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世莹 冯伟 +2 位作者 王永华 王晨阳 郭天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8-767,共10页
2010-2012连续两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 2010-2012连续两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播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相对湿度、成穗数、生物量和产量较高,而冠层开度和温度较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宽幅播种成穗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成穗数分别增加4.8%-16.4%和8.9%-21.0%,产量分别提高2.96%-15.94%和4.09%-14.23%。宽幅播种下随带间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湿度及成穗数降低,而冠层开度和温度升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以KF12最高,KF7最低。综合分析,宽幅播种下12cm带间距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微环境适宜,产量最高,可作为该种植方式的适宜带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及微环境 带间距 宽幅播种 冬小麦 产量
原文传递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雷钧杰 赵奇 +2 位作者 陈兴武 赛力汗 吴锦秀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5-7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晚播条件下,随播期的推迟,产量降低,成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下降趋势;(2)随着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晚播条件下,随播期的推迟,产量降低,成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下降趋势;(2)随着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有提高的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密度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何春雨 周祥椿 +5 位作者 杜久元 鲁清林 张礼军 周洁 白斌 周刚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49,共4页
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覆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 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覆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技术可以显著改变冬小麦生育进程,播种期可推迟10d-15d,促使提前返青和成熟,提高越冬前壮苗率,对农艺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大幅增加产量,增产率较CK高22.79%-34.73%,净产量增加1304.11kg/hm2-1715.16kg/hm2;10粒/穴密度能够达到最高产量7055.10kg/hm2,产量的大幅提高获益于诸因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群体、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籽粒容重的显著增加。全膜对各性状和产量因子的效应,随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8-10粒/穴密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该技术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相关因子的生产能力,防止倒伏和后期脱肥早衰;密度小于该范围不利于群体增加,大于它则易于倒伏、脱肥,养分发生严重偏耗,造成减产。该技术在降雨量小于500mm的雨养旱地冬小麦区,能够达到积蓄无效降水、提升深层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前期增加地表温度,后期有效降温的效果,可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等作用,有益于各因子的协调生长,从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免耕 穴播 冬小麦 产量
原文传递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旭清 王法宏 +1 位作者 于振文 李增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0,共6页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0 cm土层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20-60 cm)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在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传统平作均有显著提高。开花15 d后,垄作栽培条件下的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较传统平作栽培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在同等节水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小麦深层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冬小麦 根系活力 衰老
下载PDF
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小麦京冬8号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1 位作者 周印富 王文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673,共7页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密度增大使小麦基部第1节间增长,增加了基部节间长在茎长中所占的比例、株高和重心高度,导致茎秆变细,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当密度达到每公顷675万株时,小麦出现倒伏,密度再增加,倒伏时间提前,倒伏程度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大密度导致植株分蘖衰亡较多,降低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至成熟时以每公顷525万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多。虽然每公顷675万株的有效穗数最多,但由于倒伏严重,其千粒重最轻,每公顷825万株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少,因此这两个高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综合来看,在冀东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小麦京冬8号以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75万~525万株为宜,此密度下茎秆质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抗倒伏能力 产量
下载PDF
基于NDVI加权指数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利民 刘佳 +3 位作者 杨玲波 杨福刚 滕飞 王小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27-135,共9页
该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中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查业务的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NDVI(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的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WNDVI,weighted NDVI index)影像算法,可在训练样本、验证样本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冬... 该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中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查业务的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NDVI(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的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WNDVI,weighted NDVI index)影像算法,可在训练样本、验证样本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冬小麦面积的自动提取,并以河北省安平县及周边地区2013-2014年度冬小麦面积提取为例,采用GF-1/WFV(wide field view)数据进行了算法实现。算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时序影像基础上,通过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的构建,扩大冬小麦地类与其他地类的差异,结合自适应的阈值获取方法,区分冬小麦地类,获取冬小麦作物面积。算法包括冬小麦时间序列影像的获取、基于网格的样本点设置、构建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迭代确定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提取阈值、精度验证这5个部分。影像的获取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时间确定,保证每月1景GF-1/WFV无云影像,并进行预处理及NDVI计算;同时将研究区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网格,每个网格再等分为2×2个子网格,根据目视解译、专家知识、实地调查等方法,确定左上网格中心点及右下网格中心点的地物类型。统计该期所有左上网格点冬小麦及其他地物的NDVI均值,冬小麦NDVI大于其他地物的将该期影像的权值设置为1,否则设置为-1,将所有时相NDVI影像进行加权平均,即可获取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获取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后,还需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冬小麦。该文选用右下网格点目视解译分类结果作为阈值提取依据,具体方法是将冬小麦指数从小到大按照一定间隔划分,作为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提取阈值,将各阈值二值法运用,与右下网格点的冬小麦提取的目视解译结果对比,精度最高的就是最优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分割阈值。在所有网格中,以初始识别获取的冬小麦面积为准,等概率选择10个样方作为精度验证样方进行验证。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监测 种植面积 冬小麦 GF-1 NDVI 多时相 NDVI加权指数
下载PDF
利用多时相NDVI监测京郊冬小麦种植信息 被引量:26
7
作者 竞霞 刘良云 +3 位作者 张超 王纪华 贾建华 李国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物候和时相信息在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多时相LandsatTM数据,结合冬小麦的波谱和时相信息,成功提取了北京地区的冬小麦种植信息。首先,选用了2003年4月7日、5月1日、5月25日、6月18日不同时相的4景TM卫星影... 物候和时相信息在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多时相LandsatTM数据,结合冬小麦的波谱和时相信息,成功提取了北京地区的冬小麦种植信息。首先,选用了2003年4月7日、5月1日、5月25日、6月18日不同时相的4景TM卫星影像,计算了不同时相的NDVI时间谱图像数据;其次,结合北京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提取并分析了北京春夏季主要植被地物(冬小麦、苜蓿、苗圃、春玉米、树林等)的NDVI时间谱特征;第三,利用不同时相的NDVI图像数据,通过NDVI图像通道间的逻辑运算算法,成功提取了2003年北京地区的冬小麦种植信息,提取精度达到96.92%;最后,与2002年收割小麦的统计数据相对比,监测了北京各郊区县的冬小麦种植结构调整情况。结果表明,多时相、多光谱遥感数据在作物种植信息的监测中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和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种植信息 冬小麦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1 位作者 周勋波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平作相比,另3种模式增加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其耗水量显著提高,尤以沟播模式30 cm以下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最为明显。和等行距平作相比,在灌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条件下,沟播模式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而垄作模式的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在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模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沟播种植结合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栽培 平作 垄作 沟播 冬小麦 播前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沟播和垄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于舜章 陈雨海 +5 位作者 余松烈 董庆裕 周勋波 李全起 吴巍 孙妮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通过冬小麦沟播和垄作试验,结果表明,沟播小麦不同灌水处理在0 12 0cm土壤层次中水分均呈下降趋势,0 90cm层次土壤水分下降幅度较大,而10 0 12 0cm层次下降幅度较小。从沟播和垄作麦田土壤贮水量差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沟播麦田土壤贮水量... 通过冬小麦沟播和垄作试验,结果表明,沟播小麦不同灌水处理在0 12 0cm土壤层次中水分均呈下降趋势,0 90cm层次土壤水分下降幅度较大,而10 0 12 0cm层次下降幅度较小。从沟播和垄作麦田土壤贮水量差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沟播麦田土壤贮水量要明显高于垄作麦田,沟播的同一时期沟垄间的土壤水分差异在0 90cm土层要低于垄作的,而10 0 12 0cm土层就极其相近。从沟播和垄作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上比较,在各处理均没有灌水的情况下,沟播和垄作同一层次不同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极差均出现在0 10cm ,但随灌水处理灌溉次数的增加,沟播出现较大水分差异的土层下移,出现在10 2 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动态变化 沟播 垄作 冬小麦田 土壤贮水量 灌水处理 土壤层次 灌溉次数 下降 土层 土壤水 幅度 分差 沟垄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董浩 毕军 +2 位作者 夏光利 周勋波 陈雨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59-2266,共8页
于2009—2011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灌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于2009—2011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灌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灌水量的增加,3种种植方式下小麦花后旗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增加,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也增加;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较高,且W2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统筹考虑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种植方式 冬小麦 旗叶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2 位作者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6,共6页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中密度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其他2个密度处理。因此,晚播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晚播 冬小麦 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丽平 欧阳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4-180,共7页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倒伏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倒伏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研究了灌溉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特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显著影响了小麦的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株高、重心高度和产量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单位茎秆与基部节间干质量及干物质输出量、茎秆粗度及机械强度均随灌溉次数增多显著降低或变细。5种灌溉模式中,株高、茎粗、成熟期茎秆机械强度与单位茎秆干质量、基部一二节间单位干质量及产量均以W2较高。随密度增加,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高;茎粗、机械强度、单位茎秆与基部节间干质量显著减小或降低;产量高低以D2>D3>D1。综合各项指标,春季灌拔节和孕穗2水,并采取300株/m2基本苗密度更有助于改善小麦的茎秆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模式 密度 茎秆特征 倒伏指数 小麦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模糊综合评判 被引量:20
13
作者 汪顺生 刘东鑫 +2 位作者 孟鹏涛 王康三 李欢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1-166,共6页
产量和耗水量是作物节水高产栽培的参考依据。该文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种植方式、灌水处理2个层次和7个指标对冬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宽垄种植、水分处理为70%的控制下限的条件下,小麦的水分生... 产量和耗水量是作物节水高产栽培的参考依据。该文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种植方式、灌水处理2个层次和7个指标对冬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宽垄种植、水分处理为70%的控制下限的条件下,小麦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即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方式为最优种植模式。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和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60%的宽垄种植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1.91、1.88 kg/m3,两者相差仅为0.03 kg/m3。因此,当水资源较充足时,种植灌溉方式采取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当水资源较匮乏时,种植灌溉方式采取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60%的宽垄种植处理模式。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出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70%的宽垄种植方式,冬小麦产能最优,与大田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吻合,故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以应用于节水灌溉评价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水分 灌溉 模糊综合评判 种植模式 冬小麦 水分生产效率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宽幅精播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韩惠芳 赵丹丹 +3 位作者 沈加印 郎坤 刘泉汝 李全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9-114,共6页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在于显著增加了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且以灌拔节水和抽穗水条件下增产潜力最大。常规播种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蛋白质产量仍以宽幅精播最高。宽幅精播灌两水处理提高了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宽幅精播条件下于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及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 试验 宽幅精播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垄作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高传昌 李兴敏 汪顺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2,共3页
为探讨豫西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3种灌水处理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次数的条件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和地上干物... 为探讨豫西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3种灌水处理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次数的条件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垄作冬小麦耗水量和地上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垄作冬小麦耗水量低于平作,干物质积累高于平作,垄作种植模式节水40%,产量提高5.5%~11.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7~0.40kg/m3。综合考虑,垄作种植结合灌越冬水+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增产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冬小麦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下载PDF
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朱翠林 李锐宁 +4 位作者 张保军 张正茂 赵永萍 王玉玲 韩思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株总分蘖数、次生根数、单株鲜质量、干质量等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各密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秆大穗型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不如高秆中穗型品种(CK);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各密度间差异显著;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密度间的差异大小却不尽相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基本苗315万/hm2的产量最高,其与基本苗420万/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密度对调节旱肥地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肥地 种植密度 大穗型品种 冬小麦 产量
下载PDF
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永强 方辉 +4 位作者 陈传信 陈兴武 赛力汗.赛 薛丽华 雷钧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9,共10页
为探明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冬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遮阴50%(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和自然光2种光照条件下各设置5个种植密度:450(M1)、525(M2)、600(M3)、675(M4)和750万株/hm^2(M5),测定不同处理... 为探明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冬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遮阴50%(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和自然光2种光照条件下各设置5个种植密度:450(M1)、525(M2)、600(M3)、675(M4)和750万株/hm^2(M5),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遮阴较自然光条件明显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但最大灌浆速率(V_m)出现的时间(t_m)有所提前,灌浆快增期持续的时间(Δt)缩短1.8~3.6 d;籽粒容重和出粉率的降幅分别为4.98%~6.69%和2.70%~6.39%;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和沉降值明显高于对照各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依次为:1.60%~12.50%、2.65%~19.03%、2.58%~7.91%和0.16%~11.44%。遮阴下冬小麦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拉伸阻力及最大拉伸阻力均显著高于自然光照下,但面团吸水率、弱化度及拉伸比明显低于自然光照条件。遮光和自然光最高产量分别为M2处理5 250.26 kg/hm^2和M3处理9 190.07 kg/hm^2,与自然光相比,遮阴导致各密度平均产量降低45.43%,平均生物量降低28.45%,平均收获指数提高23.68%。综合考虑各项品质指标和籽粒产量,在50%遮阴条件下,密度为525万株/hm^2可供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生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阴 密度 冬小麦 灌浆特性 品质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查菲娜 马冬云 +3 位作者 郭天财 宋晓 岳艳军 谢迎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拔节期和抽穗期活...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拔节期和抽穗期活性较高,返青期和开花期活性则较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豫麦49-198系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活性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不明显;兰考矮早八3种根际土壤酶活性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密度水平下3种酶活性的方差分析表明,蛋白酶、脲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冬小麦 根际 土壤酶
下载PDF
起垄栽培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向辉 邵运辉 +1 位作者 任中信 郑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0-73,共4页
以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以提高灌浆初期小麦旗叶及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灌浆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 以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以提高灌浆初期小麦旗叶及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灌浆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起垄栽培可以显著提高藁麦8901和郑麦975子粒蛋白质含量,而对弱筋品种豫麦50号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垄栽培 冬小麦 生理特性 子粒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万代 杜沛鑫 +1 位作者 尹钧 陈现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402-15404,共3页
[目的]研究适播期下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豫麦49-198,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大区对比种植,测定其干物质和品质性状。[结果]结果表明,在就试种植密度范围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 [目的]研究适播期下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豫麦49-198,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大区对比种植,测定其干物质和品质性状。[结果]结果表明,在就试种植密度范围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种植密度的最大,其顺序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籽粒产量为中等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低密度次之,高密度较低;籽粒品质随种植密度增加,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纤维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和籽粒硬度呈增加趋势。[结论]在适播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加强花后麦田管理对大群体下小麦增产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