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种真正的交往、对话如何成为可能?——兼论伽达默尔后期实践哲学 |
彭公亮
|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2
|
|
2
|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刍议 |
曹玲
胡凯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12
|
|
3
|
理解在教育中的意蕴——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
杨浩英
冯文全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4
|
阅读对话教学的哲学解释学基础 |
汪宏
江德松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1
|
|
5
|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反思 |
李颖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6
|
法律解释的解释 |
沈明敏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7
|
再论“创造性叛逆” |
胡晨飞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8
|
当代技术哲学具体化转向与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 |
李三虎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9
|
“理解”的失落与彰显: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反思 |
吴琼
姚伟
|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10
|
理雅各英译“崇德辨惑”辨--以哲学诠释学的视域 |
李丽琴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1
|
论海商法解释中的文义解释 |
吴煦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2
|
“了解之同情”与“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角度看两种中国思想史观 |
李长春
|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