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握球运动方式对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流及相关性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惠慧 马燕兰 +1 位作者 郭艳艳 叶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2期1391-1398,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握球运动方式对预防PICC 相关性血栓的效果,为护理人员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7 年6 — 11月置入PICC 导管行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86 例,通过抛硬币法... 目的 探讨不同握球运动方式对预防PICC 相关性血栓的效果,为护理人员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7 年6 — 11月置入PICC 导管行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86 例,通过抛硬币法将肿瘤科2 个不同病区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置管后试验组每日三餐后 握球25~30 次,每次握紧10 s,松开10 s,握力大小以将握力球压缩至1/2 为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每天分3 次握球500 次左右。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腋静脉血液流速、血栓发生情况、血栓形成部位、形成时间、血栓分级,同时监测置管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SAS 9.4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排除失访后纳入试验组42 例、对照组 41 例患者。试验组患者置管前腋静脉最大流速为(16.12±3.62) cm/s,置管后1、3、7、14、21、28 d腋静脉最大流速分别为(15.83±3.07)、(15.69±3.01)、(15.05±2.49)、(14.46±3.85)、(15.47±2.95)、(14.75±2.91) cm/s,两组患者置管前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4 5),置管后每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发现21、 2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00、-4.69;P< 0.000 1),两组患者腋静脉最大流速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22.23,P< 0.000 1)。试验组患者置管前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流速为(9.97±3.01) cm/s,置管后1、3、7、14、21、28 d 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流速分别为(9.69±2.61)、(9.72±2.49)、(8.88±1.47)、(8.55±2.20)、(9.48±2.71)、(9.26±2.73) cm/s,两组患者置管前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45 9),置管后每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发现21、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4.60、-4.48;P< 0.000 1),两组患者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流速组间与不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 握球运动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流速
原文传递
肺癌患者上肢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芳芳 陈雅玫 +2 位作者 邓牡红 石新华 尚少梅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发生上肢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PICC-CRT)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静脉化疗肺癌患者453例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发生上肢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PICC-CRT)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静脉化疗肺癌患者453例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48例,非血栓组405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血栓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校准度。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症分期、性别、置管前VTE风险评估、置管前活动能力评估、脑梗史、癌症转移史、D-二聚体水平是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67,0.879)〕,最佳截断值为0.087,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699,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结论癌症晚期(Ⅲ~Ⅳ期)、性别男、VTE评估风险偏高、活动能力评估偏低、脑梗史、癌症转移史、D-二聚体水平偏高是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PICC护理过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彩霞 贾俊格 洪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第7期69-70,共2页
目的研究在PICC护理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PICC患者临床信息,观察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感染情况,分析出现感染的原因,讨论如何减少PICC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感染。结果发现PICC患者出现的危险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 目的研究在PICC护理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PICC患者临床信息,观察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感染情况,分析出现感染的原因,讨论如何减少PICC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感染。结果发现PICC患者出现的危险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操作中无菌技术不严格、血管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平时导管维护不当、输入液体污染等有关。结论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PICC危险因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原文传递
温和灸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金咏梅 邸英莲 +2 位作者 徐春静 陶晓华 黄黎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7例PICC置管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7例,实验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PICC常规护理,实验组给...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7例PICC置管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7例,实验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PICC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封管并施以温和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封管,比较置管7 d时两组血栓的发生率、置管前1 d、置管7 d和15 d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置管7 d时实验组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全血粘度低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在组间、时间、交互作用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有效防止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静脉血栓栓塞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原文传递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PICC导管脱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何佩仪 杜萍 +1 位作者 卫建宁 刘丽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导管脱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肺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陈林 余春华 李俊英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49-55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静脉血栓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和经济负担,是不容忽视的PICC相关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PICC相关...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静脉血栓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和经济负担,是不容忽视的PICC相关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9月间住院化疗安置PICC的1,538例肺癌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值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结果在1,53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静脉血栓38例,发生率为2.47%。患者的年龄、置管肢体、血小板计数、PT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2.194,P=0.024)、置管静脉(OR=1.955,P=0.006)、FIB值(OR=2.055,P=0.028)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头静脉置管的发生率高于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置管,FIB>4 g/L的患者发生率高于FIB≤4 g/L的患者。结论患者性别、置管静脉、FIB值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在PICC护理工作中,应详细评估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从而有效降低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NICU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吴贤琳 尹转 +3 位作者 方玉琦 向秋红 杨小庆 熊丽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115-118,128,共5页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低出生体重儿中给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为NICU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低出生体重儿中给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为NICU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并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以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病例组,未发生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总置管时长为3,466天,感染的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5.48例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1000 g(OR=0.266,95%CI:0.084~0.842)及置管日龄≤7 d(OR=0.193,95%CI:0.057~0.653)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置管日龄两者联合,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41,约登指数为0.369,较单独更能有效地对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预测。结论: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出生体重<1000 g的超低级出生体重儿以及置管日龄≤7天的早产儿,应该提高警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 低出生体重儿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