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 被引量:103
1
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2 位作者 张志刚 任阵海 杨新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9,40,共5页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6%,东风风带汇占19%。输送通道是指空间和时间稳定性风带,是区域尺度、局地尺度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的欧拉风场,且有多频率发生的特征。按城市间尺度流型可分为城市间东风、西南风、东南风输送通道。具有一定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继性、接续性输送特征,按配置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大陆高压南部偏东风输送通道系统、海上高压后部东南风输送通道系统、河套倒槽前西南风输送通道系统、东北低槽前部偏南风输送通道系统等。3个风带流经地区恰好位于华北平原3个主要排放源群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污染物 输送通道 风带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王艳 柴发合 +1 位作者 王永红 刘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0-1435,共6页
采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运行MM5获得研究区域2004年代表月份的气象场模拟结果,运用HYSPLIT4.8模式,计算代表城市的后向及前向气流轨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气流轨迹的分布差异明显,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影响长三角地区低层大气的输送气流主... 采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运行MM5获得研究区域2004年代表月份的气象场模拟结果,运用HYSPLIT4.8模式,计算代表城市的后向及前向气流轨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气流轨迹的分布差异明显,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影响长三角地区低层大气的输送气流主要来源于蒙古、华北或东北地区,途径黄海海域或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或上海等地抵达长三角地区.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方向也是比较重要的输送途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界的中尺度污染传输主要受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其中冬季季风是长三角污染物向华南和西太平洋地区传输的一个主要机制;影响长三角污染物输送的重要系统还包括春夏控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环流,该系统主要向西影响我国内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大气污染物 输送规律 气流轨迹
下载PDF
复杂地形多尺度气流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霞 贾健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6期1-10,共10页
复杂地形城市一般建立在山地、丘陵、沿海地带。复杂地形下的大气污染传输、扩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依据城市地形地貌将复杂地形归类为河谷地形、三面环山临海地形、盆地地形、马蹄型地形和峡口地形。结合国内外对这5类地形下... 复杂地形城市一般建立在山地、丘陵、沿海地带。复杂地形下的大气污染传输、扩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依据城市地形地貌将复杂地形归类为河谷地形、三面环山临海地形、盆地地形、马蹄型地形和峡口地形。结合国内外对这5类地形下城市污染物传输扩散及污染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复杂地形城市多尺度气流相互或交替作用的特点及其对污染传输扩散的影响,期望能够为其它复杂地形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和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城市 多尺度气流 大气污染物 传输扩散
下载PDF
石家庄市秋季典型天气背景下重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静 钤伟妙 +2 位作者 韩军彩 王晓敏 徐曼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42-50,共9页
利用石家庄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3年石家庄市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前期PM10及PM2.5污染物浓度快速升高的天气背景、气象要素、边界层特征和污染物输送后向轨迹,并利用20 m、86 m和200 m环境梯度观测资料探讨了PM2.... 利用石家庄市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3年石家庄市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前期PM10及PM2.5污染物浓度快速升高的天气背景、气象要素、边界层特征和污染物输送后向轨迹,并利用20 m、86 m和200 m环境梯度观测资料探讨了PM2.5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高空环流较平直,低空850 h Pa为弱偏南风,地面处于入海变性高压后部和暖低压底部时,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气压场,在此种天气类型(暖低压型)影响下,石家庄市夜间逆温层厚,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造成污染物在本地累积。白天主导风向为南至东南风,中午前后风速较大(≥2 m·s-1),湿度小(平均相对湿度<55%),周边污染物在地面及低空偏南风的作用下向石家庄市输送明显,污染物浓度随风速增大振荡上升,霾加重。太行山地形对污染物汇聚起重要作用,本地污染和周边污染叠加,导致石家庄市污染物浓度升高较快,AQI在24 h内上升幅度可达100以上,导致重度或严重污染发生。梯度观测表明,在重污染期间石家庄市污染层较厚,上层(200 m)PM2.5浓度高于下层(20 m),在暖低压天气背景下此现象更明显,说明上层PM2.5污染不仅来源于本地污染,外来输送也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形势 太行山地形 污染物输送 梯度观测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物在陇东黄土塬区土壤中迁移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潘峰 陈丽华 +2 位作者 付素静 梁俊宁 马金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0-418,共9页
采用一种新的土柱淋滤方法,在不同淋滤量、污染强度和柱长条件下模拟了陇东黄土塬区自然降水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纵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深度受污染强度、淋滤量、土层深度等因素的限制.污染物在土柱中峰值出现的... 采用一种新的土柱淋滤方法,在不同淋滤量、污染强度和柱长条件下模拟了陇东黄土塬区自然降水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纵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深度受污染强度、淋滤量、土层深度等因素的限制.污染物在土柱中峰值出现的深度均随污染强度、淋滤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0~10cm的范围内,污染物均大量存在,且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规律与污染强度、淋滤量、柱长等众多因素有关,即淋滤量越大污染物越容易发生迁移,污染强度越高迁移深度越大,土层越深迁移越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 黄土高原 迁移特性 淋滤 模拟试验
原文传递
水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与泥沙运动 被引量:23
6
作者 OnyxW.H.Wai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5-211,共7页
从三个方面,即泥沙颗粒本身的性质,污染水体中泥沙运动特点如污水氧化塘中的泥沙运动、河口段的泥沙运动,天然水体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和油污染物迁移转化、归宿现象,阐述了将环境科学主要是水环境化... 从三个方面,即泥沙颗粒本身的性质,污染水体中泥沙运动特点如污水氧化塘中的泥沙运动、河口段的泥沙运动,天然水体中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和油污染物迁移转化、归宿现象,阐述了将环境科学主要是水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水化学和水利工程科学主要是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结合起来研究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污染物 迁移转化 泥沙运动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康世昌 丛志远 +4 位作者 王小萍 张强弓 吉振明 张玉兰 徐柏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76-2884,共9页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多圈层环境系统与生态类型,对我国乃至亚洲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在青藏高原开展污染物跨境传输的科学考察研究,既是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求.针对第二次青...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多圈层环境系统与生态类型,对我国乃至亚洲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在青藏高原开展污染物跨境传输的科学考察研究,既是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求.针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南亚通道'关键区,结合长期站点监测和短期强化观测,本文全面综述了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传输过程和机理,以及污染物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新认识.从历史趋势上看,青藏高原黑碳和汞等记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现快速上升,反映了亚洲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快速增多.从传输过程上看,跨越喜马拉雅山的高空环流以及局地的山谷风是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的重要途径.大气气溶胶-雪冰辐射反馈效应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外源污染物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业已凸显.未来研究中,亟待精确量化跨境污染物的输送量和影响范围,预测未来情景下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健康风险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物 跨境传输 环境效应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我国硫输送和沉降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新兴 高庆先 +4 位作者 姜振远 任阵海 陈复 柴发合 薛志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34,共8页
介绍了我国排放的硫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规律,给出我国各省(区)1992,1993和1995年高架源和低架源平均硫沉降量、总沉降量及其来源省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证明,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排放的大气酸性污染物有90%以上沉降... 介绍了我国排放的硫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规律,给出我国各省(区)1992,1993和1995年高架源和低架源平均硫沉降量、总沉降量及其来源省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证明,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排放的大气酸性污染物有90%以上沉降在本国大陆地区和领海海域内。在日本和周边国家的沉降量不超过其本国沉降量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污染物 大气输送 硫沉降 环境气象学 污染物
下载PDF
磁河有机污染物在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景印 高太忠 郭玉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和动态土柱试验 ,研究了磁河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饱水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行为。实验结果经线性拟合和参数估算 ,得到弥散系数D =0 0 0 3 6m2 d ,分配系数Kd=0 19cm3 g ,降解系数K =0 68d- 1 。
关键词 磁河 土壤 有机污染物 饱和土壤 迁移转化 土柱模型试验 废水 降解 包气带 污染监测 污染分析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子龙 代斌 +3 位作者 崔卓彦 刘永高 徐柱 郑新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2-569,共8页
对2017年乌鲁木齐市的气象参数及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乌鲁木齐市PM_(2.5)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 对2017年乌鲁木齐市的气象参数及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运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乌鲁木齐市PM_(2.5)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超标污染物主要为PM_(2.5)和PM_(10),除O_(3)外各污染物的浓度均是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温度低、风速小、相对湿度大、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逆温天气是造成采暖期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PM_(2.5)区域传输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在采暖期受来自尼勒克县、沙湾县、呼图壁县、阜康市的短距离传输气团影响很大;PM_(2.5)潜在源区主要集中于阜康市、和静县、沙湾县、昌吉市、沙湾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乌鲁木齐市PM_(2.5)浓度同时受外来污染物输入和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浓度特征 后向轨迹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下载PDF
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及迁移行为 被引量:17
11
作者 桑文静 王晓霞 +3 位作者 王夏妹 肖璐睿 许士洪 李登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61-1367,共7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粒径小、在环境中难降解、吸附有毒污染物等特点,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近年来,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形势愈发严峻,该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检测方法和迁移行为。分...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粒径小、在环境中难降解、吸附有毒污染物等特点,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近年来,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形势愈发严峻,该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检测方法和迁移行为。分析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负载污染物的迁移机制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最后针对治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和控制其迁移行为问题提出了一些展望,为未来的微塑料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环境 污染物 赋存特征 迁移
下载PDF
青岛地区边界层特征及酸雨成因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宝章 李金龙 +1 位作者 王敬云 李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4,共6页
青岛地区边界层风场与温度场垂直分布很特殊,在1500m高度以下风场,近地面层风速较小,300—400m高度风速较大,500m以上风速减小,1000m以上又逐渐增大.温度层结早晚稳定,午后200m以下不稳定,混合层不高... 青岛地区边界层风场与温度场垂直分布很特殊,在1500m高度以下风场,近地面层风速较小,300—400m高度风速较大,500m以上风速减小,1000m以上又逐渐增大.温度层结早晚稳定,午后200m以下不稳定,混合层不高,一般在400m左右,有时可达700m,低空经常出现多层逆温.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并经常受江淮气旋和黄淮气旋影响,气旋经过青岛地区时,流场经常出现上、下辐合气流.引入平直和上、下切变两种气流,应用平流扩散方程,对青岛地区连续点源所排放的污染物作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单一平直气流时,污染物传输较远,但浓度轴线也在一定距离上与地面相交.尤其是在雨天,污染物只在局地散布,浓度较大.当风向出现上、下层切变时,污染物传输范围受限制,这些污染物质在雨天经过化学变化即在近距离形成酸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边界层 大气污染 污染防治
下载PDF
粉煤灰中污染离子淋释试验及其运移模型 被引量:15
13
作者 许光泉 桂和荣 +1 位作者 黄文辉 李禄荣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1,共4页
通过对不同介质条件下粉煤灰中污染离子的淋释实验,得出一些离子淋释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粉煤灰中淋释污染离子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变化从理论上给出两种数学模型。
关键词 粉煤灰 污染 运移 数学模型 离子淋释 地下水
下载PDF
河流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维 方俊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2-146,158,共6页
从数学特性角度分类,河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型可分为确定与非确定性模型,并正经历着由确定性模型向非确定性模型发展的转变。从确定与非确定性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水质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WASP、QUAL、RMA4等确定性模... 从数学特性角度分类,河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型可分为确定与非确定性模型,并正经历着由确定性模型向非确定性模型发展的转变。从确定与非确定性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水质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WASP、QUAL、RMA4等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灰箱模型、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确定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国内的应用。针对河流中某个特定污染体系(如底泥、潜流带)或某类污染物(如重金属、石油类、营养物质等)的迁移转化模型也有大量研究成果。河流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模糊数学和不确定性分析技术的应用,与人工神经网络和GIS的结合,状态变量和组分数量的增加,以及三维数学模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迁移转化 河流 水质模型 模拟
下载PDF
地下水水位波动对石油污染物迁移及透镜体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瑞阳 洪梅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8-172,共5页
近年来石油类污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日益严重,由于天然及人为因素导致的地下水水位波动会造成污染物的二次迁移,扩大污染范围,因此探究水位波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刻不容缓。以柴油为例,利用二维模拟槽模拟柴油在地下水水位波动带中... 近年来石油类污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日益严重,由于天然及人为因素导致的地下水水位波动会造成污染物的二次迁移,扩大污染范围,因此探究水位波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刻不容缓。以柴油为例,利用二维模拟槽模拟柴油在地下水水位波动带中的迁移情况,通过控制水位升降模拟地下水水位波动,研究柴油透镜体的位置、模拟槽内柴油-水-气体饱和度随水位波动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水位波动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地下水非饱和带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位向下波动时,油相可驱替水向下迁移,透镜体位置下移,迁移的过程中部分油相被介质吸附形成残余相,导致残余相柴油的污染范围增大 而当水位向上波动时,水可驱替油相向上迁移,透镜体位置上移,迁移的过程中部分油相溶解,导致溶解相柴油的污染范围的增大。该研究可为实际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地下水水位波动 透镜体 非饱和带 迁移行为
原文传递
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的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韩融 赵勇胜 +3 位作者 董军 刘莹莹 李志斌 宗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8-582,共5页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渗滤液污染晕中,TOC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其初期去除率为99.87%。随着时间的延长,TOC浓度升高,末期去除...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渗滤液污染晕中,TOC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其初期去除率为99.87%。随着时间的延长,TOC浓度升高,末期去除率仅为55.21%,而且其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能力较强;铵氮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在初期与TOC相似,其去除率达99.58%,但后期其浓度随距离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铵氮浓度不断升高,但其迁移能力不及TOC,末期去除率仍高达9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污染晕 污染物 衰减 迁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污染物溶质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宝辉 董荟思 +2 位作者 徐兆明 吴红军 董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38-1342,1368,共6页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产品以环境污染物的形式在土壤等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出于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条件上的局限性,对这一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也因此在污染物系统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污染物溶质在多...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产品以环境污染物的形式在土壤等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出于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条件上的局限性,对这一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也因此在污染物系统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污染物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模拟理论为基础,综述了国内外多孔介质中污染物溶质的常用迁移模型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模型及其发展情况。同时综述了随机迁移模型及其它适用的迁移模型,讨论了各类模型的适用范围优势及其不足之处。最后还从多个角度指出了多孔介质中污染物溶质迁移模拟有必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污染物 多孔介质 溶质迁移 对流-弥散方程
下载PDF
明槽交汇区污染物浓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凯霖 冯民权 +1 位作者 张涛 滕素芬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100,共15页
明槽交汇水流存在于很多水力系统中,交汇区水流结构十分复杂,对干、支流交汇浓度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能突破空间单点流速测量局限的PIV技术,观测在不同交汇角及污染物浓度等条件下非对称型交汇明槽的污染物扩散情况,分析污... 明槽交汇水流存在于很多水力系统中,交汇区水流结构十分复杂,对干、支流交汇浓度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能突破空间单点流速测量局限的PIV技术,观测在不同交汇角及污染物浓度等条件下非对称型交汇明槽的污染物扩散情况,分析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支槽来水刚汇入主槽水体时,交汇区的表层污染物的扩散较其他水平面更为均匀,但随着两种水体不断混合,其他水平面的污染物比表层污染物混合得更加均匀。交汇角越小,使得支流中污染物进入主流后在交汇口下游支流侧形成较长的污染带;相反交汇角越大,形成的污染带在横向偏移上越突出;污染物浓度越大也会使得污染带变长。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对混合层的位置及宽度影响较大。PIV技术能良好地观测交汇区污染物扩散规律,可应用于明槽交汇区的浓度场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 交汇区 污染物 浓度场 明槽 输移扩散
原文传递
不同气团对嘉兴市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利娟 李莉 +2 位作者 吕升 张孝寒 吴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4-762,共9页
利用嘉兴2012年10月—2013年9月污染气体和PM2.5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_4轨迹模式计算得到的观测期间嘉兴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分析了嘉兴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不同季节下不同气团类型对该地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嘉兴市CO、SO... 利用嘉兴2012年10月—2013年9月污染气体和PM2.5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_4轨迹模式计算得到的观测期间嘉兴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分析了嘉兴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不同季节下不同气团类型对该地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嘉兴市CO、SO2、NO2和PM2.5日变化为双峰型分布,峰值位于07∶00—09∶00和16∶00—18∶00;O3呈单峰分布,峰值位于14∶00,这与人为活动和大气边界层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SO2、CO和PM2.5冬季高(43.5,950.3,79.8μg·m-3),夏季低(21.5、522.4、38.0μg·m-3);NO2在春季最高(49.9μg·m-3),夏季最低(30.4μg·m-3);O3夏季最高(88.9μg·m-3),冬季最低(17.2μg·m-3).影响嘉兴的主导气团的来源和路径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不同气团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影响较大,局地气团下SO2的浓度显著降低;大陆气团下污染物浓度普遍偏高,SO2、CO、NO2和PM2.5分别是海洋性气团的1.6—3.0、1.5—1.6、1.6—2.0和1.5—2.3倍;海洋性气团下污染物浓度普遍较低;混合性气团对应的污染物水平介于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气团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输送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on air quality i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Xiufeng Yin Shichang Kang +6 位作者 Maheswar Rupakheti Benjamin de Foy Ping Li Junhua Yang Kunpeng Wu Qianggong Zhang Dipesh Rupakhet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14-128,共15页
Air pollution is a grand challenge of our time due to its multitude of adverse impact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with the scale of impacts more seve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cluding China.Thus,China has initiated ... Air pollution is a grand challenge of our time due to its multitude of adverse impact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with the scale of impacts more seve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cluding China.Thus,China has initiated and implemented strict air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over last several years to reduce impacts of air pollution.Monitoring data from Jan 2015 to Dec 2019 on six criteria air pollutants(SO_(2),NO_(2),CO,O_(3),PM_(2.5),and PM_(10))at eight sit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ants in this region.In terms of seasonal variation,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at these sites were observed in winter or spring season depending on individual site.For diurnal variation,surface ozone peaked in the afternoon while the other pollutants had a bimodal pattern with peaks in the morning and late afternoon.There was limited transport of domestic emissions of air pollutants in China to these sites.Local emissions enhanc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during some pollution events.Mostly,the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of air pollution from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ost air pollutants observed in southwestern China.Since air pollutants can be transported to southwestern China over long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regions,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more research to properly attribute and quantify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which will provide more solid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ants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Southwester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