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 探讨基于锥体束CT(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比微种植体支抗和改良横腭杆配合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PASS)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Ⅰ~Ⅱ类错(牙合)高角拔牙矫治中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Ⅰ~Ⅱ类高角拔牙患儿140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6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3.7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PASS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照组采用改良横腭杆配合PASS矫治器。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口腔颌面CBCT,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矫治方式对颊舌向倾斜度、牙弓宽度、垂直向的控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试验组牙性指标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L1-NA)、上中切牙长轴与上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U1-NA)较矫治前明显降低[(92.47±2.47)°vs(96.73±3.13)°、(32.28±3.08)°vs (35.23±3.24)°、(25.19±3.17)°vs (29.16±3.36)°。P <0.05],而对照组牙性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试验组后牙支抗控制指标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PP平面的距离(U6-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PM平面的距离(U6-PM)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矫治后明显降低[(100.83±5.18)°vs (97.62±4.89)°、(93.68±4.83)°vs (90.29±4.17)°。P <0.05]。经矫治后试验组、对照组牙弓宽度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试验组上颌尖牙牙尖之间宽度(U33)明显高于对照组[(35.95±2.02) mm vs (34.38±2.12) mm],而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中央窝之间距离(U55)、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中央之间距离(L55)明显低于对照组[(38.74±2.09) mm vs (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