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桉树幼林不同株行距配置抗台风效果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少雄 王观明 罗建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82-585,共4页
桉树幼林不同株行距配置抗台风效果陈少雄,王观明,罗建中关键词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抗风效果雷州半岛常遇台风,台风对1、2年生林木造成巨大损害,是该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多年来,林业生产及科研部门都曾为此做过大量... 桉树幼林不同株行距配置抗台风效果陈少雄,王观明,罗建中关键词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抗风效果雷州半岛常遇台风,台风对1、2年生林木造成巨大损害,是该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多年来,林业生产及科研部门都曾为此做过大量工作,主要是不断筛选抗风树种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株行距配置 抗风效果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4 位作者 孙园园 杨志远 徐徽 熊洪 徐富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0-1520,共11页
以中迟熟杂交稻渝香20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结实期养分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及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转运、各营养器官养分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在机... 以中迟熟杂交稻渝香20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结实期养分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及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转运、各营养器官养分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在机插行距30 cm下,施氮量150 kg·hm^-2与机插株距17.5 cm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插稻结实期叶片与茎鞘养分及物质转运、协调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从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施氮量为105 kg·hm^-2,以机插株距15~17.5 cm为宜,而施氮量为195 kg·hm^-2,应适当扩大株距,来缓解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输出率及转运率的降低,提高总颖花数及结实率,本试验机插株距以17.5~2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和株距下机插稻稻谷产量与结实期叶片、茎鞘养分转运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并结合产量表现,尤其以叶片及茎鞘磷、钾养分的转运利用率与产量相关性最高(r=0.551^**~0.693^**),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本研究为中迟熟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株距 机插稻 养分转运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距和缓释氮肥配施量下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海月 殷尧翥 +6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杨志远 严奉君 张绍文 郭长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3-855,共13页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机插杂交稻田间试验。在行距为30 cm下,设3种株距处理为16 cm、18 cm、20 cm;在尿素氮施用量54 kg/hm^2下,设4个缓释氮用量为36、66、96和126kg/hm^2,总施氮量相应为90、120、150和180 kg/hm^2。在插秧时缓释肥与尿素混合,一次性追施。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运移量。【结果】缓释氮肥配施量和株距对主要生育期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且互作效应显著;缓释氮肥配施量的效应明显高于株距。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总施氮量为150和18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单茎茎鞘与叶片干物重,叶面积衰减慢,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高,光合特性强,促进干物质累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群体颖花量,保持了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机插稻产量。株距为16 cm,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稻群体茎蘖数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缓慢消减,有效穗数足,虽穗粒数显著降低,但有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协调出较高的产量。而株距为20 cm,配施总氮量为180 kg/hm^2处理,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和攻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多,灌浆充实量大,千粒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齐穗期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87**~0.91**),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结论】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尿素(54 kg/hm^2)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用量 产量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不同行株距种植对甜高粱生物量和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于永静 郭兴强 +3 位作者 谢光辉 杨树军 牛灵安 吕润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9,共5页
研究了甜高粱杂交种‘醇甜2号’在相同株距(20 cm)、不同行距(40、60和80 cm)以及相同行距(60 cm)、不同株距(13.3、20.0和26.7 cm),及其配置引起的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及茎秆汁液锤度(糖分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了甜高粱杂交种‘醇甜2号’在相同株距(20 cm)、不同行距(40、60和80 cm)以及相同行距(60 cm)、不同株距(13.3、20.0和26.7 cm),及其配置引起的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及茎秆汁液锤度(糖分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差异显著(α<0.05)。在6.2万、8.3万和12.5万株/hm2的密度下,都表现出较大的株距有利于上述3个指标的积累。其中,6.2万株/hm2密度下单株生物量积累最高,为394 g/株,与其相比,8.3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生物量(376 g/株)未显著降低,且单位面积生物量积累最大,可达3 138 g/m2。茎秆汁液锤度随行距增大呈增加趋势,株距26.7 cm处理锤度显著高于株距13.3和20.0 cm处理。在行距60 cm×株距20 cm(密度8.3万株/hm2)配置下,该品种能够获得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而茎秆汁液锤度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行距 株距 密度 生物量 茎秆汁液锤度
原文传递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龚红菊 董泽富 姬长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602-7604,共3页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千粒重 行距 株距 基肥用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对微型甘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丰玲 郑建利 +3 位作者 刘桂玲 田昌庚 刘中良 孙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6期229-232,共4页
为了提高微型薯产量及薯块商品率,以甘薯‘宁紫2-2’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收获期对微型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收获期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产量和商品率。鲜薯产量在9月中旬以前以株距16... 为了提高微型薯产量及薯块商品率,以甘薯‘宁紫2-2’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收获期对微型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收获期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产量和商品率。鲜薯产量在9月中旬以前以株距16 cm时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在9月中旬以后,鲜薯产量以株距8 cm时最高。薯块数则随株距的增大而减小。商品率以株距16 cm时表现最好,其次是株距20 cm。试验结果表明,微型薯的最佳株距为16 cm,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提高群体光合积累,从而提高鲜薯产量和商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薯 密度 收获期 产量 商品率
下载PDF
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永萍 张海娜 +4 位作者 师树新 燕建召 孙辉 田海燕 崔瑞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4-159,共6页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Ⅱ),70(Ⅲ),(100+50) cm(Ⅳ),同时设置常规种植密度45 000株/hm2为对照(CK,行距80 cm),研究了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冀棉958和石抗126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单株成铃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低密度下的CK,单株成铃率则均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单株成铃数以处理Ⅳ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冀棉958籽棉产量以处理Ⅳ最高,石抗126籽棉产量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籽棉产量则为处理Ⅱ与处理Ⅳ略高于处理Ⅲ,处理Ⅲ又略高于处理Ⅰ。推荐3个棉花品种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75 cm行距与(100+50) cm 2种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密植 株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结铃性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基于电机驱动的玉米精量播种机智能化株距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6
8
作者 蒋春燕 耿端阳 +1 位作者 孟鹏祥 李玉环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0-104,共5页
由于传统玉米播种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地轮打滑问题,严重影响玉米播种均匀性和玉米的产量。为此,开发了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开关型霍尔传感器为测速元件、步进电机为动力源,利用触摸屏输入种子粒距以实现播种参数的显示,采用信息无线传... 由于传统玉米播种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地轮打滑问题,严重影响玉米播种均匀性和玉米的产量。为此,开发了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开关型霍尔传感器为测速元件、步进电机为动力源,利用触摸屏输入种子粒距以实现播种参数的显示,采用信息无线传输技术,通过实时控制步进电机的转速来带动排种器按需排种的玉米精量播种机智能化株距控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精播 株距 播种机
下载PDF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伟 刘泽洲 +4 位作者 高莉敏 陈伟 王清华 杨妍妍 孔素萍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宽窄行 等行距 株距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留叶数对烤烟品种KRK26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翔 赵传良 +4 位作者 董建新 张双祥 李浩 朱友军 梁洪波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探索KRK26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行距、株距、留叶数对KRK26的产质量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对上中等烟比例、均价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株距对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的影响达到极显著... 为探索KRK26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行距、株距、留叶数对KRK26的产质量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对上中等烟比例、均价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株距对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对上部叶比例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留叶数对产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在宜昌烟区,津引烤烟品种KRK26栽培的最优适宜组合为A3B2C2,即行距1.2 m、株距0.55 m、留叶数21~23片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KRK26 行距 株距 留叶数 经济性状 正交设计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星陶 陈佳琴 +1 位作者 谭春燕 杨春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及其互作对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大豆与大豆行距25 cm,大豆与玉米行距3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25 cm;在此优化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密度分别为4.71万和23.54万株·hm-2,产量分别为10 074.88和1 168.44 kg·hm-2,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为34 752.84元·hm-2,大豆对复合群落产值的贡献率为1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种 行比 株行距
下载PDF
不同株距下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对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海月 张桥 +6 位作者 武云霞 严奉君 郭长春 孙永健 徐徽 杨志远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7-45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产量 氮肥配施运筹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常规氮肥与缓释氮肥配施对不同株距机插杂交稻磷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海月 蒋明金 +7 位作者 孙永健 郭长春 殷尧翥 何艳 严田蓉 杨志远 徐徽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及20 cm和4个缓释氮肥用量(36、66、96和126 kg hm–2)与常规氮肥(均为54kg hm–2)配施处理。结果表明,缓释氮肥用量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磷素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结实期茎鞘磷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和叶片磷素转运率及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株距为18 cm,群体密度为18.52万穴hm–2,缓释氮肥(96 kg hm–2)与常规氮肥(54 kg hm–2)配施总量为150 kg hm–2时,可有效提高机插稻对磷素的吸收,促进结实期茎鞘、叶片磷素向穗部的转运及分配,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优势,产量可达11 463.8 kg 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株距为16 cm,群体密度(20.84万穴hm–2)相对较大,施氮总量为180 kg hm–2时,群体吸收的磷总量较高,进一步促进了植株体内磷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有利于产量提高,但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配施量150 kg hm–2为宜;株距增加到20 cm施氮总量在180 kg hm–2下,群体(16.67万穴hm–2)较小,吸收磷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磷素向穗部转运量多,穗部磷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齐穗期至成熟期茎鞘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72**),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磷素吸收 转运及分配
下载PDF
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段惠敏 卢潇 +5 位作者 周晓洁 李高峰 文国宏 王玉萍 程李香 张峰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67,共8页
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对不同叶型马铃薯品种的田间管理,而且在高产同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组分。为研究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的相互关系,找到不同叶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选取株型直立的中晚熟代表品种Atlantic(叶上冲型)和甘农薯7号(叶平展... 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对不同叶型马铃薯品种的田间管理,而且在高产同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组分。为研究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的相互关系,找到不同叶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选取株型直立的中晚熟代表品种Atlantic(叶上冲型)和甘农薯7号(叶平展型),固定行距70cm,设置30、25、20、15和10cm 5个株距,测定了植株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块茎产量组分,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品种性状差异以及植株性状和产量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田间鉴定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株高、节间距、披垂度和叶面积指数增加,茎粗、垂角和叶夹角降低,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相对于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披垂值显著增加。株距为15~30cm时,2个品种种植密度的提高均可以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小区产量。结果表明,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在株距25cm、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在株距20cm时,植株冠层结构分布最佳,商品薯率和小区产量较高,为最适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植株性状 叶型 种植密度 产量组分
原文传递
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云 张亚军 +6 位作者 张宏路 朱安 黄健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0-560,共11页
【目的】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明确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可为水稻机械化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 【目的】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明确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可为水稻机械化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江苏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行距固定为30 cm的情况下,研究了10、12、14、16和18 cm五种株距对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水稻品种的茎蘖成穗率、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粒重/叶面积)、抽穗后群体冠层净光合速率和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株距为12 cm时最大。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均随株距增加呈现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依据曲线方程计算出两年中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高产最适株距分别为11.6 cm,11.6~12.3 cm和10.8~11.4 cm。【结论】机插秧行距固定为30 cm时,11~12 cm的株距有利于改善优质食味水稻的群体质量指标并提高其产量,可作为江苏省代表性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水稻 机插秧 株距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晓波 梁建秋 +2 位作者 何泽民 吴海英 张明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2-489,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丘陵山区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结荚习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夏豆25和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度为25万株·hm^(-2)时,相同株距下行距配置的变化对...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丘陵山区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结荚习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南夏豆25和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下的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密度为25万株·hm^(-2)时,相同株距下行距配置的变化对主茎高度和重心高度影响不明显,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抑制植株主茎高度的增加。重心高度/主茎高度表现为品种间差异显著而不同株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其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调控。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改变植株高度影响了主茎的平均节间长度;株距从8 cm扩大到10 cm有利于基部节间粗度的增加,基部节间的长粗比受行距和株距配置的共同调控。宽窄行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的增加,且在平均行距为40 cm时表现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大豆百粒重的增加,品种南豆25的表现更为明显。株距8 cm、宽窄行60 cm+40 cm的配置下大豆单株产量显著高于株距10 cm、等行距40 cm,植株分布均匀更有利于个体生产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距 行距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距对不同株型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梦平 潘丽丽 +5 位作者 张勇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7-384,共8页
为探讨不同株距对黑龙江克拜地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于2011和2012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株距因子,6个水平分别是2,3,4,5,7,10 cm;副处理为品种因子,7个水平,3种生态株型,分别是无限多分枝(丰收6号和华疆7734... 为探讨不同株距对黑龙江克拜地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于2011和2012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株距因子,6个水平分别是2,3,4,5,7,10 cm;副处理为品种因子,7个水平,3种生态株型,分别是无限多分枝(丰收6号和华疆7734)、无限少分枝(丰收10号和丰收27)和亚有限主茎型(丰收24、克山1号和克福07-935)。结果表明:不同株距条件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株距增加,株高在营养生长阶段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后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5节高度和底荚高度降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1粒荚、2粒荚、3粒荚、4粒荚、瘪荚、主茎荚和全株荚数升高;百粒重变化没有规律性,虫粒率和病粒率降低;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升高;产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分枝型材料适宜株距为7 cm,主茎型材料适宜株距为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型 株距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海月 郭长春 +8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蒋明金 严奉君 殷尧翥 何艳 徐徽 杨志远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386,共13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减量配施 氮素利用特征
下载PDF
城市道路绿化对行车视线诱导的植物合理种植间距 被引量:9
19
作者 唐桂兰 游良旺 芦建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规范城市道路绿化交通安全功能,提高绿化植物对行车视线诱导的可靠性。【方法】通过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以双向四车道为基本线型,构造两个数学模型;一个是在不同设计速度下形成连... 【目的】规范城市道路绿化交通安全功能,提高绿化植物对行车视线诱导的可靠性。【方法】通过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以双向四车道为基本线型,构造两个数学模型;一个是在不同设计速度下形成连续景观的直线段模型,另一个是在不同设计速度下形成最佳曲线曲率感知效果的曲线段模型。【结果】在道路直线段,车速分别为30、40、60、80、100 km/h时,使驾驶员形成连续景观感受的绿化植物种植间距(L)分别为1.74、2.32、3.48、4.64、5.80 m。在道路曲线段,车速分别为40、60、80、100 km/h时,使驾驶员保持对道路曲线曲率最佳感知效果的植物种植间距(L')分别为2.49、3.56、4.25、0.44 m。【结论】在城市道路直线段,以L间距种植绿化植物能达到最佳视线诱导效果;在城市道路曲线段以相同设计速度下L与L'的最小值间距种植绿化植物,能达到最佳视线诱导效果,同时保持较高的曲线曲率感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化 交通安全 视线诱导 种植间距
原文传递
苜蓿影响砒砂岩陡坡侵蚀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伦江 张兴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砒砂岩陡坡是黄河中游泥沙和粗沙的重要来源地,草本植物恢复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然而对草本植物防治砒砂岩陡坡侵蚀机理的研究却较少。为明确草本植物防治砒砂岩陡坡土壤侵蚀的水动力学机理,通过小区径流冲刷实验,分析不同苜蓿密... 砒砂岩陡坡是黄河中游泥沙和粗沙的重要来源地,草本植物恢复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然而对草本植物防治砒砂岩陡坡侵蚀机理的研究却较少。为明确草本植物防治砒砂岩陡坡土壤侵蚀的水动力学机理,通过小区径流冲刷实验,分析不同苜蓿密度(株间距为2 cm、4 cm、5.6 cm、8 cm)下砒砂岩陡坡产流产沙和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苜蓿覆盖下砒砂岩陡坡产沙主要发生在径流冲刷前期,产沙过程呈单峰形式。产沙速率与径流流速和水流功率均呈幂函数形式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和0.68。苜蓿能减小砒砂岩陡坡径流量,影响径流水动力性质。株间距增大的过程中坡面径流阻力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导致径流流速和水流功率呈幂函数形式增大,苜蓿通过茎秆和根系影响径流水动力过程。细沟形成前,苜蓿主要通过茎秆的作用增大径流阻力;细沟形成后苜蓿还可能通过其出露于细沟中的根系影响股流的阻力状况。由于径流水动力性质和土壤抗冲性质的变化,砒砂岩陡坡侵蚀量大大减小,产沙量随苜蓿盖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减小(R2=0.55)。相比于盖度,苜蓿株间距与产沙的关系更为密切(R2=0.93),原因可能是株间距更能综合地反映苜蓿整体(地上和地下部分)防治砒砂岩陡坡侵蚀的作用。研究可以为砒砂岩陡边坡侵蚀防治中草本植物的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陡边坡 草本植物 盖度 株间距 水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