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 被引量:9
1
作者 沈建雄 金今 +2 位作者 杨新宇 张严 邱贵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9期10-11,14,共3页
目的 :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并发症多 ,治疗不当经常会产生严重后遗症。该文旨在观察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 14例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病人经全麻下行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 目的 :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并发症多 ,治疗不当经常会产生严重后遗症。该文旨在观察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 14例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病人经全麻下行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10个月 (6~ 12个月 ) ,所有骨折术后 4周骨痂愈合良好 ,拔除克氏针。术后 8周肘关节功能恢复。 2例暂时性神经麻痹病人术后 12周和 16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2例早期肌间膈综合征病人复位固定后症状消失 ,无肘关节畸形和永久性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移位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克氏针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永伟 蔡宣松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病人经全麻下行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10个月 (6~ 12个月 ) ,所...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病人经全麻下行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10个月 (6~ 12个月 ) ,所有骨折术后 4周骨痂愈合良好 ,拔除克氏针。术后 8周肘关节功能恢复。 1例暂时性尺神经麻痹病人术后 12周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2例早期肌间隔综合征病人复位固定后症状消失 ,无肘关节畸形和永久性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 肱骨髁上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志京 李立鹏 张连起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76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复位后,2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去除石膏后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石膏固定...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76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复位后,2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去除石膏后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石膏固定中,74例骨折不稳定,至少进行了2次复位。克氏针固定中,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18个月。发生肘内翻畸形17例,骨化性肌炎7例。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35例,良30例,差11例。结论骨折早期应积极处理和预防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肘内翻畸形和骨化性肌炎的防治应贯穿于复位、固定及功能康复的全过程。尽早行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
4
作者 贾婉婉 马斌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6期455-459,48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大龄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石膏固定组(27例)、克氏针固定组(37例)、切开复位组(26例),石膏固定组患儿行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克氏针固定组患儿行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患儿行切开复位接骨板联合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石膏固定组患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q=6.807、16.560,P均<0.001;住院时间:q=8.850、16.530,P均<0.001),且克氏针固定组明显短于切开复位组(q=11.051、8.994,P均<0.001),而骨折愈合时间3组间无明显差异(F=2.622,P=0.078);术后3个月,石膏固定组患儿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组(q=3.407、3.772、3.386、3.740、3.413,P=0.047、0.025、0.049、0.026、0.047),而石膏固定组与克氏针固定组以及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石膏固定组与克氏针固定组:q=3.140、3.053、2.943、3.156、2.890,P=0.073、0.084、0.100、0.072、0.108;克氏针固定组与切开复位组:q=0.553、1.031、0.724、0.894、0.806,P=0.919、0.747、0.866、0.803、0.837);术后3个月,石膏固定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1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克氏针固定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26例、良8例、可3例,切开复位组患儿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为优20例、良4例、可2例,3组间无明显差异(Z=-1.265,P=0.206)。石膏固定组患儿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切开复位接骨板 经皮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不稳定型尺桡骨远端骨折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孟氏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8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再新 高福堂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6期252-254,279,共4页
目的 探讨对儿童孟氏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5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孟氏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前者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 目的 探讨对儿童孟氏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5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孟氏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前者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后者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每组患者40例.比较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肘内翻出现概率、骨折愈合所需的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肘内翻发生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的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高于照组患者的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儿童孟氏骨折患者,对其应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愈,临床效果显著增强,且此种治疗手段伤口较小,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病症缓解速度优于传统治疗方法,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孟氏骨折 手法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肘关节功能评分
下载PDF
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康俊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1月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1月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年龄4~12岁,平均7.3岁。患儿在受伤后5~8h内接受急诊手术。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为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m评分:优31例,良12例,一般4例,差0例。肘关节伸屈活动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儿童
下载PDF
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喆 刘建全 +7 位作者 熊建义 李永胜 陈小强 王光辉 程翔宇 尹建文 李嘉贝 李文翠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527-531,共5页
背景: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流方法为克氏针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但临床预后效果不一。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明显短缩及成角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7年4月手术治疗的176例第5... 背景: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流方法为克氏针或接骨板螺钉内固定,但临床预后效果不一。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第5掌骨头颈部明显短缩及成角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7年4月手术治疗的176例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闭合,掌骨严重短缩,颈干角较健侧增大30°。所有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其中37例行接骨板螺钉内固定(A组),61例行闭合复位头颈部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78例行掌骨基底部顺行穿髓内克氏针及石膏外固定(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手指抓握力量及主观感觉等。结果:A、B、C三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3个月(10~39个月)、18个月(12~24个月)、19个月(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C三组的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2°(58°~82°)、88°(80°~90°)、88°(80°~90°),A组的关节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疼痛直观模拟评分:A、B、C三组分别为10分(5~40分)、4(0~22分)、6(0~20分),A组得分显著高于B组和C组,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抓握力量:A、B、C三组分别为70%(61%~88%)、100%(88%~110%)、100%(83%~114%),B组和C组基本相同,并与健侧手无明显差别。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且低于健侧手。X线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A组无短缩及再移位,B组4例、C组9例出现10°之内的再移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移位明显的第5掌骨头颈部骨折,顺行髓内穿针技术和经皮交叉克氏针技术优于接骨板螺钉固定;从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瘢痕及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等因素考虑,更推荐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骨折 移位 顺行髓内针 经皮交叉克氏针 微型髁接骨板
下载PDF
临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掌骨骨折 被引量:2
8
作者 谢伟勇 汤拥军 +2 位作者 卢仕良 田宜肥 谭新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5-276,共2页
目的报告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掌骨骨折。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相邻掌骨间单一性骨折、相邻掌骨间多发性骨折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共68例87处,其中开放性骨折32例45处,闭合性骨折36例42处。... 目的报告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掌骨骨折。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相邻掌骨间单一性骨折、相邻掌骨间多发性骨折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共68例87处,其中开放性骨折32例45处,闭合性骨折36例42处。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3个月后愈合率为96.6%;所有指关节活动功能按TAM标准评定,优良率98.9%。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以相邻掌骨为支架治疗掌骨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穿针 相邻掌骨 治疗 掌骨骨折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