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3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型PHILOS接骨板扭转塑形经皮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陈云丰 +2 位作者 魏海峰 张长青 曾炳芳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14-18,共5页
目的评价扭转塑形的长型PHILOS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应用扭转塑形的长型PHILOS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2.9岁。按AO/OTA分型,B... 目的评价扭转塑形的长型PHILOS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应用扭转塑形的长型PHILOS接骨板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2.9岁。按AO/OTA分型,B型6例,C型7例,骨折线均不同程度累及肱骨近端,按Neer分型:I型9例,II型2例,III型2例,分别采用胸三角肌入路和外侧三角肌入路。记录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做相应的评价,肘关节则采用MEPI评分标准评估。结果 8例患者采用胸三角肌入路,5例患者采用外侧三角肌入路,手术用时60~180分钟,平均96.5分钟,术中出血100~400ml,平均238.5ml。所有患者均获得11~23个月的随访,平均16.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7~17周,平均11.6周。术后未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1例患者出现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3月后恢复,另有1例并发同侧肩周炎,经综合康复治疗4月后好转。参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患侧为65~91分,平均79分,与健侧的百分比为75.8%~95.6%,平均87.6%。总体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12例,满意1例。参照肘关节MEPI评分标准,本组为90~100分,平均96.9分,优良率100%。结论长型PHILOS接骨板扭转塑形后可以避开三角肌止点,减少对软组织损伤,同时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可能,适用于累及肱骨近端的肱骨中上段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接骨板 塑形 经皮内固定
下载PDF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MED-TLIF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4 位作者 杨强 刘越 姜洪丰 许海委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910-913,933,共5页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MED 由外套管和内套管构成,根据镜下TLIF 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 mm 高度融合器的大号外套管和镜下骨凿.设计手术方法:在症状...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MED 由外套管和内套管构成,根据镜下TLIF 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 mm 高度融合器的大号外套管和镜下骨凿.设计手术方法:在症状严重侧的椎弓根入钉点之间行纵行切口,经肌间隙安置外套管,显露关节突关节,MMED 下经椎间孔入路神经减压,刮除椎间盘和终板软骨,退出内套管,椎间隙内植骨并安置融合器,透视下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进一步复位固定.临床应用MMED 行椎间盘镜(MED)-TLIF 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6例,包括椎管狭窄伴失稳32 例,1 度滑脱15 例,2 度滑脱9 例;节段包括L4/5 31 例、L5-S1 23 例、L4-S1 2 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Macnab 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未发生神经损伤.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30)min,术中出血50-200 mL,平均(120±50)mL.术后X 线片和CT 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程度平均72%.术后随访6-36 个月,术前ODI 50.1±11.2,末次随访5.8±5.6,腰痛VAS 评分术前7.1±4.2,末次随访1.2±1.0,腿痛VAS 评分术前4.1±2.5,术后1.1±0.9.根据Macnab 标准:优36 例,良20 例.结论MMED 下MED-TLIF 操作方便,可在兼顾减压的基础上达到满意的复位及融合固定,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和稳定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椎间盘镜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固定 腰椎管狭窄
下载PDF
螺旋形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金星 刘黎军 +2 位作者 徐旭 韩云 喻婉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2-1426,共5页
目的总结螺旋形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15例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男6例,女9例;年龄37~82岁,平均62岁。致伤原因:摔伤... 目的总结螺旋形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经皮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15例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男6例,女9例;年龄37~82岁,平均62岁。致伤原因: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5例。肱骨干部骨折AO分型:A型4例,B型9例,C型2例;骨折均累及肱骨近端,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11例,二部分骨折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3.2 d。术中骨折闭合复位(9例)或延长切口复位(6例)后,采用螺旋形BCFS经皮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55~175 min,平均76.5 min;术中出血量80~300 mL,平均185.5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5周。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参照Constant-Murley评分患侧为(88.7±7.6)分,与健侧(90.8±8.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1,P=0.052);肘关节功能参照Mayo评分患侧为(97.6±6.5)分,与健侧(97.7±7.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P=0.913)。结论螺旋形BCFS可以避开三角肌止点及远端桡神经,无需对桡神经暴露,适用于累及肱骨近端的肱骨中上段长劈裂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中上段骨折 劈裂骨折 螺旋形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经皮内固定
原文传递
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6 位作者 严卫锋 汤永华 陈国军 金才益 王斌 江春宇 吴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29~70岁,平均52.0岁,病史1.5个月... [目的]探讨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29~70岁,平均52.0岁,病史1.5个月~30年,平均47.1个月,均有腰痛病史,伴双下肢放射4例,伴一侧下肢放射20例。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例。病变部位:L4、5节段21例,L5S1节段3例,L3、4L4、51例,L4、5L5S11例。采用全麻,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小切口完成椎管减压、髓核摘除及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结果]本组切口长3.8~5.9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100~380 ml,平均190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引流量50~300 ml,平均162 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8个月,本组病例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于术后6个月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6.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但大部分病例出现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最后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1~16(平均13.1分)提高到21~27(平均24.6分),改善率为60.6%~89.7%,平均71.6%。[结论]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简单、准确和安全等优点,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瞄准器 关节突固定 下腰椎
原文传递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度颈髓损伤颈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后人工气道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强 安卫红 +3 位作者 白宇 刘飞 么改琦 朱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和颈椎前后路联合颈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颈脊髓损伤17例,行颈前路(12例)或颈前后路(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1 d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和颈椎前后路联合颈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颈脊髓损伤17例,行颈前路(12例)或颈前后路(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1 d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结果 17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均过程顺利,无颈前部重要器官损伤、术后局部大量出血、造瘘区域感染、颈前路手术切口及切口深层感染。结论颈前路手术5日后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安全高效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骨盆环损伤 被引量:55
6
作者 郭晓山 池永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对骨盆环损伤闭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骨盆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耻骨螺钉、耻骨联合螺钉及髂骨后部螺钉等多种形式的... 目的对骨盆环损伤闭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骨盆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耻骨螺钉、耻骨联合螺钉及髂骨后部螺钉等多种形式的闭合内固定。结果58例中满意复位者52例,6例复位不满意;57例骨折愈合,1例骨不连接;56例无血管神经损伤,2例有S1神经损伤,遗留下肢及马鞍麻木。结论经皮闭合固定骨盆环损伤小、出血少、固定效果较好,是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但对操作者要求高。术前大重量骨牵引有利于术中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经皮固定
原文传递
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5
7
作者 赵志 吴敏 +3 位作者 肖玉周 周新社 周建生 官建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组(经皮... [目的]比较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组(经皮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软组织缺损或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排除在外,32例采用经皮撬拔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男25例,女7例;平均40.3岁;SandersⅡ型17例,Ⅲ型15例。33例手术内固定治疗,男24例,女9例;平均38.5岁;SandersⅡ型16例,Ⅲ型17例。术后随访按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宽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5例患者均骨性愈合并获得16~2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经皮撬拔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和手术内固定治疗组术前与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宽度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OFAS评分结果比较显示,SandersⅡ型经皮组优于切开组(P〈0.05),SandersⅢ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优2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切开组优21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经皮组无1例发生空心螺钉脱出、骨折不愈合、感染及皮肤坏死、关节面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切开组出现1例皮肤浅表感染,2例伤口不愈合、皮肤边缘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均佳,但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软组织风险更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拔 切开手术 固定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5
8
作者 刘建恒 张巍 +6 位作者 张晓勇 张里程 陈华 郭义柱 张群 张立海 唐佩福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例AS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63岁[(42.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例AS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63岁[(42.7±13.0)岁]。均采用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时间、恢复生活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采用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4—36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8.0±60.2)min和(H6.7±44.2)ml。手术切口为1.2~1.5cm。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3d疼痛明显缓解,均在支具保护下实现下地活动。恢复生活时间为术后(23.4±7.3)d。术后1,3,6,12个月,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骨折获得临床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或内固定失效。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S合并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骨折愈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经皮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 被引量:44
9
作者 顾勇杰 赵刘军 +2 位作者 于亮 洪锦炯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经肌间隙组(后路经肌间隙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疼痛VAS评分)与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疼痛经皮组分别为9.55±1.76cm、120.7±24.5min、50.6±13.7ml及3.5±1.0分;经肌间隙组分别为10.80±1.52cm、90.3±15.6min、152.0±25.8ml及5.1±1.7分,两组间差异除手术切口长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经皮组分别为(86.5±7.9)%和3.7°±4.5°、(84.5±8.1)%和3.9°±5.0°、(83.9±5.7)%和3.6°±4.5°;经肌间隙组分别为(88.1±8.6)%和3.2°±5.1°、(86.3±8.3)%和3.8°±5.4°、(85.6±7.1)%和3.7°±4.8°。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得到明显纠正(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两组均没有明显丢失,两组间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同时具有出血少、疼痛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微创 经皮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3
10
作者 廖文利 何久盛 曹立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分为撬拨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解剖学相关指标和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分为撬拨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解剖学相关指标和疗效(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结果患者术后1、3、6个月均成功进行了返院复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撬拨复位组均少于切开复位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B hler角与Gissane角显著上升、跟骨宽度显著下降(P<0.05)。术后6个月Gissane角撬拨复位组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末次随访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为81.82%,切开复位组优良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螺钉脱出、皮肤浅表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发生情况撬拨复位组显著少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均佳,但是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钛合金空心钉治疗高龄老年人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36
11
作者 张庆明 沈惠良 +1 位作者 雍宜民 曹立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 探讨用钛合金空心钉治疗高龄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分析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选择适合的病人 2 8例 ,男性 1 2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70~ 84岁 ,平均年龄 78 1岁。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按特定角度打入 3枚空心钉。结果 ... 目的 探讨用钛合金空心钉治疗高龄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分析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选择适合的病人 2 8例 ,男性 1 2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70~ 84岁 ,平均年龄 78 1岁。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按特定角度打入 3枚空心钉。结果 平均随访 8 5个月。 2 4例恢复正常行走 ,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无严重合并症出现。术后优良率 85 71 %。结论 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钛合金空心钉按特定角度打入 ,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那些高龄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经皮加压 钛合金空心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方法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 被引量:32
12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5 位作者 林焱 杨雷 毛方敏 黄其杉 王向阳 倪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20~45岁正常人C1、C2行CT扫描,测量C1、C2侧块的标准角、安全角、椎动脉内壁至标准角距离、齿状突基底冠状径、矢状径、齿状突长度、枢椎总高度及齿状突轴心线...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20~45岁正常人C1、C2行CT扫描,测量C1、C2侧块的标准角、安全角、椎动脉内壁至标准角距离、齿状突基底冠状径、矢状径、齿状突长度、枢椎总高度及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等相关数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行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47例。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Jefferson骨折7例,C1前弓骨折4例,寰枢椎脱位及本脱位15例,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C1、C2侧块在正位投照上的标准角右侧为(24.0±3.7)°,左侧为(23.8±1.8)°。安全角右侧为15.2°~30.3°,左侧为14.8°~32.1°。椎动脉内壁至寰椎侧块上下缘中点连线的距离右侧为(5.6±2.2)mm,左侧为(5.8±1.9)mm。侧位投照像上,标准角为(24.1±18)°,安全角为12.6°~26.8°。齿状突基底冠状径为(8.8±1.2)mm,矢状径为(10.9±1.0)mm,齿状突长度为(14.2±1.2)mm,枢椎总高度为(38.2±1.8)mm,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为(23.1±1.4)°。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未发现脱钉、弯钉及断钉。齿状突螺钉固定17例,除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外。余均获骨性愈合。C1、C2侧块螺钉固定治疗者中26例颈椎旋转活动比正常减少40°,伸屈正常。4例颈部强直感,未恢复原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内固定 治疗 上颈椎骨折 上颈椎不稳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7
13
作者 贺新宁 欧晔灵 +7 位作者 杜志勇 付军初 张水清 郭伟 卢生伟 李想 罗璇 齐浩宏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484-487,共4页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 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 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 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普通椎弓根钉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14
作者 任荣 张楠 +1 位作者 赵华国 仲肇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8—2017-08诊治的11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包括15例移位明显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的Gartland Ⅱ型骨折,以及101例Gartland Ⅲ型...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8—2017-08诊治的11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包括15例移位明显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的Gartland Ⅱ型骨折,以及101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47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治疗(A组),69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B组)。结果 A组47例获得随访,B组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3~12)个月。与A组比较,B组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更优,末次随访时Baumann角、肱前线恢复情况更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术后1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肱骨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例术后即刻出现尺神经损伤,拔除内侧1枚克氏针后神经症状逐渐缓解。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时,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尽管可能存在内侧克氏针损伤尺神经的风险,但是仍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来避免或后期拔除尽早内侧克氏针来缓解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固定 外侧固定 内外侧交叉固定
原文传递
腕关节镜监视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魏利成 雷光华 +5 位作者 易汉文 胡伟国 何科 车国良 欧阳鹤鹏 兰昌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经皮微创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科2009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12例腕舟骨骨折患者运用关节镜探查腕关节并在腕关节镜监视下复位腕舟骨经皮微创螺钉固定,如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一期进行处理...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经皮微创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科2009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12例腕舟骨骨折患者运用关节镜探查腕关节并在腕关节镜监视下复位腕舟骨经皮微创螺钉固定,如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一期进行处理,术后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行三维CT及MRI检查。12例患者均在伤后15d内进行手术治疗。结节部骨折8例,腰部骨折4例。年龄20-58岁,男7例,女5例,慢速车祸外伤6例,运动损伤4例,摔伤2例。应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及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评价标准评价手术后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患者健侧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合并TFCC损伤2例,为中央型。对术后6和12个月行常规X线影像学检查,术后6个月全部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腕关节评分标准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腕关节镜经皮固定腕舟骨骨折,具有复位精准,创伤小,不遗漏TFCC等损伤,康复较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舟骨折 腕关节镜 经皮螺钉内固定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下载PDF
经皮骶骨螺钉固定治疗Tile C1.3型骨盆骨折的护理 被引量:26
16
作者 牛志霞 孟庆真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5期1381-138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术前大重量牵引复位,部分残留旋转移位者术中斯氏针或外固定架辅助复位,C型臂透视机引导下经皮微创骶1、2椎体植入...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术前大重量牵引复位,部分残留旋转移位者术中斯氏针或外固定架辅助复位,C型臂透视机引导下经皮微创骶1、2椎体植入两枚空心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治疗Tile C1.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方法。结果24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7个月,平均27.1个月,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及盆腔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患肢短缩,短缩小于2cm;根据Majeed[1]评分标准,术后评分优2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通过透视引导下行Tile C1.3型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术前做好大重量骨牵引治疗复位骨折的护理,使垂直移位在牵引下得到复位,以及利用其他相应的临床护理,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微创治疗 经皮内固定 护理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司卫兵 陆国海 秦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05年6月~2010年10月36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其中18例予以单纯石膏固定(石膏组),18例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05年6月~2010年10月36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其中18例予以单纯石膏固定(石膏组),18例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支架组)。随访至术后24周,比较两组患侧临床功能(改良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X线表现(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明显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周,临床疗效(改良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支架组腕关节屈(45.06±3.04)°,伸(52.83±2.94)°,桡偏(22.83±2.33)°,尺偏(36.33±5.29)°,旋前(51.67±4.16)°,旋后(44.89±4.13)°;石膏组屈(41.56±3.01)°,伸(49.56±3.58)°,桡偏(20.61±2.17)°,尺偏(31.22±5.35)°,旋前(46.33±4.12)°,旋后(41.33±2.93)°。X线表现(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评分系统):支架组桡骨高度(9.11±1.23)mm,掌倾角(16.00±2.40)°,尺偏角(16.39±1.79)°,关节面台阶(1.11±0.76)mm;石膏组桡骨高度(7.61±1.65)mm,掌倾角(13.44±2.48)°,尺偏角(12.67±3.83)°,关节面台阶(2.22±0.94)mm。各项指标支架组均显著优于石膏组(P<0.01)。结论对于桡骨远端AO C3型粉碎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桡神经浅支损伤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支架 有限内固定 微创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技术与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赵洪波 苗洁 +5 位作者 李晓东 李西成 韩守江 葛志强 曹成明 徐志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微创内固定术的疗效,为治疗单纯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行PKP及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59例。PKP组31例,微创内固定术组28例。记录59例术前术后视觉...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微创内固定术的疗效,为治疗单纯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行PKP及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59例。PKP组31例,微创内固定术组28例。记录59例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率。结果 PKP组及微创内固定组在术后VAS评分、Cobb角、伤椎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观测指标中,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术后止痛效果优于微创内固定组,微创内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效果上优于PKP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弓根钉 微创手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微创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剑峰 宁锦龙 岑定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8期65-67,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4月,收治2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2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4月,收治2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2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VAS疼痛评分相比,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术中X线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年,两组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半年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复位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内固定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下载PDF
微创经皮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6个月随访脊柱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23
20
作者 邹守平 卢道云 叶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865-3869,共5页
背景:脊柱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对于脊柱骨折尤其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在器械和理念上近年来都不断迅速更新,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了治疗满意度。目的:对比微创经皮与开放伤椎置钉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背景:脊柱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对于脊柱骨折尤其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在器械和理念上近年来都不断迅速更新,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了治疗满意度。目的:对比微创经皮与开放伤椎置钉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置钉技术分为2组,观察组24例行微创经皮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8例行开放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日、切口愈合率),并随访患者术后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的围术期指标中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但是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和切口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观察组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相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微创经皮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创伤,虽然在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方面有所增加,但是临床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伤椎置钉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