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崔俊昌 刘又宁 +2 位作者 王睿 童卫杭 梁蓓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笼内组织液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计算PK/PD参数,同时监测组...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笼内组织液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计算PK/PD参数,同时监测组织笼内细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PK/PD参数AUC24/MIC、AUC24/MPC、Cmax/MIC、Cmax/MPC、T>MPC和Tmsw和耐药发生相关(MIC:最小抑菌浓度,MPC:防耐药变异浓度,MSW:耐药突变选择窗),T>MIC与耐药的发生无相关性。当AUC24/MIC在20~150h时,容易发生耐药,保持药物AUC24/MPC>25h可以限制耐药的发生。体内MSW的上、下限分别为AUC24/MPC=25h和AUC24/MIC=20h。结论:AUC24/MPC、Cmax/MPC和T>MPC可能是预测耐药发生的独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突变选择窗
下载PDF
中药生物效价研究现状及开发思路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婷婷 马晓慧 +3 位作者 李欣欣 张莉华 李孝庆 于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06-1911,共6页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证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临床疗效一致性,是中药创新与发展探索的重要方向。由于中药天然存在的异质性,有必要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效价方法,以更全面地保证药品质量。拟从中药...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证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临床疗效一致性,是中药创新与发展探索的重要方向。由于中药天然存在的异质性,有必要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效价方法,以更全面地保证药品质量。拟从中药生物效价研究现状出发,系统总结和分析现行国内外法规对植物药/中药生物效价建立过程的要求与建议、现阶段研发的难点及探索,并对基于中药药动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特点的适宜效价方法的开发思路进行探讨,为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促进国际药政管理部门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生物效价 开发思路 质量控制 质量评价体系 药动学-药效动力学
原文传递
川芎和黄芪有效部位组合给药后川芎嗪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PK-PD结合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惠芬 何昱 +3 位作者 张宇燕 杨洁红 舒明春 万海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463-3468,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给药后川芎嗪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同时ig给予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组方(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总生物碱、... 目的探讨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给药后川芎嗪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再灌注同时ig给予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组方(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总生物碱、川芎总有机酸各100 mg/kg),给药后0.083、0.25、0.5、0.75、1.0、1.5、2.0、3.0、4.0、6.0 h各时间点眼眶静脉丛取血0.5 m L。RP-HPLC测定血浆中川芎嗪的浓度,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DAS 3.2.6软件拟合PK-PD结合模型,并计算药动学与药效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中LDH活性效应值与川芎嗪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以效应室联结的Emax模型较优。结论成功建立了黄芪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给药后川芎嗪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可推广应用于预测其他中药配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PK-PD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黄芪 川芎嗪 PK-PD 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 脑缺血再灌注
原文传递
黄连碱对内毒素发热大鼠解热作用的PK-PD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丽 胡樱凡 +4 位作者 童东 左芳 魏志成 孟宪丽 王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2-556,共5页
目的建立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来评价黄连碱解热作用的相关特点。方法以100μg·kg^(-1)内毒素复制大鼠炎性热症模型,给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黄连碱高剂量(3.87 mg·kg^(-1))或低剂量(1.93 mg·kg^(-1))后,于不同时... 目的建立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来评价黄连碱解热作用的相关特点。方法以100μg·kg^(-1)内毒素复制大鼠炎性热症模型,给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黄连碱高剂量(3.87 mg·kg^(-1))或低剂量(1.93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测量大鼠肛温,并采集血浆样本后U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Monolix软件以无协变量的群体计算法对黄连碱血药浓度与解热效应进行PK-PD模型建模、拟合与评价。结果黄连碱能够明显抑制内毒素发热大鼠的体温升高,最终PK模型采用二房室线性消除模型、PD模型采用高斯函数作为体温改变的输入函数,选择E_(max)模型联结PK与PD部分。最终模型拟合较优,模型拟合所得黄连碱解热作用EC50为89.7μg·L^(-1)、E_(max)为1.88℃。结论黄连碱对内毒素发热大鼠解热作用强,效价高,体内分布小,消除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碱 内毒素 解热 药动学-药效学 静脉注射 体温
下载PDF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及Bayesian反馈法的美罗培南注射剂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兵 郭思维 +3 位作者 李昕 周广青 朱应群 李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141-2144,共4页
目的结合治疗药物监测(TDM)和Bayesian反馈法,探索临床使用美罗培南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TDM后的谷浓度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美罗培南血药谷浓度,用Bayesian反馈法计算患者的个体药代动... 目的结合治疗药物监测(TDM)和Bayesian反馈法,探索临床使用美罗培南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TDM后的谷浓度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美罗培南血药谷浓度,用Bayesian反馈法计算患者的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别计算游离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f T>MIC)≥40%,≥75%及100%的比例,并分析不同MIC值下各PK/PD目标值及不同谷浓度的达标情况。结果 382例患者的首次谷浓度为(4.63±7.07)μg·mL^(-1),有49例(12.83%)患者首次谷浓度超过5倍MIC。f T>MIC≥40%,≥75%及100%的达标率分别为86.13%,67.01%与51.30%。在382例患者中,高、中、低3个谷浓度范围的达标率分别为38.38%,54.19%和73.30%。结论有必要在重症感染患者中开展基于TDM及Bayesian反馈法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BAYESIAN反馈法 治疗药物监测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原文传递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新刚 余克富 赵志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研究概况。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PK/PD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整理。结果 PK/PD研究的年发文量和引文数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研究相关杂... 目的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研究概况。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PK/PD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整理。结果 PK/PD研究的年发文量和引文数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研究相关杂志的载文量居前。我国的发文量居全球第15位,虽然临床前研究较多,但文章的影响力不足。结论我国发表文章的质量与国际前沿研究存在较大差距,建议要加强与国际合作,以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引文索引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文献计量分析 临床研究 文献
原文传递
蒙特卡洛模拟法优化舒巴坦在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的给药方案研究
7
作者 李颖 余佩 +3 位作者 薛飞 陈敏纯 王登 董亚琳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优化舒巴坦在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中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舒巴坦在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5000次蒙特卡洛模拟,评估给药... 目的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优化舒巴坦在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中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舒巴坦在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5000次蒙特卡洛模拟,评估给药方案的合理性。鲍曼不动杆菌的PK/PD靶值为40%f T>MIC和60%f T>MIC。结果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重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当MIC=4 mg·L^(-1)时,推荐给药方案分别为0.5 h传统静脉输注1 g,q8h和1 g,q6h。在2种PK/PD靶值下推荐的经验性给药方案分别是24 h连续性静脉输注9 g,q24h和12 g,q24h。结论针对敏感率较低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推荐采用3 h延长静脉输注或24 h连续性静脉输注的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学/药效学 舒巴坦 蒙特卡洛模拟 重症 血液滤过 鲍曼不动杆菌
原文传递
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实现抗生素个体化给药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颖 田燕春 +2 位作者 郭金凤 鲁云兰 崔一民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介绍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在抗生素调整剂量上的应用。方法: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以及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步骤、应用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通过两个举例说明剂量调试方法。结果与结论:群体药代动... 目的:介绍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在抗生素调整剂量上的应用。方法: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以及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步骤、应用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通过两个举例说明剂量调试方法。结果与结论:群体药代动力学和TDM监测紧密联系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PK-PD模型的应用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剂量设计和剂量调整,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抗感染治疗的最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模型 抗生素
下载PDF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重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K/PD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思维 李昕 +3 位作者 徐兵 周广青 朱应群 李元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50%及100%的...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50%及100%的比例,并分析不同MIC值下各PK/PD目标值的达标情况。结果:58例患者的首次谷浓度为(31.68±44.33)μg·mL^(-1),峰浓度为(206.59±101.37)μg·mL^(-1),有5例(8.6%)患者首次谷浓度超过5 MIC,患者个体间变异较大;fT>MIC≥50%及100%的达标率分别为62.07%和36.21%。58例患者中7例确认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病原菌感染(MIC≥128μg·mL^(-1)),当按耐药菌的最低MIC值(128μg·mL^(-1))计算时,其fT>MIC≥50%及100%的达标率仅为28.57%和0。结论:有必要在重症感染患者中开展基于TDM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治疗药物监测 药动学/药效学
原文传递
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美罗培南应用于重症感染儿童患者中提高疗效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心 刘晓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34期34-37,共4页
美罗培南是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良好的组织渗透性以及安全性,常用于危重症患儿严重感染的治疗。基于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美罗培南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能够预测其抗菌效果的最佳参数是在每个... 美罗培南是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良好的组织渗透性以及安全性,常用于危重症患儿严重感染的治疗。基于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美罗培南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能够预测其抗菌效果的最佳参数是在每个给药间隔期间游离药物浓度保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期的百分比(%fT>MIC),因此如何达到合适的%fT>MIC是增加美罗培南的抗菌活性以及改善严重感染患儿治疗结局的关键。本文对重症感染儿童患者美罗培南的PK、药物浓度监测(TDM)以及基于PK/PD如何提高疗效等方面进行介绍。研究表明美罗培南的标准剂量方案在重症感染儿童患者中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延长输注时间至3或4 h以及持续24 h输注以提高%fT>MIC,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但目前大部分研究是以PK/PD为理论基础进行的PD模拟或案例报道,因此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重症感染 儿童患者
下载PDF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优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兰卿 吕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004-2007,共4页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上重要的广谱抗菌药,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日趋严峻,优化该类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对临床以及耐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理论将抗菌药物的PK指数与P...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上重要的广谱抗菌药,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日趋严峻,优化该类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对临床以及耐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理论将抗菌药物的PK指数与PD指数结合起来,更客观的反映抗菌药物、人体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指导抗感染治疗、减少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以及PK/PD理论优化β-内酰胺类抗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抗感染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PK/PD理论及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12
作者 吕楠 岳宝森 +4 位作者 贾朋伟 冯柯臻 田欢 孙丹 张炜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94-1700,共7页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细菌的抗感染效果,为制订及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西安市中医医院2021—2022年产ESBLs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细菌的抗感染效果,为制订及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西安市中医医院2021—2022年产ESBLs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抗菌药物PK参数及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centration,MIC)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获得不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治疗产ESBLs细菌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及累积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选择CFR≥90%/PTA≥90%的方案为经验性/目标性治疗产ESBLs细菌的最佳方案。结果:亚胺培南0.5 g q6h和1.0 g q8h/q6h静滴3.0 h,美罗培南0.5 g/1.0 g/2.0 g q8h静滴3.0 h,厄他培南1.0 g/2.0 g q24h静滴3.0 h,替加环素50 mg/75 mg/100 mg q12h,阿米卡星20 mg·kg^(-1)q24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 q8h/q6h静滴3.0 h给药方案的CFR均大于90%,推荐以上方案作为产ESLBs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初始经验性治疗选择,其他部位感染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抗菌药物的PK特点进行调整。MIC为影响抗感染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MIC制订给药方案时,以PTA≥90%的方案为最优治疗选择。结论:缩短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并延长输注时间至3.0 h,增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可显著提高PTA与CFR,达到提升抗感染治疗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学/药效学 蒙特卡洛模拟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延长输注
原文传递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bupredermTM, in mice 被引量:1
13
作者 Min-Hyuk Yun Seung-Wei Jeong +1 位作者 Chaul-Min Pai Sun-Ok Kim 《Health》 2010年第8期824-831,共8页
Purpose: BupredermTM-Buprenorph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BTDS) was develop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and chronic pain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bupre... Purpose: BupredermTM-Buprenorph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BTDS) was develop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and chronic pain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buprenorphine and its analgesic effect (tail flick test) in order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modeling in describing this relationship. Methods: After patch applicatio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bu- prenorphine in mice were measured for 72 hours with a validated LC/MS/MS system, and the analges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tail flick test for the period of 24 hours. A modified two- compartment open model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PK properties of BTDS, and the PD model was characterized by slow receptor binding. Results: The peak buprenorphine level in plasma was achieved at 1-24 h and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 concentration was maintained for 72 hours. BupredermTM induced prolongation of tail-flick latency in a dose and time dependent manner. Maximum analgesic effect was attained at 3-6 h and was maintained for 24 h after patch application. Counter-clockwise hysteresis betwee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BTDS was observed after BupredermTM application, indicating there was a delay between plasma concentrations and the effect observed. From the developed PK-PD model, Kd values (0.69-0.82 nM) that were derived from the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Kon and Koff) are similar to the reported values (Kd = 0.76 ± 0.14 nM).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values was noted for the rate of change in analgesic effect data (R2 = 0.822, 0.852 and 0.774 for 0.24, 0.8 and 2.4 mg/patch,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established PK- PD model successfully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buprenorphine and its analgesic efficacy measured by the tail flick test. Our model might be useful in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of onset, magnitude and time course of concentr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BTDS and w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BupredermTM BUPRENORPHINE TRANSDERMAL System SLOW RECEPTOR-BINDING Model
下载PDF
替加环素在感染患者中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梅和坤 王瑾 +6 位作者 王睿 蔡芸 梁蓓蓓 白楠 牛卉 汶柯 柴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监测感染患者血浆中替加环素浓度。方法以替加环素-d9为内标,血浆样品用蛋白沉淀法处理,沉淀剂为甲醇。色谱柱为Waters X Select HSS T3 C_(18)柱(2. 1 mm×50 mm,3.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监测感染患者血浆中替加环素浓度。方法以替加环素-d9为内标,血浆样品用蛋白沉淀法处理,沉淀剂为甲醇。色谱柱为Waters X Select HSS T3 C_(18)柱(2. 1 mm×50 mm,3.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 1%甲酸v/v),梯度洗脱,流速为0. 4 m L·min^(-1)。离子源为AJS-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替加环素和内标的定量离子对分别为m/z 586. 3→m/z 513. 1,m/z 595. 2→m/z 514. 2。结果替加环素在50~2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 998 4),50,100,500,1600ng·mL^(-1)4个质量浓度质控样品的批内精密度(RSD)<4. 56%,批间精密度(RSD)<7. 84%。4例感染患者替加环素谷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15. 46(48. 27~189. 91),245. 19(218. 17~294. 35),185. 40(163. 94~206. 86),55. 87(51. 4~60. 86) ng·mL^(-1)。2例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2和13mm。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可用于替加环素血药浓度监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原文传递
氟氧头孢对临床菌株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冀希炜 吕媛 +1 位作者 李耘 卢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目的通过对氟氧头孢体外抗菌活性数据、蛋白结合率数据、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时氟氧头孢的PK/PD参数。方法用给药间隔期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百分比(%f T_(>MIC))... 目的通过对氟氧头孢体外抗菌活性数据、蛋白结合率数据、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时氟氧头孢的PK/PD参数。方法用给药间隔期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百分比(%f T_(>MIC))数据作为与氧氟头孢药效相关的PK/PD指标。用计算出的不同%fT_(>MIC)的目标达成分数(TA%)评估药效。对1 g q6 h,1 g q8 h,1 g q12 h,2 g q12 h氧氟头孢的PK/PD参数(%fT_(>MIC))相应值进行相互比较。最佳给药方案选择:用NONMEM软件,通过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各产生1000个患者群体的数据,考察每一个给药方案对于每一种菌株的药效。结果 1 g q12 h,1 g q8 h,1 g q6 h,输注1 h,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70%fT_(>MIC)达到率分别为66.8%,93.8%和89.1%;对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70%fT_(>MIC)达到率分别为62.3%,78.7%和81.8%。2 g q12 h给药,50%和70%fT_(>MIC)达到率与q8 h或q6 h类似。但更高的抗菌药效指标达成概率2.0 g q12 h给药不如1 g q8 h或1 g q6 h。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等都具有很好的PK/PD特点。结论氟氧头孢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无论缩短给药间隔还是延长输液时间,都可一定程度提高疗效。但与延长输注时间相比,尤以缩短给药间隔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氧头孢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剂量设计 抗菌药效指标达成概率 蒙特卡罗模拟
原文传递
P-glycoprotein media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pharmaceutical drugs 被引量:2
16
作者 YANG Xi PENG Yuzhong +4 位作者 HE Yufei HUANG Xuejun XU Aili BI Xiaoli XIE Ying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21年第4期251-261,共11页
P-glycoprotein(P-gp)is an important transmembrane ATP-binding cassette(ABC)drug efflux transporter expressed in various human tissues such as the intestines,liver,kidneys,and bloodbrain barrier.It limits the intracell... P-glycoprotein(P-gp)is an important transmembrane ATP-binding cassette(ABC)drug efflux transporter expressed in various human tissues such as the intestines,liver,kidneys,and bloodbrain barrier.It limits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xenobiotics by pumping them out of the cells,affecting drug pharmacokine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With its broad substrate specificity,i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move a wide range of drug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including conventional medicines and active compounds.Increasing evidence has confirmed the superior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CMM in treating a wide range of diseases worldwide,as well as in conjunction with western drugs.As a result,herbal medicine-drug compounds have prompted widespread concern,with the majority of these interactions involving transporters such as P-gp.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inhibition or induction of P-gp expression/function by active CMM compounds and the underlying regulatory mechanisms.It will aid in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ergistic or inhibiting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er P-gp as well as rational safety concerns for using CMM,particularly in combination with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lycoprotein(P-gp)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Drug interactions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effects INDUCERS INHIBITORS
下载PDF
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ing in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y
17
作者 Yan Zhu Jinxin Zhao Jian Li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2022年第2期21-28,共8页
The increa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human health worldwid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This severe medical crisis and the dwindling antibiotic discovery pipeline re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rea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human health worldwid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This severe medical crisis and the dwindling antibiotic discovery pipeline re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microbial treatments to combat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micro-bial pathogens.However,the detailed mechanisms of action,resistance,and toxicity of many antimicrobials remain uncertain,significantly hamp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microbials.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GSMM)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microbial metabolism.In this review,we discus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GSMM in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y,particularly in elucidat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s of multiple metabolic pathways involved in antimicrobial activity,resistance,and toxicity.We also highlight the emerging areas of GSMM applications in modeling non-metabolic cellular activities(e.g.,gene expression),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drug targets,and integration with machine learning an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Overall,GSMM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elucidat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metabolic changes in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y,providing mechanistic insights that will guide the optimization of dosing regime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 Flux balance analysis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y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OXICITY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
原文传递
椎管开放对硬膜外腔局麻药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18
作者 邓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局麻药在硬膜外腔开放前后药效动力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应用硬膜外麻醉的椎管手术患者12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变异性(HRV)、... 目的:观察局麻药在硬膜外腔开放前后药效动力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应用硬膜外麻醉的椎管手术患者12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变异性(HRV)、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椎管开放前后患者主观表现、术者对手术局部情况的评价(骨骼肌松弛度、神经反射、出渗血等情况)和麻醉范围内运动(主要是Aα神经纤维)、感觉(主要是Aδ神经纤维)、皮温(无髓鞘神经纤维C)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局麻药中毒发生率等。结果本组患者硬膜外腔开放前后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硬脊膜外腔开放后局麻药用量、局麻药中毒发生率较硬脊膜外腔开放前明显增加〔利多卡因(mg/h):911.23±15.58比460.19±10.82,罗哌卡因(mg/h):13.35±0.19比5.24±0.17,局麻药中毒发生率:67.5%比1.2%,均P<0.01〕,麻醉平面(骨骼肌松弛度、感觉、皮温)较硬脊膜外腔开放前差〔麻醉平面开放前分别为(4.0±1.7)、(10.7±1.5)、(12.0±1.6)节段;开放后为(2.0±1.8)、(10.2±1.3)、(12.6±1.9)节段〕,硬脊膜外腔开放后3个平面的相关性(运动感觉脱节)较硬脊膜外腔开放前(为良好)差。结论椎管开放会改变局麻药的作用行为,降低局麻药的药效,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硬膜外麻醉在椎管开放手术中应用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手术 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 药代 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川芎嗪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及肝功能损伤对其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晓勤 楼雅卿 施伟忠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85-187,共3页
大鼠静脉注射磷酸川芎嗪(TMPP)200mg/kg后,其药代动力学属二房室开放模型。给药后产生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及降压作用。经药效——药代动力学联合模型处理,求得其keo分别约为0.664/h和4.150/h,t_(1/2)keo约为1.04h及0.14h,EC_(50)约为113... 大鼠静脉注射磷酸川芎嗪(TMPP)200mg/kg后,其药代动力学属二房室开放模型。给药后产生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及降压作用。经药效——药代动力学联合模型处理,求得其keo分别约为0.664/h和4.150/h,t_(1/2)keo约为1.04h及0.14h,EC_(50)约为113.00μg/ml及31.22μg/ml。体外实验证明,川芎嗪主要在肝脏代谢,CCl_4肝损伤后川芎嗪的t_(1/2)β延长,kel变小,ClP下降和血药浓度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药代动力学 肝损伤 药理学
下载PDF
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忠亮 李强 +3 位作者 杜思邈 李秋芬 吕春明 张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药动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定量关系的有效工具,能较客观地阐明"时间-血药浓度-效应"之间三维关系,对于制剂的研发、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及合理... 药动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定量关系的有效工具,能较客观地阐明"时间-血药浓度-效应"之间三维关系,对于制剂的研发、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及合理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针对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趋势进行展望的同时对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较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学 药效动力学 PK—PD模型 中药 新药研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