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象喻: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 |
潘殊闲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2
|
论新媒体语境下诗歌批评的“标签化”趋向 |
罗小凤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
7
|
|
3
|
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 |
黄宗英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5
|
|
4
|
明代诗论求“真”观念研究 |
邵晓林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5
|
王夫之对明代复古派诗学思想的批判 |
邓新跃
黄细梅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6
|
试论钱谦益高度评价王稚登缘由及影响 |
熊伟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身份、职志与撰述:程钜夫宦闽行实与诗歌批评论略 |
邱光华
|
《铜仁学院学报》
|
2024 |
0 |
|
8
|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
何休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9
|
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 |
胡建次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0
|
论叶燮的杜诗学——以《原诗》为对象的考察 |
曾贤兆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1
|
日本汉诗本土化的探索——江户汉诗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对和歌、俳句的借鉴 |
祁晓明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2
|
论钟嵘《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 |
赵国乾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2003 |
2
|
|
13
|
对隐秘花序和精神构造的探询——评苗雨时《临风绽放的玫瑰——网络时代女诗人论》 |
霍俊明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4
|
清代学术与诗话的专门化 |
张红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5
|
日本诗话中的陶渊明论 |
罗春兰
穆松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6
|
从选本形态论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的诗学观念——以分类体例和诗歌评点为中心 |
汪雯雯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7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依归——洪弃生《寄鹤斋诗话》的诗歌批评 |
白雪梅
陈庆元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8
|
诗谶,有意味的诗学批评样式 |
王佃印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9
|
宋人注宋诗的诗学批评 |
何泽棠
吴晓蔓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1
|
|
20
|
姚培谦诗教刍议 |
高磊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