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柳宗元诗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志坚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5-121,共7页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其人其作深受英语世界的重视。自1867年伟列亚力首次向英语读者介绍柳宗元以后,直到1949年,大约80年间共有11位独立译者与1对译者组合向英语世界翻译了柳宗元诗文。考察这些译者对柳宗元其人其...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其人其作深受英语世界的重视。自1867年伟列亚力首次向英语读者介绍柳宗元以后,直到1949年,大约80年间共有11位独立译者与1对译者组合向英语世界翻译了柳宗元诗文。考察这些译者对柳宗元其人其作的翻译与介绍,全面展现柳宗元诗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诗文 英译
下载PDF
周粲诗文与中华传统文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浴贤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9-85,共7页
周粲诗文表现了浓厚的中华古典诗意美,深沉而细腻的故国情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思考和把握,总此,共同形成了周粲诗文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而这一文化特色的形成,则基于周粲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缘于他的中华情结。
关键词 周粲 中华传统文化 诗歌 文学 诗意美 中华情结
下载PDF
苏门三学士晁、秦、张“善文不善诗”说——以两宋之际的文学批评话语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刘帼超 《理论界》 2018年第2期101-108,共8页
苏门四学士之间有着密切的友谊和频繁的文学往来,这使得研究者习惯于展开整体性的研究。但在江西诗派勃兴的两宋之际,四学士评价出现分离的趋势,黄庭坚被推崇,其他三人的诗作受到江西派理论家的质疑。另外一部分评论家跳出诗歌创作的畛... 苏门四学士之间有着密切的友谊和频繁的文学往来,这使得研究者习惯于展开整体性的研究。但在江西诗派勃兴的两宋之际,四学士评价出现分离的趋势,黄庭坚被推崇,其他三人的诗作受到江西派理论家的质疑。另外一部分评论家跳出诗歌创作的畛域,从文章创作入手,提出了三学士善文的"各有所长"说,较为客观,符合三学士的文章创作和批评实际。三学士善文不善诗的观点虽提出于江西派勃兴的批评背景下,但基于本身的客观性,也为南宋后来的批评家接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学士 江西诗派 文学接受 诗文
原文传递
建安诗人应玚文学风貌论析
4
作者 魏宏灿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79,84,共7页
汝南应氏家族中的应玚,是汉魏时期较为杰出的文学家,论者论及建安文学时,说他“作品一般,无大特色”,“平平无可观”,没有给予其应有的评价,其文学创作还是很有艺术性的。其诗,写景抒情善用比兴,重视文采,追求构思的精巧与语言的清丽。... 汝南应氏家族中的应玚,是汉魏时期较为杰出的文学家,论者论及建安文学时,说他“作品一般,无大特色”,“平平无可观”,没有给予其应有的评价,其文学创作还是很有艺术性的。其诗,写景抒情善用比兴,重视文采,追求构思的精巧与语言的清丽。其赋,咏物、言志、纪行,已突破汉赋“体物”的束缚,用来抒发情感,自觉地追求中和之美。其文学创作之情感悲伤,音调柔和,文采斐然清丽,纯属“魏响”,这正是曹丕所说的“和而不壮”。这种艺术个性是他“学优”、家风、文学思想及建安时代“诗赋欲丽”文风的合力而成,体现了他文质统一的文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玚 诗赋创作 艺术特点成因
下载PDF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春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74,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工具主义 审美主义 诗文评 中国文论 现代命运 大传统 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文人 精神追求
原文传递
赋学与诗文理论互渗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福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6,共5页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是辞赋批评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集的编纂和归类批评,历代赋集、诗文集的编纂往往各体兼收;二是由于赋话晚出,辞赋的批评往往与诗文的批评交叉迭合在一起。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既...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是辞赋批评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集的编纂和归类批评,历代赋集、诗文集的编纂往往各体兼收;二是由于赋话晚出,辞赋的批评往往与诗文的批评交叉迭合在一起。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既是赋文体的包容性、依附性所致,如赋长期依附于诗文之间,同时又受到古代"杂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古代文章学的体用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 诗文理论 互渗
下载PDF
古典诗文中松柏意象举隅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作为自然之物的松柏,为历代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咏松赋松成为文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松柏,在历代文人的主观感情世界里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们运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松柏具有多重的意象。本... 作为自然之物的松柏,为历代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咏松赋松成为文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松柏,在历代文人的主观感情世界里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们运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松柏具有多重的意象。本文从墓地松柏、涧松、孤松、小松等几个方面,对古典诗文中的松柏意象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文 意象 松柏文化 中国
下载PDF
方宗诚《说诗章义》评解趣旨与清代诗经学中的桐城家法
8
作者 史哲文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488-510,共23页
方宗诚《说诗章义》久被忽视,实具重要价值。《说诗章义》运用“以文论诗”的桐城家法评点《诗经》,显露“义法”痕迹,尊重前人旧说,亦有自我见解,并采用探讨段落层次与重言咏叹的文法,传授起、反、折、跳的“起峰”句法,探求诗文一体... 方宗诚《说诗章义》久被忽视,实具重要价值。《说诗章义》运用“以文论诗”的桐城家法评点《诗经》,显露“义法”痕迹,尊重前人旧说,亦有自我见解,并采用探讨段落层次与重言咏叹的文法,传授起、反、折、跳的“起峰”句法,探求诗文一体的本源取法等方式寻觅《诗经》的章法所在。方宗诚又将温柔敦厚之道加以艺术化阐释,从“忠厚”转向“气厚”,并以“沉郁顿挫”与“高大宏远”两方面具体解释“气厚”的丰沛内蕴。在清代经学以及文学的演进历程中,《说诗章义》与《诗传补义》共同构成方宗诚的“经义—文章”诗经学体系,其与方东树《昭昧詹言》一脉贯通,构成桐城诗派的诗论著作体系,同时,与桐城诸家诗经学著作合观,又构成桐城诗经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诗学与诗经学的多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宗诚 《说诗章义》 桐城派 诗经学 以文论诗
原文传递
主题式群诗(文)阅读:送别诗中话别离
9
作者 方静 《科教文汇》 2018年第5期120-122,共3页
本文以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外古诗阅读《送别诗中话别离》一课的三轮教学为课例,探究开展主题式群诗(文)阅读的策略和路径。作者试图以"主题式古诗(文)"阅读作为群文阅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向深度、广度拓展... 本文以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外古诗阅读《送别诗中话别离》一课的三轮教学为课例,探究开展主题式群诗(文)阅读的策略和路径。作者试图以"主题式古诗(文)"阅读作为群文阅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向深度、广度拓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强化语用,活跃思维,加强审美,传承文化,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诗(文)阅读 课例研究 送别诗 语文核心素养
下载PDF
明清地方诗文总集著录回族作家举隅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冬冬 张鹏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地方诗文总集作为总集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收录地域性诗文作品。一些编纂于明清时期的地方诗文总集著录了回族作家的诗文作品。兹以此类总集为例,展现其文献价值。
关键词 地方诗文总集 回族作家 文献价值
原文传递
战乱中的身份重构——林纾译著之外的诗文创作与解读
11
作者 张书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08-115,共8页
易代之际的诗文书写是林纾复杂心态的现实流露。一方面,诗文的大量出现代表了林纾由文学翻译到文学创作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也间接地表明林纾对于文学意图的改变和重塑;另一方面,林纾的诗文多以战乱之惨烈、个人之悲怆为旋律,在文学书... 易代之际的诗文书写是林纾复杂心态的现实流露。一方面,诗文的大量出现代表了林纾由文学翻译到文学创作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也间接地表明林纾对于文学意图的改变和重塑;另一方面,林纾的诗文多以战乱之惨烈、个人之悲怆为旋律,在文学书写中凸显作者在易代时期的价值定位,进而展现战乱因素对于林纾“共和老民”与“大清遗老”的身份影响。在这双重身份的摇摆之间,林纾内心深处的酸楚、惊恐与无奈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因此,解读易代时期的林纾诗文是研究晚清遗民之身份形成及选择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诗文创作 共和老民 大清遗老 战乱书写 身份重构
下载PDF
《草堂诗余》清代不传成因新探
12
作者 祝东 王小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3,共5页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堂诗余 话本艺术 诗文互动 传播
下载PDF
明清地方诗文总集著录回族作家再探
13
作者 张冬冬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4,共7页
明清地方诗文总集为专门辑录某一地域作者诗文的总集,所录文献具有地域性,故在保存不同地域回族文学家族文献上具有优势。除保存作者小传及相关生平资料外,家族诗文创作延续情况亦有保存。明清地方诗文总集除了保存回族文学家族文献外,... 明清地方诗文总集为专门辑录某一地域作者诗文的总集,所录文献具有地域性,故在保存不同地域回族文学家族文献上具有优势。除保存作者小传及相关生平资料外,家族诗文创作延续情况亦有保存。明清地方诗文总集除了保存回族文学家族文献外,还保存了大量回族作家文献,如《周雅续》《涛音集》《国朝山左诗钞》等不同地域明清地方诗文总集,所在多有。这些文献具有一定的辑佚、校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诗文总集 别集 回族 古代文学 文献价值
原文传递
从新诗之“新”到新诗之“诗”——胡适诗学思想新解
14
作者 陈培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4,共4页
胡适是中国白话诗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诗学贡献一向被认为仅在于为白话写诗争取合法性。事实上,胡适的诗歌思想经历了从新诗之"新"向新诗之"诗"的位移。在"新"的一端,他思考死/活文字之辩、"作诗如作... 胡适是中国白话诗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诗学贡献一向被认为仅在于为白话写诗争取合法性。事实上,胡适的诗歌思想经历了从新诗之"新"向新诗之"诗"的位移。在"新"的一端,他思考死/活文字之辩、"作诗如作文"的自由句法、以及"自然的音节"创造白话语感;在"诗"的一端,他思考在具体的情境物质性中创造新诗的诗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活文字 作诗如作文 自然音节
下载PDF
历代对任日方骈文之评价
15
作者 汪泓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82,共5页
六朝的文学观念 ,无论诗赋乐府还是实用型文章都属于“文”,都要讲究与文体要求相符的语言美 ,任日方的骈文即代表着梁代实用型骈体文的最高水平。由于文学观念的差异 ,历代对任日方骈文的评价分歧较多 ,主要集中于用典特点及其有无逸... 六朝的文学观念 ,无论诗赋乐府还是实用型文章都属于“文”,都要讲究与文体要求相符的语言美 ,任日方的骈文即代表着梁代实用型骈体文的最高水平。由于文学观念的差异 ,历代对任日方骈文的评价分歧较多 ,主要集中于用典特点及其有无逸气两方面。明清时期有多家评论 ,但大多为评点式的 ,难免以偏概全。至现代学者刘师培、骆鸿凯 ,才较为全面、深刻和细致地分析和概括了任日方骈文的艺术特色与语言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诗任毛 用典 任Fang 骈文 艺术特色 语言魅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