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守与重塑: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金伟 蓝浩洋 陈嘉菲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101,共15页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主人即社区居民已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关注对象。然而,乡村旅游介入情境下传统村落社区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意义表征及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厘清。文章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分析了旅游...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主人即社区居民已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关注对象。然而,乡村旅游介入情境下传统村落社区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意义表征及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厘清。文章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分析了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社区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过程及内部机理,并通过身份建构过程理论阐释了社区居民身份建构在独特性、持续性、自我尊敬以及自我效能4个内容维度的具体表征。研究发现:(1)旅游介入对传统村落的影响体现在地方空间再造、生计方式转变、社会关系重构以及文化风俗嬗变4个方面;(2)旅游影响下,社区居民身份认同的表征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征,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3)社区居民的地方身份认同影响其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其中,“自我尊敬”和“自我效能”原则对居民的旅游感知起主导性作用。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旅游介入对社区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影响机理,同时也能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遗产旅游 地方认同 身份建构 社区参与
下载PDF
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广州广钢新城案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隆龙 劳颖宜 +1 位作者 程国宇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现:1)由于主观性和空间实践体验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广钢的地方意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2)周边村民、广钢旧厂职工集体记忆的嬗变,反映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变化与在地群体的想象构建以及身份认同的耦合关系;3)新进入者的地方身份认同建立在排除在地群体的地方文化想象之上,二者对于广钢新城的地方意义和身份认同是断裂的,2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4)在社会话语构建的文化冲击以及权力和资本的支配下,外界群体逐渐产生对广钢新城地方文化意义的多元想象。广钢片区的大规模空间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意义重构说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地方建构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转型 地理想象 广州广钢新城 地方意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红色旅游背景下沂蒙精神地方认同构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欢欢 《旅游论坛》 2021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沂蒙精神如何在全球化、现代性、流动性的社会文化中构建不同社会群体的地方认同,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有效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红色旅游有助于在旅游者群体中构建地方认同,属于新时代沂蒙精神地方认同构建的重要方式... 沂蒙精神如何在全球化、现代性、流动性的社会文化中构建不同社会群体的地方认同,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有效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红色旅游有助于在旅游者群体中构建地方认同,属于新时代沂蒙精神地方认同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红色旅游通过旅游景观文化符号的表达,尤其是沂蒙精神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地域性景观建筑、象征性的纪念展馆、文本艺术化符号,促进旅游者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唤醒特定历史记忆,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自我认同和集体记忆,进而实现对沂蒙精神的认同。教化的文本符号和娱乐化的仪式影响了沂蒙精神地方认同构建。本研究运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理论视角分析红色旅游景观文化符号的表达对沂蒙精神地方认同构建的影响,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沂蒙精神 集体记忆 地方认同 地方构建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与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三空间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永阳 《孔子学院》 2013年第2期28-33,共6页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第三空间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和语种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寻求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第三空间的过程。笔者以为,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交际者和传播者,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第三空间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第三空间思维方式和...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第三空间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和语种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寻求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第三空间的过程。笔者以为,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跨文化的交际者和传播者,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第三空间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第三空间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建立也是不断提高跨文化敏感性的过程,需要经历6个基本阶段:1、否定(文化差异)阶段;2、自我保护阶段;3、弱化(文化差异)阶段;4、接受(文化差异)阶段;5、适应(文化差异)阶段;6、整合(文化差异)阶段。本文尝试性地将第三空间理论(Kramsch,1993)与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Bennett,1993;Bennett&Bennett,2004)相结合,提出并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三空间模式。为此,本文将主要分析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三空间模式;2、国际汉语教师建立第三空间思维方式和视角的过程;3、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空间模式 国际汉语教师 跨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