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形神理论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平 王琦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98-603,共6页
中医学是包含哲学与科学思维的独特学科,若想确实掌握其内涵,绝不能忽视其哲学属性。形神观乃中医原创思维之一,认为人是形神协调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中已具备形神理论之雏型,其哲学内涵主要有:(1)天地之气,形神相合成人;(2)形神(... 中医学是包含哲学与科学思维的独特学科,若想确实掌握其内涵,绝不能忽视其哲学属性。形神观乃中医原创思维之一,认为人是形神协调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中已具备形神理论之雏型,其哲学内涵主要有:(1)天地之气,形神相合成人;(2)形神(魂魄)可离,并具相守以长生;(3)神为精气,神可化分入五脏(五神脏理论);(4)形具神生,形体为神之基础;(5)神居于心,神为形体之主宰。因此,若能深入探究《黄帝内经》形神理论的哲学内涵,对提升理论高度与临床疗效,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形神理论 哲学 中医学 心身医学
下载PDF
精气考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广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4-16,共3页
对精气的内涵作了文献考究,认为在古代哲学中,精气泛指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在中医学中,精气即精,是指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及后天获得的对人体有用的精华物质,与气是一种不断运... 对精气的内涵作了文献考究,认为在古代哲学中,精气泛指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在中医学中,精气即精,是指一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及后天获得的对人体有用的精华物质,与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的概念有别。精为气的化生本原,气为精的功能体现。中医学中的精、气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概念既有区别,但又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气 中医学 五脏精气阴阳学
原文传递
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疫思维释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严家凤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凝聚着人类战胜疾病,尤其是疫病的哲学智慧,几千年来成为中医学指导人民战胜疫病、护佑健康的指导思想。在此次遭遇的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当前,在...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凝聚着人类战胜疾病,尤其是疫病的哲学智慧,几千年来成为中医学指导人民战胜疫病、护佑健康的指导思想。在此次遭遇的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未完全遏制的背景下,阐释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疫思维,为当代公共卫生防疫贡献中医力量:一是接受人类与疫病共存的历史和现实;二是树立未病先防的中医学健康理念;三是重塑人与自然相应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四是重视身心协调在防疫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防疫思维 中医
下载PDF
基于传统生命哲学的中医生命教育探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卫华 刘康德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中医生命哲学观察生命活动的人文思维不同于西方理论和方法,更多的是生活经验和感悟,富含现实意义。中医生命哲学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直观感受是中医生命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学生涵泳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耳濡目染中医传... 中医生命哲学观察生命活动的人文思维不同于西方理论和方法,更多的是生活经验和感悟,富含现实意义。中医生命哲学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直观感受是中医生命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学生涵泳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耳濡目染中医传统中由对现实的"身体"的观照所引发出的现实"生命"的思考,中医教育应当充分调动中医知识中的隐性生命教育的内容,发挥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解和领悟生命的优良传统,培养中医学生的生命德性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中医文化 德性教育
下载PDF
中医阴阳的“天—地—人”体验哲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宁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5,共7页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分水岭,强调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医阴阳理论具身认知不离《素问·著至教论篇》天文、地理、人事的范围,也可称之为医道发展的"天地人"隐喻认知模式,按照此模式...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分水岭,强调心智的具身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医阴阳理论具身认知不离《素问·著至教论篇》天文、地理、人事的范围,也可称之为医道发展的"天地人"隐喻认知模式,按照此模式对中医阴阳学说重新进行解构,发现日月、四时、水火、山、男女、守使、门、容器等隐喻是中医阴阳学说内涵的最基本隐喻,从侧面反映出阴阳学说的形成是"天地人"隐喻认知的产物。基于此种模式可以发现阴阳学说的同一内容可以源于多种不同的具身经验,阴阳学说中某些内容的矛盾可能由于隐喻种类的不同,阴阳可以称之为"纲纪""根本"等属性很可能源自始源喻属性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哲学 隐喻 中医 阴阳
原文传递
中医现代化怎么走 被引量:9
6
作者 杜军 方向明 孙超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11期72-73,共2页
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史 ,中医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中医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试从哲学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 问题 契机 思路 方法 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史 辩证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韵桥 赵星皓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22期12-14,共3页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优秀成果。中医学在我国历史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沿用至今且光芒依旧。从中国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维、人文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优秀成果。中医学在我国历史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沿用至今且光芒依旧。从中国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维、人文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深远影响,从而探讨在当代的中医学习中应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学习运用相结合,并使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结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思想 中医
下载PDF
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萌芽的特征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海旭 万发达 +3 位作者 杜长亮 朱坚 徐昶楠 郭志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0-126,共7页
通过探析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的异同,以期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哲学起源于运动是良医的人类实践,并与中西医"科学"永结良缘;现代意义上的西方运动训练,在西医之父... 通过探析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的异同,以期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哲学起源于运动是良医的人类实践,并与中西医"科学"永结良缘;现代意义上的西方运动训练,在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之前与医学一样,充满神秘的"神力"迁移效用,且皆和巫术相结合,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随后,形成以"四体液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哲学的萌芽,并引领主流;公元2世纪,同时期的盖仑和张仲景对中西医"科学"观念的分野,致使基于中医范式上的中国运动训练哲学呈现另一景象,并充分展现于武术和导引训练中。通过解析古代中西方运动训练哲学萌芽及其特征提出,中西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不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哲学 四体液学说 中医 武术训练 中西融合
原文传递
“易含三义”与中医哲学 被引量:8
9
作者 程雅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易含三义"在中医学的运用主要是"变易"、"常变"两个哲学范畴。"变易"主要包括阴阳之气的变易和疾病诊治的变易;"常变"有变中有常,执常以达变;常中有变,审变以知常等哲学内涵,广泛... "易含三义"在中医学的运用主要是"变易"、"常变"两个哲学范畴。"变易"主要包括阴阳之气的变易和疾病诊治的变易;"常变"有变中有常,执常以达变;常中有变,审变以知常等哲学内涵,广泛运用于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中国哲学的变易观、常变观构建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活泼灵魂,是中医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哲学 周易 变易 常变
下载PDF
哲学、科学与中医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董中国 潘颖华 佟秀凤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2,共3页
哲学和科学、哲学和中医学分别互有关联的矛盾是中医学是否科学及中医存废之争的关键所在;具有普遍理性的哲学(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核心理论,导致中医学不能进行量化和实证,无法及时吸收最新科学成果,是中医理论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不... 哲学和科学、哲学和中医学分别互有关联的矛盾是中医学是否科学及中医存废之争的关键所在;具有普遍理性的哲学(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核心理论,导致中医学不能进行量化和实证,无法及时吸收最新科学成果,是中医理论只能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不能也不会进化的根本原因。中医学的科学出路在于与哲学的分化,融入自然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科学 中医学 方法 方法论
下载PDF
和法浅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邓磊 李伟娟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4,共2页
目的 :理清和法与其它诸法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中医学理论特色。方法 :从考证“和”字的字义入手 ,重温先秦文化典籍 ,联系《内经》及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结果 :先秦古典哲学中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医学和法的理论渊源 ,“和其不和”是... 目的 :理清和法与其它诸法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中医学理论特色。方法 :从考证“和”字的字义入手 ,重温先秦文化典籍 ,联系《内经》及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结果 :先秦古典哲学中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医学和法的理论渊源 ,“和其不和”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 ,调和致中 ,“务在调平元气”是和法的准则和目的。结论 :和法是中医学治则中的总纲 ,八法统之于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法 哲学 中医学
下载PDF
中和思想下张仲景之“和”探赜 被引量:6
12
作者 卢雯湉 周惠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54-2458,共5页
中和思想是华夏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渗透于哲学、伦理、政治、文学、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领域。中医系“中和之医”,得中和则仁寿康宁,失中和则百病始生。“中和”乃核心理论之滥觞,是健康原则之本与生命追求之极。张仲景... 中和思想是华夏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渗透于哲学、伦理、政治、文学、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领域。中医系“中和之医”,得中和则仁寿康宁,失中和则百病始生。“中和”乃核心理论之滥觞,是健康原则之本与生命追求之极。张仲景宗奉《黄帝内经》“和为圣度”之理论,将其升华并实现于医疗实践之中。文章通过探微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从本末源流、养生诊疾、医德伦理等多维度挖掘张仲景“和”之辨治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医学之核心准则。吾不揣愚陋,愿启后学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哲学 中和思想 张仲景 和法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天人合一 三才
原文传递
阳明心学视角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契合与反思 被引量:6
13
作者 晋溶辰 黄政德 +3 位作者 彭丽丽 肖聪 顾凯欣 谭恢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447,共3页
文章对比梳理了明代阳明心学与中医情志理论的相似点,发现明代中医文献中对情志的认识更加丰满,去除了"情"与"欲"之间的区别,认为情是人心本来蕴涵,两者均非常重视心对情的统辖地位。在方法论上,心学"致良知&q... 文章对比梳理了明代阳明心学与中医情志理论的相似点,发现明代中医文献中对情志的认识更加丰满,去除了"情"与"欲"之间的区别,认为情是人心本来蕴涵,两者均非常重视心对情的统辖地位。在方法论上,心学"致良知""致中和"也对情志治疗有指导意义。文章也从心学角度对中医情志理论提出了几点反思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志 哲学 心学 中医
原文传递
中医全息律思想的哲学内涵
14
作者 李超杰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在中医理论及诊疗实践中,全息律有着广泛体现。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医学气本原论、阴阳互藏互根、五行互藏与归类等概念都蕴藏着丰富的全息律思想。通过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哲学探讨,意在阐释全息律思想与中医学之间的关联,分析中医全息... 在中医理论及诊疗实践中,全息律有着广泛体现。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医学气本原论、阴阳互藏互根、五行互藏与归类等概念都蕴藏着丰富的全息律思想。通过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哲学探讨,意在阐释全息律思想与中医学之间的关联,分析中医全息律思想的价值与不足。未来对中医全息律思想的研究,既要在全息律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行哲学考究,同时也要借鉴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验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律 中医哲学 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的源流关系探讨
15
作者 张晨 牛素珍 张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中国哲学和中医哲学同是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探索思考,二者探索的角度和时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医哲学是中华民族对人身体奥秘的探索,在探索中不仅形成了医学技术还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哲学体系。中医传承至今... 中国哲学和中医哲学同是起源于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探索思考,二者探索的角度和时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医哲学是中华民族对人身体奥秘的探索,在探索中不仅形成了医学技术还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哲学体系。中医传承至今离不开中医哲学的指导,探索中医哲学的起源问题有利于加深中医人对中医哲学的理解,促进中医的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医 关系
下载PDF
基于“黑豆补肾”的科学内涵论中医之“道理”观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莎 宛金 +2 位作者 王彦晖 奚胜艳 刘曼青 《医学与哲学(A)》 2018年第8期78-81,共4页
西医药理研究认为,黑豆不具有保护肾上腺免受抑制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认定"黑豆补肾"是"伪科学"。基于"同气相求"、"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等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想,论证黑... 西医药理研究认为,黑豆不具有保护肾上腺免受抑制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认定"黑豆补肾"是"伪科学"。基于"同气相求"、"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等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想,论证黑豆具有补肾之功。从黑豆补肾之中西医认知分歧可看出,中西医"补肾"的内涵不同;西医否定"黑豆补肾",从而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之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中西医认识体系的差异。中医有一套自己的"道理"观,发轫于国学,产生于世代经验的累积。唯有西医"去偏见化",深入理解中西医差异内核,中西医才能和谐共生、共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补肾 取象比类 中西医差异 中医道理
下载PDF
“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旭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9-813,共5页
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过程中,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革,中医“防治结合”“治养结合”思想及其“药食同源”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药食同源”理念的认知尚不清晰,优秀传统哲学对世界、对物质的认知被当代“... 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过程中,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革,中医“防治结合”“治养结合”思想及其“药食同源”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药食同源”理念的认知尚不清晰,优秀传统哲学对世界、对物质的认知被当代“药食两用”政策裹挟,定义不清,内涵不明,外延缩窄,呈现出工具化、庸俗化现象。学界和政府应遵从中医本质,明确药食同源理念内涵,充分发掘中医文献资源,借鉴民间饮食习惯,完善现行药食两用品种管理办法,使优秀的药食同源理念成为促进民众健康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同源 中医哲学 健康中国 中医特色
下载PDF
中医学五行哲学的思源与正误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圆圆 孟庆岩 纪立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337-6340,共4页
中土五行与生克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目前该思想仍存在理论矛盾,即两种五行模式在应用中的关系矛盾;五行相生相克局限性的矛盾。文章通过梳理五行学说的嬗变,认为该理论矛盾根源在于两种五行模式的特性差异以及哲学和医学... 中土五行与生克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目前该思想仍存在理论矛盾,即两种五行模式在应用中的关系矛盾;五行相生相克局限性的矛盾。文章通过梳理五行学说的嬗变,认为该理论矛盾根源在于两种五行模式的特性差异以及哲学和医学在研究范畴上的本质区别。中医学没有机械的内化五行学说,而是对之加以改造,使之符合医学的需求。只有明晰五行学说内涵和应用范围,才能在科研与临床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哲学 中土五行 生克五行 传统文化 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论毛泽东的中医药观及其哲学基础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晓慧 程旺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特色组成部分,毛泽东中医药观实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提出“团结中西医”的工作方针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引,强调...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特色组成部分,毛泽东中医药观实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提出“团结中西医”的工作方针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引,强调中医药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以唯物史观为价值向度,始终立足人民发展中医药,提出从文化遗产角度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从哲学原理的角度深化对毛泽东中医药观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推进对毛泽东中医药论述思想精义的透彻理解,有助于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为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医药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医药学
原文传递
中医仁学思想视角下的临终关怀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浦亚楼 张洪雷 +1 位作者 智晓旭 孟爱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7期167-170,共4页
随着新医学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临终关怀是未来医疗体系中积极发展的事业。中医仁学思想观点对解决临终关怀供求矛盾紧张、医护人员关怀技能缺乏、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中医仁学思想视角下,研究临终关怀发展... 随着新医学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临终关怀是未来医疗体系中积极发展的事业。中医仁学思想观点对解决临终关怀供求矛盾紧张、医护人员关怀技能缺乏、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中医仁学思想视角下,研究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及困境,提出医护人员需遵循"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理念,关注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境流露,并且不断提高医德修养,以仁爱为怀,弘扬社会正气,助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中医 仁学 临终关怀 老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