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工智能法人人格 被引量:23
1
作者 朱程斌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18年第9期12-21,共10页
人工智能(AI)的法律地位是解决一切与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的开端。从学理和法律规范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有作为法人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虽突破了生物人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的伦理基础,但从大众情感出发,也就是从伦理角度考虑,人工智能不能... 人工智能(AI)的法律地位是解决一切与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的开端。从学理和法律规范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有作为法人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虽突破了生物人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的伦理基础,但从大众情感出发,也就是从伦理角度考虑,人工智能不能被赋予生物人的法律人格。但赋予人工智能法人人格是可行的,有利于创设人设立法人目的的准确实现。不仅如此,赋予人工智能法人人格,有利于保护自然人的财产权利,也有助于促进法学顺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公司 法人 人格
下载PDF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心越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86,共25页
本文基于对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多重境遇。首先,病程发展中的“经验断连”改变了认知症长者的存在性状况,具体表现为自我连续性的断裂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从家庭进入机构则使长者从原有的意义世界进一步... 本文基于对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多重境遇。首先,病程发展中的“经验断连”改变了认知症长者的存在性状况,具体表现为自我连续性的断裂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从家庭进入机构则使长者从原有的意义世界进一步脱嵌。在养老机构中,照护管理体制拆解了认知症作为一个类别范畴的操作性意义,但作为污名标签的“老年痴呆”又显现于日常的符号互动过程中,这种“正常”与“异常”的辩证关系反过来影响了认知症长者的现实处境。最后,文章呈现了认知症照护中的伦理两难和权宜性实践,并指出良善的照护应当基于具体境遇下的审慎决策和实践探索。这种特殊的照护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格身份和主体间性的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症照护 养老机构 日常伦理 人格 主体间性
下载PDF
骨系、婚姻与人观:基于西藏屠宰户群体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邹礼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2期97-107,155,共12页
传统上,西藏屠宰户的婚姻具有明显的区隔特征,这种独特的婚姻区隔现象和藏族传统文化的骨系观念乃至人观密切关联,骨系阶层内婚制折射出传统中的屠宰户和“吉萨越巴”(“骨系干净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随着西藏的城市化进程和... 传统上,西藏屠宰户的婚姻具有明显的区隔特征,这种独特的婚姻区隔现象和藏族传统文化的骨系观念乃至人观密切关联,骨系阶层内婚制折射出传统中的屠宰户和“吉萨越巴”(“骨系干净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随着西藏的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迅速推进,藏区的流动性越来越频繁,藏人的婚姻、骨系等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当下,屠宰户和“吉萨越巴”之间的婚姻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根本原因是传统人观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系 人观 屠宰户 婚姻 洁净
下载PDF
生熟与人观——傣族发酵酱to-nao的饮食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艺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2期84-96,155,共14页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ao)的制作过程、相关民间传说,解读发酵食物与傣族社会文化的联系,并进一步讨论发酵背后体现的傣族认知方式及人观。文章认为,作为一种傣族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食物,豆豉的制作与食用,包含了傣族人对自然与社会,物性与文化的交融认知,体现了其人观的思维意涵及对阶序化社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豆豉 生熟 傣族 人观
下载PDF
对象化理论与道德归责难题:致思科技伦理的两种范式
5
作者 晏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5,共13页
源出于技艺及其制品的创造者的对象化意愿,构成了技艺迅猛发展的动力,因为在技艺的制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在他者享用制品的过程中、在实现类本质的过程中,创造者反观和享受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由外部嵌入的功利与支配,诱使创造者产生... 源出于技艺及其制品的创造者的对象化意愿,构成了技艺迅猛发展的动力,因为在技艺的制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在他者享用制品的过程中、在实现类本质的过程中,创造者反观和享受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由外部嵌入的功利与支配,诱使创造者产生了有别于对象化意愿的动机,这进一步地激发了创造者进行技艺制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创造者往往不是技艺及其制品的支配者和运营者,由此决定了创造者不构成技艺被错用和滥用的第一责任者。在创造者的动机丛中,如若其对象化意愿完全被功利和支配动机所支配,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技艺的支配行为中,那么他们将成为共同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将技艺及其制品作为手段应用于实现目的之善的活动中,则直接决定于拥有权力和资本之行动者是否拥有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即道德人格。从后果出发实现道德归责,是一种属性和后果思维,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伦理的必然性问题,只有从始点亦即善良意志出发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归责,这是一种将普遍实践法则立为自己的动机并将之贯彻到运用技艺的各个环节中去的过程。因其对象化自身被制作,还是因为另外的目的而被追求,是将特殊意志还是将一般意志作为充分运用技艺的动机,便是为技艺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的两种方式,也是致思科技伦理的两种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对象化 人格 道德责任 归责难题
原文传递
大学生人性观与网络攻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6
作者 任磊 秦诗睿 马虹 《校园心理》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 考察大学生人性观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主观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2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性观的值得信任维度呈... 目的 考察大学生人性观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主观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2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性观的值得信任维度呈正相关(r=0.403, P<0.01),与愤世嫉俗维度呈负相关(r=-0.189,P<0.01);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攻击行为呈负相关(r=-0.182, P<0.01);人性观的愤世嫉俗维度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198, P<0.0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性观的愤世嫉俗维度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9%。结论 愤世嫉俗的人性观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大学 人性 主观幸福感 网络攻击行为
下载PDF
人观、对话与自觉:人类学视域下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基于小学田野作业的反思
7
作者 王喜斌 蔡国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教育 主体性 儿童 “人观” 对话 自觉
下载PDF
康德之人格性概念的形而上维度 被引量:4
8
作者 江璐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1期68-78,197,共12页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德"和"归责"这些核心概念提供一种形而上的奠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格性 实践哲学 元伦理学
下载PDF
人格尊严的规范塑造:论人权的法理证成 被引量:3
9
作者 郑玉双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94-104,共11页
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新兴科技的发展催生数字人权、基因人权等新的人权形态,但具体人权的辩护需要回到人权证成的一般理论框架之中。人权的证成存在政治性进路和自然主义进路两种方案。政治性进路关注人权在政治结构中的功能,自然主义进路... 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新兴科技的发展催生数字人权、基因人权等新的人权形态,但具体人权的辩护需要回到人权证成的一般理论框架之中。人权的证成存在政治性进路和自然主义进路两种方案。政治性进路关注人权在政治结构中的功能,自然主义进路则致力于挖掘人权的价值结构和道德属性。格里芬发展和推进了自然主义人权观,基于人的尊严和人格观念,提出人权的道德本质是对人的规范能动性进行保障。在实践中,人权在最高层次上体现为自主、自由和福利。相比于利益论和需求论等自然主义立场,规范能动性理论具有理论优势,但仍然需要对尊严与人权的关系、规范能动性的实践结构做出进一步澄清。对规范能动性进行充实,展现其个体和社会维度的互惠关系,可以使得规范能动性理论更充分地应对现实人权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人格 尊严 规范能动性 自然主义进路
原文传递
Unlearning Descartes:Sentient AI is a Political Problem
10
作者 Gordon Hull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 EI 2023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The emergence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has renewed debate about wheth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can be conscious or sentient.This paper identifies two approaches to the topic and argues:(1)A“Cartesian”approa... The emergence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has renewed debate about wheth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can be conscious or sentient.This paper identifies two approaches to the topic and argues:(1)A“Cartesian”approach treats consciousness,sentience,and personhood as very similar terms,and treats language use as evidence that an entity is conscious.This approach,which has been dominant in AI research,i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what consciousness is,and whether an entity possesses it.(2)An alternative“Hobbesian”approach treats consciousness as a sociopolitical issue and is concerned with what the implications are for labeling something sentient or conscious.This both enables a political disambiguation of language,consciousness,and personhood and allows regulation to proceed in the face of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deciding if something“really is”sentient.(3)AI systems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conscious,for at least two reasons:(a)treating the system as an origin point tends to mask competing interests in creating it,at the expens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people involved;and(b)it will tend to hinder efforts at holding someone accountable for the behavior of the systems.A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accordingly to encourage a shift in thinking.In place of the Cartesian question-is AI sentient?-I propose that we confront the more Hobbesian one:Does it make sense to regulate developments in which AI systems behave as if they were sen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rge Language Model CONSCIOUSNESS SENTIENCE personhood DESCARTES HOBBES
原文传递
向死而生:贵州龙里吴氏五寨岩洞葬与苗族人观
11
作者 蔡威 张久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2期108-117,155,共11页
岩洞葬在贵州多个地区均有发现。通过对龙里吴氏五寨“静态”的果里岩洞葬及其关联的“动态”的丧葬礼俗进行“整体”的田野调查,从开路词提示的亡灵中转站煤洞和目的地幽冥世界等方面能够较好地将其文化密码抽丝剥茧,重构集体记忆“,... 岩洞葬在贵州多个地区均有发现。通过对龙里吴氏五寨“静态”的果里岩洞葬及其关联的“动态”的丧葬礼俗进行“整体”的田野调查,从开路词提示的亡灵中转站煤洞和目的地幽冥世界等方面能够较好地将其文化密码抽丝剥茧,重构集体记忆“,还原”出当地苗人孕育而诞与祖先同在、向死而生、生命循环往复的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岩洞葬 人观 集体记忆
下载PDF
《大唐狄公案》的西方女性主义色彩
12
作者 陈贺 《天中学刊》 2023年第6期109-116,共8页
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描绘中国古代女性生活面貌时融入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元素。首先,高罗佩尊重中国古代社会各类女性群体,维护她们的人格。其次,高罗佩弱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贞节”束缚,塑造了大量自由开放、大胆追求爱情的女... 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描绘中国古代女性生活面貌时融入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元素。首先,高罗佩尊重中国古代社会各类女性群体,维护她们的人格。其次,高罗佩弱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贞节”束缚,塑造了大量自由开放、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最后,高罗佩谱写了大量具有现代性别特征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狄公案》 西方女性主义 人格 贞节 现代性别特征
下载PDF
人观:贵州方旎苗族仪式治疗的文化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蓝咏石 侯德忠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在方旎苗族的人观中,“dliangb”和“dliux”建构了一个与人的现实世界并行的生命共同体,引导人们审视病痛之后的身心变化,进而指导抵御身体病变、重塑个体身份和修复社会关系。在这一文化机制的作用下,方旎苗族的仪式治疗成为以父系血... 在方旎苗族的人观中,“dliangb”和“dliux”建构了一个与人的现实世界并行的生命共同体,引导人们审视病痛之后的身心变化,进而指导抵御身体病变、重塑个体身份和修复社会关系。在这一文化机制的作用下,方旎苗族的仪式治疗成为以父系血缘为纽带,通过亲属网络向外扩散,嵌入日常生活的群体性活动。将人观视角纳入民俗医疗研究,有助于挖掘文化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重塑乡土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旎苗族 仪式治疗 人观 文化机制
下载PDF
新世纪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刚 万祥春 《科技信息》 2008年第15期270-270,273,共2页
21世纪,高职院校要坚持"先做人,后成才"的原则,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增强党支部工作凝聚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大力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 先做人 后成才 思想政治 理想信念教育 校园文化
下载PD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Modern Chinese Law: Discrepant Gender Meanings in the Republican Civil Code
15
作者 Margaret Kuo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82-309,共28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 of law, gender, and modern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Republican era (1912-49). It approaches the topic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Republican Civil Code of 1929-30, and ...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 of law, gender, and modern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Republican era (1912-49). It approaches the topic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Republican Civil Code of 1929-30, and related commentary on the code by Chinese legal experts. By analyzing the gender assumptions embodied in several newly emergent categories of legal regulation, including legal personhood, minimum marriage age, consent, domicile, surnames, marital property, and child custody, the article's line of questioning reveals how gender meanings helped to shape modem concepts like universality, equality, and freedom.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Republican civil law broke with late imperial legal and gender norms tied to Confucian patrilineal ideology and in addition established new legal and gender meanings that helped to consolidate Chinese politics on a republican basis and to reconfigure modem gender difference on a conjugal b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formation LAW modernity Republican Civil Code legal personhood marriage age individual consent twentieth-century China
原文传递
征收的财产权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38,156,共10页
征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征收的正当性、征收的补偿、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财产权的功利主义理论、人格理论和多元价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三者的答案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冲突之处。它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征收的范围(... 征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征收的正当性、征收的补偿、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财产权的功利主义理论、人格理论和多元价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三者的答案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冲突之处。它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征收的范围(是否任何类型的财产都可以被征收)、征收补偿的标准(是否所有征收都需要以市场价格补偿)以及管制性征收的判断标准上。三种财产权理论在征收制度中均有其适用空间,可以基于实用性考量在征收制度设计中调和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收 财产权 功效 人格 多元论
下载PDF
有时间的人——云南孟定傣德的生日、人名与人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效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82-86,共5页
本文拟通过叙述和分析孟定傣德个体人的生日和名字现象,使他们的世界中存在于人体内外的时间得以略见一斑。孟定傣德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许多名字,随着生命历程的时间之流,以及相对比较共时性的语境变化,人的名字也在迁流:产生、搁... 本文拟通过叙述和分析孟定傣德个体人的生日和名字现象,使他们的世界中存在于人体内外的时间得以略见一斑。孟定傣德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许多名字,随着生命历程的时间之流,以及相对比较共时性的语境变化,人的名字也在迁流:产生、搁置、唤起、更换、累积、遗失、死亡、再生。这种迁流通过与生日、出生顺序等等时间现象的直接联系,通过生日、名字与健康、文化性别(gender)、知识、社会地位等状况的纠缠,塑造着一种有时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孟定傣德 生日 名字 人观 语境 文化性别 社会地位 知识 健康
下载PDF
书法中的另类塑身:艺术人类学的“体行”视框 被引量:2
18
作者 颜月萍 《中国研究》 2006年第1期54-69,共16页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向来侧重于“意义(meaning)”的解释与形式“风格(style)”的分析,中国书法的研究却提供了面对艺术在社会中角色的另一种重要观看方法,亦即“体行(embodiment)”的维度.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实是一项依照某种...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向来侧重于“意义(meaning)”的解释与形式“风格(style)”的分析,中国书法的研究却提供了面对艺术在社会中角色的另一种重要观看方法,亦即“体行(embodiment)”的维度.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实是一项依照某种模式与文化价值来塑造身体的训练,这种特殊的身体训练同时也是中国人人格(personhood)与主体性(subjectivity)塑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行”的观看面向不仅将艺术从平面释放到空间及实践的宽广领域,同时也将艺术家、观赏人与社会脉络一并安置在一个有机的互动生态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体行 人格 主体性
下载PDF
社群在知情同意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晓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3期301-307,共7页
讨论了对知情同意传统模型的挑战,其挑战来源于社群论者、女权主义者、当代儒学哲学家。阐述了社群的定义与特点、类型,可以从个人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社群进行定义,介绍了根据人类基因组织委员会的《受益共享声明》对社群的分类:原住社... 讨论了对知情同意传统模型的挑战,其挑战来源于社群论者、女权主义者、当代儒学哲学家。阐述了社群的定义与特点、类型,可以从个人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社群进行定义,介绍了根据人类基因组织委员会的《受益共享声明》对社群的分类:原住社群和境遇社群,并分析了这两种类型社群的特点。论述了社群参与知情同意的过程,分析了参与的种种情况和意义、作用。并介绍了关于"社群同意"的争论以及非西方文化社群中知情同意过程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群 知情同意 人格 个体论 社群论 女权主义 儒家 伙伴关系 第三方伤害 群体伤害 传统主义 现代主义 协调 硬核 外周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人观表征——从《自我之舞:人观与加瓦尔地区般度戏史诗剧的表演》谈起 被引量:1
20
作者 海力波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本文通过对相关民族志作品的分析,指出,人观研究可以使艺术人类学更深入地参与人类学主流理论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不同文化中独特的自我建构与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推进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关键词 人观 表征 仪式剧 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