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伞平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旭 曹义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8-2007,共10页
对带气室的展弦比为3的不同平面形状翼伞模型的流场进行了三维定常数值模拟,详细考察了平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体积法对三维坐标系下不可压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进行了直接求解,采用剪切应力输运(SST)k-ω... 对带气室的展弦比为3的不同平面形状翼伞模型的流场进行了三维定常数值模拟,详细考察了平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体积法对三维坐标系下不可压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进行了直接求解,采用剪切应力输运(SST)k-ω二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湍流模拟。数值模拟得出的原始翼伞的气动性能参数与试验数据在总趋势上符合很好,多种平面形状的翼伞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椭圆形翼伞模型获得最小阻力系数,前缘切口改变了上下缘流态使其升力系数并非最大;前缘后掠能明显减小翼伞阻力;由于翼伞中部区域对有效升力贡献更大,前缘后掠的翼伞模型获得最大升阻比;阻力对翼伞升阻比影响很大,前缘切口阻力是总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且是一种二维效应的阻力。该文可为进一步研究更多不同几何参数的翼伞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伞 平面形状 气动性能 数值模拟 不可压缩流
原文传递
黄河口尾闾河道近40年河床断面及平面形态调整特点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诗媛 夏军强 +1 位作者 万占伟 李洁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4,共12页
清水沟改道及龙羊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河床形态发生了显著调整。黄河口尾闾河道河床调整过程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6—1980年淤滩成槽阶段,1980—1984年单股入海阶段,1984-1999年主槽萎缩阶段,1999—2016年河... 清水沟改道及龙羊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河床形态发生了显著调整。黄河口尾闾河道河床调整过程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76—1980年淤滩成槽阶段,1980—1984年单股入海阶段,1984-1999年主槽萎缩阶段,1999—2016年河床冲刷阶段。研究发现:清水沟改道初期,河床平面形态宽浅散乱,河口迅速延伸,河长从75.1 km增加到93.2 km。1980年后,河道逐渐形成单一顺直的河型,入海口逐渐南偏,河口延伸速率减小。1984—1999年,主槽萎缩严重,平滩面积减小了61%;深泓摆动剧烈,其摆动距离及强度分别为102 m及0.17。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床剧烈冲刷,平滩水深增加了41%;深泓摆动幅度减小,其摆动距离及强度分别减小至37 m及0.09。此外还建立了1999年后平滩形态参数及深泓摆动强度与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一定条件下可用于反演河床形态随水沙条件的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沟河道 河床调整 平面形态 断面形态 黄河口
原文传递
翼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子悦 仇博文 +1 位作者 李岩军 余莉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8,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翼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某型冲压翼型为对象,建立了翼伞滑翔阶段稳态绕流流场数值模型,分析了翼面后缘形状对稳态滑翔阶段翼伞流场结构及气动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后缘前掠角大小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翼面形状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某型冲压翼型为对象,建立了翼伞滑翔阶段稳态绕流流场数值模型,分析了翼面后缘形状对稳态滑翔阶段翼伞流场结构及气动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后缘前掠角大小对翼伞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缘前掠型翼面的上翼面前缘压力降低,有利于减小翼面压差阻力,升阻性能最好,翼伞设计时宜采用后缘前掠型翼面设计;随着前掠角增大,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均先减小后增加,翼伞升阻比随着前掠角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前掠角过大时,上翼面流动分离区变大,压差阻力增加会导致升阻比降低;综合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考虑,前掠角为6°时翼伞气动性能最优。研究成果可为高滑翔翼伞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式翼伞 翼面形状 数值模拟 气动性能 后缘前掠角
下载PDF
近50年来荆江监利段河床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林芬芬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698-2708,共11页
利用近50年来实测水沙及地形等资料,采用河段平均的方法,详细计算了监利段河床平面及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主要包括河道深泓线及岸线变化、平滩河槽形态调整及其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上车湾裁弯后监利河段河势调整剧烈... 利用近50年来实测水沙及地形等资料,采用河段平均的方法,详细计算了监利段河床平面及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主要包括河道深泓线及岸线变化、平滩河槽形态调整及其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上车湾裁弯后监利河段河势调整剧烈,其河段尺度的年均深泓摆幅约为35.1 m/a,20世纪90年代因该河段高水位历时较长深泓摆幅增至45.4 m/a,三峡工程运用后受护岸工程影响该值降至32.8 m/a.2002~2013年监利河段年均崩退速率约为14.3 m/a,岸线累计崩长达15.4 km,其中左岸占64%;荆江门、七弓岭及观音洲河湾的凸岸发生崩退,岸线崩长占河段崩岸总长的43%.目前该河段的曲折系数稳定在2.02,而局部河段——七弓岭河湾的曲折系数随八姓洲狭颈逐步缩窄增至3.82,有发生自然裁弯趋势.监利河段典型崩岸断面的平滩河宽可随水沙条件的改变迅速做出响应,但由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修建,河段尺度的平滩河宽变化不大;断面形态调整主要表现在河段平滩水深变化方面,已累计增加约0.9 m,相应平滩面积增加近6.6%,且二者均与前5年汛期平均的水流冲刷强度密切相关.此外在持续冲刷过程中,监利段河床纵比降趋于调平,目前稳定在4.35×10^(-5)左右,河床在纵深方向上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调整 断面形态 平面形态 监利河段 三峡工程
原文传递
1977年以来黄河临河段河岸冲淤变化及河道萎缩速率 被引量:4
5
作者 梅艳国 王随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9-1519,共11页
不同时段河道的侧向侵蚀/加积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可以揭示河道的变化特征。以黄河临河段213 km长的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年以来19个时段基于遥感影像绘制的河道平面形态图的面积变化来估算其4个亚河段(S1、S2、S3和S4)在不同时段的... 不同时段河道的侧向侵蚀/加积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可以揭示河道的变化特征。以黄河临河段213 km长的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年以来19个时段基于遥感影像绘制的河道平面形态图的面积变化来估算其4个亚河段(S1、S2、S3和S4)在不同时段的河岸侧向侵蚀/加积面积以及全河段的河道平均萎缩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临河段左右河岸在37年间都表现为侧向净加积,其4个亚河段左岸的侧向累计加积面积分别为33.16 km^2、49.59 km^2、29.52 km^2和30.85 km^2,其中1995-2000年的加积面积分别占到其总加积面积的85.5%、51.2%、47.2%和104.6%;右岸的侧向累计加积面积分别为30.83 km^2、8.74 km^2、26.44 km^2和18.76 km^2,而1995-2000年的加积面积分别占到其总加积面积的57.2%、111.9%、65.7%和61.6%。该河段河道面积1977-2001年具有减小趋势,2001年之后河道表现为侧向侵蚀、加积的交替变化,1977-2014年间河道平均萎缩速率为6.16 km^2/yr。该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值最明显的变化也发生在1990s,与1995年相比,2000年的河道长度增加了5.8%,河道面积减少了39.4%,河道平均宽度减小了42.8%,弯曲系数增加了6.6%。黄河临河段河道形态剧烈变化及河道严重萎缩都发生在1990s,这主要是黄河上游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联合运行导致汛期水沙量大量减小所致,4个亚河段的河岸冲淤变化还受到局部河岸物质结构、护岸工程及水动力差异的影响。随着2000年后河流综合管理措施的调整,黄河临河段河道的上述变化趋势明显弱化,河流健康程度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平面形态 河岸 冲淤变化 河道萎缩 黄河
原文传递
Lateral erosion/accretion area and shrinkage rate of the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between 1977 and 2014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随继 梅艳国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1期1579-1592,共14页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river channel lateral erosion/accretion area changes over time can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evolution. Taking the 213-km-long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as an ...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river channel lateral erosion/accretion area changes over time can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evolution. Taking the 213-km-long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as an example, area changes in channel bank ero- sion/accretion in four sub-reaches (S1, S2, S3 and S4) over 19 different periods were evalu- ated on the basi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captured since 1977. Mean channel shrinkage rate for the whole river reach was also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 and right banks of the Linhe reach were dominated by lateral net accretion between 1977 and 2014. The channel area of this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characterized by reduction between 1977 and 2001, while periods of alternate erosion and accretion occurred subsequent to 2001. Mean channel shrinkage rate in the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was 6.15 km2/yr between 1977 and 2014, while the most remarkable changes in channel planform occurred in the 1990s. Compared to 1995, channel length and sinuosity increased by 5.8% and 6.6% by 2000, while channel area and mean width decreased by 39.4% and 42.8%,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annel planform and shrinkage of the Linhe reach occurred in the 1990s, mainly as a result of the joint-operation of the Longyangxia and Liujiaxia reservoirs since 1986, which caused substantial reductions in runoff and sediment flux during the annual flooding season. In addition, bank erosion/accretion in the four sub-reaches was affected b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cal banks, engineering emplaced to protect channel banks, and hydrodynamic differences. However,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 ment measures from 2000 onwards,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mitigated and the health of the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res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planform geometry river bank erosion-accretion variation channel shrinkage Linhe reach braided channel Yellow Riv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