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统、学统和政统话语体系的当代诠释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洪晓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6-100,共5页
道统、学统和政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运用比较多的几个概念,涵盖了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政治形态等诸多领域,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渗透。道统、学统和政统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传统社... 道统、学统和政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运用比较多的几个概念,涵盖了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政治形态等诸多领域,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渗透。道统、学统和政统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传统社会及其文化发展演变之中。本文从道统、学统和政统概念的释义、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话语体系运用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阐释了其中每一个概念所特有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关系,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社会所需的思想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学统 政统 政治形态 德性之学
下载PDF
从政统与道统的关系看儒学道统意识及其嬗变
2
作者 樊智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74-83,89,共11页
道统的意识之原生肇始于先秦儒学。孔子、孟子、荀子皆以“二帝”“三王”为中心,初步构建出融摄政统于其中的道统谱系,这为后世儒者之道统意识奠定了基调。道统意识发展到汉唐儒学时期呈现出割裂与转型之势。公羊学强调受命与改制,在... 道统的意识之原生肇始于先秦儒学。孔子、孟子、荀子皆以“二帝”“三王”为中心,初步构建出融摄政统于其中的道统谱系,这为后世儒者之道统意识奠定了基调。道统意识发展到汉唐儒学时期呈现出割裂与转型之势。公羊学强调受命与改制,在区分“制”与“道”的基础上开始分离道统与政统;唐代的韩愈则凭借道统之中的心性论抗衡佛老,道统由此转型为内圣之学。道统在宋代理学这里逐渐从意识蜕变为学说,朱熹的道统学说即为标志。以朱熹与蔡沈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构建理学道统体系的同时,又使得政统复归于道统,恢复了道统的本然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道统 政统 《尚书》
下载PDF
图写祥瑞:《降真图》与唐宋辽时期的政治想象
3
作者 何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3,I0009,共6页
宝山辽墓M1内石房东壁《降真图》的主旨,应是表达丧家授意下模拟生时环境、充满政治想象的礼仪空间,与唐宋政治话语中频繁引述“汉武故事”有关。“汉武故事”的流变,最终落定为依附皇权、反映政治祥瑞与执政规范的特殊符号。这种符命... 宝山辽墓M1内石房东壁《降真图》的主旨,应是表达丧家授意下模拟生时环境、充满政治想象的礼仪空间,与唐宋政治话语中频繁引述“汉武故事”有关。“汉武故事”的流变,最终落定为依附皇权、反映政治祥瑞与执政规范的特殊符号。这种符命观昭彰政治正统,与辽代初期的政治想象一致,表现为政权合法性建设中君权与神权的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真图》 汉武故事 祥瑞符号 政治正统
下载PDF
“祛魅”与“复魅”之间——论“道统”与“政统”纠葛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燊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知识分子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群体。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以不同的样态影响着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精英"道统"与代表权势的"政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两者相互的关系表现在... 知识分子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具有较强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群体。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以不同的样态影响着不同的时代,其代表的精英"道统"与代表权势的"政统"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两者相互的关系表现在"祛魅"与"复魅"之间,这是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文化模式,它既是针对自身,更是针对彼此,并外化成"突破"与"规约"的结构。在暧昧的纠葛下,中国知识分子走了一条颇为传奇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发展之路,其作为一种传统原型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符码,绵延至今,不曾断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传统 道统 政统 祛魅 复魅
下载PDF
“师道”流变考略
5
作者 黄启兵 《教师发展研究》 2022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我国历史上,春秋前有“道”有“师”,春秋战国时期各“道”各“师”,但先秦时期并无“师道”合称。汉朝开始出现“师道”,其意多为学问上的师承关系。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师道”不兴。中唐时期韩愈强调的“师道”是指“师”与“道... 我国历史上,春秋前有“道”有“师”,春秋战国时期各“道”各“师”,但先秦时期并无“师道”合称。汉朝开始出现“师道”,其意多为学问上的师承关系。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师道”不兴。中唐时期韩愈强调的“师道”是指“师”与“道”的合一,“师”代表“道”,“师”要“传道”,即儒家学说中尧、舜以来至孔、孟的圣人之道。由韩愈倡导的“师道”之说兴盛于宋朝。元、明、清时期,“师道”沉浮。晚清时期,“师”与“道”渐分,民国时期“师”与“道”彻底分离。新中国成立后,“师道”含义变得多元。“师道”流变体现了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治统”与“道统”的关系,也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上教师地位的浮沉和师生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师承 师范 治统 道统
下载PDF
道统节制政统的历史性努力 被引量:1
6
作者 季小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19-121,共3页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政统 士人 节制
下载PDF
王通的政治道统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璞宁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王通思想的一个核心是对政治道统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表述为两个问题:政治道统的内涵为何?政治道统的统序为何?王通论南北朝正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南北朝互争正统,皆认为自身保有政治道统。但南朝虽有前代文物典章,但尽失王道,最终不... 王通思想的一个核心是对政治道统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表述为两个问题:政治道统的内涵为何?政治道统的统序为何?王通论南北朝正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南北朝互争正统,皆认为自身保有政治道统。但南朝虽有前代文物典章,但尽失王道,最终不仅失去了正统,也失去了政治道统之所在;北魏虽然是夷狄政权,但因其践行王道,故最终获得了中国正统,并保有了政治道统之内涵。政治道统之承载不在典章文物,不在夷夏之别,而是王道实践。王通论三代两汉之取舍则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王通认为二者虽然有高下之区别,但都是王道政治的展现,都是政治道统的组成环节。政治道统的统序非是孤立的三代,而是三代、两汉以及后代王道实践的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通 政治道统 三代 两汉 中道
下载PDF
道统与政统——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探本
8
作者 曾晚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8,共6页
曾国藩留存的诸多文字言论,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探本溯源,曾国藩仕宦生涯中矢志不渝所诚挚信奉、躬身践行、聚力维护的,就是儒家的道统与清廷的政统。围绕着道统与政统这个核心,曾国藩在为官治军实践中极力倡行礼治德政、经世致... 曾国藩留存的诸多文字言论,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探本溯源,曾国藩仕宦生涯中矢志不渝所诚挚信奉、躬身践行、聚力维护的,就是儒家的道统与清廷的政统。围绕着道统与政统这个核心,曾国藩在为官治军实践中极力倡行礼治德政、经世致用和人才兴政的政治伦理主张,试图通过自己的体悟开化,为道统与政统的延续寻求某种定力或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政统 政治伦理思想 曾国藩
下载PDF
《史记》道统观、政统观之探讨
9
作者 张圆玲 王书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撰书意图的表达、篇章的设置与人物评价的标准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儒家道统的承继与坚持;又通过追溯由五帝时代"政统""道统"合一演变到夏、商、周、秦"道统"与"政统"分离...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撰书意图的表达、篇章的设置与人物评价的标准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儒家道统的承继与坚持;又通过追溯由五帝时代"政统""道统"合一演变到夏、商、周、秦"道统"与"政统"分离的轨迹,强调了最高统治者是否法天施仁关系着朝代命运的政统理念。同时也指出儒士追求"道统""政统"合一理想的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认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可行途径乃在于支持推翻暴君和努力"为帝王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论“道”、“政”之间的传统史家权力——以刘知几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姜昧茗 申晓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7-50,共4页
传统史家权力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表现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
关键词 史权意识 道德 政统 刘知几 中国 政权 《史通》 唐代
下载PDF
孔子礼的三重功用
11
作者 苟东锋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6期44-50,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思想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仁发明斯道,从而为礼乐找到了一种内在根据。其实,这只是孔子创新思想内圣的一面,就外王一面来讲,孔子还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追随前人,对礼乐的要义进行了重新探讨;二是顺... 学界一般认为,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思想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仁发明斯道,从而为礼乐找到了一种内在根据。其实,这只是孔子创新思想内圣的一面,就外王一面来讲,孔子还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追随前人,对礼乐的要义进行了重新探讨;二是顺应时代,为礼乐精神的落实找到了士君子的肉身作为载体。孔子意识到,礼乐的积极意义若想在现实中得以落实,必须培养和塑造一批礼乐精神的主宰者和维护者——士君子。经过孔子的开创及后儒的努力,儒家创造了一种政治新模式,而这种政治新模式之所以能相对良好地运行,在于作为道统的士君子阶层不断斡旋于政统与平民之间,使三者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孔子的礼就生发出三重新的功用:治理国家、监督公权和导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功用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清遗民群体特征论略
12
作者 程太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5-54,共10页
清遗民与往代遗民相比,呈现四大显著特征。在身份上,他们是“过渡时代”的“边缘人”。遗民保守、僵化的思想特征,植根于其落后的政治立场,始终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在族群上,清遗民包含汉人与满人。面对政权与政体的双重更迭,汉人士... 清遗民与往代遗民相比,呈现四大显著特征。在身份上,他们是“过渡时代”的“边缘人”。遗民保守、僵化的思想特征,植根于其落后的政治立场,始终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在族群上,清遗民包含汉人与满人。面对政权与政体的双重更迭,汉人士大夫选择以遗民自居是几千年来道统与政统文化作用的结果。在处境上,清遗民或仕或隐。但仕与隐不再是判断遗民身份的标准,是否坚守与重建道统与政统文化成为衡量遗民身份的唯一尺度。在思想上,辛亥革命前,清遗民中不少人是“旧时代的新人”,辛亥革命后,他们成为“新时代之旧人”。造成遗民思想前后不一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提倡的西学与西政,不仅未能挽救清朝,反而导致君主专制与儒家文化的颠覆。清遗民意志与品行的执著、坚贞,因其精神方向与时代潮流背道而行,终致悲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遗民 “边缘人”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唐明皇君臣故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13
作者 李春燕 《天中学刊》 2018年第4期20-24,共5页
唐明皇君臣故事,以君臣相得故事、知遇与贬谪李白故事、明皇为士人赐婚故事为主要内容,文本形态多样,历代流传不息。其中的帝王与文人互动,再现政统与道统之间的角力。势道关系的亲疏离合影响了唐明皇君臣故事的传奇书写,"明皇情结... 唐明皇君臣故事,以君臣相得故事、知遇与贬谪李白故事、明皇为士人赐婚故事为主要内容,文本形态多样,历代流传不息。其中的帝王与文人互动,再现政统与道统之间的角力。势道关系的亲疏离合影响了唐明皇君臣故事的传奇书写,"明皇情结"亦影响了唐明皇文学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明皇君臣故事 势道关系 “明皇情结” 中国叙事文化学
下载PDF
试论孟子与士人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定文 余艳红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27-32,共6页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qu...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一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一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士人精神 政统 道统 学统 德性
下载PDF
魏晋时期“狂狷”士风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冲突
15
作者 鲁凤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魏晋时期"狂狷"士风的形成,主要源自于"道统"与"政统"的冲突。魏晋时期政治生活的这一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自然"与"名教"的冲突;在学术生活中则表现为"尊德性"与&qu... 魏晋时期"狂狷"士风的形成,主要源自于"道统"与"政统"的冲突。魏晋时期政治生活的这一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自然"与"名教"的冲突;在学术生活中则表现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与矛盾中,不愿意流为"乡愿"的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术生活中,或表现为"积极进取"的"狂",或表现为"有所不为"的"狷",这就形成了魏晋时期独特的"狂狷"士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狂狷”士风 道统与政统 名教与自然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