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 被引量:71
1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3 位作者 林琳 何瑞霞 杨思忠 常晓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8-546,共9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处于季节冻土向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区的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巴颜喀拉山南坡清水河地区岛状冻土分布南界向北萎缩5km;清水河、黄河沿、星星海南岸、黑河沿岸、花石峡...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处于季节冻土向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区的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巴颜喀拉山南坡清水河地区岛状冻土分布南界向北萎缩5km;清水河、黄河沿、星星海南岸、黑河沿岸、花石峡等岛状冻土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出现融化夹层和不衔接多年冻土,有些地区冻土岛和深埋藏多年冻土消失,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季节冻结深度变浅;片状连续多年冻土地温升高、冻土厚度减薄.1991—2010年巴颜喀拉山南北坡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分别上升90m和100m,1995—2010年布青山南北坡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分别上升80m和50m.造成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地表年均温度由负变正,冻结期缩短,融化期延长,冻/融指数比缩小.伴随着冻土退化,高寒环境也显著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高寒沼泽湿地和河湖萎缩,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造成了地表覆被条件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中东部 多年冻土退化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 气候变暖
下载PDF
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53
2
作者 牛富俊 张建明 张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4-269,共6页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之一 ,为良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详细了解线路通过地区的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其做出工程地质评价至关重要 .在目前完成的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的冻土勘察工作表明 ,该试验段的土层以富含厚层地下冰的细粒土...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之一 ,为良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详细了解线路通过地区的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其做出工程地质评价至关重要 .在目前完成的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的冻土勘察工作表明 ,该试验段的土层以富含厚层地下冰的细粒土为主 ,试验段地下水丰富 ,全段高温与低温多年冻土都有分布 ,冻土上限深度一般为 2~ 3m .综合上述特征 ,该试验段综合评价为不良和极差冻土工程地质地段 .在类似地区进行铁路建设 ,工程措施设计和采用中要充分考虑冻土工程地质特征 ,否则可能导致工程建设的隐患甚至所采取工程措施的失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铁路 冰土 工程地质 自然环境 地层
下载PDF
Impacts of permafrost changes on alpine ecosystem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42
3
作者 WANG Genxu1,3 , LI Yuanshou2 , WU Qingbai2 & WANG Yibo3 1.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2.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3.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hool,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11期1156-1169,共14页
Alpine cold ecosystem with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s quit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in permafros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lpine ecosystem.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grassland biomass and soil... Alpine cold ecosystem with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s quit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in permafros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lpine ecosystem.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grassland biomass and soil nutrient and texture are selected to indicate the regime of alpine cold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pine ecosystem and permafros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depth of active layer, permafrost thickness and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 (MAGT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model of GPTR for MAGTs and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an analysis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permafrost changes on the alpine ecosystem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e permafrost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alpine ecosystem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between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the Tanggula Ran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mafrost changes have a different influence on different alpine ecosystem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active layer, the vegetation cover and biomass of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xhibit a significant conic reductio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cosystem shows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and the surface soil materials become coarse and gravelly. The alpine cold steppe ecosystem, however, seems to have a relatively weak relation to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Those relationships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alpine cold meadow decreased by 7.98% and alpine cold swamp decreased by 28.11% under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during recent 15 years. In the future 50 years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cosystems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 units may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changes of the permafrost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warming conditions, among them the alpine cold meadow and swamp ecosystem located in the low mountain and plateau area will have a relatively serious degradation. Furthermore, from the a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environment ALPINE cold ecosystem statistics relationship climate change impacts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生云 赵林 +4 位作者 秦大河 岳广阳 任贾文 李元寿 赵拥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5-413,共9页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3种高寒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样地,并结合附近活动层观测场环境因子数据,定量分析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对总生物量的贡献率最大,而地下生物量在0~10cm集中分布;对于总生物...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3种高寒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样地,并结合附近活动层观测场环境因子数据,定量分析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对总生物量的贡献率最大,而地下生物量在0~10cm集中分布;对于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各因子影响程度大小次序为:土壤盐分>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而对地上生物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土壤盐分>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同生物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伴随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表层不同深度(10~50cm)土壤温度明显升高,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盐分不断增加,从而使高寒草地植被类型出现由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至高寒草原的逆向演替过程,群落总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高寒草地 生物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41
5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4 位作者 李栋梁 秦宁生 王振宇 朱西德 时兴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 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 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冻土 年平均地表温度 气候增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光生 王根绪 +4 位作者 胡宏昌 李太兵 王俊峰 任东兴 黄雅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5,共7页
不同植被盖度变化下活动层水热过程是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30%的坡面建立天然径流观... 不同植被盖度变化下活动层水热过程是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30%的坡面建立天然径流观测场,观测多年冻土活动层中的地温和水分状况.结果表明:活动层开始冻结和消融时间随着植被盖度的减少不断提前,且冻结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植被盖度减小,活动层地温水分变化速率增大,植被起到抑制土壤地温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植被盖度对夏季融化过程和秋季冻结过程活动层地温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降温和春季升温过程,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植被盖度 水热过程 活动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储量估算及评价 被引量:41
7
作者 赵林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广岳 王绍令 金会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过去几十年来,沿青藏公路/铁路多年冻土区已经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经过仔细筛选,对其中的697个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其中9261个重量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水平方向上,依据地下冰的分布特征,把青藏公路/铁路沿线... 过去几十年来,沿青藏公路/铁路多年冻土区已经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经过仔细筛选,对其中的697个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其中9261个重量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水平方向上,依据地下冰的分布特征,把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划分成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5个含冰量类别,并详细统计了各类冻土沿公路所占里程.在垂向上,将每个钻孔划分出3个深度段:即多年冻土上限以下1m范围内、上限下深1~10m段及上限下10m以下段,统计了各深度地下冰储量.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平均厚度为38.79m,平均含水量为17.19%,据此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为9528k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钻孔 多年冻土 地下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 被引量:32
8
作者 冯虎元 马晓军 +5 位作者 章高森 白玉 费贯清 程国栋 安黎哲 刘光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以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流域的两个6m钻孔为对象,对多年冻土中保存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培养和总数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钻孔中可以培养的微生物数目在3.6×106~5.0×102之间;随着深度增加,冻土年... 以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流域的两个6m钻孔为对象,对多年冻土中保存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培养和总数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钻孔中可以培养的微生物数目在3.6×106~5.0×102之间;随着深度增加,冻土年代递增,可以培养的数目显著减少.表层冻土属于季节冻土,可培养的微生物种群较多.总的土壤微生物数目(包括可以培养和不能培养的微生物)随深度递减,两个孔在3.8×109~1.0×107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可以培养的微生物以及总的微生物与土壤的pH值、电导率、总有机质和全氮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深度关系密切.两个钻孔间的地表植被虽然差异明显,但从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总数比较看来,两孔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微生物 培养 青藏高原 土壤环境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变化规律 被引量:30
9
作者 潘卫东 余绍水 +1 位作者 贾海锋 刘登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4-779,共6页
青藏铁路通过约 550km的多年冻土区 ,统计和分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主要气象台站的资料可以看出 ,近 30a来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着气温升高的方向发展的 ,气温的变化对多年冻土热状态的扰动主要表现在地温场的变化... 青藏铁路通过约 550km的多年冻土区 ,统计和分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主要气象台站的资料可以看出 ,近 30a来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着气温升高的方向发展的 ,气温的变化对多年冻土热状态的扰动主要表现在地温场的变化上 .30多年来高原气温升高 0 .45℃左右 ,并引起冻土地温平均升高了 0 .2~ 0 .3℃ .分析青藏铁路通过的多年冻土地区典型地段测温孔资料 ,发现多年来气候转暖已经使冻土上部 (2 0m以上 )地温明显升高 ,影响深度已经波及到了 40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原冻土 地温场 气温 工程地质条件
下载PDF
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影响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庞强强 赵林 李述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9-356,共8页
气候是多年冻土形成与变化的动力,局地因素则通过改变地表辐射、对流和传导过程对多年冻土产生影响,导致多年冻土发生空间分异.应用青藏公路沿线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区地温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植被、... 气候是多年冻土形成与变化的动力,局地因素则通过改变地表辐射、对流和传导过程对多年冻土产生影响,导致多年冻土发生空间分异.应用青藏公路沿线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区地温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植被、积雪、土壤性质及含水量等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地区多年冻土的发育和多年冻土热状况有显著影响.局地因素的差异可能会造成相同气候条件下小范围内冻土类型的分化,土壤颗粒较细、地表水分含量充足、植被发育良好的地段最有利于多年冻土的发育和保存.在植被覆盖和土壤性质相似的情况下,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地温一般是西坡高于东坡,南坡高于北坡.暖季植被能够阻止部分热量进入土层,降低地表温度;在冷季,植被能减少土层热量散发,有助于保持地表温度.植被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活动层以及其下多年冻土层的稳定,植被的退化会导致进入土层的热量发生变化引起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变化,并对多年冻土产生影响.冷季厚层积雪对多年冻土浅层土壤有显著的保温作用,而积雪融化会降低地表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因素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下载PDF
基于CoupModel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水热过程模拟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伟 王根绪 +2 位作者 周剑 刘光生 王一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9-1109,共11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趋势,从而对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造成显著影响.此外,如何构建更加有效、针对寒区的陆面过程模式成为寒区研究的重点、热点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数估计方法,Bayes参数估计算法具有...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趋势,从而对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造成显著影响.此外,如何构建更加有效、针对寒区的陆面过程模式成为寒区研究的重点、热点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数估计方法,Bayes参数估计算法具有准确估计陆面过程模式参数的能力.因此,基于2005—2008年观测数据,利用CoupModel模型对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土壤水热运移过程进行模拟;同时,利用Bayes参数估计方法估计部分水热运移参数.结果显示:模型对土壤温度(ST)的模拟效果较好,NSE系数均在0.90以上;也能够较好模拟浅层(0~40cm)土壤水分,NSE值均达到0.80以上,而对40cm以下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较差.模型也能够较准确模拟活动层土壤的冻结-融化过程.模型对温度水分极值和40cm深度以下水分的模拟存在一些偏差.值得一提的是,基于重要性采样MCMC方案的Bayes参数估计算法能够有效估计水热运移参数,模型模拟结果得到极大的改进.Bayes算法能够广泛解决陆面过程模式参数估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区 CoupModel 水热过程 BAYES算法 参数估计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生长发育对气候和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林 王振宇 +1 位作者 徐维新 汪青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6-1013,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河南县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发育期及其气候、冻土环境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高寒草甸植被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冻土退化的响应机理.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年代进程高寒草甸植被出... 利用青藏高原河南县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发育期及其气候、冻土环境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高寒草甸植被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冻土退化的响应机理.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年代进程高寒草甸植被出现了牧草返青初期无明显变化,而黄枯初期显著延迟,致使生长期延长,覆盖度总体下降,但自2004后开始回升、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大等一系列演变特征;气候和冻土环境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日照增多的气候暖湿化趋势,以及季节冻土层因温度升高而变薄,发生冻结时间缩短等冻土退化趋势.高寒草甸植被对于气候和冻土演变的响应效应显著,但草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及对季节冻土退化的响应敏感.研究结果显示,牧草生长发育的前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限制,而在黄枯初期、生长季与旺盛期及其后期牧草地上生物量则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气候变化 冻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差分干涉SAR冻土形变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震 李新武 +1 位作者 刘永智 任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9-396,共8页
季节性冻融导致的地表形变是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的主要病害,冻土的冻胀和融沉是影响青藏公路以及目前建设的青藏铁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已成为地表形变测量和监测的重要工具.基于重复轨道的ERS 1/2雷达图像,研究... 季节性冻融导致的地表形变是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的主要病害,冻土的冻胀和融沉是影响青藏公路以及目前建设的青藏铁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已成为地表形变测量和监测的重要工具.基于重复轨道的ERS 1/2雷达图像,研究了利用干涉SAR技术探测冻土形变的方法,经过对引入DEM差分干涉SAR技术的处理和分析,得到研究区冻土形变结果.通过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重轨差分干涉测量可以精确地探测冻土表面形变,可用于青藏铁路冻土形变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干涉测量 青藏高原 冻土 形变 冻胀和融沉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典型热融湖塘周边多年冻土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罗京 牛富俊 +1 位作者 林战举 鲁嘉濠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0-1117,共8页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广泛分布着热融湖塘,热融湖塘的形成会对周边的多年冻土产生显著的影响.选取北麓河地区一典型热融湖,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对该湖塘周边的多年冻土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湖岸坍塌剧烈区一侧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大于湖岸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广泛分布着热融湖塘,热融湖塘的形成会对周边的多年冻土产生显著的影响.选取北麓河地区一典型热融湖,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对该湖塘周边的多年冻土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湖岸坍塌剧烈区一侧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大于湖岸轻微坍塌区和湖岸稳定区,并且在湖水的热作用下,湖岸多年冻土的上限深度随离湖岸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湖岸坍塌剧烈区上限附近的地下冰含量也明显高于湖岸轻微坍塌区和湖岸稳定区.同时,通过对湖岸测温孔的地温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岸地温正在逐年升高且升高的速率快于天然状态,湖岸地温随离湖岸距离的减小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融湖塘 探地雷达 多年冻土
下载PDF
冬春季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活动层中气体CO_2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赵拥华 赵林 +1 位作者 武天云 唐素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90,共8页
2005年1~5月在青藏高原北麓河附近的高寒干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典型草地上进行了不同深度土壤气体采样和CO2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土壤气体CO2浓度呈现出上低下高的分布特征.在动态变化上,土壤中CO2浓度在多年冻土... 2005年1~5月在青藏高原北麓河附近的高寒干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典型草地上进行了不同深度土壤气体采样和CO2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土壤气体CO2浓度呈现出上低下高的分布特征.在动态变化上,土壤中CO2浓度在多年冻土活动层春季升温过程中出现一个峰值,经过短暂的降低后随夏季融化过程开始而升高.土壤剖面CO2浓度与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植物残体有机碳、微生物碳贮量和土壤温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在100cm以上深度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在整个观测期间,高寒干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下3种土壤剖面土壤气体CO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52-3050mL·m^-3、3425-39144mL·m^-3和984~12250mL·m^-3,高于我国壤土CO2浓度变化范围,也远远高于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土壤气体CO2浓度变化范围.石灰简育寒冻雏形土和石灰寒冻砂质新成土CO2浓度变化范围低于国外报道的草地和农田CO2浓度变化范围;石灰草毡寒冻雏形土CO2浓度变化范围明显高于国外报道的草地和农田CO2浓度变化范围.活动层冻结期,土壤CO2的闭蓄作用比较明显.由于微地形导致土壤水分条件的差异,夏季融化过程各观测点土壤CO2浓度开始升高时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土壤气体CO2浓度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地表能量变化对多年冻土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韧 赵林 +7 位作者 丁永建 王银学 杜二计 刘广岳 肖瑶 孙琳婵 刘杨 石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5-1242,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6-2008年辐射平衡及活动层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北部地表能量变化对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地表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6-7月最大,11...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6-2008年辐射平衡及活动层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北部地表能量变化对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地表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6-7月最大,11-12月最小;研究时段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值0.12MJ.m-2.d-1,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冻融循环期间,活动层温度垂直变化过程与地表能量的变化过程相似.活动层的融化厚度与地表能量过程密切相关,融化期间,随地表接收的太阳能的增大,融化厚度逐渐增大,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0MJ.m-2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随着地表能量的积累,活动层融化厚度随之增大,可用乘幂关系描述二者之间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能量平衡 活动层 多年冻土
下载PDF
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新技术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德华 王梦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213-216,207,共5页
高原、严寒条件下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 ,在永久冻土区隧道施工技术、合理支护结构形式以及人员健康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采用适用高原严寒条件下的施工方案 ,综合利用、保护冻土围岩的隧道施工方法和独特的通风、供暖、供氧和供... 高原、严寒条件下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 ,在永久冻土区隧道施工技术、合理支护结构形式以及人员健康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采用适用高原严寒条件下的施工方案 ,综合利用、保护冻土围岩的隧道施工方法和独特的通风、供暖、供氧和供水等辅助施工作业措施 ,并结合施工技术研究 ,保证了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铁路隧道 施工技术 永久冻土区 支护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清 金会军 +1 位作者 程国栋 李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通过静态箱取样方法,首次获得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排放气体。分析测定结果表明,CH4含量为0.63~1.54μg/g,平均为1.19μg/g,大多数样品CH4含量低于当地大气CH4含量(1.32μg/g);CO2含量为0... 通过静态箱取样方法,首次获得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排放气体。分析测定结果表明,CH4含量为0.63~1.54μg/g,平均为1.19μg/g,大多数样品CH4含量低于当地大气CH4含量(1.32μg/g);CO2含量为0.15%~0.27%,平均为0.21%,明显高于大气CO2的浓度(0.069%)。CH4、CO2含量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CH4排放率为-0.032~0.048mgm-2h-1,平均为0.001mgm-2h-1;CO2排放率为-56.503~61.425mgm-2h-1,平均为0.095mgm-2h1。从所获得的冻土排放气体中CH4和CO2的浓度来看,这种干燥寒冷的高原冻土活动层表面CH4排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土 二氧化碳 甲烷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波动对气候暖湿化情景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林 申红艳 +1 位作者 刘彩红 校瑞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0-608,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水量平衡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定量评估模型。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青海湖水位出现由降到升的突变,自2005年以来持续回升;水位波动具有8 a和21 a的显著性周期;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增强、西风环流趋弱、气候趋于暖湿、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和径流量显著增大,引起了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基于湖泊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影响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青海湖流域上年及当年降水量、流量和蒸发量对湖泊水位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高原季风 西风环流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冰川 冻土
下载PDF
高原冻土水合物钻探冲洗液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永勤 孙建华 +2 位作者 赵海涛 刘秀美 王汉宝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年第9期16-19,共4页
分析了国外冻土和冰层取心钻探冲洗液应用技术现状,从冲洗液抗低温能力,防冻剂和抗低温处理剂的选择,以及泥浆的抑制性、降失水性等方面对高原冻土水合物钻探冲洗液的研究和野外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原冻土 水合物 钻探 冲洗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