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盛楚华 邱树彬 邱小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32-133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9%(153/172)、83·1%(59/71)、51·3%(19/37)和68·8%(11/16),4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AL、AA、ITP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同病种有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单采法 疗效
下载PDF
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徐煜 吴林伯 +2 位作者 吴芳 曾群娟 钱昱霖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931-933,共3页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79例的效果 被引量:27
3
作者 郭庆东 戴月娥 +4 位作者 穆士杰 傅菊芳 张献清 夏爱军 郑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51-652,共2页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结果  1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1h P<0 .0 5 ,2 4h P<0 .0 1) ;2 87.3%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急白感染组无效输注率为 5 0 .0 % ,非感染组 18.5 % (P<0 .0 1) ;4急性白血病 (AL)组无效输注率15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46 .2 % .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感染影响输注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
下载PDF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乾坤 陈李影慧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63-136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血小板配型相合率。结果输血小板次数!3次组、3~5次组和"5次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率分别为19.23%、35.48%、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0.23%,与100例无输血史患者(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抗体强度(1+、2+、3+、4+)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分别为78.57%、47.37%、26.32%、1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的血小板随机1次配型相合率为38.57%,5次配型相合率为75.71%,与抗体阴性(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与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抗体强度越高,相应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越低。对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交叉配型
下载PDF
26045例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麟凤 潘继春 +6 位作者 冯倩 罗圆圆 于洋 庄远 李卉 封艳楠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名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26 045次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诸如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进行log转换,转换之后近似正态分布,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输注前血小板保存时间与CCI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对输注血小板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各疾病间的输注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液病患者数据显示,整体输注效果不良,输注有效率较低。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输注次数增多,输注效果变差。通过比较单纯输注血小板和同时输注血小板与其他血液成分的fisher检验结果显示,单纯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于联合输注其他血液制品(P<0.001)。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因素有疾病种类、是否同时输注其他血液制品、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输注次数,而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增加指数 合理用血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下载PDF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桂嵘 聂新民 +1 位作者 文贤慧 刘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1-385,共5页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马光丽 方炳木 +5 位作者 曲志刚 江锦红 汪笑秋 刘永华 章巧雷 王晓丽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0期1540-1542,157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输注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锋兰 张健华 +2 位作者 张然蓉 李江 郝建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8期1291-1292,共2页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配型
原文传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小板输注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高萌 傅云峰 +4 位作者 赵国胜 马金旗 刘凤霞 黄蓉 桂嵘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科及儿科就诊的全部初诊、初治,且在治疗过程中至少输注1次单采血小板的、<14岁的ALL患儿。单采...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科及儿科就诊的全部初诊、初治,且在治疗过程中至少输注1次单采血小板的、<14岁的ALL患儿。单采血小板的输注采用ABO、Rh同型输注策略。每例每次输注血小板后同时满足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指数(CCI)>4.5和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20%,且消化道、鼻和牙龈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判定为当次输注有效,否则为当次输注无效。有效例次归为有效组,无效例次归为无效组。对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热、出血、脾大、感染、是否使用头孢菌素、血小板输注次数)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ALL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共输注单采血小板302例次,有效组197例次(65.2%),无效组105例次,每例患儿平均输注(6.1±5.6)次。302例次中;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10~9·L^(-1))分别为19.2±9.4和66.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P<0.01);输注1次(44例次)、~5次(93例次)、~10次(67例次)和>10次(98例次)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4.1%、76.3%、56.7%和52.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发热、出血、脾大、感染和血小板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热(OR=3.737,95%CI:1.213~11.513)和感染(OR=3.258;95%CI:1.019~10.419)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可以改善ALL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发热和感染为影响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输注 疗效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Gov)多态性调查 被引量:19
10
作者 冯明亮 沈伟 +7 位作者 黄慧 王健莲 沈彤 张晰 孔祥荣 杜可明 杨建豪 刘达庄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Gov)系统多态性,评估其在血小板配型输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1000名来自不同省份汉族无关献血者进行HPA15系统基因分型。结果HPA15在所调查的7个省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Gov)系统多态性,评估其在血小板配型输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1000名来自不同省份汉族无关献血者进行HPA15系统基因分型。结果HPA15在所调查的7个省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1000名汉族中HPA15a和15b基因频率分别为0.5320和0.4680,与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与其它种族的HPA15分布相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在随机输血中HPA15a和15b抗原不配合的机会分别为0.1711和0.2029。结论本调查数据表明,随机输血中供受者HPA15抗原不配合比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高达37%,这对研究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和开展血小板同型输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血小板HPA-15 输血 血小板 基因频率 汉族 中国
下载PDF
临床276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龚道方 龙海波 +1 位作者 刘昭国 谭云洪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症状有否改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276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中有效194例次,有效率为70.29%,性别、年龄及血型对输注效率无影响(P>0.05),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肿大患者较脾正常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脾脏肿大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并在输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无效输注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 输注效果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宋媛 周芳 +5 位作者 宋宁霞 刘希民 余喆 解琳娜 宋晓晨 李欣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促进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8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S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促进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8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S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后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将85例患者分为rhTPO组(29例)、rhIL-11组(27例)和空白组(29例),比较三组PLT≥20×10^9/L、PLT≥50×10^9/L、PLT≥100×10^9/L的恢复时间以及移植后(25±5)d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rhTPO、rhIL-11、空白组粒细胞植入和PLT≥20×10^9/L的中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PLT≥50×10^9/L时间短于空白组[16.5(11~39)d对22(14~66)d,P〈0.05];rhTPO组PLT≥100×10^9/L时间[23(12~51)d]短于rhIL-11组[28(12~80)d]及空白组[35(18~86)d](P〈0.05)。rhTPO组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量少于rhIL-11组及空白组[分别为20(10~30)、30(10~50)、35(10~70)U,P〈0.05]。rhTPO、rhIL-11、空白组移植后(25±5)d骨髓巨核细胞中位计数分别为31.5(0~200)、12(0~142)、11(0~187)个,rhTPO组与rhIL-1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L-11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rhTPO是影响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HR=4.01(95%CI 1.81~8.97),P=0.010]。rhTPO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rhTPO可以促进SAA患者allo-HSCT后血小板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并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血小板生成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输注
原文传递
严重创伤时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血小板输注指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曾庆波 宋景春 +5 位作者 胡炜 尚峰 林青伟 钟林翠 胡艳晶 余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时以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的血小板输注指征。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年零3个月收治的155例严重多发伤住院病例,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临床资料,包括入科时间<2 h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时以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的血小板输注指征。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年零3个月收治的155例严重多发伤住院病例,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临床资料,包括入科时间<2 h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TEG的血块形成速率(K)、血块形成动力学(α角)、血块最大强度(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根据患者伤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143)和死亡组(n=12),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比较2组间血常规和TEG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曲线(ROC)分析筛选最佳预后判断指标,并根据MA阈值分组,比较组间的Plt和死亡率。结果1)严重创伤患者入科<2 h Plt(×10^9/L):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79-170.75(121)、54-115.5(103)(P>0.05);K(min):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2.1-4.2(2.9)、1.8-8(5.2)(P<0.05),α角(°):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49.37±16.55、38.35±19.65(P<0.05);MA(mm):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51.95±13.33、37.35±17.49(P<0.05)。2)直线相关分析:Plt与MA、α角呈正相关,与K呈负相关(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MA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OR 0.892,95%CI 0.801-0.993;P<0.05)。4)ROC分析:MA取43.1 mm时曲线下面积为0.756(P<0.05)。严重创伤患者MA<43.1 mm组和MA≥43.1 mm组入科<2 h Plt(×10^9/L)分别为49-122(95)、90-180(127)(P<0.05),MA<43.1 mm组和MA≥43.1 mm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3.3%、1.8%(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MA<43.1 mm是严重创伤患者启动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血小板功能障碍 血小板输血 血栓弹力图 血块最大强度
下载PDF
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晓明 牛爱军 +1 位作者 陈英剑 胡成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AIgG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关系。结果ITP患...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AIgG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关系。结果ITP患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组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AIgG阳性的ITP患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明显高于PAIgG阴性的患者(P<0.01;P<0.05)。结论PAIgG用于ITP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PAIgG的存在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存在密切关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抗体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文杰 金民 王峰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5期795-797,800,共4页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63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不同类型...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63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显著较高(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7.13%、83.02%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51.28%、67.86%显著较高(P<0.05);反复输血次数≥3次、发生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68%、36%、70%、12%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0.41%、19.88%、36.26%、4.68%显著较高(P<0.05)。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输注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运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江灵 王洁 +6 位作者 王雨涵 周炜鑫 郭天虹 罗彬瑞 王华 雷丽明 黄远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抗体检测 交叉配型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明慧 杨涛 +1 位作者 方春燕 梁萍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17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前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次日和第3日再次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d)。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率为65.00%,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和6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血小板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I 24≥4.5×109/L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血小板数量达峰值时间和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G)均下降,且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IL-4)为(61.19±10.42)ng/L,对照组为(72.12±11.39)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能调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输注 免疫调节
下载PDF
影响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彭涛 赵国华 +3 位作者 刘敏 赵维齐 李喜莹 王春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2430-2432,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血小板输注的363例肿瘤患者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次血小板输注入组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血小板输注的363例肿瘤患者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次血小板输注入组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P≤0.2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3例患者中280例输注有效,总体有效率为77.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小板输注史、发热、抗生素4种因素对输注效果有影响(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史(1~4次相比0次,OR=1.969,95%CI:1.135—3.417;≥5次相比0次,OR=5.260,95%CI:2.344~11.806)、抗生素(OR=2.020,95%CI:1.139~3.583)、发热(OR=1.789,95%CI:1.015—3.153)以及血小板库存天数(OR=1.559,95%CI:1.112~2.186)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减少输注次数、输注库存天数少的血小板、避免发热和使用抗生素期间输注可能改善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小板输注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人类血小板抗原1—16基因与血小板输注无效风险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志强 乐嘉宜 +4 位作者 刘建军 王恒石 陆君 瞿益华 徐文皓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HPA-1—16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法对上海地区268名汉族人群行HPA-1—16基因检测;应用ELISA法对49名反复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HLA-Ⅰ与抗-HPA筛查试验。结果上海地区汉族人群HPA-1... 目的探讨HPA-1—16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法对上海地区268名汉族人群行HPA-1—16基因检测;应用ELISA法对49名反复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HLA-Ⅰ与抗-HPA筛查试验。结果上海地区汉族人群HPA-1—16系统中,HPA-1—6,15系统等位基因频率1a=0.9889,1b=0.0111,2a=0.8881,2b=0.1119,3a=0.5989,3b=0.4011,4a=0.9963,4b=0.0037,5a=0.9907,5b=0.0093,6a=0.9832,6b=0.0168,15a=0.6418,15b=0.3582,均呈多态性分布;其余HPA-7—14,16系统等位基因均呈单线性分布。HPA-1,2,4—6,15系统主要以aa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776,0.7799,0.9925,0.9813,0.9664,0.4328。在HPA-2、3、15系统中出现bb纯合子基因型,其频率均为0.0037,0.1530,0.1492外,其余系统均未出现bb纯合子基因型。另外,在HPA-1—6,15系统中出现ab杂合子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0224,0.2164,0.4963,0.0075,0.0187,0.0336,0.4180,以HPA-3杂合度最高,其次次序为HPA-15、HPA-2。在随机输血中,HPA不合发生率以HPA-3为最高(0.3650),其次分别为HPA-15(0.3541)、HPA-2(0.1790)。49名反复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有61.22%(30名)输血后相继出现抗-HLA-Ⅰ,而始终未检出抗-HPA。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抗-HLA-Ⅰ所致;只需检测供者与受(患)者的HPA-2、-3、-15基因相合,就可基本达到血小板匹配性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原 输注无效 HPA基因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评价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少强 刘青 +3 位作者 袁荣荣 杨元铭 刘术臻 孙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55-1257,共3页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使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血小板输注的作用。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2016年住院治疗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病人为研究组,3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血常规、血凝常规检...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使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血小板输注的作用。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2016年住院治疗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病人为研究组,3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血常规、血凝常规检测,研究组加做血栓弹力图检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术中出血情况、输血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血红蛋白数值、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剖宫产率(32. 5%)与对照组(27. 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血小板输血人数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凝血功能,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