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杨亚琴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66,共6页
探讨贵州不同林龄(1、6、10、30 a)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为贵州省油茶的合理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林龄的增加,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a和b含量及光合氮利用效率、光合磷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加... 探讨贵州不同林龄(1、6、10、30 a)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为贵州省油茶的合理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林龄的增加,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a和b含量及光合氮利用效率、光合磷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10 a>6 a>30 a>1 a;油茶根区土壤含水率、容重、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p 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小,总孔隙度无明显变化;油茶根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总体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油茶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具体表现为10 a>6 a>30 a>1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油茶 生理特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对核桃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赵雅琦 栾好安 黄绍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利用时空置换法,分析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有机碳(SOC)及其组分(活性碳、惰性碳)的演变特征,为我国核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合适湿度”干筛法和改良Walkley-Black法,以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基地3个种... 利用时空置换法,分析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有机碳(SOC)及其组分(活性碳、惰性碳)的演变特征,为我国核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合适湿度”干筛法和改良Walkley-Black法,以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基地3个种植年限核桃园(7、14、21年)及临近未种植核桃的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核桃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和SOC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园表层(0~40 cm)土壤>2和<0.25 mm团聚体比例分别表现出增加与降低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之增加(增幅为2.3%~18.2%);同时,0~20 cm土层团聚体MWD值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表层土壤中大粒径(>2和2~0.25 mm)团聚体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活性及全氮含量基本表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深层(40~60 cm)土壤及<0.25 mm团聚体中的上述指标(如SOC含量、活性及总氮含量)对种植年限响应不敏感。(3)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SOC活性、全氮含量、碳氮比值均随团聚体粒径降低或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长期(>14年)种植核桃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SOC积累,并提高SOC活性,而<0.25 mm团聚体及深层土壤较少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核桃园 土壤团聚体 活性碳 惰性碳
下载PDF
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吴志祥 谢贵水 +2 位作者 陶忠良 周兆德 王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4-1491,共8页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林龄的橡胶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7龄幼林晚期(37.54%)>16龄开割树(26.4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4.44%)>2龄幼林早期(18.99%);(2)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16龄开割树(34.32%)>7龄幼林晚期(30.9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1.09%)>2龄幼林早期(14.37%);(3)不同林龄胶林土壤碳氮(C/N)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开割树(16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各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0.5839,p<0.01)。本研究可为研究热带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及橡胶林生长碳氮耦合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热区进行天然橡胶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龄 橡胶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分异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淑勤 吴雯 +1 位作者 郑子成 李廷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7-323,共7页
为明晰土壤酸度与团聚体交换性酸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和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 为明晰土壤酸度与团聚体交换性酸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和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 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各植茶年限土壤0~20 cm土层p H均低于>20~40cm土层,而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且交换性氢含量在植茶23 a后的增幅可达21. 29%.(2)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升高.(3)各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远低于交换性铝.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各植茶年限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呈升高的趋势,而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降低趋势. 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以植茶53 a时较高,为17. 97%~19. 69%;>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以植茶16 a时较高,为19. 51%~22. 77%,而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相反的趋势.研究显示,长期植茶会导致土壤酸化,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 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升高,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酸的保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珂 苏永中 +1 位作者 王婷 刘婷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35-3243,共9页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SOC和TN在9a后出现显著的成层化分布,而TP的这一特征相对滞后;不同土壤深度S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TP未表现出明显变化。2)C∶P和N∶P在9a后表现出明显的成层化分布且不同土层C∶P和N∶P随林龄增加显著增加,而C∶N保持相对稳定。3)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在2a后即表现出0—5 cm含量大于5—20 cm且表层Available P和CaCO3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 CO3∶Available P在不同林龄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4)随林龄增加,土壤表层风蚀可蚀性极显著降低且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梭梭的建立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且随林龄增加变化更显著,而变化较小的C∶N说明土壤氮的形成需要固定比例的碳。变化幅度较小的TP说明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的磷素受时间作用的限制,而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和变化幅度较小的CaCO_3∶Available P则表明梭梭的生长受P的限制且有限的Available P易被CaCO_3固定。另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风蚀可蚀性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梭梭的建立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这对荒漠绿洲区土壤恢复和植被建设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林龄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绿洲区
下载PDF
设施蔬菜大棚土壤氮磷钾养分富积降低土壤钙素的有效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韩巍 赵金月 +5 位作者 李豆豆 郭磊磊 窦莉洋 刘静 李嵩 依艳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缺钙性生理病害发生率迅速上升。设施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富积与土壤中钙素的形态及有效性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钙素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调查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钙素有效性的变化,... 【目的】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缺钙性生理病害发生率迅速上升。设施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富积与土壤中钙素的形态及有效性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钙素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调查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钙素有效性的变化,及与N、P、K含量的关系,为提高土壤钙素有效性和减少缺钙性生理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辽宁省海城市选取了38个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年限在3~30年不等,土壤均为棕壤,按照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将大棚分为9组。采集了棚内0—20 cm的耕层土壤样品,同时采集棚外露地0—20 cm土壤样品作为对照。分析了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测定了土壤水溶性钙、交换性钙、酸溶性钙、非酸溶性钙含量,利用回归方法计算了氮磷钾含量与四种形态钙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设施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总钙、酸溶性钙和非酸溶性钙含量逐年增加,水溶性钙和交换性钙分别在种植达到9~11年和12~14年时达到最大值104.1和611.9 mg/kg,之后呈下降趋势。总钙增加量的94.3%~96.4%属无效态的非酸溶性钙。土壤中氮、钾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交换性钙呈显著负相关(r=–0.5451,P<0.01;r=–0.4809,P<0.01,n=38)。土壤中磷含量的提高促进了难溶性磷酸钙盐的形成,磷酸高钙盐与无效性的非酸溶性钙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84,P<0.01,n=38)。种植30年的设施土壤有效态钙含量与有效氮、磷、钾的比例比露地土壤下降了近70%。【结论】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不断增加。氮和钾含量的增加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磷的增加促进了水溶态和交换态钙向无效的非酸溶性钙的转化。因此,土壤中氮磷钾的富积加剧了蔬菜土壤有效性钙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设施土壤 土壤钙素形态 养分平衡
下载PDF
集约经营雷竹林植株矿质元素的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季海宝 桂仁意 +2 位作者 邵继锋 李子川 卞方圆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4种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5、7、10、15 a)中的雷竹为材料,分别对雷竹叶、秆、鞭和根中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进行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竹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Ca和M... 以4种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5、7、10、15 a)中的雷竹为材料,分别对雷竹叶、秆、鞭和根中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进行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竹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Ca和Mg这两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雷竹叶中最高,K、P、Al、As和Rb这5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根部最高;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的叶、秆、鞭和根中矿质元素含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种植10 a和15 a雷竹林雷竹中K、P、Al、As和Rb含量高于种植5 a和7 a,种植5 a和7 a雷竹林雷竹中Ca和Mg元素含量高于种植10 a和15 a;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各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有31对矿质元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对不同种植年限雷竹林雷竹的K、Ca、Mg、P、Al、As和Rb 7种元素含量分析表明,集约经营下铝毒是引起雷竹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和竹林退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经营 雷竹 矿质元素 种植年限 铝毒
下载PDF
Plantations of native shrub species restor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5
8
作者 DeMing JIANG ChengYou CAO +2 位作者 Ying ZHANG ZhenBo CUI XiaoShu H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45-453,共9页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a leguminous shrub spe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getation in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Large areas planted with this shrub have been art...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a leguminous shrub spe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getation in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ern China. Large areas planted with this shrub have been artificially established as sand binders for soil protection, which might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nativ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 for sand fixation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plantation on sandy soil ecosystem development.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plantations with an age sequence of 0, 9, 16, and 26 years, as well as from the natural community,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sandy land were affected by the age of the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 Moreover, bacterial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ation ag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26-year planta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natural communit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ands excised from the DGGE gels showed that members of alpha Proteobacterium, gamma Proteobacterium, Gemmatimonadetes and Chloroflexi were dominant in the sandy l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moving sand dune and development of sand-fixed plantation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soil fertility, which could drive the structural evolvement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it needs over 20 years for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to form a stable structure, similar to the case for the natural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bacteria DIVERSITY plantation a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Horqin Sandy Land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4,共9页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 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林 地面节肢动物 月动态 林龄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10,共9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下载PDF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李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交换性Mg2+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而交换性Na+、Ca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交换性Mg2+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而交换性Na+、Ca2+含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TEB)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平均含量表现为Ca2+〉 Mg2+〉 K+〉 Na+;(2)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Na+含量逐渐降低;交换性Ca2+、Mg2+含量和TEB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植茶23 a和31 a含量较高。其中,0~20 cm土层较20~4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更明显;(3)土壤团聚体(K++Na+)/(Ca2++Mg2+)含量比值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而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则先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K++Na+)/(Ca2++Mg2+)含量比值先降低后升高,植茶23 a和31 a含量比值较低,这与〉5 mm团聚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0~20 cm土层表现更明显。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盐基离子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Na+含量逐年降低,交换性Ca2+、Mg2+含量在植茶23 a和31 a较高,其后有所降低。因此,在茶园管理中需平衡施用氮、钾肥,植茶23 a后应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严重酸化以减少Ca2+、Mg2+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盐基离子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文权 王峰 +4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尤志明 臧春荣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μg·kg-1,均值为62.98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土壤类型 植茶年限 海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铭 郑子成 +3 位作者 李廷轩 罗键 樊西凌 代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9-1005,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 mm和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 mm和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005 mm、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2)茶园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微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3)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以>0.05 mm粒级为主,0.05~0.01 mm粒级次之,0.005~0.001 mm粒级最少.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减小的趋势,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其它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植茶21~23 a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微团聚体 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硝化过程及NO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瑞杰 胡煜杰 +5 位作者 赵彩悦 赵炎 袁新生 汤水荣 伍延正 孟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159-5168,共10页
热带地区雨热条件丰富,硝化过程产生的硝态氮不利于氮素养分的保持,同时会带来氮氧化物排放等环境负面效应.橡胶树和茶树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硝化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差异尚不清楚.以海南白沙地区典型橡胶林和茶... 热带地区雨热条件丰富,硝化过程产生的硝态氮不利于氮素养分的保持,同时会带来氮氧化物排放等环境负面效应.橡胶树和茶树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硝化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差异尚不清楚.以海南白沙地区典型橡胶林和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5 a(T5)和15 a(T15)茶园土壤和附近橡胶林(XJ)土壤,设置低(50%WFPS-L)和高(80%WFPS-H)两种不同水分含量,在25℃进行71d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橡胶林改为茶园后,在高含水量条件下,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_(2)O排放,整体呈现XJH>T15H>T5H的趋势,XJH处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_(2)O排放分别高达4.2 mg·(kg·d)^(-1)、1.4 mg·kg^(-1)和14.3 mg·kg^(-1)(以N计);在低含水量条件下,茶园土壤显著降低了土壤NO排放,N_(2)O排放在各土壤间差异不显著,净硝化速率在XJ和T1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NO排放和净硝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②XJH净硝化速率高于XJL,茶园土壤呈相反趋势;XJ和T15的NO排放对水分的响应和净硝化速率趋势一致,高硝化速率促进NO排放,而T5处理NO排放受含水量影响不显著;相比低含水量处理,高含水量各处理显著促进N_(2)O排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pH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高含水量条件下橡胶林转为茶园的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植茶年限 含水量 硝化速率 NO N_(2)O
原文传递
西兰花高产高效栽培中主要栽培因子与其生育期和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伟明 汪恩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8-50,共3页
为实施西兰花的高产高效栽培,以西兰花"绿雄90"为试材,选择定植苗龄、种植密度、氮肥用量3个主要栽培因子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建立西兰花生产中的主要栽培因子与生育期和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定植苗龄(x1)、种植... 为实施西兰花的高产高效栽培,以西兰花"绿雄90"为试材,选择定植苗龄、种植密度、氮肥用量3个主要栽培因子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建立西兰花生产中的主要栽培因子与生育期和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定植苗龄(x1)、种植密度(x2)、氮肥用量(x3)对其生育期(y1)和产量(y2)影响的数学模型为y1=75.1322+1.6361x1-0.0001x2+0.0014x3(r=0.8888**),y2=14 999.1852+404.0006x1-0.1986x2+3.6196x3(r=0.6058**)。利用模型组创西兰花标准化栽培技术,对开展西兰花生产决策和调控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 定植苗龄 种植密度 氮肥用量 生育期 产量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