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波长-UPLC法同时测定胡黄连中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4
1
作者 鄂秀辉 张可佳 +1 位作者 陈玉 何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54-2260,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胡黄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含量的双波长-UPLC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28℃;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胡黄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含量的双波长-UPLC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28℃;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275 nm(胡黄连苷Ⅰ和Ⅱ)、295 nm(胡黄连苷Ⅲ和Ⅳ)。结果: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在质量浓度为4.44~88.72μg·mL^-1(r=1.000)、17.23~344.61μg·mL^-1(r=1.000)、1.97~39.35μg·mL^-1(r=1.000)、1.98~39.51μg·mL^-1(r=1.000)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相关,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4%、98.8%、96.5%、101.9%,RSD分别为1.0%、2.3%、1.1%、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胡黄连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 胡黄连苷Ⅰ 胡黄连苷Ⅱ 胡黄连苷Ⅲ 胡黄连苷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含量测定 双波长-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胡黄连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体外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玉 张可佳 +3 位作者 李孝庆 宋兆辉 余伯阳 鄂秀辉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究胡黄连苷Ⅰ、Ⅱ、Ⅲ、Ⅳ体外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活性。方法用1 mmol/L游离脂肪酸(FFA)诱导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NASH模型;MTT法检测胡黄连苷Ⅰ、Ⅱ、Ⅲ、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依此优选3个安全给药浓度(0.25、0.50... 目的探究胡黄连苷Ⅰ、Ⅱ、Ⅲ、Ⅳ体外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活性。方法用1 mmol/L游离脂肪酸(FFA)诱导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NASH模型;MTT法检测胡黄连苷Ⅰ、Ⅱ、Ⅲ、Ⅳ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依此优选3个安全给药浓度(0.25、0.50、1.00 mg/mL)干预体外NASH模型;油红O染色法镜下观察细胞内脂滴的变化情况;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胡黄连苷Ⅰ、Ⅱ、Ⅲ、Ⅳ对HepG2细胞的活力影响较小。FFA刺激24 h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被染成明显的红色颗粒状脂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OD水平显著下降,MDA、TNF-α、IL-8水平显著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胡黄连苷Ⅰ、Ⅱ、Ⅲ、Ⅳ干预组,细胞内红色颗粒状脂滴减少,且以胡黄连苷Ⅱ最为明显;SOD水平显著上升,MDA、TNF-α、IL-8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且以胡黄连苷Ⅱ、Ⅲ、Ⅳ较为明显,但没有显著的剂量相关性。结论胡黄连苷Ⅰ、Ⅱ、Ⅲ、Ⅳ中胡黄连苷Ⅱ的体外抗NASH的活性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胡黄连苷Ⅰ 胡黄连苷Ⅱ 胡黄连苷Ⅲ 胡黄连苷 氧化应激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