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 被引量:73
1
作者 王建国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6,共8页
中国城市正在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城市活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辨析了城市活力的概念内涵,较为系统地回溯了城市活力的历史成因和来源,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活力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城市显性活力、隐性活... 中国城市正在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城市活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辨析了城市活力的概念内涵,较为系统地回溯了城市活力的历史成因和来源,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活力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城市显性活力、隐性活力的特点和当代呈现方式、城市活力营造的五种途径,以及数字化城市设计在当代城市活力营造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最后提出今天的城市正呈现两大发展走向,亦即,正在从多维空间城市走向泛维数字城市和从集体意志的城市走向个体泛在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显性活力 隐性活力 场所营造 算法时代 宜居城市 数字化城市设计
下载PDF
创意旅游:地方创生视野下的文旅融合 被引量:46
2
作者 向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4-70,共7页
创意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产物,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旅游形态。创意旅游的体验发生于特定的地方,开发的是地方的创意资本。地方创生是新近地方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创意旅游是地方创生的一种战略选择。创意旅游的休闲本... 创意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产物,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旅游形态。创意旅游的体验发生于特定的地方,开发的是地方的创意资本。地方创生是新近地方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创意旅游是地方创生的一种战略选择。创意旅游的休闲本质和审美原则要求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地方意识有利于形塑创意旅游的文化记忆和价值共享。创意旅游在地方创生实践中,可以发挥地方賦权实现地方居民、社会企业等地方力量的主导作用。地方治理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共生,实现地方创生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率和多赢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地方创生 创意旅游 创意资本 协同共生
下载PDF
创新街区的场所营造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邓智团 陈玉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 “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创新街区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主导的创新街区建设中,“场所营造”成为街区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策略,是促进街区提高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创新街区的实践和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创新街区在场所的环境、结构、功能、氛围和意象等场所营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共同性,据此提出创新街区场所营造的“iFACE”概念化分析模型,并以全球典型创新街区案例为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出创新街区提升吸引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场所营造举措,为“国家双创”和“城市修补”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街区 场所营造 创新活力 “iFACE”模型
下载PDF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电商关系网络与地方营造研究——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盈盈 谢漪 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当前分享经济迅速扩展,成为发展热点,而农村电商是分享经济渗透到乡村的体现。在分享经济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广东省五华县为案例地,立足其电子商务进驻乡村的机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诠释农村电商关系网络的构... 当前分享经济迅速扩展,成为发展热点,而农村电商是分享经济渗透到乡村的体现。在分享经济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广东省五华县为案例地,立足其电子商务进驻乡村的机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诠释农村电商关系网络的构建及其地方意义的重构。研究发现,农村电商进驻农村引发了当地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在以农村电商为主体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多元主体重塑了对乡村的地方想象,非人类主体"互联网"亦颠覆了乡村的传统地方意义。农村电商活动带来了流动人口"回乡创业"的热情,亦重塑了地方土地使用的意义。"互联网+农村电商"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地方的生产销售方式,重塑地方关系网络,在此基础上亦有利于贫困乡村精准扶贫的实现,重构乡村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关系网络 地方营造 精准扶贫 地方意义 五华县
下载PDF
基于场景理论的健康社区营造 被引量:25
5
作者 孟丹诚 徐磊青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4,共9页
目前,健康社区营造在已有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中,较为注重物质空间的提升,对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引导有限,对运营维护体系探讨较浅。场景理论在城市研究、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注重物质环境,更关注社会组织形态。健康社... 目前,健康社区营造在已有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中,较为注重物质空间的提升,对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引导有限,对运营维护体系探讨较浅。场景理论在城市研究、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注重物质环境,更关注社会组织形态。健康社区是健康城市的“细胞工程”,更是健康场景营造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因此,借助场景理论的新视角,尊重既有标准、指南,探讨健康社区的营造,以期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设计实践。分析国内健康社区研究的现状,总结国内外健康社区内涵与发展历程,针对国际上前沿的健康社区关注内容、研究单位、内涵构成等方面进行对比。基于场景理论,对健康社区的物质环境与健康社区中人群的行为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借助场景理论工具,提出健康社区的五个要素(居民与合作者、社区物质空间、健康服务设施、健康活动、社区价值观念),九个子场景(健康环境、健康居住、健康交通、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健康卫生、健康活动、健康社会、健康政策)。同时,对国内外健康社区典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国内外健康社区营造内容进行差异性补充,用以完善健康社区的内容、运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社区 健康社区标准 场景理论 场所营造 社区规划 公共健康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餐饮业态与地方营造策略的空间分异——以黄山市屯溪老街街区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孔翔 许杨博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155,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大多吸引了餐饮活动的进入,餐厅经营者只有适应区位特点、打造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地方特色空间,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由此,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较小的空间尺度内,餐饮业态和地方营造策略也可能因为不同... 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大多吸引了餐饮活动的进入,餐厅经营者只有适应区位特点、打造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地方特色空间,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由此,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较小的空间尺度内,餐饮业态和地方营造策略也可能因为不同消费群体集中活动的区域不同而呈现出地域分异。为此,文章结合对屯溪老街街区餐饮业格局和若干代表性商家的实地调研,剖析验证了这一现象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调研区范围内,由于当地不同居民群体和游客的主要活动空间存在分异,不仅造成了较明显的餐饮业态空间分异,也促使地处不同区位的同一业态餐厅经营者倾向于选择不同的地方营造策略,以更有效地适应所在区位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而消费者则会通过对实体空间和文化氛围等的感知,选择能满足其地方性想象需求的餐厅。由此可见,在消费社会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研究与文化地理学的地方营造研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消费空间的业态和地方营造策略选择,会较大程度地受到不同消费群体活动空间范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地方营造 空间分异 区位 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氛围 屯溪老街街区
原文传递
儿童友好视角下街道空间安全设计策略实证探索--以北京老城片区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梁思思 黄冰冰 +1 位作者 宿佳境 张鹤鸣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3期29-37,共9页
安全在场所营造和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面向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体系构建尤为重要。在既有文献及政策基础上,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空间安全评价的4个维度,包括防卫安全、心理安全、交通安全和游憩交往安全,进而对北京老城... 安全在场所营造和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面向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体系构建尤为重要。在既有文献及政策基础上,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空间安全评价的4个维度,包括防卫安全、心理安全、交通安全和游憩交往安全,进而对北京老城地区展开儿童友好型空间安全识别及评测,主要包括步行指数、犯罪空间特征分布、公共空间可达性及规模、若干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核密度等。之后,选取特定生活性街区的5条街道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熵权法赋权的安全评估模型作为测评比较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和探索提升街道空间安全的设计响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友好 场所营造 城市安全 城市设计 街道设计
下载PDF
虚拟自然的疗愈效益及其应用趋势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珍 徐磊青 《南方建筑》 2020年第4期34-40,共7页
新冠疫情期间,长期脱离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的居家生活引发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虚拟自然为人们在室内条件下获得身心疗愈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与总结既有实证研究文献,对虚拟自然环境与亲自然设计在恢复性主观评价、认知能力、情绪健康... 新冠疫情期间,长期脱离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的居家生活引发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虚拟自然为人们在室内条件下获得身心疗愈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与总结既有实证研究文献,对虚拟自然环境与亲自然设计在恢复性主观评价、认知能力、情绪健康、生理应激恢复等方面的疗愈效益予以评估。研究发现,静态或运动状态下沉浸于360°照片/视频或电脑生成的虚拟自然场景中,恢复性主观感受均显著提升;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虚拟自然能显著影响认知能力,但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激发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虚拟自然能有效缓解负向情绪,提升正向情绪,但这种影响受设备可用性的调节;虚拟自然对生理应激反应的恢复具有显著影响,但应当以厘清时间因素干扰为前提。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大小与自然元素的配置、类型、布局有关;室内亲自然设计中,相较于使用亲自然材料、自然窗景等方式,室内绿化能带来更好的疗愈效益;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依赖于良好的场景设计。虚拟自然与亲自然设计均是有潜力的疗愈场景,虚拟自然可与个体、公共空间、社交网络等相结合,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疗愈与修复,为环境营造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恢复性环境 虚拟自然 虚拟亲自然设计 疗愈效益 疗愈环境 场所营造 修复性城市设计
下载PDF
站城融合新需求下的客站综合体设计——以杭州西站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于晨 《世界建筑》 2021年第11期27-32,127,共7页
随着新一轮高铁建设中站城融合理念的应用,客站在满足自身交通枢纽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空间营造。与此同时,站城关系不断拉近,客站应从更宏观的角度理性分析自身区域定位,以引导站城融合设计,呼应城市对客站的建设和发展要求。... 随着新一轮高铁建设中站城融合理念的应用,客站在满足自身交通枢纽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空间营造。与此同时,站城关系不断拉近,客站应从更宏观的角度理性分析自身区域定位,以引导站城融合设计,呼应城市对客站的建设和发展要求。本文以杭州西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与城市关系及站城融合需求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交通和场所两方面的设计策略,并对云谷、云门、雨棚上盖综合开发三大空间的场所营造策略进行了深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城融合 新需求 杭州西站 场所营造
下载PDF
声景在场所营造中的应用——以意大利阿尔泰纳小镇声景设计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110,共6页
介绍了一个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阿尔泰纳小镇完成的基于声景理论和"城市针灸"手法的场所营造案例。案例的初衷是摆脱传统的注重空间的视觉品质的场所营造策略,从听觉的角度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声景设计的主要手法是把骡铃声... 介绍了一个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阿尔泰纳小镇完成的基于声景理论和"城市针灸"手法的场所营造案例。案例的初衷是摆脱传统的注重空间的视觉品质的场所营造策略,从听觉的角度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声景设计的主要手法是把骡铃声引入了阿尔泰纳的声景中,这一设计不但增加了小镇声景的愉悦度,改变了小镇的氛围,而且骡铃声的信息传递功能除了警示作用,还被赋予了对老年人的社会关怀的内涵。骡铃声也很可能成为当地的标志声景,有助于人们形成"场所感",结合独特的铃铛设计,在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案例为如何从听觉的维度提升空间的品质和内涵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场所营造 城市针灸 标志声景 骡铃声
下载PDF
城市: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可清 潘佳力 《时代建筑》 2008年第4期6-10,共5页
文章通过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的关系,讨论由重大事件所催生的城市形象、身份、生活与变迁的话题。经济作为普遍的动力催生了现代城市的"事件制造"、"图像制造"、甚至"故事制造",在这个基础上,人对城市空... 文章通过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的关系,讨论由重大事件所催生的城市形象、身份、生活与变迁的话题。经济作为普遍的动力催生了现代城市的"事件制造"、"图像制造"、甚至"故事制造",在这个基础上,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图像经验。事件空间,作为重大事件所遗留下的痕迹,可以看作是事件后续效应的起点,它源于事件,又引发新的事件。然而,重大事件的效应也有时被过高估计,"溢出效应"以及邻近城市之间的竞争或事件空间效率不高的后续利用,都在整体上削弱了重大事件对城市的正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事件空间,这一现代"场所",随着图像、事件以及故事正被快速而大量地制造着。它们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或是背景被留存下来,成为了城市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事件 事件空间 图像制造 场所制造
下载PDF
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多元发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汪大伟 《公共艺术》 2017年第4期64-70,共7页
本文探讨了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指出地方重塑是公共艺术的出发点与归宿,公共艺术是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特有创作方式,而地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给公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外,通过国际公共艺术... 本文探讨了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指出地方重塑是公共艺术的出发点与归宿,公共艺术是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特有创作方式,而地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给公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此外,通过国际公共艺术奖的部分案例分析,论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三个基本属性与多元发展的关系,指出了多元的评价标准是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地方重塑 多元发展
原文传递
深圳市南头古城城市修补的场所营造路径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易轩 吕斌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9-65,共7页
城市修补是基于当前我国城镇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的战略决策。老城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存量生活空间,其更新修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老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修补研究范围、路径的不足以及老城区城市修补... 城市修补是基于当前我国城镇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的战略决策。老城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存量生活空间,其更新修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老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修补研究范围、路径的不足以及老城区城市修补的需求,将场所营造作为老城区城市修补中空间塑造的重要方法,并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从核心要素的分析与提取、空间与精神层面的整体营造、多元主体的关系平台的构建三个层面探索了场所营造的具体路径,以期丰富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体系,同时为场所营造本土化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城区 城市修补 场所营造 南头古城
下载PDF
超越人类的地理学视角下丽江古城旅游地的营建与消费 被引量:10
14
作者 尹铎 高权 +1 位作者 卢薇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5,共10页
文章以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为切入点,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宠物狗为研究对象,分析丽江古城旅游地中宠物与人类行动者关系的营建与消费,以此探索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共同塑造的地方。研究发现:(1)丽江古城... 文章以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为切入点,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宠物狗为研究对象,分析丽江古城旅游地中宠物与人类行动者关系的营建与消费,以此探索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共同塑造的地方。研究发现:(1)丽江古城的地方意义全然镶嵌在人与非人类的完整行动者网络之中,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关系"的表征和建构。宠物狗可以联结不同的行动者并营造丽江古城"家"的地方意义。(2)宠物狗参与构建丽江古城地方意义的过程与旅游消费情境紧密结合,这种消费并非是单向的,而是非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互动的双向过程。(3)在浪漫化的丽江古城地方意义之下,对于人与宠物狗关系的营建与消费表象实则在展演着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研究旨在为旅游地社会文化现象分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构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在实践层面上,研究对丽江古城作为旅游地"人-地"关系的演化与有效治理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建 宠物狗 旅游移民 旅游消费 超越人类的地理学
下载PDF
面向数字技术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敏 罗志伟 +1 位作者 方彦圳 杨晓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9-509,共11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兴起和发展,地方日常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技术的干预,社会空间组织也因此受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地理学研究已呈现出“数字转向”的趋势,但有关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议题仍有待进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兴起和发展,地方日常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技术的干预,社会空间组织也因此受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地理学研究已呈现出“数字转向”的趋势,但有关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论文通过梳理数字技术地理的研究理论演化,探讨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社会文化地理的重要价值,围绕空间治理、地方营造和时间性3个主要的研究议题梳理了面向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路径,探讨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可能存在的干预潜力。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未来数字技术相关研究议题在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拓展方向,以期呼吁学界更多地审视数字技术嵌入而引起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 空间治理 地方营造 时间性
原文传递
基于公众视野的城市街道更新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江德 徐磊青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3期101-108,共8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街道更新价值类型特征基础上,对上海的3个街道更新案例(愚园路、武康路、苏家屯路)进行分析。通过现场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案例中在地居民、市民、相关专业人士对相关街道更新项目的评价,收集街道更新中多种利...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街道更新价值类型特征基础上,对上海的3个街道更新案例(愚园路、武康路、苏家屯路)进行分析。通过现场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案例中在地居民、市民、相关专业人士对相关街道更新项目的评价,收集街道更新中多种利益群体的体验与满意度,发现街道更新后的运营管理情况对街道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并从不同视角对项目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3条街道更新的满意度较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别面临着新旧文化与新旧群体冲突、街道的市民繁荣与居民生活的不同诉求、空间承载力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 城市更新 更新评价 场所营造 公众视野
下载PDF
创意场所的情节营造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欣 程世丹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96-98,共3页
创意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建筑场所观,该文结合当今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在场所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运用情节化策略进行创意场所的设计的理念,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创意场所中情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创意场所情节的结... 创意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建筑场所观,该文结合当今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在场所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运用情节化策略进行创意场所的设计的理念,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创意场所中情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创意场所情节的结构分析,提出了从若干方面加强创意场所情节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场所 情节营造 建筑场所
下载PDF
历史层累视角下的地方形成机制探讨——以北京东高村镇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戴俊骋 周尚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共6页
在工业空间的演替过程中,地方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地理学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多琳·梅西地方历史层累理论,以北京平谷东高村镇为例,采用访谈方法,调查当地不同时期和同时期内各种动力对该镇地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资本作用和提琴技... 在工业空间的演替过程中,地方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地理学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多琳·梅西地方历史层累理论,以北京平谷东高村镇为例,采用访谈方法,调查当地不同时期和同时期内各种动力对该镇地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资本作用和提琴技艺传承的能动性是决定东高村镇是否保持地方性的关键。本文认为:第一,一个地方历史层累的过程可以视为资本在当地的积累过程。第二,经济层与文化层的互动,以及多元主体的进入,使得原本不构成地方性的制琴技艺,试图转化成为地方性知识传承创新系统。第三,地方还由层内不同行动者与资本结构的博弈产生,一旦行动者无法突破资本结构的束缚,将导致地方性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形成 历史层累 工业空间演替
原文传递
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设计——日常生活与场所营造案例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名君 萧嘉欣 《设计》 2020年第5期55-57,共3页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无规则”和“无设计”的创意空间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及策略,通过梳理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场所营造案例寻找如何营造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法,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探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问题以...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无规则”和“无设计”的创意空间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及策略,通过梳理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场所营造案例寻找如何营造可持续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法,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探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问题以及机会点。场所营造是一个多方协作的过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大的空间。社区的可持续空间应是由不同的城市使用者共同构建的,它是包容的、多元的、弹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可持续设计 包容性设计 场所营造 日常生活实践
下载PDF
旅游中的地方营造:缘起、内涵及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婷婷 马凌 保继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1)地方和地方营...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1)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旅游 意义建构 目的地形象 地方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