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清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6,共9页
作为人性逻辑的原初起点,"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构成了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只要将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我们就能从中合乎逻辑地逐步演绎出"人是有意志的存在者""人是价值性的存在者""人是自由... 作为人性逻辑的原初起点,"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构成了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只要将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我们就能从中合乎逻辑地逐步演绎出"人是有意志的存在者""人是价值性的存在者""人是自由意志的主体"等命题,从而为人生哲学深入探讨人生在世的实然性本质规律,成为一门能与其他科学分支并立的人文科学分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人性逻辑 需要 自由意志 价值
原文传递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士林哲学之研究与前瞻
2
作者 高凌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22,128,共11页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 -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 -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 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宗教哲学 士林哲学 形上学 直接实在论 超验多玛斯学派 生命哲学 专业化 哲学人学
下载PDF
从“自然主体观察”论《周易》经传的书写
3
作者 黄忠天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5,共11页
传统以来,中国社会向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主体,如此虽提升了人文精神,然亦导致后学末流过度重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经典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中蕴含的超越性。再加上西方理性思潮的影响、科技文明的进步,更助长人的主导与支配性... 传统以来,中国社会向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主体,如此虽提升了人文精神,然亦导致后学末流过度重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经典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中蕴含的超越性。再加上西方理性思潮的影响、科技文明的进步,更助长人的主导与支配性格,如此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秩序,无形中也斫丧了人的超越性。《周易》哲学在揭示自然与人类相互间的关系,故前人往往侧重天人的观照。本文尝试以"自然"为主体观察,试图阐发《周易》经传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与人文、宗教三者的关系与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体 天人哲学 《易传》 《易经》
下载PDF
浅谈西方传统人论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4
作者 张永存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18-20,24,共4页
分别从古希腊早期(古朴时期)、古典时期及希腊化时期等几个阶段,阐述了人们对其自身的认识过程,由此得出西方传统人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哲学向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和二者的统一,以及随后的以个人生活为本位的伦理思想到最... 分别从古希腊早期(古朴时期)、古典时期及希腊化时期等几个阶段,阐述了人们对其自身的认识过程,由此得出西方传统人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哲学向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和二者的统一,以及随后的以个人生活为本位的伦理思想到最后超越现实的新柏拉图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哲学 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形态 个人本位 新柏拉图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