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洪堡思想的终身教育元素及对当代的现实价值
1
作者 彭海蕾 陈志伟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0,共5页
洪堡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新人文主义色彩,他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纯粹科学性习得思想、"教研结合、教学自由、科学统一"的育人原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准则和要求,以及对公共教育的批判性思考都集中体现出... 洪堡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新人文主义色彩,他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纯粹科学性习得思想、"教研结合、教学自由、科学统一"的育人原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准则和要求,以及对公共教育的批判性思考都集中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导向。通过辩证总结和分析洪堡思想的终身教育元素,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对终身教育认识片面、教育方式和内容产生偏差、教育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进而为通过终身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洪堡思想 纯粹科学 "完人"
下载PDF
寻求完美的人性——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春兰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95-100,共6页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 ,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 ,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 ,人与文明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想的两性关系 ,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 ,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关键词 人性分裂 和谐统一 完美人性 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
3
作者 雷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7-31,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它确证着人的本质及其属性 ,是完整的人形成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视角阐释人 ,不仅使关于人的学说达到科学的形态 ,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新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它确证着人的本质及其属性 ,是完整的人形成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视角阐释人 ,不仅使关于人的学说达到科学的形态 ,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新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人的本质 主体性 完整的人
下载PDF
新时期孙犁人性观的变迁与重构
4
作者 常玉荣 张世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48,共4页
作家孙犁在解放区时期是一位美好人性的歌者,而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孙犁的人性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他心目中的完美人性,即坚持其一贯的道德化定位,对责任与自由的双重期冀:在对个人进行道德伦理规约的同时,又给个... 作家孙犁在解放区时期是一位美好人性的歌者,而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孙犁的人性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他心目中的完美人性,即坚持其一贯的道德化定位,对责任与自由的双重期冀:在对个人进行道德伦理规约的同时,又给个人以适当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新时期 完美人性 人性观
下载PDF
论庄子“至仁”思想
5
作者 徐春根 《嘉应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35-40,共6页
庄子对于儒家主张的孝悌仁义贞廉之类的品格并不一概排斥,也不会简单视之为人生的拖累。不过,庄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提倡的诸如孝悌仁义贞廉等品性,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毕竟是"失道而后德",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 庄子对于儒家主张的孝悌仁义贞廉之类的品格并不一概排斥,也不会简单视之为人生的拖累。不过,庄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提倡的诸如孝悌仁义贞廉等品性,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毕竟是"失道而后德",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庄子认为,人的最为理想的品格是"至仁",而"至仁"人格总是唯道是从,与道融为一体,所以,至仁者心常平等而不会有任何偏私,即便利泽施于万世,也是"天下莫知"。显然,庄子所推崇的"至仁"品格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的博爱情怀,而这种博爱情怀,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异常稀有,无疑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至仁 不偏私 唯道是从 天下莫知
下载PDF
论动画对儿童自我主体建构的价值功能
6
作者 徐红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在儿童自我主体建构的过程中,动画形象在性别方面显现的特征对儿童性别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又通过动画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想象、类比的方式建构其现实关系,确定其社会角色,动画的艺术特色、人文关怀使儿童在人性发展上... 在儿童自我主体建构的过程中,动画形象在性别方面显现的特征对儿童性别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又通过动画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想象、类比的方式建构其现实关系,确定其社会角色,动画的艺术特色、人文关怀使儿童在人性发展上趋于自我完善。因此,动画在儿童自我主体构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 自我角色 社会角色 人性完善
下载PDF
论诺瓦利斯“爱”的概念——以《塞斯的弟子们》和《奥夫特丁根》为例
7
作者 王淑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0,共12页
作为实现完整性与普遍和谐的重要媒介,“爱”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理论体系的中心原则和关键概念。鉴于爱的理想尤其在诺瓦利斯作品中形成了早期浪漫派关于爱的核心内容的最初模式,本文重点选择诺瓦利斯的小说《塞斯的弟子们》和《亨利希... 作为实现完整性与普遍和谐的重要媒介,“爱”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理论体系的中心原则和关键概念。鉴于爱的理想尤其在诺瓦利斯作品中形成了早期浪漫派关于爱的核心内容的最初模式,本文重点选择诺瓦利斯的小说《塞斯的弟子们》和《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从两性之爱、人与自然的相爱关系、爱的神圣化三个方面讨论“爱”的概念内涵与文本表达,阐释爱如何在世俗化/感性化与精神化/神圣化两个维度上成为促进人性完整、人与自然和谐、有限与绝对相融合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瓦利斯 完整性 完美人性 普遍和谐
原文传递
中西政治旨趣迥异的人性论基础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彩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5,共3页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认,中国历史上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的政治基于它对人性的完满和本善的预设,而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应以对人性善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旨趣 人性善 人性完满 人性恶 人性缺陷
下载PDF
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两百多年来,他所主张的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完美人性,进而达到改良社会,建设理想国家制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两百多年来,他所主张的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完美人性,进而达到改良社会,建设理想国家制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重新认识席勒美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掘其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审美教育 完美人性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