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踝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外侧不稳 被引量:6
1
作者 崔银江 付新生 +2 位作者 郝晓东 姜波 张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6-88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皮组24例采用超声定位,经皮建立骨隧道重建ATFL和CFL。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AOFAS评分、VAS评分,应力位影像测量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结果]术中切开组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切开组术后4例切口边缘处坏死,而经皮组1例切口渗液。两组患者随访26~30个月,平均(27.39±2.51)个月。术后6个月时,经皮组ROM显著大于切开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线测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在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经皮重建术
原文传递
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急性跟腱止点撕脱
2
作者 张强 巫宗德 +4 位作者 刘亮 魏国华 彭亮 刘峻宏 宁兴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急性跟腱止点撕脱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20年6月,采用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25例急性跟腱止点撕脱患者。其中,男24例,女1例;年龄34-60岁,平均44.1岁。病程1-5 d,平均1.8 d。致伤原因:运动伤23例,摔... 目的 探讨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急性跟腱止点撕脱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20年6月,采用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25例急性跟腱止点撕脱患者。其中,男24例,女1例;年龄34-60岁,平均44.1岁。病程1-5 d,平均1.8 d。致伤原因:运动伤23例,摔伤2例。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55.6±6.7)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6±0.5)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患者开始垫跟负重站立、垫跟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跟腱连续性,MRI检查跟腱愈合情况。采用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疼痛及功能,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5-50 min,平均46.8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平均13.8 mL;住院时间4-6 d,平均4.9 d。出院前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跟腱连续性恢复。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腓肠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0个月,平均30.3个月。术后14-21 d开始垫跟负重站立,平均17.6 d;20-28 d开始垫跟行走,平均23.7 d。末次随访时MRI复查示跟腱均达腱性愈合。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为(90.0±3.2)分、末次随访时为(95.8±4.5)分,VAS评分分别为(1.7±0.6)、(1.0±0.8)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均达优;患者均恢复体育运动。结论 经皮经跟骨止点重建治疗急性跟腱止点撕脱并发症较少,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跟腱止点撕脱 经皮经跟骨重建 踝关节
原文传递
经皮髋臼成形术穿刺部位的解剖学研究
3
作者 蒋昆利 梁清福 +1 位作者 王俊江 田征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68-471,共4页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经皮髋臼成形术治疗髋臼转移瘤患者手术入路的最佳穿刺点、深度。方法选用30具经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去肌肉骨盆髋关节标本和2具完整成人尸体标本。以髋臼中点为O点,过髂前上棘和O点做1条直线,再做1条过O点且垂直于...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经皮髋臼成形术治疗髋臼转移瘤患者手术入路的最佳穿刺点、深度。方法选用30具经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去肌肉骨盆髋关节标本和2具完整成人尸体标本。以髋臼中点为O点,过髂前上棘和O点做1条直线,再做1条过O点且垂直于该直线的直线,2条直线分别与髋臼边缘交于A、B点,并把髋臼分为4个象限。∠AOB的角平分线与髋臼边缘交于C点。设髋臼顶点为0时,测量大转子顶点所在水平面与A、B、C各点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A、B、C 3点在髋臼边缘外10mm相对应A’、B’、C’3点处的髋臼后壁厚度。根据测量的数据得出最佳穿刺点和深度,对2具完整尸体标本行髋臼穿刺操作并灌注骨水泥验证。结果A’点位于大转子顶点上方31.6~38.4mm,男性平均34.9mm,女性平均34.2mm;B’点位于与A’点相同距离的10~11点钟位置;C’点位于转子顶点上方33.8~42.5mm,男性平均距离36.7mm,女性35.5mm的0点钟位置。A’、B’、C’对应的体表投影点即为穿刺部位。其穿刺深度分别为6.7~8.4、17.7~20.4、14.7~17.9mm,平均深度约分别为7.5、18.5、16.5mm。经验证髋臼成形术最佳进针点结果成立。结论 A’、B’、C’3点的体表投影点均可为行髋臼成形术的穿刺点,3个穿刺点可以较短距离到达髋臼后上象限区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转移瘤 经皮髋臼成形术 手术入路 穿刺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