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真正的交往、对话如何成为可能?——兼论伽达默尔后期实践哲学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公亮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3-27,共5页
交往和对话是实现人与人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西方诠释学尤其是后期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把哲学诠释学落实在人类共同体的交往、对话、相互理解中 ,力求通过语言来寻求一种对话共同体的实现 ,但西方诠释学包括伽达默尔后... 交往和对话是实现人与人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西方诠释学尤其是后期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把哲学诠释学落实在人类共同体的交往、对话、相互理解中 ,力求通过语言来寻求一种对话共同体的实现 ,但西方诠释学包括伽达默尔后期实践哲学的交往、对话及“你———我”关系的建构 ,只是落实在语言的对话、交流的层面 ,因而缺乏一种哲学的现实革命的力量。一种真正交往、对话 ,人的相互理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实践哲学 哲学诠释学 劳动实践 审美关系 价值伦理学 劳动主体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刍议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玲 胡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53-157,共5页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公共精神 道德认知 公共价值 公民素质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理解在教育中的意蕴——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浩英 冯文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3-98,共6页
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人理解其对象,对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教育作为人类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时代的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意义。而学生的发... 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人理解其对象,对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教育作为人类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时代的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意义。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理解所生成的意义,意义彰显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教育 意义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阅读对话教学的哲学解释学基础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宏 江德松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5-28,共4页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话语境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读者与作者实现尽可能多的视野融合,以及在历史文本中还原作者的体验等,使语言和理解行为获得了新的意义生长点,多元视野...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话语境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读者与作者实现尽可能多的视野融合,以及在历史文本中还原作者的体验等,使语言和理解行为获得了新的意义生长点,多元视野下历史主体的"不在场"与文本"在场"的融合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颖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5-68,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重要影响。由于主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和教育目的并非天然一致,有可能出现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其目的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重要影响。由于主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和教育目的并非天然一致,有可能出现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其目的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基石。提升接受主体的精神追求、澄清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目的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法律解释的解释
6
作者 沈明敏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8-13,22,共7页
法律解释作为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使用的核心法律方法要求学界给予足够的关注,但由于作为司法方法之法律解释的诸多特质,导致其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存在一些迷思。借助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法律解释的真实逻辑与实际运作过程有更为... 法律解释作为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使用的核心法律方法要求学界给予足够的关注,但由于作为司法方法之法律解释的诸多特质,导致其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存在一些迷思。借助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法律解释的真实逻辑与实际运作过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此外,由于法律解释的实践面向,考察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的一些问题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哲学解释学 司法 实践性
下载PDF
再论“创造性叛逆”
7
作者 胡晨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3-76,共4页
近年来,围绕“创造性叛逆”展开的讨论和研究为数众多。拟溯源“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背景及其哲学理据,以期从根本上廓清“创造性叛逆”基本概念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以“创造性叛逆”为支点的译评标准。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文学社会学 哲学阐释学 译评标准
下载PDF
当代技术哲学具体化转向与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9-33,共15页
技术哲学根植于现代化原发的西方语境,致力于追问现代技术“好不好”的问题。当代西方技术哲学,已从抽象的技术批判转向具体的技术解释,表现为建构主义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实体论两种倾向。后现象学更接近建构主义工具论,侧重考察技术如何... 技术哲学根植于现代化原发的西方语境,致力于追问现代技术“好不好”的问题。当代西方技术哲学,已从抽象的技术批判转向具体的技术解释,表现为建构主义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实体论两种倾向。后现象学更接近建构主义工具论,侧重考察技术如何调节人类-世界关系;技术批判理论更接近建构主义实体论,侧重推动社会-技术结构转型。二者虽然不同,但它们的最新进展都指向了针对社会自主权之争的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进入后进现代化的中国语境,现代技术“有没有”的问题构成了中国人核心的世界经验问题。把国家对国家的技术主权之争分析纳入解释学范畴,是建构中国技术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技术哲学 后现象学 技术批判理论 政治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理解”的失落与彰显: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琼 姚伟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4,共5页
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 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缺少真实的对话和交流,评价结果缺少全面的反馈和解释。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彰显"理解"的意蕴,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在"理解"中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应是评价双方达成的"理解"共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评价结果应是一种"理解"性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哲学解释学 教师评价
下载PDF
理雅各英译“崇德辨惑”辨--以哲学诠释学的视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丽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8,共6页
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中,理雅各英译《论语》的选词问题,就是理解本身的问题。理雅各以delusions释"崇德辨惑"之"惑",使"惑"之意义在由本文内容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获得了一种人性论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诠释... 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中,理雅各英译《论语》的选词问题,就是理解本身的问题。理雅各以delusions释"崇德辨惑"之"惑",使"惑"之意义在由本文内容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获得了一种人性论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诠释了圣人"所辨何惑"的问题;以first principles释"主忠信",实则举本统末,不仅立积徳之基,而且定辨惑之方。在翻译之外,理雅各以"他者"身份对中国经典的理解,一方面使得圣人言语显出一种特有的新活力;另一方面,经由这样一种新的"互视"和"交谈"模式,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思想谱系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德辨惑 理雅各 哲学诠释学 经典诠释
原文传递
论海商法解释中的文义解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11,共4页
探寻文义解释的悠久历史和含义演变,以海事审判实践中的实例表明其仍然是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并根据哲学解释学理论的观点,分析其在语言哲学上受到的批评和局限,提出完善文义解释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海商法 文义解释 哲学解释学 文本
下载PDF
“了解之同情”与“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角度看两种中国思想史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长春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2-30,共9页
陈寅恪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冯友兰则强调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区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进而完成"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前者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对作者意... 陈寅恪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冯友兰则强调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区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进而完成"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前者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对作者意图的还原;后者则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在于发掘文本本身的真理性内涵。前一种看法是中国解释传统中"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并与西方认识论的解释学有相近的旨趣;后一种看法则基于回应学术现代性的考虑,与西方本体论解释学有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中国思想 继承 同情 史观 “知人论世” 抽象意义 具体意义 古代哲学 作者意图 理性内涵 现代形态 思想史 陈寅恪 冯友兰 认识论 现代性 本体论 西方 旨趣 相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