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1 位作者 孟晖 陈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隆升 构造地貌 晚新生代 攀西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2 位作者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貌边界带 晚新生代 构造形变系统 高原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志威 余国安 +3 位作者 徐梦珍 胡旭跃 杨洪明 胡世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628,共12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的研究进展,如地质背景、高原抬升和河流地貌特征与演变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展望了中等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下人类活动的局部、突变和加速的作用;提出冲积河群的新概念,初步给出其定义、特征和分布,以期在这个新框架下促进复杂辫状河道和弯曲河道形成与演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演变 河流多样性 高原抬升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冲积河群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及其对川西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孟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39,共9页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时期(0.8Ma以来),沿岷江上游形成典型的'V'型谷地,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南段为1 875m/Ma,中段为1 620m/Ma,北段为375~750m/Ma.岷江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是对川西高原新近纪-第四纪快速隆升的响应,为高原隆升历史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深切河谷 下切速率 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古土壤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反映 被引量:26
5
作者 徐叔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5-232,共8页
阐述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古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确立了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高温期三个古土壤发生时期的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地带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古土壤和高原隆起的关系.
关键词 古土壤 环境变迁 高原隆起
下载PDF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国灿 贾春兴 +5 位作者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马尔争-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华力西造山 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构造与演化 高原隆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下载PDF
青藏及邻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万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51-61,共11页
青藏高原是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区火山活动受中 -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地球物理 -化学反应的控制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形式和结果。本区既有富钾质的 (主导 ) ,也有富钠质的火山岩 (次要 ) ;既有喷发熔岩... 青藏高原是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区火山活动受中 -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地球物理 -化学反应的控制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形式和结果。本区既有富钾质的 (主导 ) ,也有富钠质的火山岩 (次要 ) ;既有喷发熔岩流 (主导 ) ,也有一些浅源上侵的次火山岩体 ;火山活动发育在古近纪、新近纪与第四纪 ,而最强烈的发生在中新世期间。本区钠质和钾质两类火山岩在形成环境和时代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者一般发育在古新世—始新世 (6 0~ 4 0MaBP) ,而后者主要形成在渐新世—中新世 (30~ 10MaBP) ;存在着钠质—钾质—酸性次火山岩的演化过程 ;大体上可划分为西羌塘、北羌塘、可可西里、中昆仑、西昆仑等 5个火山岩省。本文对比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甘肃礼县和云南三岩区 (金沙江北段、腾冲和滇东南地区 )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 ,大量的证据表明 ,这些火山岩形成在原始地幔、或“壳 -幔过渡带”或陆壳基底等源区。在实际考察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构造演化 新生代 钠质 钾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叶卓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徐啸 黄兴富 熊小松 李文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217-3228,共12页
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的挤出,揭示秦岭作为一个可能的通道,将如何协调青藏高原物质的挤出,进而探讨上述地球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高原东缘的隆升和扩展,并对比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地壳变形增厚机制以及地幔岩石圈行为模式之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受区域大型断裂带控制的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挤出和由软流圈地幔流触发的岩石圈底部拆沉导致的重力均衡,可能同时在青藏高原东缘下方发生,断裂和块体控制的壳内软弱物质挤出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带上大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深部孕震机制.上述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与秦岭以及四川盆地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隆升和扩展.青藏高原东缘物质挤出的深部过程与处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青藏高原-阿拉善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向北扩展之深部机制存在差异,而造成高原北缘与东缘差异隆升模式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内部)到高原北缘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与北缘 高原隆升 深部过程 岩石圈拆沉 地壳流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新构造运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森琦 李永国 +5 位作者 尚小刚 辛元红 王占昌 石维栋 庄永成 周金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3-220,共8页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新构造 高原隆升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向树元 王国灿 邓中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5-620,共6页
根据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序列、环境演变及地貌和水系变迁分析将研究区新生代高原隆升过程划分为5个重大事件.首次在研究区内海拔5400m的主夷平面上发现古土壤、岩溶角砾岩及钟乳石等,认为沱沱河组上段细碎屑沉积及五道梁组石膏沉积(... 根据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序列、环境演变及地貌和水系变迁分析将研究区新生代高原隆升过程划分为5个重大事件.首次在研究区内海拔5400m的主夷平面上发现古土壤、岩溶角砾岩及钟乳石等,认为沱沱河组上段细碎屑沉积及五道梁组石膏沉积(中新世)是主夷平面形成期的沉积响应,提出了主夷平面的高程具有东西向排列的盆岭地貌特点,这种高程差异反映了后期构造隆升的不均衡,应该是上新世以来差异断块抬升的结果;早更新世中期(1525.5ka后)一套河流砂砾卵石沉积是青藏运动C幕的沉积响应,体现在布尔汗布达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早更新世晚期(1113.9~836.3ka)先湖滨砾石沉积,后转为河流砂砾卵石沉积,是昆黄运动在研究区的沉积响应,并体现在马尔争-布青山的强烈上升和成山,中更新世早期冰碛物的发育说明昆黄运动后研究区已隆升达到"水汽冻结高度";研究区T5阶地沉积前的强烈下蚀,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溯源侵蚀切过布尔汗布达山主分水岭,袭夺了昆南断裂带原由西向东流向共和古湖的东西向水系并到达阿拉克湖一带,晚更新世洪冲积角度不整合于中更新世洪冲积之上等是共和运动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隆升 夷平面 昆黄运动 新生代 东昆仑
下载PDF
K-Ar age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Nangqen Basin, Qinghai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11
作者 DENG Wanming SUN Hongjuan ZHANG Yuq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1期1015-1019,共5页
The Nangqen Basin is one of the typical shearing-extensional basins situated 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Hengduan Mts. Nine age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basin by K-Ar isotope-dilution technique have been ... The Nangqen Basin is one of the typical shearing-extensional basins situated 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Hengduan Mts. Nine age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basin by K-Ar isotope-dilution technique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note. The apparent ages of whole rock and separated biotite range from 32.04 to 36.50 Ma. The 40Ar-K (%) correlation isochronal line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neither argon excessing , nor radiogenetic argon loosing, i.e. the age represents the true diagenetic time. Volcan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occurred in the post-collision environment and is controlled by lithosphere substantial thickening and violent intercontinental shearing-strike slip faults. There is age difference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north Tibet. The multi-periodic eruption-intrusion of the magmatic melt since Cenozoic is a tracer showing the pulsating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gqen Basin VOLCANIC ROCKS K-AR age TIBETAN plateau plateau uplift.
原文传递
阿牙克库木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黎敦朋 李新林 +4 位作者 周小康 王向利 戴新宇 杜少喜 王欣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0-594,共5页
首次在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中采到Monoclimacisgriestoniensis(Nicol)等早志留世特里奇晚期笔石化石组合,合理地解体了祁漫塔格群。在祁漫塔格山南缘的黑山-那棱格勒断裂带(东昆北断裂带)又发现蛇绿岩残片,以北发现岛弧火山岩、俯冲碰... 首次在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中采到Monoclimacisgriestoniensis(Nicol)等早志留世特里奇晚期笔石化石组合,合理地解体了祁漫塔格群。在祁漫塔格山南缘的黑山-那棱格勒断裂带(东昆北断裂带)又发现蛇绿岩残片,以北发现岛弧火山岩、俯冲碰撞型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它们共同组成早古生代沟-弧-盆体系。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磨拉石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分析研究,确定青藏高原新生代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全新世形成的3套磨拉石建造,分别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3次隆升作用,渐新世至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祁漫塔格群 蛇绿岩 砂砾岩型铜矿化带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盆地116ka以来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赵希涛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吴中海 王建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根据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116kaB.P.以来,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可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其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16~72kaB.P.,为深湖环... 根据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116kaB.P.以来,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可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其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16~72kaB.P.,为深湖环境,古湖面拔湖高于现今纳木错140~48m;②72~37kaB.P.,为半深湖环境,拔湖为48~26m;③37~30kaB.P.,为浅湖环境,拔湖26~19m;④30kaB.P.以来,湖水逐渐变浅,拔湖<19m。纳木错盆地沉积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自116kaB.P.以来先后经历了稳定期、持续逐步较快隆升期(116~37kaB.P.)、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37~30kaB.P.)和较稳定期(30kaB.P.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An Orthogonal Collis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Wave-Like Uplift Plateaus in Southern Asia
14
作者 Weihong Qian Jeremy Cheuk-Hin Leung Banglin Zhang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3年第8期828-846,共19页
In southern Asia, there are three large-scale wave-like mountains rang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westward to the Iranian Plateau and the Armenian Plateau. On the southern side between plateaus, there are the Indian ... In southern Asia, there are three large-scale wave-like mountains rang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westward to the Iranian Plateau and the Armenian Plateau. On the southern side between plateaus, there are the Indian Peninsula 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 What dynamic mechanisms form the directional alignment of the three plateaus with the two peninsulas remains a myste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Earth’s geological evoluti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 was that the center was a solid core, and the outmost layer was a thin equatorial crust zone separated by two thick pristine continents in polar areas, while the middle part was a deep magma fluid layer. Within the magma fluid layer, thermal and dynamic differences triggered planetary-scale vertical magma cells and led to the core-magma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When the core loses angular momentum and the magma layer gains angular momentum, the movement of upper magma fluids to the east and the 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TCZ) drives the split and drift of two thick pristine continents, eventually forming the current combination of these plateaus and peninsulas and their wave-like arrangement along the east-west direction. Among them, the horizontal orthogonal convergence (collision) of upper magma fluids from the two hemispheres excited the vertical shear stress along the magma TCZ, which i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untain uplifts on the north side and plate subductions on the south side. To confirm this mechanism, two examples of low-level wind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yclone/anticyclonic systems generated by the orthogonal collision of airflows along the atmospheric TCZ and satellite-observed cloud systems. Such comparison can help us revisit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continental drift and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uplift Plate Subduction Tibetan plateau Iranian plateau Armenian plateau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 被引量:7
15
作者 向树元民 马新民 +1 位作者 泽仁扎西 巴桑次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5-621,共7页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带 晚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高原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新民 吴武军 +5 位作者 石亚军 徐丽 郭佳佳 王兆兵 崔守凯 秦九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9-303,共15页
以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和油气富集区——英雄岭构造带为切入点,剖析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在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基础上,借助构造物理模拟、沉积速率分析、构造平衡、油源对比及包裹体分析等手段,讨论英雄岭构造带现今三... 以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和油气富集区——英雄岭构造带为切入点,剖析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在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基础上,借助构造物理模拟、沉积速率分析、构造平衡、油源对比及包裹体分析等手段,讨论英雄岭构造带现今三维结构、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运聚过程,构建了英雄岭构造带成藏模式.认为英雄岭构造带现今空间结构与构造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构造形成演化与油气运聚过程高度耦合.英雄岭构造带垂向上发育深层盐下、深层盐间和浅层盐上3个含油气单元,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盐下"低熟早排、源储一体、大面积成藏",盐间"多期调整聚集、断储圈三元控藏"和盐上"深浅断裂接力输导、晚期调整构造控藏".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上,英雄岭构造带整体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构造格局;时间上,英雄岭构造带经历了古始新世—中新世断坳(29.3~23.8 Ma)、上新世早期弱挤压(23.8~7.2 Ma)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强挤压(7.2 Ma~现今)3个阶段;充足的油源供应是油气富集的基础,构造带所在富烃凹陷烃源岩TOC普遍在0.5%~1.0%,R_(o)在0.6%~0.9%;多类型储层为油气成藏提供储集空间,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介于6%~15%,浅层碎屑岩孔隙度普遍大于20%;广覆式膏盐层保证油气有效封盖,膏盐岩单层厚度2~25 m,累积厚度超过300 m,叠合面积350 km^(2);深浅断裂充当油气运移高速通道,3000 m以上诱导裂缝带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是油气运聚的动力来源(地层压力系数普遍大于2);源圈时空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隆升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英雄岭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model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Tibetan Plateau uplift in middle-west parts of Qilian Mountain 被引量:5
17
作者 傅开道 李吉均 +1 位作者 高军平 方小敏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210-217,共8页
By observing, measuring the fluvial sediment grain size of mid-western segment of the Qilianshan Range and stud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ain size and uplift of the plateau, we model the correlation. These mod... By observing, measuring the fluvial sediment grain size of mid-western segment of the Qilianshan Range and stud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ain size and uplift of the plateau, we model the correlation. These models are applied to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nd the process curve of the uplif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gainst age from 8.35 Ma is illustrated here. The process curve shows that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as uplifted from the mean altitude of 900-3700 m since 8.35 MaBP. From 8.35 to 3.1 MaBP,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ed slowly, uplifted amplitude is small, the total range is 420 m. From 3.1 MaBP up to now,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ed tempestuously, showing that the uplift accelerated obviously later. It uplifted totally 2400 m. About 0.9 Ma ago,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ad uplifted to over 3000 m a.s.l., showing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ad reached the cryosphere; and the mountain peaks had uplifted to more than 4000 m altitude,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a glacier developed on the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shan Range SEDIMENT GRAIN size Laojunmiao section plateau uplift.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空间耦合关系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强 李万伦 +1 位作者 陈伟涛 王永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9-1145,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质、地理资料的收集和综合归纳,分析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演化、高原隆升、冻土生成、冰川推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生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初步认为,青藏高原分布的大面积的海相...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质、地理资料的收集和综合归纳,分析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演化、高原隆升、冻土生成、冰川推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生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油气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初步认为,青藏高原分布的大面积的海相中生界烃源岩为冻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尤其是碳酸盐岩和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同时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集层.青藏高原具有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油气地质 冻土与冰川 高原隆升 空间耦合关系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砾岩砾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何弘昕 郭进京 +2 位作者 刘重庆 赵海涛 杜志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1-1572,共12页
西秦岭漳县地区保存了2套角度不整合分隔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单元,即下部渐新统—中新统含盐沉积地层和之上的上新统粗砾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区上新统砾岩层的沉积旋回、砾岩中砾石大小、磨圆度、排列、成分等特征及垂向变化地观测统计分析... 西秦岭漳县地区保存了2套角度不整合分隔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单元,即下部渐新统—中新统含盐沉积地层和之上的上新统粗砾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区上新统砾岩层的沉积旋回、砾岩中砾石大小、磨圆度、排列、成分等特征及垂向变化地观测统计分析,这套砾岩及砾石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①这套砾岩主要由厚层中-粗砾砾岩组成,厚度达480 m,呈近水平或缓倾斜角度不整合在下伏渐新统—中新统之上,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洪积砾岩、冲积砾岩、冲洪积砾岩、冲积砾岩和冲洪积砾岩5个岩性段;②砾岩的砾石大小混杂,粒径分布范围大,最大粒径达120~240 mm,但以10~80 mm粒径砾石为主,砂砾质胶结,基质支撑为主,下部发育颗粒支撑筛状砾岩,砾石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个别层位可见滚圆状砾石;③砾石成分为复成分,主要以灰绿色变质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或肉红色灰岩和斑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玢岩为主,且不同岩性段的砾石成分差异明显,洪积砾岩段以花岗质岩石和各种砂岩为主,而冲积砾岩段以灰岩砾石为主,且砾石磨圆度较好;④砾石叠瓦斜列方向主要指向南,指示了自南向北的古流向。根据这套砾岩的特征,结合其空间分布受向南陡倾的F2逆冲断层控制,以及砾石成分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组成的一致性分析,认为这套上新统粗砾岩是以西秦岭北缘断层为边界的山前近源快速堆积的冲洪积扇沉积,具有再生前陆粗磨拉石盆地性质。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出现的一系列时代相同、构造背景一致的基本类似的粗砾岩,如循化盆地甘家砾岩和临夏盆地的积石山砾岩等,提出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的这套上新统砾岩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构造边界,不仅造成西秦岭造山带快速隆升,且引发了北缘断裂带复活而强烈向北逆冲,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统砾岩 砾石特征 磨拉石盆地 高原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通天河盆地五道梁组介形虫壳体Mg/Ca和Sr/Ca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红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9,共9页
中新世早期膏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t/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粱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 中新世早期膏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t/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粱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虫Mg/Ca和Sr/Ca 古湖泊 中新世早期 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