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城市绿色空间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亚茹 盛明洁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7-103,共7页
系统梳理了国外学界关于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将影响要素归纳为绿色空间可达性、空间数量、景观特征和其他特征等,并阐释了各类要素对居民体力活动意愿、活动频率和活动时间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绿色... 系统梳理了国外学界关于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将影响要素归纳为绿色空间可达性、空间数量、景观特征和其他特征等,并阐释了各类要素对居民体力活动意愿、活动频率和活动时间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的关联性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体力活动 空间可达性 空间数量 景观特征
原文传递
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千阳县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林 李来新 +1 位作者 马东民 张佩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283,共10页
以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区,提取2000~2015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参照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指数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 以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区,提取2000~2015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参照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指数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千阳县农耕面积逐年减少,转变为草地和林地,未利用土地转移为建设和水利用地;研究区在15年间的景观连通性和均匀度得到提升,景观类型分布规则化,景观多样性上升,景观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年间逐年提高(4.4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为主,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占总比18.25%;土地利用程度4期结果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的估算结果准确可靠。结果表明,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着ESV的价值走向,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ESV评估
下载PDF
Cyber Resilience through Real-Time Threat Analysi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3
作者 Aparna Gadhi Ragha Madhavi Gondu +1 位作者 Hitendra Chaudhary Olatunde Abio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System Sciences》 2024年第4期51-67,共17页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cybersecurity is developing and how it relates to more conven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lthoug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yber security are sometimes used synonymously, this study contends 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cybersecurity is developing and how it relates to more conven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lthoug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yber security are sometimes used synonymously, this study contends that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e concept of cyber security is explored, which goes beyond protec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nclude a wider variety of assets, including people [1]. Protecting information assets is the main goal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human element and how people fit into the security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cyber security adds a new level of complexity, as people might unintentionally contribute to or become targets of cyberattacks. This aspect presents moral questions since it is becoming more widely accepted that society has a duty to protect weaker members of society, including children [1]. The study emphasizes how important cyber security is on a larger scale, with many countries creating plans and laws to counteract cyberattacks. Nevertheless, a lot of these sources frequently neglect to define the differences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yber security [1]. The paper focus o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cybersecurit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n a larger scale.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other areas of cybersecurity which includes defending people, social norms, and vital infrastructure from threats that arise from online in addition to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protection. It contends that ethical issues and the human factor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rotecting assets in the digital age, and that cyber security is a paradigm shift in this regard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ber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Cyber Resilience Real-Time Threat Analysis Cyber Threats Cyberattacks Threat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reat Detection Threat Mitigation Risk Assessment Vulnerability Management Incident Response Security Orchestration Automation Threat landscape Cyber-physical System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Data Protection Privacy Compliance Regulations Policy Ethics CYBERCRIME Threat Actors Threat Model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下载PDF
基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理念的川西林盘人居环境营建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秋渝 龙彬 +2 位作者 张菁 孙大江 杨俊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1,共7页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智慧。川西林盘是中...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文化 川西林盘 人文精神 物相景观 人居环境营建
下载PDF
基于多源物理环境数据分析的生态城市设计探索 被引量:6
5
作者 朱骁 章飙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3,共6页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物理环境 数字景观 生态城市设计 人居环境
下载PDF
为知识工作者创造恢复性邻近绿地:理论机制、场地评价标准与设计导则 被引量:3
6
作者 胡雪凌 刘雪鸣 +4 位作者 李嘉立 姜斌 田乐(译) 周佳怡(译) 嵇扬(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2期9-35,共27页
知识工作者推动了当代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由于久坐的工作状态、长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以及高度职业竞争,而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堪忧。因此,为知识工作者提供高质量恢复性邻近绿地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和福祉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重... 知识工作者推动了当代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由于久坐的工作状态、长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以及高度职业竞争,而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堪忧。因此,为知识工作者提供高质量恢复性邻近绿地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和福祉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重要需求。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邻近绿地具有多重健康效益,但这些学术理论和研究证据并不足以有效地为相关规划和设计实践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综合性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出能体现工作场所邻近绿地所带来健康效益的四个理论机制:1)减轻压力;2)恢复注意力和提升景观偏好;3)促进体力活动;4)丰富感官体验。而后,本文确定了可以提高知识工作者健康和福祉的绿地关键环境特征。最后,研发了一套现状场地恢复性能力的评价标准及一系列恢复性邻近绿地设计导则,并为联系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种简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工作者 恢复性邻近绿地 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 恢复性景观 绩效评估
原文传递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观照——唐诗中的黄河书写 被引量:2
7
作者 施妍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1-65,共5页
作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先秦时期人们便已吟咏黄河。到了隋唐,诗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相继涌现出不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吟咏黄河的佳作。依据表达方式、内容题材与修辞手法,可划分为专题书写、景观游赏、行旅风物、边塞... 作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先秦时期人们便已吟咏黄河。到了隋唐,诗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相继涌现出不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吟咏黄河的佳作。依据表达方式、内容题材与修辞手法,可划分为专题书写、景观游赏、行旅风物、边塞风光、千古河患与经典流变六类。不仅为后世黄河诗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熔铸于伟大民族精神之中。研究唐代的黄河诗,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视域中的黄河命题,为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贡献,也对“十四五”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黄河 自然地理 人文景观
下载PDF
ANALYSIS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 USECHANGE BASED ON PHYSICAL AND CULTURALLANDSCAPE ATTRIBUTES──A Case Study at Mongolian AutonomousCounty of Qian Gorlos, Jilin Province 被引量:3
8
作者 HUANG Fang, LIU Xiang-nan, XU Hong-mei, ZHANG Shu-wen, ZHANG Yang-zhen (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P. R. China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50-56,共7页
Land use changes are regarded as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driven by many interactive natural and social-economic factors.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duced the difference of spatio-tempor... Land use changes are regarded as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driven by many interactive natural and social-economic factors.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duced the difference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 There are four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Mongolian Autonomou County of Qian Gorlos of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imary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the tendency of land use changes are all different in four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s. During 1987 – 1996, the dominant land use change processes were from grassland or forest to arableland, from unused land to paddy and grassland to unused land. Though land use change is mainly affect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 in short period, the composit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controls land use dynamic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units differ in different regions. Possible human impacts on land use change are explored with application of buffer areas of series distance along main roads and radius around main settlements. A few models are built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spatial change rates and distance to road and settlements. According to our resul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ximity to roads was a negative liner function, with the change rate decreasing rapidly when moving away from roads. Within a distance of less 7.5km from main traffic lines, land use changes occur red more. The bulk of grassland was apt to be opened up for cultivation around the settle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ryland to paddy occurred within the distance of 1km away from sett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physical geographic region land use dynamic process effective coefficient cultural landscape variable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and Landscape Metrics-Based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Two-Decades Assessment in Gishwati-Mukura Biological Corridor in Rwanda, East-Central Africa
9
作者 Hassina Uwiringiyimana Jaeyong Cho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4期64-81,共18页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corridors and related ecolog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rest degradation. It controls the connectivity of inhabitant specie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corridors and related ecolog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rest degradation. It controls the connectivity of inhabitant specie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isolated patches. This study analyzed spatial and temporal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based on forest cover change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the Gishwati-Mukura biological corridor from 1990-2019. Remotely sensed dataset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FRAGSTAT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hysical degradation and changes in forest co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ishwati-Mukura corridor experienced massive deforestation where approximately 7617.1 ha (64.22%) of forest cover was completely cleared out, which implies an annual forest loss of 262.6 ha&#183;year<sup>-</sup><sup>1</sup> (2.21%) during 1990-2019. The forest cover transitions patterns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xtensive defores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griculture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rom 29.46% in 1990 to 57.22% in 2019, with an annual increase of 1.97%. Since Gishwati-Mukura has changed to National Park (NP), it lacks diversified scientific studies addres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emote and spatial patterns to investigate its physical degradation and landscape dynamics. This research study will serve as remote forest analysis gap-filling and as the cornerstone of numerous other research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nectivity assessments along the Gishwati-Mukura corridor and other related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Metric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Biological Corridor National Park
下载PDF
《极花》乡村叙事的空间向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6,共6页
贾平凹作品《极花》是一个具有空间向度的叙事文本。作家在妇女被拐的表层叙事下面绘制了当下农村生态破坏、民生凋敝、文化失范等现实图景,构建起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乡村社会空间形态。《极花》以胡蝶身体作为叙事话语,将其... 贾平凹作品《极花》是一个具有空间向度的叙事文本。作家在妇女被拐的表层叙事下面绘制了当下农村生态破坏、民生凋敝、文化失范等现实图景,构建起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乡村社会空间形态。《极花》以胡蝶身体作为叙事话语,将其身心的摧残、撕裂、修复叙述成传统权力和现代法则对女性身体的深入干预和深度观照,以此实现精神哲学的理性反思。同时通过交织、分割、反复等方式,将极花、血葱、石头、星象等叙事意象与故事演绎混合推进,营构出"水墨"与"现实"兼具的"水墨空间",扩大了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容量,将小说推向了形而上层面,也让《极花》的空间建构成为作家艺术探索的新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花》 乡村叙事 身体景观 叙事意象 空间建构
下载PDF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农业公园景观体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铭 刘芳 《城市建筑》 2017年第17期48-51,共4页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新的乡村旅游模式。从研究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体验观入手,尝试将身体现象学的哲学理论应用到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领域。在归纳农业公园中体验式景观类...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新的乡村旅游模式。从研究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体验观入手,尝试将身体现象学的哲学理论应用到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领域。在归纳农业公园中体验式景观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案例研究,提出以提升农业公园景观感知度为核心的景观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现象学 农业公园 景观体验 乡村旅游 感知度
下载PDF
特斯安斯卡盆地景观价值鉴定
12
作者 马提那·萨尔莫瓦 鲍瑞斯·贝莱克 +1 位作者 理查德·鲍斯 钟惠城 《风景园林》 2012年第5期128-144,共17页
在斯洛伐克,我们以研究人文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特征而闻名。那些未受保护的景观环境也存在巨大价值,但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肆意开发,导致景观环境岌岌可危。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场所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景观开发... 在斯洛伐克,我们以研究人文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特征而闻名。那些未受保护的景观环境也存在巨大价值,但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肆意开发,导致景观环境岌岌可危。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场所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景观开发的历史情况确定自然条件在景观学中的地位及观赏价值。本文认为:景观价值与典型景观特征息息相关;这些典型景观特征属于旅游景点;应当将景观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景观规划中,这对提升区域旅游业软环境将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林规划 研究 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景观生态学 环境设计
下载PDF
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响应在千阳县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王占 袁占良 《黑龙江科学》 2021年第24期1-6,12,共7页
以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区,选取2000201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指数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 以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区,选取2000201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指数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千阳县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大部分向林地、草地转移,水利和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主要来自于未利用地的转移;研究区在15年间的景观均匀度和连通性得到提升,景观类型分布规则化,景观优势度降低,景观多样性提高;近15年间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上升,总体上升4.34%,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包括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占总价值的18.25%;土地利用程度4期结果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31,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区ESV的估算结果准确可靠。说明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着ESV的价值走向,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ESV评估
下载PDF
从自然区划、土地变化到景观服务:发展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 被引量:30
14
作者 彭建 杜悦悦 +2 位作者 刘焱序 吴健生 王仰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19-1833,共15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自然区划、土地变化、景观服务等不同的综合视角,经历了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到综合区划研究,从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到土地系统研究,从景观格局到景观功能与服务研究等主题的演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将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耦合、区域集成为综合方向,以景观可持续性为重点领域,以大数据及高新技术为方法支撑,探索新的综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区划 土地变化 景观服务 人地耦合系统 景观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25
15
作者 许学工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27-1038,共12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学术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3部分组成:(1)学科发展回顾;(2)近今主要进展,包括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方面的学科进展和研究成... 综合自然地理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学术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3部分组成:(1)学科发展回顾;(2)近今主要进展,包括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方面的学科进展和研究成果应用方面的贡献;(3)学科未来展望,包括机遇与挑战分析和重点研究领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进一步促进更高层次的综合与集成,加强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共同探究地表系统复杂性问题及机制;进一步提高观测技术和模型模拟的水平,以解决空间与时间上更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和格局问题;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为国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自然地理学 景观生态学 土地科学 自然区划
下载PDF
记忆的缝合:城市非典型风貌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敏 王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2,共5页
对历史记忆留存的方式有多种,针对历史遗迹的实体留存与物质状态的保护,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保存和记忆方式。面对摧枯拉朽的旧城改建热潮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迫切之需,非实体留存方式的景观探索与实践可以较好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化解矛... 对历史记忆留存的方式有多种,针对历史遗迹的实体留存与物质状态的保护,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保存和记忆方式。面对摧枯拉朽的旧城改建热潮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迫切之需,非实体留存方式的景观探索与实践可以较好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进而多样化地延续城市文化、激发城市活力。城市非典型风貌区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研究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城市非典型风貌区在面临实体留存的种种限制之时,作为非物质实体而存在的可能性,提出其在被改造为公共空间过程中的构思法则与创作手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旧城更新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 城市非典型风貌区 非实体留存 景观规划
下载PDF
自然风景旅游区导游词庸俗化探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世斌 《华东经济管理》 2002年第6期114-116,共3页
对于自然风景旅游区来讲,旅游吸引物当然是山水风光等自然物,然而赋予山水风光以人性化的内容是导游员的导游词。然而现在许多自然风景旅游区由于粗放经营,对于导游词要么认识不足,要么疏于管理,致使一些自然风景旅游区丧失了它的部分... 对于自然风景旅游区来讲,旅游吸引物当然是山水风光等自然物,然而赋予山水风光以人性化的内容是导游员的导游词。然而现在许多自然风景旅游区由于粗放经营,对于导游词要么认识不足,要么疏于管理,致使一些自然风景旅游区丧失了它的部分旅游功能。本文旨在提出这个往往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同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风景旅游区 导游词 庸俗化 危害 旅游行业 旅游功能
下载PDF
多尺度环境因子对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庆 魏建兵 +3 位作者 吴志峰 钟世锦 何元庆 吉冬青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64-3071,共8页
以广州市水源地流溪河二级支流的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多尺度环境因子对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确定调控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尺度景观因子,为河岸带管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河岸带流域纵向尺度上的地形指数、坡... 以广州市水源地流溪河二级支流的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多尺度环境因子对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确定调控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尺度景观因子,为河岸带管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河岸带流域纵向尺度上的地形指数、坡度、海拔、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质地及p H的主要因素;河岸带横向断面尺度上距河边远近不同的景观位置及植被覆盖度因子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硝态氮及土壤容重的主要因素;河岸带垂直剖面尺度上人为活动对土壤干扰强度大小、剖面根系分布情况及地下水位高低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总氮及铵态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河岸带 景观特征 多尺度
原文传递
生物生境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安 章俊华 白祖华 《中国园林》 2006年第11期49-52,共4页
Biotope原意为动植物的生存场所,结合其在各国风景园林行业中的运用,将其定义为生物生境。生物生境是指保护、维护现有的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物生息环境。在介绍日本生物生境相关组织的基础上浅析其在日本... Biotope原意为动植物的生存场所,结合其在各国风景园林行业中的运用,将其定义为生物生境。生物生境是指保护、维护现有的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创造新的生物生息环境。在介绍日本生物生境相关组织的基础上浅析其在日本的开展状况,阐述环境及生物生境的物理性构造,剖析河川的环境构造、河川自然工法及其具体的运用实例。提出我国在大发展、大飞跃的同时所必须倡导的“与自然共生”这一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物生境 研究 物理性构造 河川自然工法
下载PDF
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乡村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亚丽 李国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第4期89-90,共2页
乡村田园养老是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促进身心康养并且提高农园使用效率是此类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生态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乡村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阐述身心康养景观设计相关理... 乡村田园养老是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促进身心康养并且提高农园使用效率是此类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以身心康养为导向的生态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乡村农业旅游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阐述身心康养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并简要地分析身心康养与乡村农业景观的关联性。基于调研考察提出了影响乡村农业旅游景观中身心康养的景观表征,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归纳总结出建设乡村农业旅游区的身心康养景观5项规划设计方法,旨在进一步为身心康养在乡村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康养 乡村农业旅游 身心康养的景观表征 景观设计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