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箕状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沉积体系与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
49
1
作者
宋国奇
郝雪峰
刘克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10,共8页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度不同,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及其组合,表现出与古地貌背景的对应性;受构造-沉积充填特征控制,盆地内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成藏要素分布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主控因素及其组合样式的差异性,衍生出区带油气富集与控藏模式的差异性。对应于不同区带的代表性隐蔽油气藏,陡坡带以砂砾岩体成岩封堵成藏模式为主,洼陷带以浊积扇体压力-隐蔽输导控藏模式为主,缓坡带以滩坝砂岩三元控藏模式为主。总之,中国东部古近纪箕状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石油地质"四性"特征,即箕状断陷盆地形成的必然性、沉积体系发育的对应性、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断陷
盆地结构
油藏类型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被引量:
59
2
作者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4-97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多种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的有效组合控制了油藏的展布特征。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的特点,成藏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和晚期,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期的中期成藏阶段。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规律,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产生异常高压生的作用下,原油通过互相叠置的相对高渗砂体向上、向下运移,在长4+5、长6、长8形成大规模岩性油藏,并通过微裂缝和前侏罗纪古河输导体系,在长2及侏罗系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中生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箕状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沉积体系与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
49
1
作者
宋国奇
郝雪峰
刘克奇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1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6)
文摘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度不同,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及其组合,表现出与古地貌背景的对应性;受构造-沉积充填特征控制,盆地内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成藏要素分布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主控因素及其组合样式的差异性,衍生出区带油气富集与控藏模式的差异性。对应于不同区带的代表性隐蔽油气藏,陡坡带以砂砾岩体成岩封堵成藏模式为主,洼陷带以浊积扇体压力-隐蔽输导控藏模式为主,缓坡带以滩坝砂岩三元控藏模式为主。总之,中国东部古近纪箕状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石油地质"四性"特征,即箕状断陷盆地形成的必然性、沉积体系发育的对应性、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关键词
箕状断陷
盆地结构
油藏类型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Keywords
dustpan-shaped
fault
depression
basin
structure
sedimentary
system
reservoir
type
petroleum
accumula
-
tion
Jiyang
Depression
分类号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被引量:
59
2
作者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4-974,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44和2011ZX05001)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多种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的有效组合控制了油藏的展布特征。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的特点,成藏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和晚期,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期的中期成藏阶段。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规律,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产生异常高压生的作用下,原油通过互相叠置的相对高渗砂体向上、向下运移,在长4+5、长6、长8形成大规模岩性油藏,并通过微裂缝和前侏罗纪古河输导体系,在长2及侏罗系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中生界
Keywords
Ordos
Basin
low
permeability
lithologic
reservoir
hydrocarbon
accumula
tion
period
petroleum
accumula
-
tion
force
carrier
system
Mesozoic
分类号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箕状断陷盆地形成机制、沉积体系与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为例
宋国奇
郝雪峰
刘克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