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溶栓治疗对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安全性的影响
1
作者 陈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8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介入溶栓治疗对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分为常规组(30例,常规药物治疗)和介入组(30例,介入溶栓治疗)。比... 目的分析介入溶栓治疗对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分为常规组(30例,常规药物治疗)和介入组(30例,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的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尿激酶使用量少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介入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的四肢麻木、短时间失语、感觉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应用于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机体血流动力学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 介入溶栓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 尿激酶
下载PDF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郑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8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溶栓治疗组和介入溶栓治疗组,各50例。常规溶栓治疗组采用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介入溶栓治疗组在常规动脉内...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溶栓治疗组和介入溶栓治疗组,各50例。常规溶栓治疗组采用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介入溶栓治疗组在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结果介入溶栓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00.0%高于常规溶栓治疗组的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3,P<0.05)。介入溶栓治疗组尿激酶用量(35.0±5.7)万U显著少于常规溶栓治疗组的(120.6±18.6)万U,溶栓时间(7.4±1.2)min显著短于常规溶栓治疗组的(17.0±2.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14、24.479,P<0.05)。结论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治疗中的介入溶栓治疗效果较常规溶栓治疗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 介入溶栓治疗 常规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 尿激酶用量 溶栓时间
下载PDF
羟考酮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疼痛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崔瞻 张宏江 于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7年第11期74-76,共3页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患者中度/重度疼痛的效果。方法:40例PAOD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X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RA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 d或未手术出院前进行疼痛治疗,OX组口服缓释羟考酮10~20 m...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患者中度/重度疼痛的效果。方法:40例PAOD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X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RA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 d或未手术出院前进行疼痛治疗,OX组口服缓释羟考酮10~20 mg,bid;LRA组每6 h硬膜外注射4 mL 0.25%左布比卡因。采用静息(VASs)和运动(VASd)视觉模拟评分测定镇痛效果;记录生命体征、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疼痛控制满意,VAS评分中位数分别是VASs<3和VASd<4;但是动态情况下,LRA组疼痛控制较OX组更好(P<0.05)。除了少数和短暂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n=38)对疼痛治疗满意度是好或优秀。结论:硬膜外给予左旋布比卡能有效控制PAOD患者的疼痛;对于硬膜外禁忌或未行手术和门诊的患者,口服缓释羟考酮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治疗 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 硬膜外 阿片类药物 羟考酮
原文传递
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罗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0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给予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为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对照组患者为传统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给予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为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对照组患者为传统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比较两组疗效、临床指标、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溶栓时间(7.39±3.05)min短于对照组的(16.59±7.25)min,尿激酶药物用量(35.06±7.59)万U少于对照组的(119.63±39.75)万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缺血性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应用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的介入溶栓疗法效果满意,且治疗时间短、药物用量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 机械碎栓 导管内药物溶栓
下载PDF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杰飞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9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9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用溶栓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45例)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5 min行走的距离、踝肱指数(ABI)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再通率为95.5%,对照组总再通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7,P=0.012)。实验组5min行走的距离(479.7±43.5)m高于对照组(329.6±22.7)m(t=23.297,P=0.003)。实验组踝肱指数为(0.88±0.73)高于对照组为(0.51±0.09)(t=3.214,P=0.002)。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2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985,P=0.001)。结论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安全有效,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