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降解菌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丽华 吕铮 +2 位作者 郝春博 王广才 石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146,共9页
某废弃石化冶炼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该研究通过钻孔取样的方法,采集了厂区内距地表约30 m深的石油污染地下水,分析了该样品的水质参数及主要石油污染物组成。同时提取水样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 某废弃石化冶炼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该研究通过钻孔取样的方法,采集了厂区内距地表约30 m深的石油污染地下水,分析了该样品的水质参数及主要石油污染物组成。同时提取水样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的降解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下水样品中的污染物主要为苯环类物质;水样中的降解菌则分属10个细菌类群。在这一生态系统中,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44.2%)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其中Altererythrobacter spp.在文库中的比例高达25.9%。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发现Altererythrobacter属细菌存在于地下水环境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4.8%)和γ-变形杆菌纲(Gamaproteobacteria,20.9%)在系统中所占比例也均超过了20%,其中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细菌所占比例分别达16.1%和15.3%。石油污染物的种类对降解菌群落结构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地下水 降解菌 16S RDNA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地下水中苯降解菌的代谢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欢驰 张玉玲 党江艳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从东北某油区石油污染的地下水中分离、纯化出苯降解优势菌B6,研究其降解效率和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当模拟石油污染地下水中苯的质量浓度为394.36mg/L时,3d后的降解率为82.82%;相关酶活及代谢产物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B6菌降解苯的途径为... 从东北某油区石油污染的地下水中分离、纯化出苯降解优势菌B6,研究其降解效率和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当模拟石油污染地下水中苯的质量浓度为394.36mg/L时,3d后的降解率为82.82%;相关酶活及代谢产物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B6菌降解苯的途径为儿茶酚正位裂解;B6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氨酸酶、脂肪酶、淀粉酶、明胶酶、乳糖酶和氧化酶等,葡萄糖、乳糖、蛋白质、色氨酸、脂肪、淀粉、明胶、多肽、纤维素、含硫有机物和细胞色素C等为其营养物质,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为电子受体;B6菌为革兰氏阳性红平红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地下水 降解菌 代谢
下载PDF
PRB反应介质火山渣净化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晟瑀 张玉玲 +1 位作者 苏小四 张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93-398,共6页
以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火山渣为天然活性可渗透反应格栅(PRB)反应介质,进行净化总石油烃(TPH)的性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颗粒分级实验表明:粒径为0.25~2.00 mm的火山渣,对TPH及特征污染物苯、萘、菲、十八烷的去除效果均为80%... 以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火山渣为天然活性可渗透反应格栅(PRB)反应介质,进行净化总石油烃(TPH)的性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颗粒分级实验表明:粒径为0.25~2.00 mm的火山渣,对TPH及特征污染物苯、萘、菲、十八烷的去除效果均为80%以上。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理论上最大吸附量为1.7mg/g。联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进行作用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渣的蜂窝状孔隙和突起有利于物理吸附作用,火山渣赋存硅盐促进了化学吸附作用,水体中烃类有机化合物和火山渣在微观尺度上的有效碰撞对火山渣中的[SiO4]4-四面体结构产生微扰,同时烃类有机官能团与[Si-O]、[Si-H]键间发生了分子间键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B反应介质 火山渣 石油类污染地下水 净化
下载PDF
In situ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by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with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as Medium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Sheng-yu ZHANG Yu-ling SU Xiao-si ZHANG Y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The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 has proven to be a costeffective technique to remediate the petro leum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at a northeast field sit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geology, hydrogeology and co... The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 has proven to be a costeffective technique to remediate the petro leum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at a northeast field sit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geology, hydrogeology and con tamin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eld sit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atural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was chosen as a reactive medium. Furthermore, the adsorption of th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 in the groundwater onto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an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moval rates of TPH, benzene,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arene could all reach up to 90% by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with a diameter of 0.25-2.00 mm that had been thermally pretreated at 140 ℃. The adsorption of TPH onto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after pretreatment followed a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and a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suggesting that the theoretic adsorption capacity of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for adsorbate could be 4.2 g/g. Scan 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infrared spectroscopy(IR), Xray diffraction(XRD) and Xray fluorescence spec troscopy(XRF)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ydrothermal palygors kite is a fibrous silicate mineral enriched in Mg and A1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The dense cluster acicular and fibrous crystal of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and its effect polar group O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adsorption processes of it for contaminants.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hydrothermal paly gorskite is a reliable reactive medium for in situ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at field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palygorskit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 ADSORPTION
原文传递
不同PRB材料修复东北某油田采区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效果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超宇 张莹 +3 位作者 张玉玲 张晟瑀 耿宏志 吴晓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71,共5页
选用水处理中常用的陶粒、活性炭、草炭土等材料处理实际污染场地的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对去除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高效、经济且安全的草炭土作为PRB反应介质,分别考查Mn2+、Fe2+、Fe3+、NO-3、SO2-4等地下水水化... 选用水处理中常用的陶粒、活性炭、草炭土等材料处理实际污染场地的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对去除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高效、经济且安全的草炭土作为PRB反应介质,分别考查Mn2+、Fe2+、Fe3+、NO-3、SO2-4等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同离子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表现不同。NO-3含量对净化效果不影响;当SO2-4含量仅在200mg/L时降低了净化效果,在其他浓度时提升了净化效果;Mn2+、Fe2+随着浓度的升高,净化效果得到提高。最后对比观察草炭土吸附石油类污染物前后的显微形态,结果表明草炭土具有多孔结构,规则排列,吸附后草炭土的大部分孔隙已被石油类污染物所填充。以上研究为PRB技术在原位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关键反应介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炭土 石油类污染地下水 PRB反应介质 水化学因素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强化槐糖脂修复柴油污染水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瑶 李春晓 +2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晨 李薇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9年第2期21-27,61,共8页
实验选择4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测定其对柴油的增溶能力。研究发现,4种表明活性剂对柴油的增溶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槐糖脂、鼠李糖脂、正己基葡糖苷与Tween-20。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pH值与盐度等外界条件对槐糖脂处理含油废水的影... 实验选择4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测定其对柴油的增溶能力。研究发现,4种表明活性剂对柴油的增溶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槐糖脂、鼠李糖脂、正己基葡糖苷与Tween-20。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pH值与盐度等外界条件对槐糖脂处理含油废水的影响。结果发现,槐糖脂在pH值为2~10时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盐度的加入会降低槐糖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同时其也表现出良好的耐盐性,且质量浓度越高,受盐度的影响越小。最后,研究基于响应曲面法对槐糖脂增溶柴油的能力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槐糖脂增溶柴油的最佳条件为水浴时间25h、摇床转速170r/min、水浴温度28℃,这将对实地工程中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石油污染地下水 响应曲面法 实验优化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生物活性炭净化技术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旭 李广贺 金彪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4,共3页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机理、活性炭表面生物膜的微观形态及生物学特性。活性炭床进出水的色质联机分析结果表明 ,苯系物的去除率最高 ,依次为稠环芳烃类、酯、醛、酮类 ,烷烃类。在生物膜中生长着丰富的微生物 ,...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机理、活性炭表面生物膜的微观形态及生物学特性。活性炭床进出水的色质联机分析结果表明 ,苯系物的去除率最高 ,依次为稠环芳烃类、酯、醛、酮类 ,烷烃类。在生物膜中生长着丰富的微生物 ,为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石油类污染物 地下水 净化 污染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