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路堤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降沉效应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娜
崔新壮
+3 位作者
张炯
周亚旭
高智珺
隋伟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6,共7页
透水混凝土桩兼具了刚性桩的高强度特性和散体桩良好透水性的特点,适用于地基的加固处理。为了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地基处理技术对地基的减压降沉效应,基于有限元法和Biot固结理论对路基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超静孔隙水压...
透水混凝土桩兼具了刚性桩的高强度特性和散体桩良好透水性的特点,适用于地基的加固处理。为了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地基处理技术对地基的减压降沉效应,基于有限元法和Biot固结理论对路基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水平位移、沉降等进行研究,并与散体桩和刚性桩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内累积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能够迅速消散,说明透水性混凝土桩具有显著的减压效应;同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水平位移和工后沉降较小,证明透水性混凝土桩在降低地基沉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透水性混凝土桩特别适用于加固透水性差、工后沉降大的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性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超静孔隙水压力
沉降
原文传递
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减震耦合抗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崔新壮
王聪
+2 位作者
周亚旭
张娜
高智珺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91,共6页
透水性混凝土桩兼具散体桩和刚性桩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地基抗震。为研究其抗震机理,对地震过程中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长消规律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碎石桩、素混凝土桩等的动力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透水性混凝...
透水性混凝土桩兼具散体桩和刚性桩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地基抗震。为研究其抗震机理,对地震过程中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长消规律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碎石桩、素混凝土桩等的动力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表面加速度放大系数明显小于碎石桩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而且其卓越周期仅为碎石桩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1/2,更有利于抑制上部建筑共振的发生;透水性混凝土桩除具有显著的减震效应外,还具有明显的减压效应,其高透水性使地震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能快速消散,抑制了地基液化的发生。透水性混凝土桩的减压减震耦合效应还能有效协调地震期间土体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性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液化
抗震
原文传递
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试验
被引量:
7
3
作者
宋修广
于一凡
+1 位作者
张宏博
葛智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8,共9页
为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在现场埋设孔隙水压力计的方法,监测并分析了振动沉管法单桩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径向距离及深度的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透水性混凝土...
为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在现场埋设孔隙水压力计的方法,监测并分析了振动沉管法单桩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径向距离及深度的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透水性混凝土桩单桩施工对桩周地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地下水位的粉性土地基,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在沉管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消散速率较快,完全消散时间较短,且距桩越近,超孔隙水压力的上升与消散速率越快;超孔隙水压力在径向上与深度上大致呈现递减趋势,距桩越近,超孔隙水压力越大;地基土体的液化范围与加固范围的空间分布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提出的适用于透水性混凝土桩的施工工艺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超孔隙水压力
现场试验
透水性混凝土桩
振动沉管
粉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
5
4
作者
杜广印
蔡俊
+2 位作者
孙长申
夏涵
章定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4-821,共8页
为研究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获得了分级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侧摩阻力和孔压消散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粒径为3~5 mm、孔隙率为30%的透水混凝土模型桩可以兼顾强度和透水性.处理饱和粉土地基时,相比...
为研究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获得了分级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侧摩阻力和孔压消散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粒径为3~5 mm、孔隙率为30%的透水混凝土模型桩可以兼顾强度和透水性.处理饱和粉土地基时,相比不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使固结时间缩短30.3%,侧摩阻力平均提升0.12 kPa,并降低了荷载引起的超孔压峰值.水平方向越靠近桩体,透水混凝土桩的排水减压作用越明显.对比不同深度的超孔压峰值,靠近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上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而远离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下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透水混凝土桩可以快速提高桩周土体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堤路结合工程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汪璋淳
姜彦彬
+3 位作者
何宁
钱亚俊
周彦章
王艳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1,共9页
有效控制变形是城市堤路结合工程正常发挥防洪和交通双重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南京长江岸线堤路结合工程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天然堆载、台阶加筋、深层水泥搅拌(DCM)及透水混凝土桩(PCP)工况等4种工况的变形分布...
有效控制变形是城市堤路结合工程正常发挥防洪和交通双重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南京长江岸线堤路结合工程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天然堆载、台阶加筋、深层水泥搅拌(DCM)及透水混凝土桩(PCP)工况等4种工况的变形分布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加筋工况的整体变形规律与天然堆载工况基本一致,不进行软基处理将无法有效缩减新老堤防及地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DCM及PCP工况均能有效控制上部堤防及下部地基的沉降、隆起与水平位移,工后沉降均小于100 mm;PCP复合地基可在3.6%的低置换率条件下,将路面工后沉降减至43 mm,并将达到99%固结度的时间由365 d缩至155 d,变形控制能力整体强于DCM工况。PCP复合地基技术在变形控制标准高、建设周期短的软基地区堤路结合工程中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路结合
工后沉降
水平位移
变形控制
透水混凝土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分散透水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
9
6
作者
宋修广
周健
+2 位作者
侯越
葛智
孙仁娟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7,共8页
对透水混凝土的水泥浆进行改性,得出耐离析、高流动性能的透水混凝土。通过室内研究系统研究了灰骨比、水灰比、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密度、孔隙率、渗透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抗分散剂可有效解决水泥浆下沉及离析的问题;...
对透水混凝土的水泥浆进行改性,得出耐离析、高流动性能的透水混凝土。通过室内研究系统研究了灰骨比、水灰比、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密度、孔隙率、渗透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抗分散剂可有效解决水泥浆下沉及离析的问题;抗分散透水混凝土的灰骨比对混凝土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水灰比的影响较小;集料级配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孔隙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试验,得出适用于现场施工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振动沉管法施工透水性混凝土桩的可行性,并验证了透水性混凝土桩具有较高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耐离析
灰骨比
水灰比
集料级配
原文传递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特性研究
7
作者
姜彦彬
周晨浩
+3 位作者
朱思琪
周汤啸
洪苏恒
周彦章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透水混凝土桩(PCP)复合地基新技术具备良好的变形控制潜力。以典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为工程背景,通过多工况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研究PCP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控制特性。分析表明,将原复合地基的竖向增强体置换为相同尺寸的PCP后不改变...
透水混凝土桩(PCP)复合地基新技术具备良好的变形控制潜力。以典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为工程背景,通过多工况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研究PCP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控制特性。分析表明,将原复合地基的竖向增强体置换为相同尺寸的PCP后不改变地基总沉降量,且在路面交工时刻即可达到97%的固结度,工后沉降仅为1.6 mm。参数分析表明,PCP复合地基总沉降与桩长、置换率均呈负相关,与路堤堆载高度呈线性正相关;桩长、置换率、堆载速度和堆载高度对PCP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影响的敏感性逐次递减。优化的PCP复合地基方案将PCP桩长增加2.0 m,并将路堤堆载速度提升1倍,理论上可将原工况路面交工时间由236 d大幅缩短至34 d。PCP复合地基可为软基地区工程建设缩减工后沉降、提升填筑速率提供新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工后沉降
有限元数值模拟
参数分析
原文传递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
8
作者
朱思琪
姜彦彬
+2 位作者
周晨浩
周汤啸
殷倩倩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共8页
将透水混凝土桩(PCP)作为竖向增强体形成PCP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工后沉降控制潜力。建立二维轴对称单桩有限元模型,将典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不透水竖向增强体按原尺寸置换为PCP。对比分析表明,上述置换不改变地基总沉降量且不削弱竖向增...
将透水混凝土桩(PCP)作为竖向增强体形成PCP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工后沉降控制潜力。建立二维轴对称单桩有限元模型,将典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不透水竖向增强体按原尺寸置换为PCP。对比分析表明,上述置换不改变地基总沉降量且不削弱竖向增强体的应力集中程度。较不透水桩工况,PCP工况能够促进桩土沉降差与应力比的快速发展,更早发挥PCP的竖向增强体作用。原CFG、管桩和PCC工况在路面交工时刻的固结度分别为89%、93%、95%,而相应的PCP工况已完成固结。路堤平均堆载速率较大时,PCP复合地基固结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工后沉降缩减效果更突出。将CFG工况改用PCP复合地基方案后,可将路堤平均填筑时间由1 060 d缩减至7~30 d,在堆载完成时刻固结度可超过95%,且工后沉降小于5.0 mm。PCP复合地基为软基地区工程控制工后沉降、缩短建设工期提供了新的地基处理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路基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工后沉降
固结度
堆载速率
有限元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宏博
厉超
+2 位作者
宋修广
吴建清
于一凡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5年第8期40-43,共4页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是处理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技术。为研究其承载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得了不同荷载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以及承载力发挥的实测数据,并进行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复合...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是处理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技术。为研究其承载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得了不同荷载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以及承载力发挥的实测数据,并进行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增加而趋于稳定值;桩承载力发挥比例随着荷载增加增长较快,最终超过土的发挥比例;复合地基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FLAC3D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路堤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降沉效应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娜
崔新壮
张炯
周亚旭
高智珺
隋伟
机构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黄河冲淤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094
51078222
+2 种基金
5070805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1EEM012)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杰出青年培养项目(2012HW003)
文摘
透水混凝土桩兼具了刚性桩的高强度特性和散体桩良好透水性的特点,适用于地基的加固处理。为了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地基处理技术对地基的减压降沉效应,基于有限元法和Biot固结理论对路基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水平位移、沉降等进行研究,并与散体桩和刚性桩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内累积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能够迅速消散,说明透水性混凝土桩具有显著的减压效应;同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水平位移和工后沉降较小,证明透水性混凝土桩在降低地基沉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透水性混凝土桩特别适用于加固透水性差、工后沉降大的地基。
关键词
透水性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超静孔隙水压力
沉降
Keywords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settlement
分类号
TU473.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减震耦合抗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崔新壮
王聪
周亚旭
张娜
高智珺
机构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黄河冲淤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9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222
50708056
+2 种基金
5097820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1EEM012)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杰出青年培养项目(2010JQ001)
文摘
透水性混凝土桩兼具散体桩和刚性桩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地基抗震。为研究其抗震机理,对地震过程中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长消规律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碎石桩、素混凝土桩等的动力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表面加速度放大系数明显小于碎石桩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而且其卓越周期仅为碎石桩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1/2,更有利于抑制上部建筑共振的发生;透水性混凝土桩除具有显著的减震效应外,还具有明显的减压效应,其高透水性使地震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能快速消散,抑制了地基液化的发生。透水性混凝土桩的减压减震耦合效应还能有效协调地震期间土体的变形。
关键词
透水性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液化
抗震
Keywords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liquefaction
anti-earthquake
分类号
U231.92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试验
被引量:
7
3
作者
宋修广
于一凡
张宏博
葛智
机构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山东省路基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8,共9页
基金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GH21607)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2TS060)
文摘
为研究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在现场埋设孔隙水压力计的方法,监测并分析了振动沉管法单桩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径向距离及深度的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透水性混凝土桩单桩施工对桩周地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地下水位的粉性土地基,桩周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在沉管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消散速率较快,完全消散时间较短,且距桩越近,超孔隙水压力的上升与消散速率越快;超孔隙水压力在径向上与深度上大致呈现递减趋势,距桩越近,超孔隙水压力越大;地基土体的液化范围与加固范围的空间分布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提出的适用于透水性混凝土桩的施工工艺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础工程
超孔隙水压力
现场试验
透水性混凝土桩
振动沉管
粉土
Keywo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field
test
pervious
concrete
pile
vibrating
sinking
pipe
silt
分类号
U41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
5
4
作者
杜广印
蔡俊
孙长申
夏涵
章定文
机构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4-821,共8页
文摘
为研究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获得了分级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侧摩阻力和孔压消散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粒径为3~5 mm、孔隙率为30%的透水混凝土模型桩可以兼顾强度和透水性.处理饱和粉土地基时,相比不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使固结时间缩短30.3%,侧摩阻力平均提升0.12 kPa,并降低了荷载引起的超孔压峰值.水平方向越靠近桩体,透水混凝土桩的排水减压作用越明显.对比不同深度的超孔压峰值,靠近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上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而远离桩体时,透水混凝土桩对下部地基的排水减压效果较好.透水混凝土桩可以快速提高桩周土体的承载能力.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Keywords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model
test
分类号
TU452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堤路结合工程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汪璋淳
姜彦彬
何宁
钱亚俊
周彦章
王艳芳
机构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基金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YFB202112071053)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YK323008)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08346)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2KJB560017)。
文摘
有效控制变形是城市堤路结合工程正常发挥防洪和交通双重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南京长江岸线堤路结合工程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天然堆载、台阶加筋、深层水泥搅拌(DCM)及透水混凝土桩(PCP)工况等4种工况的变形分布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加筋工况的整体变形规律与天然堆载工况基本一致,不进行软基处理将无法有效缩减新老堤防及地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DCM及PCP工况均能有效控制上部堤防及下部地基的沉降、隆起与水平位移,工后沉降均小于100 mm;PCP复合地基可在3.6%的低置换率条件下,将路面工后沉降减至43 mm,并将达到99%固结度的时间由365 d缩至155 d,变形控制能力整体强于DCM工况。PCP复合地基技术在变形控制标准高、建设周期短的软基地区堤路结合工程中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堤路结合
工后沉降
水平位移
变形控制
透水混凝土桩
Keywords
levee
road
combination
post
settlem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deformation
control
pervious
concrete
pile
分类号
TV223 [水利工程—水工结构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分散透水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
9
6
作者
宋修广
周健
侯越
葛智
孙仁娟
机构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252)
文摘
对透水混凝土的水泥浆进行改性,得出耐离析、高流动性能的透水混凝土。通过室内研究系统研究了灰骨比、水灰比、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密度、孔隙率、渗透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抗分散剂可有效解决水泥浆下沉及离析的问题;抗分散透水混凝土的灰骨比对混凝土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水灰比的影响较小;集料级配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孔隙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试验,得出适用于现场施工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振动沉管法施工透水性混凝土桩的可行性,并验证了透水性混凝土桩具有较高承载力。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耐离析
灰骨比
水灰比
集料级配
Keywords
pervious
concrete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segregation
resistance
cement
aggregate
ratio
water
cement
ratio
aggregate
gradation
分类号
U416.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特性研究
7
作者
姜彦彬
周晨浩
朱思琪
周汤啸
洪苏恒
周彦章
机构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基金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K323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2208346
+3 种基金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2KJB560017
金陵科技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it-b-202130、 jit-fhxm-202106
金陵科技学院科教融合项目,项目编号2022KJRH12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3573016Z。
文摘
透水混凝土桩(PCP)复合地基新技术具备良好的变形控制潜力。以典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为工程背景,通过多工况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研究PCP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控制特性。分析表明,将原复合地基的竖向增强体置换为相同尺寸的PCP后不改变地基总沉降量,且在路面交工时刻即可达到97%的固结度,工后沉降仅为1.6 mm。参数分析表明,PCP复合地基总沉降与桩长、置换率均呈负相关,与路堤堆载高度呈线性正相关;桩长、置换率、堆载速度和堆载高度对PCP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影响的敏感性逐次递减。优化的PCP复合地基方案将PCP桩长增加2.0 m,并将路堤堆载速度提升1倍,理论上可将原工况路面交工时间由236 d大幅缩短至34 d。PCP复合地基可为软基地区工程建设缩减工后沉降、提升填筑速率提供新的技术选择。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工后沉降
有限元数值模拟
参数分析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parameter
analysis
分类号
U416.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TU472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
8
作者
朱思琪
姜彦彬
周晨浩
周汤啸
殷倩倩
机构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2208346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2KJB560017
+3 种基金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K323008
金陵科技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it-b-202130、jit-fhxm-202106
金陵科技学院科教融合项目,项目编号2022KJRH12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3573016Z。
文摘
将透水混凝土桩(PCP)作为竖向增强体形成PCP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工后沉降控制潜力。建立二维轴对称单桩有限元模型,将典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不透水竖向增强体按原尺寸置换为PCP。对比分析表明,上述置换不改变地基总沉降量且不削弱竖向增强体的应力集中程度。较不透水桩工况,PCP工况能够促进桩土沉降差与应力比的快速发展,更早发挥PCP的竖向增强体作用。原CFG、管桩和PCC工况在路面交工时刻的固结度分别为89%、93%、95%,而相应的PCP工况已完成固结。路堤平均堆载速率较大时,PCP复合地基固结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工后沉降缩减效果更突出。将CFG工况改用PCP复合地基方案后,可将路堤平均填筑时间由1 060 d缩减至7~30 d,在堆载完成时刻固结度可超过95%,且工后沉降小于5.0 mm。PCP复合地基为软基地区工程控制工后沉降、缩短建设工期提供了新的地基处理技术选择。
关键词
软土路基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工后沉降
固结度
堆载速率
有限元数值模拟
Keywords
soft
soil
subgrade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embankment
loading
rat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U416.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TU472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宏博
厉超
宋修广
吴建清
于一凡
机构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路基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5年第8期40-43,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84)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3GSF11603)
文摘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是处理高速公路桥头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技术。为研究其承载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得了不同荷载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以及承载力发挥的实测数据,并进行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增加而趋于稳定值;桩承载力发挥比例随着荷载增加增长较快,最终超过土的发挥比例;复合地基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
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FLAC3D数值模拟
Keywords
Porous
pervious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Bearing
characteristic
FLAC3D
numerical
modeling
分类号
TU473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路堤荷载作用下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降沉效应研究
张娜
崔新壮
张炯
周亚旭
高智珺
隋伟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
11
原文传递
2
透水性混凝土桩减压减震耦合抗震机理研究
崔新壮
王聪
周亚旭
张娜
高智珺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
10
原文传递
3
透水性混凝土桩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性试验
宋修广
于一凡
张宏博
葛智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杜广印
蔡俊
孙长申
夏涵
章定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城市堤路结合工程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汪璋淳
姜彦彬
何宁
钱亚俊
周彦章
王艳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抗分散透水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宋修广
周健
侯越
葛智
孙仁娟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
9
原文传递
7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控制特性研究
姜彦彬
周晨浩
朱思琪
周汤啸
洪苏恒
周彦章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
朱思琪
姜彦彬
周晨浩
周汤啸
殷倩倩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9
多孔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张宏博
厉超
宋修广
吴建清
于一凡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