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7
1
作者 兰德尔.梅森 卢永毅 +1 位作者 潘钥 陈旋 《建筑遗产》 2016年第3期1-18,共18页
在遗产保护的历史中追溯保护思想中价值理论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价值为中心的规划和管理,是在建立应对历史保护新挑战的多种策略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更多类型的遗产及其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提供了一套工作框架... 在遗产保护的历史中追溯保护思想中价值理论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价值为中心的规划和管理,是在建立应对历史保护新挑战的多种策略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更多类型的遗产及其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提供了一套工作框架,用于完整地处理特定场所的问题。其进步性在于它给予场所的文化意义及其变化以极大的优先考虑,将技术上的措施作为将一个场所的文化意义保护到底的途径而不是保护的终点。它构成的重要转变,使历史保护转向了一种城市领域的实践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使保护目标与社会最广泛的愿望与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在社会与文化进程中复杂的遗产保护提供了组织一种新范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保护 遗产地 价值 场所 文化意义 利益相关者 馆藏式的推动力 城市进程的推动力
下载PDF
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1 位作者 赖秋萍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3,共12页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宣传展演和节庆活动等构建乡村地域的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此外,潮汕宗祠通过建筑的形式扎根于地方,并作为乡村地域的异质性空间重构着乡村的地方性,并赋予乡村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塑造乡村主体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同。诚然,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是通过多主体的共同缔造来实现的,以历史文化、个体记忆和物质资本等塑造自身的地方、民族的地方和跨界的地方。研究基于地方感和乡村治理的视角,强调物质文化载体的社会建构作用,探索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在实证层面回应了文化治理的积极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文章通过对潮汕宗祠地方性和根植性的讨论,旨在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乡村治理 地方意义 文化空间 潮汕宗祠
下载PDF
城市日常摄影活动中的地方意义重塑——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
3
作者 黄洁滢 田紫灵 刘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7,共12页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过程、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地方意义的重塑。结果表明:城市日常摄影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与社交平台紧密相关,媒体平台的社交属性、视觉化和地理标签化将地方意义解构、再建构。地方原属性被弱化,视觉属性和媒体意义越发明显,成为人像的背景、自我呈现的场所和社交媒体上的地理标签。以视觉形式呈现的地方体现人们社交媒体化的审美方式、社会性和移动过程,地方因此实现虚拟和现实意义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活动 地方意义 社交媒体 日常生活 广州青年
下载PDF
基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景观体验和场所意义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茌文秀 林广思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99-103,共5页
现象学在存在层面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围绕体验和场所意义的解读方法,然而在国内有关景观感知的研究中,尚缺乏从对“存在”概念的深入理解中解读景观体验及场所意义的研究。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存在”层面的景观... 现象学在存在层面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围绕体验和场所意义的解读方法,然而在国内有关景观感知的研究中,尚缺乏从对“存在”概念的深入理解中解读景观体验及场所意义的研究。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存在”层面的景观进行解读,指出真实性是进入和理解现象学中景观体验的途径。从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存在真实性3个关于真实性的维度对景观体验进行系统的解读,并以真实性体验为基础,建构出景观对于参与者的意义,包括感官享受、情感联结、自我探索3个层次,为景观体验和场所意义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体验 场所意义 存在主义现象学 海德格尔 真实性
下载PDF
试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巩立良 王建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8-71,共4页
始于20世纪初,结束于1925年前后的留法勤工险学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关键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中国社会 现代化 近代史 现代史
下载PDF
叠合的符号语意——苏州市东吴文化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琦 任力之 司徒娅 《新建筑》 2018年第3期72-76,共5页
从符号学角度对苏州市吴中区东吴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思路与营造方式进行解读,构建这一公共文化场所建构与符号系统在深层结构上的呼应关系。设计中符号语意的运用为其更好应对内外部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并拓展了空间系统在符号意义上的延... 从符号学角度对苏州市吴中区东吴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思路与营造方式进行解读,构建这一公共文化场所建构与符号系统在深层结构上的呼应关系。设计中符号语意的运用为其更好应对内外部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并拓展了空间系统在符号意义上的延续性。就多重符号语意叠合作用对空间结果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并对体现设计思想的部分营造策略进行分析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心 场所 符号 叠合 语意 营造
下载PDF
结构的物与境——以大舍建筑事务所的实践为例
7
作者 任立 《城市建筑》 2020年第2期74-77,共4页
对结构的讨论是建筑学的永恒话题,结构除了支撑的技术性概念以外,还有联系人、场所,以及历史等文化意义。本文描述了国内建筑界对结构认识的现状,说明了结构探讨的必要性,并对大舍建筑事务所关于结构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舍... 对结构的讨论是建筑学的永恒话题,结构除了支撑的技术性概念以外,还有联系人、场所,以及历史等文化意义。本文描述了国内建筑界对结构认识的现状,说明了结构探讨的必要性,并对大舍建筑事务所关于结构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舍建筑事务所如何以结构为切入点,唤起人们的记忆,实现结构物与境的统一,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场所 意义
下载PDF
论古诗地名泛用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学意义
8
作者 陈卫才 李德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44,共7页
地名泛用缘于诗文律化,经历了从先秦到盛唐四个阶段。其泛用是出于抒情造境的需要,为此而根据诗文对仗原则,让地名脱离原义,采用虚拟象征手法别写一意。诗人写作之时,让思想内容服从语言形式,注意声韵谐和,语义搭配,写足题意,情境宛然,... 地名泛用缘于诗文律化,经历了从先秦到盛唐四个阶段。其泛用是出于抒情造境的需要,为此而根据诗文对仗原则,让地名脱离原义,采用虚拟象征手法别写一意。诗人写作之时,让思想内容服从语言形式,注意声韵谐和,语义搭配,写足题意,情境宛然,有美感效应。因而出现了广泛而持久的地名泛用。地名泛用固化了作品情境,成就了名篇佳作,增强了作品的概括性和反映生活的面,具有多重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泛用 阶段 意义
下载PDF
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广州广钢新城案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隆龙 劳颖宜 +1 位作者 程国宇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现:1)由于主观性和空间实践体验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广钢的地方意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2)周边村民、广钢旧厂职工集体记忆的嬗变,反映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变化与在地群体的想象构建以及身份认同的耦合关系;3)新进入者的地方身份认同建立在排除在地群体的地方文化想象之上,二者对于广钢新城的地方意义和身份认同是断裂的,2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4)在社会话语构建的文化冲击以及权力和资本的支配下,外界群体逐渐产生对广钢新城地方文化意义的多元想象。广钢片区的大规模空间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意义重构说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地方建构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转型 地理想象 广州广钢新城 地方意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中国地名中的科技标准、翻译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连真然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本文说明了标准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国地名中的科技标准(共11个),探讨了标准的不同译法,提出了中国地名的新理念,强调了翻译要遵照这些标准和向世界传播这些标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地名 科技标准 中国地名的新理念 汉译英 重要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56-62,共7页
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千古流传,其传说圈主要集中在青川藏等地。这些传说凭地形样貌发挥想象,借历史遗存传播文化,以民间话语增添其意蕴和情感。这种将地理与历史加以文学化的言说方式,传述唐蕃和亲的历史,表达民众对文成公主的怀念... 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千古流传,其传说圈主要集中在青川藏等地。这些传说凭地形样貌发挥想象,借历史遗存传播文化,以民间话语增添其意蕴和情感。这种将地理与历史加以文学化的言说方式,传述唐蕃和亲的历史,表达民众对文成公主的怀念与崇敬,反映出汉藏两族自唐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关系。这些地名传说至今仍具有记录民族历史、传承地域文化、体现民众信仰、发展旅游事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成公主 唐蕃和亲 地名传说 现实意义
下载PDF
《史记》地名借代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从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15-18,33,共5页
《史记》的地名借代主要是大地名代指小地名,用国代所属的城名,用城名代指所管辖的山名、河流名、乡亭名。这一手法除对史传文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对诗词的文学创作影响十分显著。后世地名借代从单一的大地名代小地名,扩张为小地名也可代... 《史记》的地名借代主要是大地名代指小地名,用国代所属的城名,用城名代指所管辖的山名、河流名、乡亭名。这一手法除对史传文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对诗词的文学创作影响十分显著。后世地名借代从单一的大地名代小地名,扩张为小地名也可代大地名,进而扩张为代人、代物、代事,且与人文典故相联系,从而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与意蕴,其艺术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地名借代 古诗词 文化意义
下载PDF
说“郧阳”地名的几个有关问题——兼与曹相进同志切磋
13
作者 余学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9-31,共3页
文章认为“郧阳”之名出现距今不足600年,它未曾作过市名;“郧县”并不年轻,其名问世早于“郧阳”200年;“郧县”得名“郧关”,“郧阳”之名由“郧乡”、“郧县”而来;“郧”字并不很生僻,将郧县更名“郧阳县”既有历史意义,亦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郧阳 曹相进 历史 地名
下载PDF
寻觅与发现——《亲情 友情 乡情》序
14
作者 夏元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8-19,共2页
以“情”作文,如“实”叙事,从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寻觅一个教育世家的发展历史,发现蕴含的人文意义及写作价值,刘庆光的散文集为遵义的文化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 刘庆光 《亲情 乡情 友情》 人文意叉 写作价值
下载PDF
论现浇墙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15
作者 罗高作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简要地介绍了现浇钢丝网砼墙体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客观地分析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的意义,并提出了推广应用的方法和措施。借此宣传现浇钢丝网砼墙体,以期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现浇钢丝网砼墙体 特点 新农村建设 意义 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