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理种群银杏大蚕蛾COI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宝山 候庆君 +4 位作者 王欢 李喜升 姜德富 刘彦群 秦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6-412,共7页
银杏大蚕蛾Caligula japonica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既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也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蚕类资源。为了揭示银杏大蚕蛾地理种群间的内在联系,测定了我同分布的12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G... 银杏大蚕蛾Caligula japonica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既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也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蚕类资源。为了揭示银杏大蚕蛾地理种群间的内在联系,测定了我同分布的12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FJ358506-FJ358517),对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杏大蚕蛾地理种群间的COI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显示出比较小的遗传差异。序列对准后从供试COI序列中仅鉴定出9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元型,其中3种是共享单元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已经按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格局,AMOVA分析显示北方组和南方组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478,P〈0.001)。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北方组和南方组之间的遗传分化町能与差异巨大的生态条件有关。研究结果为银杏大蚕蛾的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大蚕蛾 地理种群 COI基因 遗传分化 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
下载PDF
The Exploration of Trimeresurus Divided to Multiple Genera Based on Molecular Systematics
2
作者 Xiangjun WANG Wen CHEN +3 位作者 Yu DU Jieman LIN Chixian LIN Wenjing CHE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1期70-73,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contradictions about classification on Trimeresurus between "China's Fauna" and international database, the rationality about Trimeresurus divided to multiple genera based on molecular systematies ... According to the contradictions about classification on Trimeresurus between "China's Fauna" and international database, the rationality about Trimeresurus divided to multiple genera based on molecular systematies was discussed. The genetic distance was calculated by sequencing 12S gene of the original Trimeresurus snakes, including 80 individuals of 33 species ; and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e tree was established by taking Hypnale hypnale as the out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s of ME tree and ML tree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and all of the species in the molecular trees were divided into 8 branch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T. albolabris between Hainan and other locations is not obvious. The viewpoint that original Trimeresurus genera subdivided into 8 genera was more rational, and new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books are expected to be publishe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MERESURUS GENUS HAINAN T. albolabris Molecular phylogenetie tree
下载PDF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acteria in sea ice brine sampled from the Canada Basin,Arctic Ocean
3
作者 李会荣 俞勇 +2 位作者 陈波 曾胤新 任大明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6年第2期81-89,共9页
Bacterial diversity in sea ice brine samples which collected from four stations located at the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 was analyzed by PCR-DGGE. Twenty-three 16S rDNA sequences of bacteria obtained from DGGE bands ... Bacterial diversity in sea ice brine samples which collected from four stations located at the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 was analyzed by PCR-DGGE. Twenty-three 16S rDNA sequences of bacteria obtained from DGGE band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clustered these sequences within γ-proteobacteria, Cytophaga-Flexlbacter-Bacteroides (CFB) group, Firmicutes and Actinobacteria. The phylotype of Pseudoalteromonas in the γ-proteobacteria was predominant and members of the CFB group and γ-proteobacteria were highly abundant in studied sea ice brine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ice brine ARCTIC BACTERIA 16S rDNA phylogenetie.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临床分离乳源菌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潇 曾凉雄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1期291-293,共3页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1株临床分离乳源菌进行鉴定并确定菌株的进化位置。抽提细菌DNA基因进行16S rRNA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成功扩增出长度为1 43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临床分离的乳源菌与GenBank上的已知序列进行了同...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1株临床分离乳源菌进行鉴定并确定菌株的进化位置。抽提细菌DNA基因进行16S rRNA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成功扩增出长度为1 43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临床分离的乳源菌与GenBank上的已知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克隆到的序列与Y15856的同源性最低,为99.6%;与AB305019、D83353.1和FM875711.1的同源性最高,达99.9%。该试验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16S rRNA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细菌是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基因序列 乳源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裂殖壶菌OUC88及10个派生菌株18S rDNA基因克隆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清 臧晓南 +2 位作者 张学成 宋晓金 杨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8,共8页
用PCR方法从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cinum OUC88及以其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筛选的10个菌株中扩增出18SrDNA基因序列(1751bp到1758bp)进行序列测定,以上序列已登录GenBank(HM042904-HM042914)并与已登录的裂殖壶菌属5条18S r... 用PCR方法从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cinum OUC88及以其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筛选的10个菌株中扩增出18SrDNA基因序列(1751bp到1758bp)进行序列测定,以上序列已登录GenBank(HM042904-HM042914)并与已登录的裂殖壶菌属5条18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S.limacinum 0UC88以及10个派生菌株间18S rDNA的遗传距离是0.000~0.013,与Schizochytrium sp.FJU-512 18S rDNA(GenBank No.AY758384)的同源性最高,为98%~99%;与S.limacinum( GenBankNo.AB022107)的同源性为96%:与同属异种S.mangrovei(GenBankNo.DQ100293)只有93%的同源性。并运用序列比对分析和MEGA4.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种内诱变产生的细微变异小于同属内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异。本研究除了为裂殖壶菌这种重要的经济海洋真菌提供分子生物学资料以外,同时表明18SrDNA序列不仅在分子分类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可分析由突变引起的物种内细微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OUC88 18S RDNA 基因克隆 序列比对分析 进化树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sulfatase and sulfatase modifying factor genes in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 被引量:1
6
作者 Xiao-Li Ma Wei-Yi He +7 位作者 Wei Chen Xue-Jiao Xu Wei-Ping Qi Ming-Min Zou Yan-Chun You Simon W.Baxter Ping Wang Min-Sheng You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946-958,共13页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 (L.),uses sulfatases (SULF)to counteract the glucosinolate-myrosinase defensive system that cruciferous plants have evolved to deter insect feeding.Sulfatase activity is regula...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 (L.),uses sulfatases (SULF)to counteract the glucosinolate-myrosinase defensive system that cruciferous plants have evolved to deter insect feeding.Sulfatase activity is regulated by post-translational modi- fication of a cysteine residue by sulfatase modifying factor 1(SUMF1).We identified 12 SULF genes (PxylSulfs)and two SUMF1 genes (PxylSumfls)in the P.xylostella genom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ULFs and SUMFs from P.xylostella,Bombyx mori,Manduca sexta,Heliconius melpomene,Danaus plexippus,Drosophila melanogaster,Tetranychus urticae and Homo sapiens showed that the SULFs were clustered into five groups,and the SUMF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Profiling of the expression of PxylSulfs and Pxyl Sumfs by RNA-seq an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howed that two glucosinolate sulfatase genes (GSS),PxylSulf2and PxylSulf3,were primarily expressed in the midgut of 3rd-and 4th-instar larvae.Moreover,expression of sulfatases PxylSulf2, PxylSulf3 and PxylSulf4 were correlated with expression of the sulfatases modifying fac tor PxylSumfla.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SUMF1and PxylSulf gene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key factors for the evolutionary success ofP.xylostella as a specialist herbivore of cruciferous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ary ARMS race GLUCOSINOLATE DETOXIFICATION GLUCOSINOLATE SULFATASE phylogenetie ANALYSIS TRANSCRIPTOME ANALYSIS
原文传递
牡丹矮化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侯小改 尹伟伦 +1 位作者 李嘉珏 王华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77,共5页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4个牡丹野生种和26个矮化及高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共获得1 13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48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4%,揭示了牡丹组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在受...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4个牡丹野生种和26个矮化及高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共获得1 13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48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4%,揭示了牡丹组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在受试的4个牡丹野生种中,与栽培牡丹亲缘关系从近到远依次为:杨山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矮牡丹和卵叶牡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牡丹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部分矮化品种、高大品种分别相聚,而一些矮化与高大品种也相聚.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株高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关系,但在其他性状相差不大时,株高相近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AFLP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云南25份石榴资源的RAPD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荣萍 龙雯虹 +2 位作者 张宏 许彬 李文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了25份云南地方石榴材料(品种或类型)的亲缘关系,从12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多态性引物,并用这些引物对25份云南石榴材料进行RAPD扩增,共扩增出11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9.17条。多态性程度达到7... 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了25份云南地方石榴材料(品种或类型)的亲缘关系,从12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多态性引物,并用这些引物对25份云南石榴材料进行RAPD扩增,共扩增出110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9.17条。多态性程度达到71.8%。用Statistic分析软件计算出的遗传距离为0.027~0.342,对25份材料进行了UPGA法聚类,亲缘关系树状图显示,25份云南石榴材料的遗传背景较复杂,难以划分类群。研究结果与生产上根据风味、花色、皮色、子粒颜色、核软硬程度等某一性状及栽培目的的分类方法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种质资源 RAPD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果胶酶高产菌株EIM-6的筛选鉴定及其液体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欣伟 林伟铃 +3 位作者 田宝玉 柯崇榕 黄薇 黄建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4,共7页
通过筛选得到一株适合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高产果胶酶菌株EIM-6,基于形态学与ITS序列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运用单因子实验确定EIM-6产果胶酶最适碳源和氮源.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酶的相... 通过筛选得到一株适合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高产果胶酶菌株EIM-6,基于形态学与ITS序列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运用单因子实验确定EIM-6产果胶酶最适碳源和氮源.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酶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然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在上升最高点处由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其最适产酶条件.实验优化的最优产酶条件为:w(橘皮粉)4.09%,w(麸皮)3.16%,w((NH4)2SO4)0.35%,w(K2HPO4)0.3%,w(CaCO3)0.24%,初始pH 6,接种量107/mL,转速250 r/min,28℃培养80 h酶活达30 231 U/mL,与初始相比,酶活提高2.0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果胶酶 分子鉴定 Plackett—Burrman设计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6种鱼mtDNA D-loop及其邻近区段的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郝君 杨蔷 +3 位作者 鲍迪 梁爱军 张兴华 董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5,共6页
采用PCR技术对乌克兰鳞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共28个个体(分属于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 采用PCR技术对乌克兰鳞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共28个个体(分属于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应用PCR-RFLP方法已检测出的不同单倍型)的mtDNA D-loop及其邻近区段进行扩增并测序,获得了大小为1 500~1 800 bp的扩增产物。用Clustal 1.83软件与GenBank中的鲤、金鱼、鲢、草鱼、长吻鮠5种鱼的mtDNA全序列进行排序比较,确定扩增产物包含完整的tRNAPro、D-loop、tRNAPhe序列以及12S rRNA长度约为400 bp的部分序列。将6种鱼共28个样本的序列提交GenBank后获得序列号为KC292921~KC292948。运用Mega 4.0软件计算出6种鱼的碱基组成和碱基差异,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种间的遗传距离,并与GenBank中5种鱼的mtDNA序列一起构建NJ系统树。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在6种鱼序列的4个区段中,D-loop区段在种内、种间的差异性均高于另外3个区段。6种鱼NJ系统树的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一致,可为鱼类分类以及种类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另外,6种鱼各种单倍型均在所测得序列中找到相应的酶切位点,印证了RFLP实验结果,在酶切位点以外也发现了同种鱼的不同单倍型间存在碱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鳞鲤 草鱼 乌苏里拟鲿 D-LOOP NJ系统树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广西分离株血清型的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秀英 韦平 +4 位作者 陈秋英 李孟 磨美兰 张胜斌 韦飞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应用病毒感染的鸡胚材料免疫新西兰兔的方法制备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单因子血清,然后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racheal organ cultures,TOC)上对广西分离的7个IBV代表性毒株和3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10个毒株... 应用病毒感染的鸡胚材料免疫新西兰兔的方法制备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单因子血清,然后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racheal organ cultures,TOC)上对广西分离的7个IBV代表性毒株和3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10个毒株被分为6个血清型。根据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血清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显示目前在广西流行的IBV野毒株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间的抗原性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分属不同的血清型。同时还对IBV基因分型和血清分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气管环组织培养 交叉中和试验 血清型 抗原变异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秆野螟属部分种的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鳞翅目:草螟科)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瑞生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9,共8页
本文利用mtDNA-COⅡ基因序列,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 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分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Ⅱ基因序列全长682bp,共编码227个氨基酸,8种昆虫12个样品中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2%,氨基酸突变率为2.2%... 本文利用mtDNA-COⅡ基因序列,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 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分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Ⅱ基因序列全长682bp,共编码227个氨基酸,8种昆虫12个样品中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2%,氨基酸突变率为2.2%。同种内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种间距离,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44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15-0.063之间。基因变异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秆野螟属8种昆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虎杖螟O.latipennis与其他7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群;在另外1个大群中又分为3个亚群,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酒花螟O.kurentzovi与麻螟O.narynensis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起形成的分支又与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苍耳螟O.orientalis和豆秆野螟O.scapulalis聚在一起形成1个亚群,刺菜螟O.zealis在该大群内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1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mtDNA-COⅡ 分子系统学 系统分化 分子系统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序列研究我国5种虾虎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新远 祝斐 +6 位作者 张丽娟 尹绍武 胡亚丽 贾一何 李丽 汪亚媛 张国松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的线粒体D-loop区并测序,获得河川沙塘... 利用PCR技术扩增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的线粒体D-loop区并测序,获得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葛氏鲈塘鳢及尖头塘鳢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分别为853bp、853bp、1028bp、852bp、848bp,结合GenBank中平头沙塘鳢(Odontobutis platycephala)、刺盖塘鳢(Eleotris acanthopoma)、黑体塘鳢(Eleotris melanosoma)、褐塘鳢(Eleotris fusca)、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sinensi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溪鳢(Rhyacichthys aspro))等7种虾虎鱼类同源的D-loop区序列,分析了这12种虾虎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所使用的同源序列长度为832~846bp,其中保守位点452个,变异位点405个,简约信息位点258个,单态位点145个,转换/颠换平均值为0.8。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的12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范围为0.043~0.312,在Kimura2-parameter模型构建的邻接树和非加权配对法系统树中,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平头沙塘鳢聚为一大支,刺盖塘鳢、黑体塘鳢、褐塘鳢、尖头塘鳢、溪鳢、葛氏鲈塘鳢聚为另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类 D—loop 系统进化
下载PDF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龙胆鉴别与亲缘关系划分上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秀明 郑蔚虹 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829-830,共2页
研究东北产药材龙胆的鉴别方法及其亲缘关系,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东北产药材龙胆的3个不同品种进行了DNA提取和RAPD及ISSR分析。应用RAPD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找出了3种引物(S-76,S-69,S-64)来标记3种龙胆发现这3种引物能把供试的3种龙胆... 研究东北产药材龙胆的鉴别方法及其亲缘关系,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东北产药材龙胆的3个不同品种进行了DNA提取和RAPD及ISSR分析。应用RAPD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找出了3种引物(S-76,S-69,S-64)来标记3种龙胆发现这3种引物能把供试的3种龙胆全部区分开。同时应用ISSR法从7个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能扩增出稳定遗传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44条DNA条片段,其中同源片段有22个,特异片段有12个,多态片段为10个。用这些引物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在3种龙胆中,条叶龙胆,龙胆亲缘关系较近,三花龙胆与二者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龙胆的鉴别,亲缘关系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 亲缘关系 分子标记 中药鉴定
下载PDF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利 马放 +1 位作者 魏继承 李艳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5,共4页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危害严重,SRB菌的分离鉴定尚属空白,针对其不同种类进行杀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绝迹稀释法以及“滚管”培养,从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3种介质类型中分离到80株具有硫酸盐还...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危害严重,SRB菌的分离鉴定尚属空白,针对其不同种类进行杀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绝迹稀释法以及“滚管”培养,从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3种介质类型中分离到80株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对其中20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发现,液体培养基外观存在两种特征:一种为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多数,另一种为非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少数;地面系统的SRB菌主要分布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占总数的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总数的25%,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中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占总数的10%.地面系统中SRB的种类比较新颖,存在新种的可能性很大,本源的SRB菌很少,大部分是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外源微生物.图2,表2,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地面系统 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 系统发育 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州2016年登革1型和2型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6
作者 范建华 胡挺松 +6 位作者 张海林 朱进 李鸿斌 高阳 李卫平 张富强 范泉水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982-987,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6年西...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6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病例5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4例(勐腊县21例和景洪市3例),输入性病例29例(来自缅甸24例和老挝5例)。流行月份为7—11月。病例年龄以20~49岁组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1。蚊媒监测景洪5—10月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为8.4~21,勐腊6—10月BI为7.6~18.2,勐海县9—10月BI为8.4~8.8,其它月份BI均小于5。从患者血清中获得13株登革病毒的C/Pr 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10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DENV-1)中的基因I型(Genotype-I,G-I),3株为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DENV-2)的亚洲基因I型(Asian genotype I,AG-I),均为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基因型。无论DENV-1或DENV-2均与近几年云南省瑞丽市、临沧市和东南亚地区的同型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西双版纳州2016年发生了包括本地和输入性病例并存的DENV-1 G-I和DENV-2 AG-I流行,并证实相邻的缅甸和老挝边境地区存在这两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流行,来自缅甸和老挝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西双版纳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为西双版纳首次发生DENV-1和DENV-2 AG-I的本地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1型病毒 登革2型病毒 进化分析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白首乌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顾晓洁 解卓学 +3 位作者 吕嘉东 姜兴颖 赵剑飞 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2-56,共5页
目的:对中药白首乌根部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比对,最终确定其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运用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从中药白首乌的块根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对分离得到的纯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菌株的... 目的:对中药白首乌根部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比对,最终确定其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运用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从中药白首乌的块根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对分离得到的纯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鉴定其种属,再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查找相似性最高的菌种进行同源性分析,最终通过软件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的系统分类学地位。结果:首次从中药白首乌的根部分离得到12株内生细菌,其中9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似性为99%~100%;2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似性为100%;1株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相似性为99%,确定优势菌属为芽孢菌属。结论:白首乌根中存在多株内生细菌,其很可能是白首乌内生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白首乌内生菌的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首乌 内生细菌 分离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2009~2010年肠道病毒71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国军 吴燕 +6 位作者 田炳均 寸建萍 尹洁 姜黎黎 马跃 陆林 徐闻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9-393,共5页
为了解引起云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基因特征,对从病例中分离到的50株EV71,进行VP1编码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 为了解引起云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基因特征,对从病例中分离到的50株EV71,进行VP1编码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基因型别分析。50株分离株VP1编码区全长均为891个核苷酸,编码297个氨基酸,序列比较证实为EV71。进化分析表明,云南省EV71分离株48株属于C4a亚型,2株属于A型。说明云南省2009~2010年流行的EV71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2004年以来的EV71分离株同属C4a亚型,在不同地区、不同疾病状态下分离的EV71在VPl区全长基因序列上无明显差别,但2009年在云南省出现A基因型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致羔羊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迁徙行为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建波 胡丽萍 +5 位作者 马宁宁 董雯雯 邵明旭 朱丽君 魏凯 朱瑞良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74-1282,共9页
2015年春,山东滕州某规模化羊场新生羔羊出现严重的腹泻,并且部分羔羊死亡。对该羊场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后,共分离到4株细菌(分别命名为PM1、PM2、PM3、PM4)。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遗传分析,判定该4株菌均为... 2015年春,山东滕州某规模化羊场新生羔羊出现严重的腹泻,并且部分羔羊死亡。对该羊场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后,共分离到4株细菌(分别命名为PM1、PM2、PM3、PM4)。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遗传分析,判定该4株菌均为奇异变形杆菌。16SrDNA系统发育及同源性分析显示:4株分离菌与其他11株奇异变形杆菌的同源性为99%以上,其中与中国Hu株、马来西亚PPB3株以及印度BAB-199株位于同一个分支上,且与中国的Hu株的进化关系最近;4株分离菌之间的同源性为100%,判断为同1株菌。细菌生长曲线、药敏试验、毒力试验、毒素测定试验以及游散行为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于14h左右达到生长稳定期,且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最为敏感;对小鼠有强致病性,分离菌培养液的无菌滤液对小鼠无毒性作用;在含0.5%琼脂的LB平板上迁徙速度最快,且在含琼脂1.5%和2.0%的LB平板上呈圆环样周期运动。该研究结果为羊奇异变形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奇异变形杆菌 分离鉴定 16SrDNA 系统发育分析 迁徙行为
原文传递
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的主要性状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翠珍 房海 +4 位作者 张晓君 王秀云 何振平 巩元芳 靳晓敏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7,共6页
从以败血症感染为特征的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中,检出了原发感染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同时还在个别病死鱼中检出了作为继发感染的另一种病原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表明其为不动... 从以败血症感染为特征的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中,检出了原发感染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同时还在个别病死鱼中检出了作为继发感染的另一种病原菌。经对6株纯培养菌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表明其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Brisouand Pr啨vot1954)的琼氏不动杆菌(A.juniiBouvetandGrimont1986),但该菌表现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28℃培养呈典型形态特征、在37℃培养时出现异常形态;择一个代表菌株(HQ010320B1株)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予以复核鉴定与分类定名,鉴定为琼氏不动杆菌新形态型菌株并定名为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AcinetobacterjuniimorphovarⅠ)。同时又择代表菌株(HQ010320B1株)进行了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其基因序列长度为1427bp(在GenBank登录号为AY787213),与检索出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序列同源性均在97%~99%。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鲽 琼氏不动杆菌形态型Ⅰ 主要性状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