM species in December at rural and remote sites. Gas-phase chemistry serves as a source for NO2 and HNO3 but a sink for O3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for NO and SO2 at all sites. PM processe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PM2.5 and nitrate () at the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at most sites in December and ammonium () in both months. They reduce formation at most sites in August and at rural and remote sites in December and the formation of PM2.5 and SOA at most sites in August. Dry de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sink for all these species in both months. The total odd oxygen (Ox) production and the total hydroxyl radical (OH) reacted are much higher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than at rural site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OH are consumed by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 in the rural and remote areas and a combination of anthropogenic VOCs (AVOCs) and B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ANTS process analysis PHOTOCHEMICAL INDICATOR MM5 CMAQ
下载PDF
Application, Evaluation, and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US EPA’s 2002 Multiple-Pollutant Air Quality Modeling Platform
18
作者 Kai Wang Yang Zhang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3期254-289,共36页
A multiple-pollutant version of CMAQ v4.6 (i.e., CMAQ-MP) has been applied by the US EPA over continental US in 2002 to demonstrate the model’s capability in reproducing the long-term trends of ambient criteria and h... A multiple-pollutant version of CMAQ v4.6 (i.e., CMAQ-MP) has been applied by the US EPA over continental US in 2002 to demonstrate the model’s capability in reproducing the long-term trends of ambient criteria and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CAPs and HAPs, respectively) in support of regulatory analysis for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mod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the full year of 2002 is perform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CMAQ-MP using the surface networks and satellite measurements. CMAQ-MP shows a comparable and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most CAPs species as compared to an older version of CMAQ that did not treat HAPs and used older versions of national emission inventories. CMAQ-MP generally give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CAPs than for HAPs. Max 8-h ozone (O3) mixing ratios are well reproduced in the O3season. The seasonal-mean performance is fairly good for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sulfate (SO42-), and mercury (Hg) wet deposition and worse for other CAPs and HAPs species. The reasons for the model biases may be attributed to uncertainties in emissions for some species (e.g., ammonia (NH3), elemental carbon (EC), primary organic aerosol (POA), HAPs), gas/aerosol chemistry treatments (e.g., secondary or- ganic aerosol formation, meteorology (e.g., overestimat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s (e.g., NO3-), and the use of a coarse grid resolution. CMAQ cannot well reproduc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olumn variables except for nitrogen dioxide (NO2) and the ratio of column mass of HCHO/NO2. Possible reasons include inaccurate seasonal allocation or underestimation of emissions, inaccurate BCONs at higher altitudes, lack of model treatments such as mineral dust or plume-in-grid process, and limitations and errors in satellite data retrievals. The proces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transport, gas chemistry or aerosol/emission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for O3 or PM2.5, respectively. For most HAPs, emissions are important sources and cloud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ollutant AIR Toxics Model EVALUATION process analysis
下载PDF
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量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孟军 巩汉强 《宁夏党校学报》 2010年第3期90-93,共4页
农村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的变量包括怨恨变量、精英分子及其组织能力、理性计算三个方面。当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真... 农村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的变量包括怨恨变量、精英分子及其组织能力、理性计算三个方面。当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真正构建环境良好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诱致型群体性事件 过程——变量分析 政府治理
下载PDF
低有机物浓度下的除磷脱氮工艺优化调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亚梁 周赞民 +2 位作者 余志达 李林 郭俊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107,共6页
南方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总氮、总磷的排放限值由原来的20、1 mg/L分别降至15、0.5 mg/L,在雨季,由于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BOD5为50~60 mg/L),BOD5/TN值80%概率在4以下波动,导致生物脱氮过程碳源不足,出水TN面临较大的达标压力。该... 南方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总氮、总磷的排放限值由原来的20、1 mg/L分别降至15、0.5 mg/L,在雨季,由于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BOD5为50~60 mg/L),BOD5/TN值80%概率在4以下波动,导致生物脱氮过程碳源不足,出水TN面临较大的达标压力。该厂通过开展工艺全流程分析,结合研究结果和生产实际,改变工艺运行模式,将改良A^(2)/O氧化沟工艺灵活调整成AO工艺,同时通过及时监测进、出水正磷酸盐浓度变化,科学调整聚合氯化铝投加量,在雨季进水BOD_(5)/TN值为2~3的类似条件下,出水TN浓度降低约36%,总磷稳定控制在0.3 mg/L以下,在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节约碳源成本约270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有机物浓度 脱氮除磷 工艺优化 全流程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