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被引量:169
1
作者 姚檀栋 朱立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4,共6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08
2
作者 阎建忠 喻鸥 +1 位作者 吴莹莹 张镱锂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58-867,共10页
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青藏高原东部样带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建立了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利用11个乡镇的879户农牧民样本数据,开展了不同地带生计脆弱性评估。该指标体... 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青藏高原东部样带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建立了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利用11个乡镇的879户农牧民样本数据,开展了不同地带生计脆弱性评估。该指标体系反映了农牧民面临的主要风险,其生计资产,以及农牧民和政府应对风险的措施。结果表明:高原区农牧民生计脆弱性程度高于山原区和高山峡谷区。高原区的满掌乡最为脆弱,即便有政府的帮助,农牧民也不能应对风险。脆弱性程度高的山原区上部和高原区,处于不能适应的边缘,如不采取措施,当地牧民将不能应对气候变化、草地退化、药材退化等多种风险。导致该区牧民生计脆弱的原因既有各种风险的冲击,也因牧民自身生计资产和适应能力的不足。高山峡谷区和山原区下部的乡镇,农牧民能有效地应对风险,需进一步拓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渠道。因此,高原区和山原区上部的纯牧区是脆弱区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强农牧民的适应能力。政府的救助措施应从改善自然资产转变到改善人力资产和金融资产,如技能培训、实行医保和畜病防治全覆盖、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在黑土滩区全面实行退牧还草、对退化草场进行治理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计 脆弱性 适应能力
下载PDF
高原鼢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的测定结果 被引量:29
3
作者 魏登邦 魏莲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2,12,共3页
用常规方法对高原鼢鼠几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红胞数为 9 92± 1 49百万 /mm3,血红蛋白含量为 1 7 31± 1 34g/1 0 0ml,心肌肌红蛋白含量为 741± 67nmol/g ,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为61 7± 2 7nmol/g ,明显高于世居高原... 用常规方法对高原鼢鼠几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红胞数为 9 92± 1 49百万 /mm3,血红蛋白含量为 1 7 31± 1 34g/1 0 0ml,心肌肌红蛋白含量为 741± 67nmol/g ,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为61 7± 2 7nmol/g ,明显高于世居高原的地面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 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 红细胞 适应机制 指标测定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九艳 杨劼 +2 位作者 杨明博 梁娜 孔维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1-967,共7页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鄂尔多斯高原上从东到西分布的8种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该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气孔轴式类型主要是不定式。旱中生的秦晋锦鸡儿(C.purdomii)的...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鄂尔多斯高原上从东到西分布的8种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该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气孔轴式类型主要是不定式。旱中生的秦晋锦鸡儿(C.purdomii)的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最高,其它7种旱生种类(甘蒙锦鸡儿(C.opulens)、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狭叶锦鸡儿(C.stenophylla)、藏锦鸡儿(C.tibetica)和短脚锦鸡儿(C.brachypoda))的偏低。在同种锦鸡儿中,中间锦鸡儿、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的气孔密度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柠条锦鸡儿的气孔密度则减少;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的气孔指数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表现为上升,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的气孔指数表现为下降。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藏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的表皮均密被表皮毛,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旱生种类比中生种类的表皮特性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在半荒漠地带能够成为建群种的狭叶锦鸡儿和藏锦鸡儿的可塑性指数最高。在扫描电镜下,气孔位置有两类:气孔与表皮细胞齐平、气孔陷于表皮细胞之下。表皮上有角质层和蜡质;表皮毛为单细胞非腺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锦鸡儿属 叶表皮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3种优势灌木幼苗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23
5
作者 肖春旺 张新时 +1 位作者 赵景柱 吴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736-741,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这里的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的水热分配格局具有灵敏的响应。随着未来全球变暖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柠条(CaraganaintermediaKuangetH...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 ,这里的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的水热分配格局具有灵敏的响应。随着未来全球变暖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柠条(CaraganaintermediaKuangetH .C .Fu)、杨柴 (HedysarummongolicumTurcz.)和油蒿 (ArtemisiaordosicaKraschen .)幼苗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2种温度水平来探讨它们的幼苗形态可塑性、生物量效应和光合生理特征对增温条件下的生态适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增温处理对 3种植物种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增温对柠条和杨柴幼苗株高、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特征有显著的增大作用。表明增温对柠条和杨柴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正效应。增温对油蒿幼苗生长总体影响不显著 ,叶数、叶大小、叶面积、生物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着温度增高没有显著增大 ,但树高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增高而显著增大。柠条、杨柴和油蒿幼苗之间的种间生长差异显著 ,除叶大小外 ,其余 7个特征值均为柠条幼苗显著高于杨柴和油蒿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优势灌木 半干旱区 全球变暖 生态适应 幼苗
下载PDF
史前人类探索、适应和定居青藏高原的历程及其阶段性讨论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发虎 夏欢 +3 位作者 高玉 张东菊 杨晓燕 董广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并在全新世早中期的活动更为频繁;粟作农业人群至少在5.2 ka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在4.8 ka以后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3 000 m以上海拔的区域;3.5 ka以来麦作的传入和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人类在向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生理与文化适应,但受限于当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史前狩猎采集、农业和牧业等人群在高原的时空分布、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与低海拔人群和以藏族为主的现代高原人群之间的联系,以及高寒地区河谷农业和山地高原面游牧双重经济活动对高寒文明形成的支撑作用和高寒文明的普适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期待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环境 人类适应 环境考古 人类活动历史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先锋种猪毛蒿叶片形态解剖与生理特征对立地的适应性 被引量:19
7
作者 杜华栋 焦菊英 +1 位作者 寇萌 苗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14-2925,共12页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植被演替前期优势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对该区立地环境的适应性,探讨猪毛蒿演替生态位的变化,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3种立地环境下(阳峁坡、峁顶、阴峁坡)猪毛蒿叶片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的变化,...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植被演替前期优势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对该区立地环境的适应性,探讨猪毛蒿演替生态位的变化,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3种立地环境下(阳峁坡、峁顶、阴峁坡)猪毛蒿叶片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猪毛蒿叶片具有适应该区半干旱环境的形态及解剖结构:叶片针形化、具表皮毛、环栅型叶肉组织、海绵组织特化为贮水组织、维管束退化、具裂生分泌腔,C3植物呈现类似CAM植物的叶片特性;(2)在土壤、空气湿度相对干燥和强光生境的阳峁坡与峁顶,猪毛蒿具有较小的叶面积、发达的栅栏组织、致密的表皮毛和紧密的细胞间隙,而在生境条件较好的阴峁坡则呈相反趋势;(3)阳峁坡猪毛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较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增加,但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含量增加以清除植物体内产生的活性氧;(4)冗余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猪毛蒿叶片形态、解剖和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对立地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较为敏感,同时其形态解剖与生理可塑性可共同调节来适应生境。综合分析,猪毛蒿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初期光照强度大、土壤贫瘠但土层干化现象尚未出现的立地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使其成为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适应 叶片形态解剖 抗逆生理 猪毛蒿
下载PDF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雒丽 赵雪雁 +2 位作者 王亚茹 张钦 薛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3-605,共13页
气候变化作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已对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明确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对于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非常关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度指数,分析... 气候变化作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已对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明确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对于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非常关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度指数,分析了甘南高原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特征,并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甘南高原农户对气温变化的感知能力强于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并对近期发生的、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极端天气记忆较深;(2)农户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及可能性感知较强烈,感知到的适应成本与适应功效也较高,但感知到的自我效能较弱,其气候变化严重性、可能性、适应功效、自我效能及适应成本感知度指数分别为3.76、3.34、3.43、2.85、3.53,且农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感知与适应感知均最强,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弱;(3)气候变化信息、农户的客观适应能力、农户对社会话语的信任度、适应激励均会影响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其中,适应激励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其与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均呈正相关,而与风险感知、适应成本感知呈负相关。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准确度,增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高原 农户 气候变化 感知 适应
下载PDF
定居牧民对草地退化的适应策略——以那曲县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花晓波 阎建忠 刘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在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县3个典型乡镇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定居牧民对草地退化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夏秋草场较冬春草场退化更明显。草地退化对牧民生计最明显的影响是牲畜大...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在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县3个典型乡镇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定居牧民对草地退化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夏秋草场较冬春草场退化更明显。草地退化对牧民生计最明显的影响是牲畜大量死亡,牧民依靠省吃俭用及借贷勉强维持生计。在应对草地退化方面,政府采取集约化的思路,主导"四配套建设"。但定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牧民生计的脆弱性。牧民采取了多种适应策略,然而,集约化的适应策略极大地增加了牧民的负担,定居牧民难以通过迁移来实现草料补给及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胁迫。因此,政府的应对策略应该有所调整,不能仅仅局限于集约化,应当采取措施,扶持牧民的生计多样化,大力扶持牧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尊重牧民联户放牧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居牧民 草地退化 适应策略 那曲县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Ecological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2
10
作者 LI Wenhu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the highest biogeographic unit on earth and widely regarded as its ‘third pole'.The high-altitude,frigid and arid alpine ecosystems that form the Plateau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the highest biogeographic unit on earth and widely regarded as its ‘third pole'.The high-altitude,frigid and arid alpine ecosystems that form the Plateau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disturbance.Unsurprisingly,the Plateau is therefore a global epicenter of ecological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nd provides the ideal conditions and context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Ecological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Plateau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four developmental and chronological phases,beginning with the gathering of primitive knowledge and progressing towards a description of mechanistic processes.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Plateau research paradigm shifts from standalone surveys of biogeographic patterns to fixed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research;from isolated population,community and ecosystem approaches to more integrated,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and from p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n emphasis on effectiv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uture ecological research will likely pay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human activity on ecosystem change,and climate and ecosystem feedback processes.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mongst fields such as ecosystem ecology,physical geograph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n order to support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fragile and uniqu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REVIEW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高寒草甸矮嵩草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积兰 李希来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耐寒耐牧和高抗逆性,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强度的放牧压力和啮齿动物的破坏活动,使矮嵩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耐寒耐牧和高抗逆性,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强度的放牧压力和啮齿动物的破坏活动,使矮嵩草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受到了一系列既有的或潜在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各方面研究矮嵩草及其生态系统,以期实现矮嵩草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总结了矮嵩草的资源特性、矮嵩草对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环境的适应,以及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深入开展矮嵩草相关研究,高寒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矮嵩草 高寒草甸 环境适应性 “黑土滩”退化草地
下载PDF
急进高海拔地区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翠翠 王劲 +3 位作者 金婕 钟前进 童卫东 周林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609-4610,4614,共3页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m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 200m...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m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 200m目的地后动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分别在到达后第1~7天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受试者在海拔3 200m地区适应1周后乘车复返海拔4 300m地区,再次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结果进入海拔4 300、3 200m地区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与平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海拔3 200m地区后第6、7天血氧饱和度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 m地区和乘车复返海拔4 300 m地区的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之下降,平原人员急进海拔3 200m地区第6天能初步适应,在较低海拔地区短时间适应后再进入高海拔地区人体能更好地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高海拔 血氧饱和度 急进高原 高原适应
下载PDF
古典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血压与晨脉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柏平 张全江 +2 位作者 熊正英 李俊杰 李建喜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5-69,共5页
研究了陕西省古典跤运动员在太白山高原训练时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 .对参加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集训运动员跟队追踪测试约两个月 。
关键词 高原训练 血压 晨脉 古典跤 运动员 摔跤
下载PDF
高原鼢鼠低氧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湑泽 郭松长 都玉蓉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54-558,共5页
高原低氧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环境限制因子之一,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类动物,受到高原低氧和洞穴低氧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高原鼢鼠低氧适应主要生理特征及低氧适应关键基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些研究结... 高原低氧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环境限制因子之一,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类动物,受到高原低氧和洞穴低氧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高原鼢鼠低氧适应主要生理特征及低氧适应关键基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些研究结果对阐明高原鼢鼠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探索人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类高原病的防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适应 生理特征 关键基因
下载PDF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pasture degradation: Ga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local nomad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15
作者 YAN Jianzhong WU Yingying ZHANG Yi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1112-1122,共11页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limate change,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nd innovations in nomadic pastoral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indigeno...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limate change,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nd innovations in nomadic pastoral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indigenou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which limi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planned by local gover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nomads'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 to pasture degradation on the basis of a field survey of three townships of Dalag County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Pastures there have evidently degraded, with pastures in Wasai mainly in a state of slight or medium degradation and those in Manzhang and Jianshe in a state of medium or severe degradation.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pasture, the grazing time is reduced, which af- fects the livelihoods of nomads. Although the Four-Package Project has commenced in this region, there is still severe fodder shortage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traditional hay storage strategy does not work because of pasture degradation, and few nomads establish fenced and artificial pastures. Therefore, nomads have employed other strategies, such as renting pasture, providing supplementary feed, and diversifying their livelihoods. Local strategies taken by nomad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 and suggest changes to means promoted by local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new means that combine the best aspects of nomadic pastoralism with modern stockbreeding technologies to help nomads adapt to pasture degen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ture degradation adaptation strategy nomadic pastoralism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坚 汤晨苏 方芳 《华中建筑》 2013年第8期113-118,共6页
高原山地聚落地处复杂的自然环境,具有可建设用地上单元面积人口密集、自然及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在今天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在适应性的前提下,对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将延续其尊重... 高原山地聚落地处复杂的自然环境,具有可建设用地上单元面积人口密集、自然及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在今天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在适应性的前提下,对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将延续其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思想和乡土建筑中长期适应后形成的生态理念,为科学、可持续地进行高原山地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基于此,该文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对其所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背景、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旨在提出与其未来发展相符合,并与其所在高原山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适应性
下载PDF
高原气候对人体热适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闫海燕 李洪瑞 +1 位作者 陈静 杨柳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34,共6页
以青藏高原低压高寒气候的代表城市拉萨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测试和热舒适的问卷调查,分析拉萨住宅建筑冬夏两季室内热环境及不同性别人群的热反应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女性冬季的服装热阻要高于男性,但冬季女性比男性感觉更冷;低压... 以青藏高原低压高寒气候的代表城市拉萨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测试和热舒适的问卷调查,分析拉萨住宅建筑冬夏两季室内热环境及不同性别人群的热反应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女性冬季的服装热阻要高于男性,但冬季女性比男性感觉更冷;低压环境中男性热中性温度要低于女性,温度越低,男女中性温度的差值越大。拉萨居民对高原低压气候环境的热适应主要体现在对低压缺氧环境的生理适应、较强的太阳辐射带来的心理期望和对高寒气候的行为适应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低压高寒环境下的人体热适应机理,同时对高原气候的热舒适标准制定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候 住宅建筑 热环境 中性温度 热适应
原文传递
西藏色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晓丽 赵彦玲 +3 位作者 吴征王 温通 孙磊 任子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3-1447,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西藏萨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方法】采集成年健康西藏萨瓦藏绵羊(海拔4800m)、林芝当地河谷型绵羊(海拔2900m)全血,用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液常规生理指标;收集已报道的绵羊血液生理学数... 【目的】本文研究了西藏萨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方法】采集成年健康西藏萨瓦藏绵羊(海拔4800m)、林芝当地河谷型绵羊(海拔2900m)全血,用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液常规生理指标;收集已报道的绵羊血液生理学数据,通过做散点图分析海拔与绵羊的5个主要血液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西藏萨瓦藏绵羊的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淋巴细胞数(LYM)、中性单核细胞数(MONOCYTES)、嗜酸细胞数(EOSINOPHILS)、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显著高于林芝当地河谷型绵羊(P<0.05),而中性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CV)、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则显著低于林芝绵羊(P<0.05),嗜酸细胞百分比(EO%)、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SD)、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不显著(P>0.05)。HGB与海拔存在正相关;WBC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PLT、RBC、MCV与海拔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西藏萨瓦藏绵羊通过增加白细胞数量来提高免疫力;通过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西藏萨瓦藏绵羊通过一系列血液生理指标的改变来适应高原环境,这些血液生理学特性将为其疾病诊断、品种选育及高原适应性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色瓦藏绵羊 血液生理指标 相关性分析 高原适应性
下载PDF
裂腹鱼类系统进化及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宝珊 魏开金 +2 位作者 赵天一 裴福成 霍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20,共13页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裂腹鱼类是四倍体起源,多倍体化事件在其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裂腹鱼类特殊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遗传结构和生活史对策使其成为研究多倍体鱼类和高原适应机制的重要材料,并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类学、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重点从考古学和系统学等多角度对裂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进行论述,基于转录组学阐述裂腹鱼类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原多倍体鱼类的系统进化及极端环境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腹鱼类 生物地理学 系统进化 高原适应性
下载PDF
New dating indicates intermitt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Nwya Devu Paleolithic site on the high-altitud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45,000 years 被引量:1
20
作者 Junyi GE Xiaoling ZHANG +9 位作者 Shejiang WANG Linhui LI Wei HE Yingshuai JIN Peiqi ZhANG Bing XU Chenglong DENG John WOLSEN Zhengtang GUO Xing G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31-551,共21页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The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he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demanding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interest.Here,we report on our reinvestigations and dating of the Nwya Devu site,located nearly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A new microblade techno-complex was identified on a lower lake shore at this site,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blade tool assemblage.These two lithic assemblages were dated to 45.6±2.6 and10.3±0.5 ka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14)C methods.They represent,respectively,the earliest known Paleolithic and microlithic sites on the interior Tibetan Plateau,indicating multiple occupation episodes of hunter-gatherers during the past 45 ka.Our studies reveal that relatively stabl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a paleo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a comparatively warm climate facilitated these multiple occupations at Nwya Devu.The contemporaneous occurrence of the Upper Paleolithic blade tech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st of Eurasia between 50 and 40 ka indicates rapid,large-scale dispersals of humans that profoundly affected human demography on a large scale.Combining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previously reported genetic data,we conclude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d a relatively stable habitat for Upper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s,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lex and multiple-origin gene pool of present-day Tibe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PALEOLITHIC Nwya Devu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Microblade industry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OSLdating AMS^(14)C da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