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处理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马凯 李勇杰 +1 位作者 胡永生 陶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岩静脉
原文传递
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及术中处理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继志 段云平 +1 位作者 高宝山 黄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713-715,共3页
目的进行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对相应的术中处理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 目的进行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对相应的术中处理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对6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观察岩静脉及其属支的各项情况。结果解剖所见:①岩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多由2~3支属支静脉汇成,最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②根据尸头单侧岩静脉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干型(9侧,30.0%)、双干型(17侧,56.7%)和三干型(4侧,13.3%);根据55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内听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内侧组(17支,30.9%)、中间组(24支,43.6%)和外侧组(14支,25.5%)。③8支岩静脉的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直接接触,19支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的距离不超过1mm。没见到岩静脉或其属支与面神经、位听神经相接触的情况。60例临床病例所见:岩静脉107支,其中内侧组33支,中间组46支,外侧组28支;岩静脉单干型19例,双干型35例,三干型6例。结论认识和处理好岩静脉是桥脑小脑角手术的关键点之一。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作为责任血管和阻挡手术入路的岩静脉或其属支静脉可以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神经解剖学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岩静脉特点及处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玉明 王作伟 +5 位作者 崔壮 姜宏志 沙成 袁庆国 谢红雯 王大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中岩静脉的特点及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分析处理岩静脉的手术入路、指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年至2016年6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岩静脉解剖特点、主干属支情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中岩静脉的特点及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分析处理岩静脉的手术入路、指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年至2016年6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岩静脉解剖特点、主干属支情况、术中电凝切断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152例(54.29%),属支切断者103(36.79%),主干切断者25例(8.92%)。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17例(6.07%)岩静脉主干为1-3支者分别占67例(23.90%)、168例(60%)、45例(16.10%);静脉属支有1-4支者分别为17例(6.07%)、112例(40%)、136例(48.57%)、15例(5.36%)。主干切断者发生术后小脑梗死1例,经2周保守治疗后未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小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理想治疗方法,多数情况下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切断岩静脉属支或主干,主干切断者极少数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岩静脉
原文传递
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切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焦迎斌 丰育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610-613,共4页
目的寻找岩静脉和其他静脉之间的吻合支,为临床手术中切断岩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解剖7颗成年国人男性尸体头颅,用丝线结扎岩静脉远端后,先向岩静脉中注入一定压力的,含有蓝色乳胶专用色浆的生理盐水,再注入蓝色乳胶,观察岩静... 目的寻找岩静脉和其他静脉之间的吻合支,为临床手术中切断岩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解剖7颗成年国人男性尸体头颅,用丝线结扎岩静脉远端后,先向岩静脉中注入一定压力的,含有蓝色乳胶专用色浆的生理盐水,再注入蓝色乳胶,观察岩静脉与小脑和脑干其他引流静脉之间的回流和吻合情况。结果在9侧岩静脉中6侧有吻合静脉存在,吻合支存在率为66.7%。结论岩静脉被切断后,多数情况下通过该侧岩静脉引流的静脉血可以通吻合静脉经其他途径回流而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吻合支 切断 可行性研究 微血管减压
下载PDF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处理阻碍三叉神经痛手术入路的岩静脉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鲁 楚燕飞 +10 位作者 姚智强 刘华 赵中甫 李雅斌 刘轶刚 刘博 刘妍 常书峰 方丹东 张宗昆 刘志兴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总结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处理阻碍三叉神经痛手术入路的岩静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连续治疗的55例三叉神经痛病例。根据岩静脉主干和(或)其属支是否阻挡手术入路将岩静脉分为3种类型并分... 目的总结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处理阻碍三叉神经痛手术入路的岩静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连续治疗的55例三叉神经痛病例。根据岩静脉主干和(或)其属支是否阻挡手术入路将岩静脉分为3种类型并分别处理。结果①岩静脉不阻挡或基本不阻挡手术入路型:17例(30.91%);②岩静脉属支阻挡入路型:30例(54.55%),其中切断9例;③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型:8例(14.55%),主干均得到保留,切断属支2例。52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消失,3例疼痛分别于术后第2~3d完全消失。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可以避免切断阻碍三叉神经痛手术入路的岩静脉主干或粗大属支,有利于减少因切断岩静脉主干或粗大属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小脑水平裂 小脑桥脑裂 岩静脉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奚健 袁贤瑞 +8 位作者 李学军 蒋星军 陈风华 李臻琰 张明宇 彭泽峰 杨治权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进行的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例手术中岩静脉撕裂被电凝处理,31例保护良好。结果31例岩静脉保护好的手术后没有发生小脑出血性...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进行的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例手术中岩静脉撕裂被电凝处理,31例保护良好。结果31例岩静脉保护好的手术后没有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2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术后都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并水肿,其中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结论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显微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若被处理则需在手术后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桥脑小脑角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静脉阻断试验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世亭 仲骏 +2 位作者 徐顺清 万亮 王旭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中58例为粗大的深部引流静脉,减压前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其中试验阴性者53例,静脉予以切断减压;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2例分离后减压。结果53例将责任静脉直接切断的患者中,术后51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减轻,但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面部麻木。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后都因严重的小脑肿胀再行后颅窝减压术,死亡1例,另2例行分离后减压的患者术后疼痛获得明显减轻。结论暂时阻断试验可以作为处理粗大责任静脉时的一个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血管暂时阻断术 三又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召平 程启龙 +1 位作者 牛秋红 种衍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 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 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岩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岩静脉
下载PDF
听神经瘤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奚健 袁贤瑞 +3 位作者 王君宇 刘景平 蒋星军 陈风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进行的听神经瘤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4例手术中岩静脉被电凝处理,29例保护良好。结果2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小脑出血性梗死,4例电凝处...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进行的听神经瘤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4例手术中岩静脉被电凝处理,29例保护良好。结果2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小脑出血性梗死,4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都发生小脑出血性梗死并水肿,1例死亡,3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结论岩静脉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需在术后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听神经瘤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岩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磊 马春明 +1 位作者 齐安东 张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9X期98-99,共2页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为(5.0±3.8)mm,最长距离为(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解剖结构存在许多变异,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变异的岩静脉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应明确岩静脉解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三叉神经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选择 被引量:7
12
作者 闫志勇 窦以河 +1 位作者 张黎 于炎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其中46例(93.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2005年4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37例为B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其中7例(18.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结果A组平均随访62个月,随访期间总有效率87.8%(4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复视各1例,随访期间好转;小脑出血1例,急诊行颅后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后3d死亡。B组平均随访21个月,总有效率89.2%(3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1例,随访期间好转;病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8个月无好转。结论采用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但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乙状窦后入路 岩静脉
下载PDF
岩静脉及其与三叉神经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维东 王孝文 +4 位作者 姜明旭 安月勇 辛玲 彭龙锋 纪宇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岩静脉起始与终止部位、形态、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颅标本12例(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岩静脉与三... 目的通过解剖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岩静脉起始与终止部位、形态、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颅标本12例(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上述神经、血管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测量岩静脉长度、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在24例标本共发现岩静脉35支;其属支交汇处直径为(2.44±0.87)mm(1.15~4.10 mm),汇入岩上窦处直径(2.60±0.93)mm(1.20~4.50 mm);岩静脉主干长度为(5.05±3.53)mm(1.75~8.95 mm);共有7支主干及2条束支与神经根接触或压迫,除7条主干接触者外,其主干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7.09±4.48)mm(1.20~12.60 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可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之一。岩静脉呈游离悬空状,其主干多粗短,术中易因过度牵拉而破裂出血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岩静脉影响手术者应提前将其分离后电凝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三叉神经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德宝 王之敏 +6 位作者 蒋栋毅 陈寒春 周强 万意 沈李奎 陆明 向海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岩静脉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岩静脉影像解剖学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桂华 曾少庆 +3 位作者 林楚岚 张勇 梁联保 颜剑豪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9-632,637,共5页
目的 联合应用MRI的双激发式稳态自由进动(BTFE)序列与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e-THRIVE)成像序列分析岩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与同侧三又神经的空间毗邻关系.方法 选取41例面肌痉挛及气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飞利浦公司ACHIEV... 目的 联合应用MRI的双激发式稳态自由进动(BTFE)序列与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e-THRIVE)成像序列分析岩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与同侧三又神经的空间毗邻关系.方法 选取41例面肌痉挛及气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飞利浦公司ACHIEVA NOVA DUAL A-serial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成像.成像序列为BTFE与e-THRIVE序列,主要观察脑桥小脑角区岩静脉及其与三叉神经的窄间毗邻关系.结果41例共82侧岩静脉及同侧三叉神经均显示清晰;岩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呈局部游离状态.岩静脉主干支数为1、2、3支者分别为70侧(86%)、10侧(12%)、2侧(2%).37例共74侧岩静脉(91%,BTFE、e-THRIVE序列)位于三叉神经根的背外方,3例共6侧岩静脉(7%,e-THRIVE序列)位于神经根的腹外方,1例共2侧岩静脉(2%,BTFE 序列)位于神经根的正上方.结论 联合应用BTFE与e-THRIV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岩静脉及三叉神经,并可以准确评估两者间的空间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提供局部影像学解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双激发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
原文传递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治疗三叉神经痛解剖入路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常书锋 孙君军 +3 位作者 郑鲁 史保中 段勇刚 王永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脑水平裂(cerebellar horizontal fissure,CHF)、小脑桥脑裂(cerebello-pontinefissure,CPF)与三叉神经、小脑动脉(cerebellar artery,CA)、岩静脉(petrosal vein,PV)之间关系,为CHF-CPF手术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脑水平裂(cerebellar horizontal fissure,CHF)、小脑桥脑裂(cerebello-pontinefissure,CPF)与三叉神经、小脑动脉(cerebellar artery,CA)、岩静脉(petrosal vein,PV)之间关系,为CHF-CPF手术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整颅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CHF、CPF与三叉神经、CA、PV之间解剖学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行拍照记录。结果 CHF可分离长度(31.01±6.29)mm,可分离深度(11.75±3.41)mm;CPF可分离长度(20.33±2.49)mm,可分离深度(7.49±1.66)mm;分离前CHF-CPF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3.67±1.51)mm,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root entry zone,REZ)暴露困难,分离后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18.52±3.80)mm,REZ暴露良好;CHF-CPF交界点距PV主干(13.63±1.59)mm,距小脑上动脉(SCA)(14.40±6.77)mm,距小脑前下动脉(AICA)(9.76±7.40)mm,距小脑后下动脉(PICA)(23.58±3.81)mm。结论经CHF-CPF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岩静脉及其属支,三叉神经入桥脑处显露充分,使减压更加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水平裂 小脑桥脑裂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处理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庆岗 饶维 +3 位作者 孙君昭 程岗 郭胜利 张剑宁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MVD)术中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的处理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非单纯动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行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岩静脉压迫的患者34例,单...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MVD)术中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的处理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非单纯动脉压迫致三叉神经痛行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岩静脉压迫的患者34例,单纯静脉压迫患者17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合并分支血管压迫患者10例,无责任血管压迫者8例;老年(大于60岁)患者18例(其中动静脉合并压迫者8例、单纯静脉压迫7例、无责任血管压迫3例),老年患者除常规MVD术外,另再增加三叉神经根部选择性部分切除(PR)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Brisman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治愈60例(87%),显效7例(10.1%),有效1例(1.4%),无效1例(1.4%);总有效率为98.6%(68/69)。18例老年患者另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离断术(PSR)后,疗效显著。术后5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其中咀嚼无力2例、复视1例、耳鸣1例、听力下降1例;随访6~52个月(平均30个月),患者经药物和功能康复治疗均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因素已不再仅是单纯的动脉压迫。对非单纯动脉压迫因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VD术,通过术中仔细探索责任血管或无责任血管的其他因素,行有效减压,同时对老年(>60岁)患者增加选择性PR的外科策略,术后疗效显著,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压迫因素 岩静脉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康德智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内窥镜 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
下载PDF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 被引量:4
19
作者 奚健 袁贤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时岩静脉保护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147例,术中先行肿瘤内减压,再逐步分离肿瘤周边结构。岩静脉143例保护良好;4例术中被切断行电凝处理。结果 143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时岩静脉保护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147例,术中先行肿瘤内减压,再逐步分离肿瘤周边结构。岩静脉143例保护良好;4例术中被切断行电凝处理。结果 143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4例电凝处理岩静脉,其中1例发生一过性广泛性小脑水肿,随访18个月能生活自理,但仍有走路步态不稳,3例出现小脑出血性梗塞并水肿,其中1例死亡;2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随访3 3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随访1 2个月尚有走一字路不稳。结论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应保护好岩静脉,一旦损伤需在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岩静脉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少宇 李玉 +4 位作者 李杨 任仲坤 王波 郭朋坤 杨智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47-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表现,将岩静脉和其属支分为四种情况:1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表现,将岩静脉和其属支分为四种情况:1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2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3岩静脉为责任血管;4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结果 岩静脉主干妨碍手术操作32例,电凝切断10例;岩静脉属支妨碍手术操作40例,电凝切断28例;岩静脉及其属支为责任血管3例,电凝切断1例;岩静脉未妨碍手术操作17例,均未切断。术后疼痛消失8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手术有效率为97.8%。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复发3例。术后死亡1例,为小脑梗死,术中切断岩静主干。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是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同时也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岩静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