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的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1
1
作者 徐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8-91,共4页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设计为足外侧皮瓣。在9%的个体中,腓动脉穿支细小,不能作为皮瓣的血管蒂,只能改用外踝前动脉升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动脉穿支 解剖 带蒂
下载PDF
骨间后动脉单一穿支微型皮瓣的游离移植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敬良 谢振荣 +5 位作者 雷艳文 宋君 郭桥鸿 何明飞 汤钟铭 江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85,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对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定点修复的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方法在对骨间后血管全段皮肤穿支的数量、分布、穿行形式等特点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切取单一穿支微型皮瓣修复12例手指及1例耳郭缺损,对...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对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定点修复的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方法在对骨间后血管全段皮肤穿支的数量、分布、穿行形式等特点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切取单一穿支微型皮瓣修复12例手指及1例耳郭缺损,对皮瓣的切取、成活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观察。结果9例手指皮肤缺损皮瓣移植修复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水疱、暗紫、结痂脱掉后成活,1例坏死。1例耳郭再造顺利成活,外观良好。结论骨间后动脉单一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可对手等部位较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方便,适应性强,治疗质量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后动脉 穿支 外科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改良三纵五横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前穿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涛涛 常树森 +8 位作者 魏在荣 莫小金 李海 周健 邓呈亮 聂开瑜 李书俊 陈伟 金文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定位穿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2019年1月—12月,采用ALTP修复4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男31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外伤致软组织缺...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定位穿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2019年1月—12月,采用ALTP修复4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男31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外伤致软组织缺损3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 d;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切除术后创面3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上肢16例,下肢2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4 cm~25 cm×12 cm。术前采用改良三纵五横法在股前外侧形成Ⅰ、Ⅱ、Ⅲ、Ⅳ区,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在上述4个区域内探测穿支,并根据创面范围设计皮瓣;术中探查穿支,观察各区穿支分布、类型以及穿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关系,计算穿支出现概率及假阳性率;最终切取大小为12 cm×5 cm~30 cm×10 cm的ALTP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皮瓣修复。结果术前探测41例患者共有穿支117条,术中探查发现111条穿支,假阳性率为5%;Ⅰ、Ⅱ、Ⅲ、Ⅳ区穿支出现概率分别为56%、73%、76%、66%,假阳性率分别为–9%、7%、16%、4%。所有穿支均位于股外侧皮神经主干附近,且以后外侧为主。4个区域中共有1条穿支6例、2条12例、3条10例、4条13例;Ⅰ、Ⅱ、Ⅲ、Ⅳ区穿支类型主要为横支穿支、斜支穿支、降支穿支、降支穿支。术后2例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1例完全坏死,经植皮修复创面;其余38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尚可,供区残留线状瘢痕。结论 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可简单定位穿支血管分布和走行,便于术中切取皮瓣时更好地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三纵五横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穿支 股外侧皮神经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血供解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东方 庄跃宏 +2 位作者 王建红 崔怀瑞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9-623,628,共6页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结果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结论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 腹壁浅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下载PDF
Willis环前部重要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柳浩然 张益谋 +7 位作者 付万新 刘统成 徐利民 吴海权 张春艳 刘劲芳 陈风华 方加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对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15具成人尸头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观测。结果垂体上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段,有单支... 目的对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15具成人尸头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观测。结果垂体上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段,有单支型和多支型,主要分布至漏斗、视交叉和视神经。Heubner回返动脉为大脑前动脉发出的穿通动脉中最粗大的血管,起源部位、行程及数量变异大。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范围依次为:大脑前动脉A2段、前交通动脉段、A1近1/3段,A1段的中1/3段未见回返动脉。乳头体前动脉是后交通动脉最大最恒定的分支,分布于乳头体、大脑脚、动眼神经包绕的三角区域。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穿通支之间存在共同分布范围,且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熟悉Willis环前部动脉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保护好穿通支是避免该区域临床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环前部动脉 穿通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肘正中静脉穿通支在建立困难血液透析通路中的超声影像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付强 王康 +4 位作者 郭宝春 魏章洪 刘兆康 黄杰滔 庄永青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研究肘正中静脉穿通支的CDU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为利用肘部穿通支静脉建立高位血液透析通路的可行性找到依据。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CDU检查75例成年人的150侧肘正中静脉,测量穿通支长度和内径,对肘正中静脉穿... 目的研究肘正中静脉穿通支的CDU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为利用肘部穿通支静脉建立高位血液透析通路的可行性找到依据。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CDU检查75例成年人的150侧肘正中静脉,测量穿通支长度和内径,对肘正中静脉穿通支进行超声影像解剖学分型;对其中38例前臂造瘘困难的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肘正中静脉穿通支-肱(桡)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观测瘘管血流量,记录瘘管成熟时间,测量有效血管长度,得出长期使用率。结果肘正中静脉穿通支位置恒定,出现率为94.0%,靠近肱动脉,多于静脉汇合处发出,超声影像解剖可分4型,各型之间的血管长度和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38例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I型和II型患者瘘管的有效血管长度优于III型(P<0.01),3型患者瘘管的长期使用率分别是84.6%、85.7%和72.7%。各型之间的瘘管血流量和成熟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正中静脉穿通支高位造瘘术安全可靠,以I型和II型最优,可以为前臂血管耗竭、高龄糖尿病肾病以及瘘管血栓复通失败的困难造瘘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正中静脉 穿通支 血液透析 造瘘 超声影像解剖
原文传递
重建静脉回流通道在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先仙 董晤讯 +1 位作者 白尚 张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重建静脉回流通道在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指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行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指部缺损患者按是否重建静脉回流通道分为观察组(重建静脉回流通道,25例,25指)和对照组(未重建静... 目的探讨重建静脉回流通道在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指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行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指部缺损患者按是否重建静脉回流通道分为观察组(重建静脉回流通道,25例,25指)和对照组(未重建静脉回流通道,25例,25指)。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40±3.2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皮瓣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皮瓣均成活;水疱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评价:术后1、12个月外形优良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患指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建静脉回流通道行手指背穿支筋膜蒂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治疗指部缺损,不仅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且能获得较满意的患指外形及早期总主动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部缺损 重建 静脉回流通道 筋膜蒂皮瓣 指背岛状皮瓣 穿支
下载PDF
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大威 张军 +1 位作者 姜明久 王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比较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121挛缩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创伤后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重建虎口18例(A组),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 目的比较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121挛缩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创伤后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重建虎口18例(A组),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重建虎口17例(B组);比较2组术后患者皮瓣外观及存活情况,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组内、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35例皮瓣均成活。A组中2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B组中有1例远端部分坏死、3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1例桡神经深支部分损伤。术后6个月,A组虎口宽度增加(32.11±3.07)mm,虎口角增加58.78°±4.73°,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7.06%±5.35%;B组虎口宽度增加(31.71±2.57)mm,虎口角成人增加58.82°±3.76°,AMA系统拇指功能损害值平均减少15.96%±4.06%,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2组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皮瓣修复虎口挛缩效果相近,但在操作简便性及安全性方面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术略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口挛缩 桡动脉 骨间背动脉 穿支 皮瓣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卢开林 元小冬 王小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在急性脑梗死(a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对100例ACI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以放免法测定SF含量。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比较,ACI患者组血清SF明显增高,P<0...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在急性脑梗死(a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对100例ACI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以放免法测定SF含量。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比较,ACI患者组血清SF明显增高,P<0.01。ACI患者组中主干支梗死组、中/重型梗死组、预后不良梗死组血清SF明显高于穿通支梗死组、轻型梗死组和预后良好梗死组,P<0.01。SF含量与患者起病时的NIHSS评分相关分析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SF与ACI密切相关。SF参与了ACI的病理、生理过程,对ACI患者应注意监测SF并予相应治疗,以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铁蛋白 主干支 穿通支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德飞 程代薇 +2 位作者 李自力 朱文 杜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腓动脉穿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供的解剖基础上,根据足踝部皮肤缺损大小,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 目的探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在腓动脉穿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供的解剖基础上,根据足踝部皮肤缺损大小,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切取皮瓣而积9 cm×8.5 cm~28 cm×13 cm,穿支血管蒂长l.7~3.3 cm。结果本组中11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全部患者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血管穿支 腓肠神经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淑玉 方绍孟 宋玉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68-170,共3页
本文根据 Masguelet 的解剖研究学,应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蒂的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4例获得成功.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其蒂可游离至跗骨窦附近,皮瓣的旋转幅度比较大。文中对皮瓣的设计,... 本文根据 Masguelet 的解剖研究学,应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蒂的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4例获得成功.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其蒂可游离至跗骨窦附近,皮瓣的旋转幅度比较大。文中对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等做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前臂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在手腕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金凤 李勇 +1 位作者 余勇 卓丹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2期119-120,123,共3页
目的:探讨以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臂桡动脉、尺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肌腱外露创面,供瓣区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 目的:探讨以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臂桡动脉、尺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肌腱外露创面,供瓣区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经2个月~2a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残留功能得以保存。结论:采用前臂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不损伤知名血管,皮瓣外形良好,有利于术后受区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 皮瓣 筋膜瓣 腕部 缺损
下载PDF
脑桥梗死不同病因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红霞 刘欣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荧 李小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结果在各...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结果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 RS评分比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基底动脉 穿支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国人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
14
作者 周兴 高华令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主支向乳头;另1支向腋下;第3支向胸骨;第4支向锁骨。血管径以第Ⅱ穿支最大(0.92 mm),其次是第Ⅰ和第Ⅲ穿支。分布面积以第Ⅱ穿支最广(6,265.50 mm),其次是第Ⅲ和第Ⅰ穿支。第Ⅰ穿支跨4肋者占52%;第Ⅱ穿支跨4肋者占43%;以下各支逐渐减少。乳房内侧部的动脉与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分支吻合数最多(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胸廓内动脉 穿支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对下肢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血管评估的临床价值
15
作者 姜月茗茗 魏鹏 +3 位作者 卢剑 叶朝辉 华祖广 张盛敏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CEUS)联合超微血管成像(SMI)在下肢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就诊的69例患者共85条下肢皮瓣穿支,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SMI、CEUS及超声造影模...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CEUS)联合超微血管成像(SMI)在下肢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就诊的69例患者共85条下肢皮瓣穿支,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SMI、CEUS及超声造影模式下的超微血管成像(CEUS+SMI)检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4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以术中定位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4种模式显示穿支血管能力(显示率和准确率)的差异。结果CDFI、SMI、CEUS和CEUS+SMI对下肢皮瓣穿支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74.11%、85.88%、88.23%、95.29%;以术中所核实的穿支显示和定位作为参考标准,CDFI、SMI、CEUS和CEUS+SMI对下肢皮瓣穿支血管探查的准确率分别为60.00%、76.47%、78.82%、92.94%,CEUS+SMI与CDFI、SMI、CEUS比较均表现出更高的准确率(χ^(2)=25.631、8.900、6.986,P<0.001、=0.003、=0.008)。同时CEUS+SMI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CDFI的检查时间[(26.5±8.4)min vs(43.4±11.1)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6,P=0.001)。结论CEUS+SMI定位下肢穿支血管的能力明显优于CDFI、SMI和CEUS,同时可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穿支 皮瓣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6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45
17
作者 许扬滨 向剑平 +1 位作者 刘小林 朱家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5-337,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和应用特点。方法对5例成年人和3例幼儿病例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手术结果、受区并发症和供区术后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分析。成年人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主要穿支血管点定在腋皱襞下8 cm处... 目的探讨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和应用特点。方法对5例成年人和3例幼儿病例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手术结果、受区并发症和供区术后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分析。成年人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主要穿支血管点定在腋皱襞下8 cm处,幼儿在5~6 cm处。穿支血管周围保留肌肉面积3 cm×5 cm~6 cm×8 cm,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 cm。结果有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处理后皮瓣仅少许表皮坏死。另1例长窄的皮瓣从足背反折到足底,远端有少许坏死。其余6例存活良好。供区轮廓比较好,功能损失小。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可以减少供区形态和功能的损失,皮瓣薄,受区形态好,仅增加很短的手术时间分离胸背神经降支。因此,该皮瓣是一个很好的皮瓣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快胜 柴益民 +3 位作者 邱勋永 马心赤 林崇正 陈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98-100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小腿下段穿支为血管蒂及转轴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13例,腓动脉第2穿支蒂皮瓣8例,第3穿支蒂皮瓣1例。切取皮瓣范围13 cm×12 cm^30 cm×20 cm,穿支血管蒂长1.7~3.0 cm,穿支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5~8.0 cm,血管外径1.0~1.2 mm。结果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4例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腓肠神经 血管穿支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19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筋膜穿支 远端蒂皮瓣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雪松 肖茂明 +4 位作者 王元山 黄敢 管力 张黎明 周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总结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7年2月,收治14例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9~53岁。跟腱断裂术后皮肤坏死4... 目的总结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7年2月,收治14例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9~53岁。跟腱断裂术后皮肤坏死4例,交通伤后软组织缺损3例,重物压砸伤、慢性感染溃疡及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各2例,黑色素瘤切除术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2 cm~9 cm×5 cm;位于踝周12例,跟底负重区2例。均合并深部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急诊入院3例,其余患者于伤后12 d~13个月入院。术中切取以腓动脉主穿支为单一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范围为13 cm×5 cm~36 cm×6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色泽良好,两点辨别觉7~12 mm。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可正常穿鞋行走。结论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创面修复平整美观,肢体功能恢复满意,适合未涉及前足的踝周、跟底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尤其适合低位缺乏满意穿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