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不良地质铁路隧道水害动态控制技术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向礼 范飞 +1 位作者 李佳兴 王英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4-91,共8页
为解决高原软岩隧道穿越富水地层关键难题,利用超前地质预报(TSP)等方法开展水害动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地下水高精度综合定量识别方法;然后,提出涌水量估算技术和涌水量动态监测的反坡排水及其优化技术,并结合敦格铁路长草沟... 为解决高原软岩隧道穿越富水地层关键难题,利用超前地质预报(TSP)等方法开展水害动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地下水高精度综合定量识别方法;然后,提出涌水量估算技术和涌水量动态监测的反坡排水及其优化技术,并结合敦格铁路长草沟隧道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震波、激发极化、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的地下水高精度综合定量识别和涌水量估算技术,以及涌水量动态监测的反坡排水及其优化技术,可实现隧道施工期间的地下水动态风险管理;该技术可减少隧道施工风险,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丰富隧道排水方法,同时,可保护隧址区的水源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不良地质 软岩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TSP) 涌水量 反坡排水
下载PDF
基于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的西藏高原岩质边坡失稳破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俊杰 刘国阳 +2 位作者 叶唐进 薄雾 赵鹏辉 《高原科学研究》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根据西藏高原岩质边坡监测资料及失稳启动特征,对岩质边坡进行分类,总结其失稳条件及破坏的基本规律。将一般接触理论引入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3-D DDA),使得三维块体系统内部复杂接触的几何和拓扑计算转化为便于编程的代数运算,发展适... 根据西藏高原岩质边坡监测资料及失稳启动特征,对岩质边坡进行分类,总结其失稳条件及破坏的基本规律。将一般接触理论引入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3-D DDA),使得三维块体系统内部复杂接触的几何和拓扑计算转化为便于编程的代数运算,发展适用于三维岩质边坡失稳破坏分析的3-D DDA方法。将岩质边坡块体运动细分为滑动、斜抛或自由落体、弹跳或碰撞、滚动或倾倒等基本运动形式,验证3-DDDA计算精度。通过工程实例,研究西藏高原岩质边坡失稳特征、破坏过程、块体运动形式转化及失稳破坏范围。结果表明,3-D DDA可精确模拟高原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是岩质边坡破坏分析的有效工具。同时,为高原地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岩质边坡 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 失稳破坏 块体系统 运动形式
下载PDF
高原梯度带地区碎裂岩边坡的地震破坏过程分析
3
作者 陈渤 李超飞 +3 位作者 李天斌 周君波 吴斌 狄海波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5,共6页
针对高原梯度带地区地震诱发碎裂岩边坡变形破坏问题,采用UDEC软件对地震波45°斜入射作用下碎裂岩边坡的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破坏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地震波作用下,坡顶处的裂隙首先发育并迅速发展,边坡上部岩... 针对高原梯度带地区地震诱发碎裂岩边坡变形破坏问题,采用UDEC软件对地震波45°斜入射作用下碎裂岩边坡的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破坏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地震波作用下,坡顶处的裂隙首先发育并迅速发展,边坡上部岩体被结构面切割而损伤破裂,完整性差,开始出现局部滑动;随着裂隙扩展贯通至节理面处,形成控制性结构面,边坡整体稳定性迅速降低,坡顶岩体开始局部下滑;随着岩体破碎严重区域增加,坡面上岩块以滑坡和崩塌2种形式掉落,形成堆积体,滑动区域逐渐扩展至边坡中下部,直至整体失稳破坏。地震动荷载对边坡的影响区域可分为破坏区和损伤区,破坏区对地震的动力响应明显大于损伤区;坡角和结构面倾角对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也有影响,坡角、结构面倾角越大,边坡变形破坏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梯度带 碎裂岩 边坡 地震波 斜入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