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几种植物上植原体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洁 田国忠 +4 位作者 徐启聪 刘永光 高瑞 李向东 竺晓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 【目的】初步明确自然条件下可能感染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寄主植物。【方法】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采集的表现黄化、小叶、皱叶、丛枝等症状或无症状的16种植物样品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所扩增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利用泡桐从枝病植原体延伸因子的抗血清对部分样品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巢式PCR结果显示从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辣椒(Capsicum annu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山药(Dioscorea opposita)、灯笼泡(Physalis angulata)、花生(Arachis hypogaea)及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共7种植物样品和阳性对照PaWB菏泽分离物(PaWB-HZ)中均得到了约1.2kb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这7种植原体分离物和PaWB-HZ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rI-D亚组。对所采集的植原体侵染的寄主植株辣椒、山药、花生、南瓜和泡桐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仅在PaWB-HZ侵染的泡桐中发现翠绿色特异荧光,在健康泡桐及其它4种分离物侵染的植物中均未检测到明显的植原体特异荧光。【结论】首次从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存在的7种其它植物中检测到植原体,并且测定其植原体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泡桐丛枝植原体相关基因片段高度同源,初步推测这7种植物可能是泡桐丛枝病植原体自然寄主或是通过昆虫偶尔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PCR 间接免疫荧光 寄主植物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佳续 唐芳 +4 位作者 张莹 姜一 赵璟源 刘鹏 廖芳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81,共5页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病病原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患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4 kb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Blast比对和iPhyClassifier分析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病病原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患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4 kb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Blast比对和iPhyClassifier分析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长1 432 bp,与国内泡桐丛枝植原体PY株系相似性最高,达99.86%,归属于16SrI组(aster yellows group,翠菊黄化组)D亚组。系统树构建与分析显示,泡桐丛枝病天津滨海株PaWB-TJBH与16SrI其他亚组亲缘关系较近,同在16SrI组进化枝上,与16Sr I-D组亲缘关系最近;16S rDNA序列RFLP电子酶切图谱表明,PaWB-TJBH属于16SrI-D组一个成员,与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城乡泡桐丛枝病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3
作者 孔德治 田国忠 +6 位作者 张文鑫 王圣洁 宋传生 邓宝红 郭民伟 朴春根 林彩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0-290,共11页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采集...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采集休眠病枝于室内水培萌芽和外植体组织培养,并提取泡桐总DNA采用PCR与LAMP方法检测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中黄淮海暖温区和西北干旱区是该病害发生的重病区,而西南亚湿热区次之,江南温暖湿润区受害最轻。多数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城区与乡镇的总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一致性;在一些泡桐人工林主栽区与传统重病区呈现出中幼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楸叶泡桐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外,其他不同泡桐种类和地区来源染病外植体的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93.3%~100%和52.1~76.9,泡桐休眠病枝萌芽的植原体综合检出率为76.5%。因此认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危害的南轻北重差异受气候、寄主抗性以及种苗带菌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针对不同生境的泡桐丛枝病制定综合防控策略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病情指数 气候因子 抗病性 植原体检测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pPaWBNy-1-ORF5编码蛋白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
4
作者 耿显胜 田国忠 +2 位作者 宋传生 胡佳续 林彩丽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7-474,共8页
利用含泡桐丛枝植原体质粒pPaWBNy-1的3.0 kb片段的克隆为模板,PCR扩增pPaWBNy-1-ORF5的亲水性肽段编码区。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pET28a-ORF5-5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seta(DE3)感受态细胞,菌液处... 利用含泡桐丛枝植原体质粒pPaWBNy-1的3.0 kb片段的克隆为模板,PCR扩增pPaWBNy-1-ORF5的亲水性肽段编码区。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pET28a-ORF5-5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seta(DE3)感受态细胞,菌液处在对数生长期时(OD600=0.52),添加IPTG诱导5 h后收集菌体,提取蛋白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六聚组氨酸标签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分子量约为15 kDa的含多聚组氨酸标签的目的蛋白得到表达。切胶回收融合蛋白,免疫德国大白兔以制备抗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约为1∶8 100。用制备的ORF5编码蛋白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在带菌的介体昆虫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中检测到大小约为17 kDa的特异蛋白条带,但在健康和感病泡桐(Paulownia sp.)及无菌茶翅蝽中均未检测到,由此推测pPaWBNy-1-ORF5蛋白与介体昆虫传播植原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茶翅蝽 原核表达 免疫印迹
原文传递
泡桐丛枝植原体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特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岳红妮 吴宽 +2 位作者 吴云锋 张珏 孙润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1,共7页
采用PCR方法扩增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与3D-PSSM折叠子识别法构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通过PROCHECK程序验证构建的三维结构的可靠性。首次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基因组中... 采用PCR方法扩增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与3D-PSSM折叠子识别法构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通过PROCHECK程序验证构建的三维结构的可靠性。首次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基因组中分离出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各基因全长依次为2 508、1 242 bp和411 bp,分别编码835、204个及136个氨基酸的蛋白。SecA、SecY和SecE均为脂溶性稳定蛋白,SecA无明显跨膜区,SecY和SecE分别含有10个和3个明显的疏水跨膜区。二级结构主要为螺旋,其次为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没有转角。构建的三维结构符合立体化学原则。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中存在的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作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可能直接转运菌体蛋白如毒素等直接到寄主细胞质中或介体昆虫细胞中,引起寄主病症。研究植原体的Sec蛋白转运系统对于了解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 SECA SecY和SecE亚基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全长及两个rRNA操纵子定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毅 杨旭光 +4 位作者 林彩丽 田国忠 赵文军 李志红 朱水芳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共5页
本实验以泡桐丛枝植原体为材料,运用差速离心和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获得了无寄主DNA污染、完整的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并用Southern blot杂交进行了验证,建立了植原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泡桐... 本实验以泡桐丛枝植原体为材料,运用差速离心和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获得了无寄主DNA污染、完整的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并用Southern blot杂交进行了验证,建立了植原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进行内切酶I-CeuI不完全酶切,测定了染色体全长,并定位了2个非连锁的rRNA操纵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完成了泡桐丛枝植原体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泡桐丛枝植原体染色体全长约为1 100kb,2个rRNA操纵子在染色体上相距500~600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染色体 rRNA操纵子 脉冲场电泳
原文传递
泡桐丛枝植原体抗原膜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与蛋白结构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岳红妮 吴云锋 史英姿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1,共5页
Paulownia witches’-broom diseas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 is one of the severest diseases in paulownia production.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 gene was cloned from Paulow... Paulownia witches’-broom diseas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 is one of the severest diseases in paulownia production.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 gene was cloned from Paulownia plants infected with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in Shaanxi Province.The gene was 696 bp in length,encoding a predicted protein of 231 amino acids.Homology analysis of sequence from PaWB and other 8 phytoplasmas of GenBank available showed that amp gene of PaWB was 100% identical to PaWB-Japan,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of onion yellow(AY) and aster yellow(OY) in the same 16Sr Ⅰgroup with nucleotide acids sequences homology rate of 97%;However it had a lower nucleotide acids sequences homology rate of 37% with western X disease in 16Sr Ⅲ group.Prediction of protein structure showed that molecular weight of Amp was 24.7 ku and isoelectric point was 9.935.The Amp protein possessed acentral hydrophilic region and two hydrophobic transmembrane regions.There were several potential cleavage sites of signal peptide,the strongest cleavage site was at the end of Amp and there was no potential cleavage sites in the middle Amp.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protein should be of good antigen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抗原膜蛋白基因 同源性 蛋白结构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河北平山和江西吉安株系胸苷酸激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宋传生 胡佳续 +3 位作者 林彩丽 任争光 耿显胜 田国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8-118,共11页
设计引物并PCR扩增河北平山株系PaWBPs和江西吉安株系PaWBJan的tmk基因,直接和克隆测定tmk序列,利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多样性、序列变异、蛋白功能域、系统进化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PaWBPs和PaWBJan中克隆测序的93条和41条tm... 设计引物并PCR扩增河北平山株系PaWBPs和江西吉安株系PaWBJan的tmk基因,直接和克隆测定tmk序列,利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多样性、序列变异、蛋白功能域、系统进化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PaWBPs和PaWBJan中克隆测序的93条和41条tmk-a中,分别有52和24种不同的序列,tmk-a ORF可被划分为2类,tmk-a-1为639 bp,tmk-a-2为627 bp,PaWBPs株系tmk-a-1与tmk-a-2序列条数的比值约为2.5,而PaWBJan株系为3.3;PaWBPs有5个相同的tmk-a-1序列与PaWBJan的一个tmk-a-1序列及枣疯植原体tmk-Y序列完全一致。因多位点突变,PaWBPs含假基因比例达48.1%,PaWBJan的为41.7%;tmk-b基因为单一序列,两株系的tmkb核酸序列相似性为99.8%,编码蛋白仅有一个氨基酸差异。TMK-a和TMK-b中都具有胸苷酸激酶的3个保守功能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2个株系的所有tmk-a序列都与枣疯植原体tmk-X和tmk-Y等聚为一个进化枝Ⅰ中;而tmk-b与小麦蓝矮tmk-2等聚为另一进化枝Ⅲ,基于tmk-b序列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tmk-b有助于植原体16Sr组水平的分类,而tmk-a可用于植原体株系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胸苷酸激酶基因 假基因 功能域 变异 系统进化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酶活性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宋传生 胡佳续 +3 位作者 林彩丽 任争光 耿显胜 田国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6-793,共8页
胸苷酸激酶是d 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 TMP形成d 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 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 胸苷酸激酶是d 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 TMP形成d 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 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矮(WBD)、洋葱黄化(OY-W)植原体的TMK-a、TMK-b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Pa WBPS TMK-b与WBD TMK-2和OY-W TMK-b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95.65%和99.03%;Pa WBPS TMK-a-1与Pa WBPS TMK-a-2的相似性为90.57%,且二者与WBD TMK-1和OY-W TMK-a之间的相似性为87.32%-94.26%;而Pa WBPS、WBD、OY-W三种植原体的TMK-a与TMK-b之间的相似性仅为22.22%-25.95%。构建了Pa WBPS TMK-b、TMK-a-1、TMK-a-2的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对Pa WBPS TMK-b、TMK-a-1、TMK-a-2 3种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经Ni-NTA柱纯化后,利用双酶法进行了胸苷酸激酶催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 WBPS TMK-b具有较高的胸苷酸激酶活性,为85.96±0.74 U·mg-1,而Pa WBPS TMK-a-1和TMK-a-2几乎没有胸苷酸激酶活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胸苷酸激酶在植原体繁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植原体 胸苷酸激酶 原核表达 酶活性
下载PDF
温度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脱除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MLO)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锡津 田国忠 黄钦才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8,共5页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温度 茎尖培养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春立 林木兰 +1 位作者 胡勤学 黄文晋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4期278-282,共5页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为材料,抽提DNA,进行EcoR Ⅰ-Hind Ⅲ双酶切,回收的DNA 片段插入到载体pGEM-3Zf(+ )中,转化E.coliDH 5α。经双重杂交初筛以及Dotblot和Southern...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为材料,抽提DNA,进行EcoR Ⅰ-Hind Ⅲ双酶切,回收的DNA 片段插入到载体pGEM-3Zf(+ )中,转化E.coliDH 5α。经双重杂交初筛以及Dotblot和Southern blot杂交的回交确证,获得两个仅与患丛枝病泡桐总核酸有杂交而与健康对照无杂交的克隆(A4,1.69 kb;C42,2.08 kb)。部分测序的结果表明:A4 和C42插入片段中A+T含量分别为72.5% 和67.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类菌原体 分子克隆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感病指示植物的病理变化——Ⅰ.同工酶、酚及酚相关酶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勤学 周咏芝 +2 位作者 马修理 梁培华 丁达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与苯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类菌原体 长春花 病理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薛俊杰 王永琳 +1 位作者 张淑改 郭爱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00年第1期62-64,共3页
对泡桐正常植株和丛枝病异常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丛枝病植株两种酶活性加强,并且多酚氧化酶有新的同工酶区产生,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曲线C区谱带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木兰 杨继红 +3 位作者 陈捷 石小岩 张春立 陈维伦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3年第9期710-715,共6页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原类菌原体为抗原,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取其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从4次融合产生的459个杂交瘤细胞克隆中,用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和同样方法制备的健康泡桐抽提物分别为检测抗原,以间接ELIS...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原类菌原体为抗原,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取其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从4次融合产生的459个杂交瘤细胞克隆中,用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和同样方法制备的健康泡桐抽提物分别为检测抗原,以间接ELISA法双重筛选,获得稳定分泌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杂交瘤细胞2株。用奥氏琼脂双扩散法检测该2个抗体分属Ig G2a和Ig G3两亚类。该二杂交瘤细胞腹水抗体效价以间接ELISA法测定均超过1.6×10~4。用斑点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原时,最小检出量为10 ng。初步应用于几种类型样品的检测,结果所有的有病症植株全部阳性,并检出隐性带毒植株,进一步证实该2单克隆抗体确系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类菌原体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长春花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过氧化物同功酶的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国忠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春花植株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茎叶中过氧化物同功酶总谱带数呈减少的趋势,健株最多产生11条酶带,通常具有6条典型的、稳定的谱带,即Ⅰ_b、Ⅰ_c、Ⅰ_d、Ⅱ、Ⅲ_d和Ⅲ_e;而表现典型的Ⅲ级症状的病株...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春花植株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茎叶中过氧化物同功酶总谱带数呈减少的趋势,健株最多产生11条酶带,通常具有6条典型的、稳定的谱带,即Ⅰ_b、Ⅰ_c、Ⅰ_d、Ⅱ、Ⅲ_d和Ⅲ_e;而表现典型的Ⅲ级症状的病株缺少低Rf值区的Ⅲ_d和Ⅲ_e带。Ⅲ_d和Ⅲ_e酶带的有无、浓度及活性与病株外部症状的严重度成负相关。七叶期前的健株幼苗茎叶中也无Ⅲ_d和Ⅲ_e谱带;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增长,其活性和浓度逐渐增大。土霉素处理病株可以提高Ⅲ_d和Ⅲ_e酶带的活性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类菌原体 长春花 过氧化物同功酶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用PCR扩增16S rDNA检测泡桐组培苗丛枝病类菌原体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江山 金开璇 +2 位作者 汪跃 熊耀国 邱并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9-573,共5页
An oligonucleotide primer set (PaF/PaR) was designed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of an approximately 1. 2kb fragment DNA from Paulownia Witches’ broom(PaWB) MLO on the basis of 16S rRNA sequence... An oligonucleotide primer set (PaF/PaR) was designed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of an approximately 1. 2kb fragment DNA from Paulownia Witches’ broom(PaWB) MLO on the basis of 16S rRNA sequence from O-MLO. Amplification of a 1. 2kb DNA fragment from PaWB-MLO-infected plants DNA in total nucleic acid extrats of the host plant Paulownlh spp., but no l. 2kb DNA fragment was observed when healthy DNA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CR method was able todetect PaWB-MLO in as little as 9. 4pg of total DNA from infected Paulernia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类菌原体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和延伸因子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史英姿 吴云锋 +2 位作者 顾沛雯 安凤秋 杨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1-295,共5页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我国大陆泡桐主栽区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与已经报道的台湾省泡桐丛枝植原体基本一致,均为同一个种,没有株系的分化,全部归属于植原体16SrI-D组,从而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基因片段 延伸因子tuf基因 同源性分析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抗原膜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牟海青 周涛 +5 位作者 赵文军 朱水芳 林彩丽 李怀方 范在丰 田国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根据报道的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抗原膜蛋白(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发病泡桐总DNA,经PCR扩增并成功克隆泡桐丛枝植原体am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mp... 根据报道的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PaWB)抗原膜蛋白(antigenic membrane pro-tein,A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发病泡桐总DNA,经PCR扩增并成功克隆泡桐丛枝植原体am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mp基因由69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31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登录的2个泡桐丛枝植原体的膜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amp基因91-604 nt部分序列(命名为ampd)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诱导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纯化的带GST标签的AMPD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德国大白兔,制备了PaWB-AMPD抗血清。利用该血清,通过Western印迹、点印迹、ELISA、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捕获PCR试验均能在发病泡桐组织中特异检测到泡桐丛枝植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抗原膜蛋白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根癌农杆菌对感染植原体的泡桐组培苗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田国忠 朱水芳 +2 位作者 罗飞 李怀方 裘维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4,共7页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 采用含有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根癌农杆菌 ,伤口接种已感染植原体的泡桐丛枝组培苗和健康组培苗 ,结果发现对丛枝苗的致瘤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苗 ,且被接种病苗的丛枝症状缓解。从健苗获得的 T- DNA转化泡桐瘤组织细胞能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稳定生长和连续继代培养 2年以上 ,说明瘤组织细胞自身已获得了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成能力。根据已报道的根癌农杆菌株系p Til5955T- DNA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 ipt)的保守序列 ,设计了一对引物 ( CYT和 CYT′)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 PCR)扩增了我国杨树致瘤农杆菌 ipt基因部分序列 ( 4 2 7bp片段 ) ,也从遗传转化的两个泡桐无性系瘤组织 At- ZH和 At- T35扩增出此特异片段 ,从而进一步肯定了 T- DNA已被整合到泡桐的染色体上 ,表明泡桐易于通过 Ti质粒载体途径进行基因转移操作 ,但用此引物未能从泡桐、甘薯健株和感染植原体的组培病苗扩增出相应的 4 2 7bp特异片段。当用此遗传转化瘤组织嫁接病苗时 ,可减轻丛枝症状的严重度 ,延长病苗的存活时间和诱导病株生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泡桐丛枝病植原体 病害症状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组培苗 PCR
下载PDF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7
20
作者 茹广欣 朱秀红 +3 位作者 李荣幸 王豁然 刘宁 周海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9-675,共7页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 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 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 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 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 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种源 地理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