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元吉 陈芳 +2 位作者 许艳 白浪 唐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65-173,共9页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adsorption plus plasma exchange,PA+PE)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10/2017-0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adsorption plus plasma exchange,PA+PE)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10/2017-0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采用RCA行PA+PE治疗的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与枸橼酸蓄积、电解质及酸碱变化.当血总钙(Ca tot)与离子钙(Ca ion)的比值(Ca tot/Ca ion)≥2.5时,判定发生了枸橼酸蓄积.结果 7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5例.共完成24例次R C A的PA+PE治疗.PA治疗期间体外Ca ion浓度为0.28 mmol/L±0.09 mmol/L.45.8%(11/24)例次治疗在PA治疗期间发生了枸橼酸蓄积;至PE治疗末,全部例次治疗均出现了枸橼酸蓄积.治疗后2 h,仍有41.7%(10/24)例次治疗存在枸橼酸蓄积,但已较PE治疗末明显减少(P<0.01);至第2天晨,全部例次治疗均不再存在枸橼酸蓄积.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新发出血,原有出血未恶化;主要不良反应为碱中毒和一过性低Ca ion血症及高Ca tot血症.结论肝衰竭患者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谢枸橼酸和耐受枸橼酸蓄积的能力.RCA在PA联合PE治疗肝衰竭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枸橼酸抗凝
下载PDF
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胡肖兵 周颖 +2 位作者 赵燕芹 廖明儿 何敏茹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94-396,共3页
目的 观察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探讨肝性脑病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治疗组 4 3例肝性脑病患者 ,经HA血浆吸附治疗 91次 ,平均 2 1次 ,比较治疗前后肝性脑病严重程度、血常规、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 ... 目的 观察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探讨肝性脑病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治疗组 4 3例肝性脑病患者 ,经HA血浆吸附治疗 91次 ,平均 2 1次 ,比较治疗前后肝性脑病严重程度、血常规、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 ;以 32例同类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Ⅱ°肝性脑病较对照组有差异 ,治疗Ⅲ°2 4h内肝性脑病较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 ,对清除血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方面 ,观察到血小板减少 ,但对血细胞、部分凝血功能指标、患者的血压等无明显影响。结论 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肝性脑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中性大孔树脂 血浆吸附 治疗 肝性脑病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早期救治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胡肖兵 高洪波 +1 位作者 廖明儿 何敏茹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模式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探索早期救治慢重肝的人工肝治疗有效模式。方法120例慢重肝患者均符合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的诊断,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进行... 目的比较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模式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探索早期救治慢重肝的人工肝治疗有效模式。方法120例慢重肝患者均符合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的诊断,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进行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3000ml;治疗2组,每次置换血浆2000ml后进行血浆吸附2h;治疗3组,每次进行血浆吸附3h;治疗4组,采用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治疗,每次治疗4h,均每周2次,每次间隔2~3d,连续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与反弹、白蛋白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血浆置换组症状改善27例,总胆红素(TBil)下降率为51.8%,反弹幅度为14.4%~46.7%,不良反应多;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组症状改善24例,TBil下降率为62.2%,反弹幅度为2.8%~28.5%,不良反应少;单纯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组症状改善16例,TBil下降率为38.8%,反弹幅度为2.8%~6.8%,不良反应少;MARS治疗组症状改善26例,TBil下降率为60.1%,反弹幅度为7.8%~27.4%,不良反应多,且费用昂贵,性价比不高。结论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慢重肝(早期)具有退黄效果好,黄疸反弹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性价比较高,是慢重肝早期救治较为合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肝炎 重型 慢性
下载PDF
不同吸附剂对肝衰竭患者血浆总胆红素、血氨及胆汁酸的吸附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星 刘欣瑜 +2 位作者 彭佑铭 张磊 刘伏友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12期657-660,共4页
目的比较几种吸附剂对肝衰竭患者血浆总胆红素、胆汁酸及血氨的吸附作用。方法收集4名肝衰竭患者血浆,将每位患者血浆分为6份,分别用以下6种吸附材料进行血浆灌注:丽珠HA330吸附树脂(HA330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的活性炭(活性炭+HSA组);A... 目的比较几种吸附剂对肝衰竭患者血浆总胆红素、胆汁酸及血氨的吸附作用。方法收集4名肝衰竭患者血浆,将每位患者血浆分为6份,分别用以下6种吸附材料进行血浆灌注:丽珠HA330吸附树脂(HA330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的活性炭(活性炭+HSA组);AB-8大孔吸附树脂(AB-8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经化学处理的AB-8大孔吸附树脂(化学处理的AB-8+HSA组);人血白蛋白包被乙基纤维素(EC+HSA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经化学处理的乙基纤维素(化学处理的EC+HSA组)。观察各组吸附剂对总胆红血素、胆汁酸和血氨的吸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除EC+HSA组外其余各组对总胆红素、胆汁酸的吸附均有效(P<0.05),其中化学处理的EC+HSA组对总胆红素的吸附率最高(10.82±1.24)%,活性炭+HSA组对胆汁酸吸附率最高(9.85±1.50)%;各组对血氨的吸附均有效(P<0.05),化学处理的EC+HSA组的吸附率最高(33.83±2.51)%。结论化学处理的EC+HSA组对总胆红素、血氨、胆汁酸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血浆吸附 肝衰竭
下载PDF
增加预冲周期对重症中毒病人血液灌流后血小板下降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秦玉菊 杨霞 +3 位作者 刘家红 朴美萤 张海钢 徐红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868-2872,共5页
[目的]探讨增加预冲周期对重症中毒病人血液灌流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血液灌流的重症中毒病人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100mg/L... [目的]探讨增加预冲周期对重症中毒病人血液灌流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血液灌流的重症中毒病人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100mg/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2个周期;对照组采用100 mg/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1个周期,并静置30 min。比较两组血液灌流前后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预冲所需时间及两组的出血情况、滤器凝血情况。[结果]血液灌流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APTT分别为161(127,228)×10^9/L、36.6(33.9,46.8)s,对照组血小板计数、APTT分别为156(109,187)×10^9/L、39.7(35.7,47.1)s,两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冲所需时间为26.0(25.0,27.0)min;对照组预冲所需时间为46.5(45.0,47.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Ⅲ级灌流器凝血及皮肤黏膜、消化道、口腔、鼻腔、泌尿系、颅脑等脏器出血。[结论]增加预冲周期可改善血液灌流后血小板计数下降,节约预冲所需时间,为重症病人赢得抢救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血浆吸附 血小板 凝血功能 预冲时间 出血
下载PDF
不同预冲方法在血浆吸附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燕朋波 李国强 +2 位作者 孙亮 李国锋 全金梅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1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血液灌流器预冲方法对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纳入行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26例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次,分别采取标准操作规程(A组)、快速高浓度肝素预冲方法(B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血液灌流器预冲方法对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纳入行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26例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次,分别采取标准操作规程(A组)、快速高浓度肝素预冲方法(B组)。对比分析A、B两组所采用预冲方法在治疗开始后0.5、3、6 h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液灌流器预冲时间,血滤器动脉压、滤前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压降。结果两组患者在抗凝方式,血浆吸附治疗时间、使用血液灌流器数量,治疗开始后0.5、3、6 h凝血功能,动脉压、滤前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压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液灌流器预冲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两组患者所采用的预冲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相同,但是B组相当于A组缩短了血液灌流器预冲时间,并且B组采用的简化预冲方法,避免了因反复更换液体引起的感染风险,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器 血浆吸附 中毒 预冲方法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焦运 关玉华 +3 位作者 刘帅伟 李玉芳 胡彦超 雒夏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12期1426-1428,1432,共4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血浆肝功能...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血浆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小板(P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24例(75%)患者精神食欲不佳、恶心、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对照组为10例(4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吸附后1周ALB、CHE、PTA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上升(P<0.05);ALT、TBIL、TNF-α、IL-4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P<0.01);PL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通过清除炎症因子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一定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吸附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4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肝炎黄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杜卫星 叶青 +1 位作者 李金科 谭华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究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肝炎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并加强护理,对照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 [目的]探究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肝炎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并加强护理,对照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结果]对比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出结果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达到86%,对照组达到62%,能够发现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这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指标与ALB比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术后2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明显好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肝炎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慢性肝炎黄疸
原文传递
血浆吸附治疗在肝衰竭伴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诸伟花 孟宇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重症肝炎肝衰竭并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吸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肝衰竭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浆置换治疗,观察... 目的探究重症肝炎肝衰竭并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吸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肝衰竭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血浆吸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酰转肽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TBIL,DBIL,ALT,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ALT,PT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TBIL,DBIL,ALT均低于对照组,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肝炎肝衰竭合并高胆红素血症,采取血浆吸附治疗的方式效果明显,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高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效果
下载PDF
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燕朋波 李国强 +5 位作者 孙亮 李国锋 于鑫 全金梅 刘翠华 王国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探讨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闭路循环中的抗凝方法及效果。方法纳入行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56例次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78例次,分别采取低分子肝素(A组)、枸橼酸钠(B组)抗凝。对比分... 目的探讨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闭路循环中的抗凝方法及效果。方法纳入行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56例次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78例次,分别采取低分子肝素(A组)、枸橼酸钠(B组)抗凝。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开始后30min、3h、6h患者的滤前压、跨膜压、滤压降,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前10min,治疗开始后3h、6h血小板、凝血活酶时间,体内静脉游离Ca^2+、Na^+、HCO3^-和24h内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血液净化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开始后30min、3h、6h患者滤前压、跨膜压、滤压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延长(P〈0.01);两组治疗后血小板、HCO3^-、静脉游离Ca2+和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具备临床可行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药物中毒 枸橼酸钠 血浆吸附 连续性 可行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加强血浆净化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邹和群 刘新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7期10-12,共3页
随着血浆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双重滤过血浆净化及血浆吸附等新型血浆净化技术的应用,其治疗范围、治疗效果、临床可行性均大幅提高。血浆净化疗法不仅能直接清除血浆中的致病物质、改善微循环,还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目前我国血... 随着血浆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双重滤过血浆净化及血浆吸附等新型血浆净化技术的应用,其治疗范围、治疗效果、临床可行性均大幅提高。血浆净化疗法不仅能直接清除血浆中的致病物质、改善微循环,还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目前我国血浆净化技术在临床多学科的推广应用与国外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血浆净化治疗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治疗指征、时机、剂量和疗程等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注意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并掌握血浆净化各种并发症的防治,从而安全有效地应用血浆净化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血浆去除术 双重滤过血浆净化 血浆吸附
原文传递
连续性血浆滤过联合血浆吸附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建英 王代红 +2 位作者 王沂芹 李墨奇 赵景宏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7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浆滤过联合血浆吸附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124例脓毒症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治疗时间24~7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浆滤过联合血浆吸附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124例脓毒症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治疗时间24~72 h,血流速度150~180ml/min;观察组予连续性血浆滤过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治疗时间血浆吸附每天3 h,血浆滤过24~72h,血流速度150~180 ml/min,比较2组患者28 d生存率、ICU入住时间、依赖呼吸机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氧合指数、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情况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白细胞介素6、TNF-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氧合指数、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及APACHE II评分等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28 d生存率显著提高(72.58%比46.77%,P<0.05),治疗后氧合指数改善更明显[(362.56±98.25)比(82.84±105.38),P<0.05],血肌酐[(61.47±10.65)比(79.30±11.75)μmol/L,P<0.05]、尿素氮[(8.69±3.61)比(14.06±3.76)mmol/L]、白细胞[(11.80±4.51)×10~9/L比(14.53±5.09)×10~9/L,P<0.05]、白细胞介素6[(62.63±45.25)ng/ml比(112.38±66.23)ng/ml]、TNF-α[(23.62±4.27)ng/ml比(34.82±5.29)ng/ml]、白细胞介素1β[(32.52±8.32)ng/ml比(46.15±9.52)ng/ml]、白细胞介素10[(295.21±106.28)ng/ml比(361.78±102.03)ng/ml],生命体征改善明显(P<0.05),APACHE II评分(11.62±3.71)比(14.36±3.52)、ICU入住时间[(15.69±3.51)比(18.92±3.27)d]及依赖呼吸机时间[(4.68±3.10)比(6.83±3.21)d]明显减少(P<0.05)。结论连续性血浆滤过联合血浆吸附治疗可有效降低脓毒症AKI患者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浆滤过 血浆吸附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与血浆吸附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对比
13
作者 马熙淼 刘爽 +1 位作者 雷鸣华 王爱平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0期758-762,共5页
目的对比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与血浆吸附2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a-associated pancreatitis,HTG-A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5月─2023年4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及吉林市人民医... 目的对比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与血浆吸附2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a-associated pancreatitis,HTG-A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5月─2023年4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及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HTG-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组患者24例、血浆吸附(plasma adsorption,PA)组26例、常规治疗组25例,比较3组治疗后的生化指标、禁食时间、72h腹痛缓解率、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FPP组血液净化治疗后24h内复查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下降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t=8.136、4.577、3.671、2.241,P<0.001、<0.001、0.001、0.030),PA组复查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IL-6下降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t=10.533、4.679、3.347、3.622、2.356,P<0.001、<0.001、0.002、0.001、0.023)。DFPP组与常规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_(2)=6.050,P=0.049),3组间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7,P=0.175)。结论DFPP及PA是2种可快速有效降低血脂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有利于阻断炎症反应,减少发生重症的概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下载PDF
血浆炎性因子吸附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金戈 徐昉 范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5,共6页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病种,全球每年有超过1 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经超过心肌梗死,成为重症监护室非心脏病人的死亡主要原因。医学的进步带来越来越多治疗脓毒症的创新治疗方式,...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病种,全球每年有超过1 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经超过心肌梗死,成为重症监护室非心脏病人的死亡主要原因。医学的进步带来越来越多治疗脓毒症的创新治疗方式,连续血液净化逐渐成为脓毒症患者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体外血液吸附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总结近些年血浆炎性因子吸附在脓毒症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对现有研究报道或已在临床应用的常见的几种体外血液吸附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好认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价值及对预后的改善提供参考,从而为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血浆吸附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血浆吸附治疗肝衰竭肝素抗凝方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闫国胜 张宏涛 +2 位作者 鲁杨 朱桂珍 毛小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6-721,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吸附(PA)治疗肝衰竭时合理的肝素剂量与抗凝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抗凝方式分为首剂肝素抗凝组和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吸附(PA)治疗肝衰竭时合理的肝素剂量与抗凝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抗凝方式分为首剂肝素抗凝组和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者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PA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38例,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83例,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实验室资料可比。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A治疗,血浆分离器凝血等级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P=0.216);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并发症,其中首剂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2例(2.4%)、鼻腔出血1例(1.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5例(9.1%)、皮肤出血点2例(3.6%)、鼻腔出血1例(1.8%)、上消化道出血1例(1.8%),首剂肝素抗凝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PA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PA治疗前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t=3.850,P=0.022;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t=6.733,P=0.00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患者下机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首剂肝素抗凝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患者PA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明显变化(首剂肝素抗凝组:Z=-2.455,P=0.017;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Z=-2.307,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两组患者PA前后血小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肝素抗凝组:Z=-0.529,P=0.480;首剂加维持肝素抗凝组:Z=-0.276,P=0.362)。结论对于治疗前20%≤凝血酶原活动度≤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7 s(正常上限值2倍)、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血浆吸附 肝素 抗凝剂
原文传递
血浆吸附在高胆红素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郝明伟 叶友胜 +1 位作者 海地 张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血浆置换治疗在高胆红素患者中的治疗差异。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胆红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血浆置换组、血浆吸附组,每组25例。血浆置换组、血...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血浆置换治疗在高胆红素患者中的治疗差异。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胆红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血浆置换组、血浆吸附组,每组25例。血浆置换组、血浆吸附组分别使用血浆置换和血浆吸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周后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清蛋白、不良反应以及总体好转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24 h后、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总胆红素、ALT、AST、PT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蛋白在血浆置换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浆吸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4 h和1周后的PTA、清蛋白以及总胆红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吸附在清除胆红素方面能达到血浆置换的相同要求,能满足清除胆红素的目的,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可作为血浆置换的替代治疗,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人工肝替代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原文传递
血浆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蓓蓓 魏华 +3 位作者 贾捷婷 张学翔 郁新迪 周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86-14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免疫吸附(PA)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例经3次HA280树脂血液灌流器治疗的AGA患者与同期住院的10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案的AGA患者进行临床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血浆免疫吸附(PA)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例经3次HA280树脂血液灌流器治疗的AGA患者与同期住院的10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案的AGA患者进行临床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血沉、肝肾功能、血糖、疼痛评分、血尿酸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吸附AGA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明显缓解,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均明显下降,提示PA能够通过清除AGA患者机体相关炎症因子,快速有效地控制AGA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常规治疗方案组相比,PA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使用总剂量减少,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血糖水平更加稳定,表明PA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半年内PA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再发疼痛程度更轻、累及关节数量更少,提示免疫吸附治疗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对AGA的长期控制更为有效。结论:PA可作为一种新型手段应用于难以耐受常规治疗药物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难治性 血浆免疫吸附
下载PDF
重症狼疮肾炎的血浆分离吸附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兴华 罗伟雄 +1 位作者 陈璐 丘宝珍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观察血浆分离吸附(plasma adsorption,PA)对重症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肾活检证实为重症LN患者80例。分为免疫抑制组和PA组。免疫抑制组予以激素联... 目的观察血浆分离吸附(plasma adsorption,PA)对重症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肾活检证实为重症LN患者80例。分为免疫抑制组和PA组。免疫抑制组予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PA组给予3次PA基础上,予以免疫抑制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患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的变化。对比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PA组治疗后患者血肌酐(t=0.377,P=0.021)、尿素氮(t=0.351,P=0.030)、24h尿蛋白(t=0.417,P=0.01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Ig G(t=2.553,P<0.001)、红细胞沉降率(t=0.507,P=0.001)、C-反应蛋白(t=2.765,P<0.001)、SLEDAI评分(t=0.444,P=0.003)这些临床评估患者狼疮活动的指标均较前明显下降;并且血清白细胞介素-4(t=3.445,P<0.001)、白细胞介素-6(t=0.406,P=0.01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0.401,P=0.01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免疫抑制组(χ~2=23.667,P<0.001)。结论免疫抑制治疗联合PA能快速清除重症LN血清的抗体,减少狼疮活动,促进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狼疮肾炎 血浆分离吸附 免疫抑制治疗 SLEDAI评分
下载PDF
免疫吸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宗谦 杨琦 尹丽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3-437,共5页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吸附材料的不断开发,以及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免疫吸附技术日趋完善,其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免疫吸附在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难治性疾病和危急重症,特别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和多器官功能障...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吸附材料的不断开发,以及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免疫吸附技术日趋完善,其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免疫吸附在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难治性疾病和危急重症,特别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吸附 血液吸附 血浆吸附
原文传递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浆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严重肝损害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涛 毕伟红 +2 位作者 王婷 付新维 张艳玲 《临床消化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评估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置换时采用枸橼酸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及血浆置换(PE)治疗的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的... [目的]评估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置换时采用枸橼酸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及血浆置换(PE)治疗的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例患者(男20例、女1例)接受42次DPMAS+PE治疗,MELD评分平均为26.42。总钙(Catot)与上游离钙(Caion)的比值(Catot/Caion)≥2.5判定为枸橼酸蓄积,18例(42.86%)出现枸橼酸蓄积表现。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无代谢性酸中毒出现,21.43%患者出现碱中毒(pH>7.5)表现。肝功能损害患者MELD评分≥26.98、INR≥1.91预示着患者有更大可能发生枸橼酸蓄积,敏感度分别是61%、67%,特异性分别是75%、67%。[结论]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行血浆吸附加血浆置换时采用枸橼酸抗凝是可行和安全的,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电解质及代谢情况。对于MELD评分和INR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枸橼酸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损害 抗凝 枸橼酸 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