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被引量:512
1
作者 邬建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52,共11页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hierarchical linka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hierarchical linka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process,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include scale, pattern-process, spatial heterogeneity, edge effect, hierarchy theory, patch dynamics, 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metapopulation theory, landscape connectivity, neutral models, and percolation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空间异质性 尺度 格局 等级理论
下载PDF
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论 被引量:134
2
作者 邬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9-460,共12页
拟总结生态学研究在若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涉及到平衡与非平衡、同质性与异质性、决定性与随机性,以及单一尺度与等级关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将对生态学中的范式变迁作一论述。缀块动态观点和等级理论的结合,使尺度与空间异质... 拟总结生态学研究在若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涉及到平衡与非平衡、同质性与异质性、决定性与随机性,以及单一尺度与等级关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将对生态学中的范式变迁作一论述。缀块动态观点和等级理论的结合,使尺度与空间异质性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学范式,并导致了关于生态学系统时空动态的新观点.等级缀块动态范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缀块等级系统概念、系统动态与缀块变化观点、格局-过程-尺度观点、非平衡观点和兼容与复合稳定性原理.环境的随机性和生物反馈作用均可引起生态学系统不稳定性.减缓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机制即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兼容和复合稳定性过程.等级缀块动态范式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为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理论构架,使异质性、尺度和等级特征相结合,并使平衡态,多平衡态及非平衡态等观点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范式 生态学理论
下载PDF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12
3
作者 杨柳 马克明 +1 位作者 郭青海 赵景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9,共8页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 .长期以来 ,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 ....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 .长期以来 ,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使非点源污染的“源”、“过程”和“汇”发生了变化 .本文从描述 预测评价 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国际上城市化对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影响的研究 .目前主要侧重于用模型来描述城市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影响 ,模拟预测非点源污染物的负荷等 .从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角度 ,探讨城市化和城市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非点源污染 格局与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系统认知土地资源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41
4
作者 傅伯杰 刘焱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172-2179,共8页
土地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1,2].土地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3-5].过去对... 土地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1,2].土地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3-5].过去对土地资源的认知过于强调人类对土地的直接利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三大类划分方式过于聚焦土地的农业用途与建设用途,容易导致对土地资源生态内涵的忽视[6,7].业界虽然能够认知土地具有系统性,但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往往缺乏系统观,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6-8].对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土地资源的系统认知理论,探索土地资源的系统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物质系统 人类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 系统管理方法 表层地质 相互作用 人类利用
原文传递
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35
5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1 位作者 高静 冶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转移矩阵 模式与过程 驱动机制 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
原文传递
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26
6
作者 吴文斌 余强毅 +4 位作者 陆苗 项铭涛 谢安坤 杨鹏 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81-1694,共14页
在当前耕地外延式扩展难以满足、粮食单产提升难度加大的新形势下,提升耕地复种指数、走耕地内涵式集约利用模式,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农业土地系统科学视角出发,系统总结了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总体... 在当前耕地外延式扩展难以满足、粮食单产提升难度加大的新形势下,提升耕地复种指数、走耕地内涵式集约利用模式,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农业土地系统科学视角出发,系统总结了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和核心研究内容,全面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第一,格局与过程探测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基础。不仅要关注耕地潜在或实际复种指数的数量、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其时空变化过程,更要关注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空间,科学描述可挖掘的复种潜力。第二,功能与效应分析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聚焦耕地复种指数提升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作用,复种指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微观试验性研究为主;迫切需要建立综合效应分析框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尺度揭示耕地复种指数对区域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第三,优化调控是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关键任务。科学提出可持续挖掘和提升耕地复种潜力的策略,重点强化可持续性评估、障碍性因子分析和系统性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追求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权衡协调,以建立人地和谐、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耕地复种本质上反映了复杂的"人-地"耦合关系,多数据、多尺度、多模型和多方法的综合研究将是未来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会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交叉和集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复种指数 格局与过程 功能与效应 优化调控 权衡 可持续
下载PDF
LUCC框架下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7
作者 彭建 蔡运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3,共6页
研究目的:综述喀斯特地区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论: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是LUCC研究的薄弱区域。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和过程变... 研究目的:综述喀斯特地区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论: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是LUCC研究的薄弱区域。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和过程变化的研究刚起步,需要深入研究以解释其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⑶在驱动力方面,对城市化、政策、制度以及全球化等因素及它们间如何共同作用于LUCC涉及较少。⑷如何建立具有良好空间表达能力并能反演LUCC历史过程和预测未来变化的模型,有待深入研究。⑸LUCC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福利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对此如何响应的研究将是喀斯特地区LUCC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喀斯特地区 格局和过程 驱动机制 效应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常青 苏王新 王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91-4002,共12页
作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三大基础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风景园林师从经验规划/设计转向循证规划/设计的利器.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挖掘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必要性;基于文献分析法,从规划设计研究主体、科学基础以... 作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三大基础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风景园林师从经验规划/设计转向循证规划/设计的利器.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挖掘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必要性;基于文献分析法,从规划设计研究主体、科学基础以及景观性能与人类福祉三方面总结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进展,并提出面向规划设计实践需求的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优先议题,包括服务多学科与多部门的景观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面向管理决策的景观性能评估与参数量化研究、应对人居环境与规划设计不确定性的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以及提升人类福祉的景观格局-过程-服务耦合研究.开展景观生态学与风景园林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有利于深化并推动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成果向应用实践的转化,对于构建风景园林领域实践性科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分类 景观性能 格局与过程 景观服务 风景园林
原文传递
基于格局-过程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自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景培清 张东海 +1 位作者 艾泽民 郭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26-7036,共11页
传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侧重于评价景观镶嵌体相对于最优格局的偏离程度,忽视生态系统过程和景观类型内部分异,使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格局-过程”的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构建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 传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侧重于评价景观镶嵌体相对于最优格局的偏离程度,忽视生态系统过程和景观类型内部分异,使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格局-过程”的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构建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2000年、2010年、2017年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从空间分异来看,相较于传统的景观格局风险指数法仅在沙漠景观呈现高风险单一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和沙漠景观、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景观、西北荒漠草地景观和东南部农田景观、东南部高山林地景观,具有明显空间分异。从时间变化来看,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平均值由0.410降低到0.385,但2010—2017年下降不明显,生态工程持续实施对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作用变弱。其中,自然景观(林地和草地)受生态工程促进生态风险持续降低,而人工景观(城市和农田)尤其是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区域生态风险升高明显,建议加强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同时限制北部环境恶劣小城镇的发展。此外,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恢复力不足和降水侵蚀力增强也会促使风险升高,建议在生态保护时给予重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景观生态风险 格局-过程 有序加权平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中国基塘系统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程轩 徐颂军 《湿地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塘系统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富有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传统农业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受到诸多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其环境趋于劣化,农业生产功能日益萎缩。如何通过空间配置与优化,发挥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将是基塘系统未来研究... 基塘系统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富有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传统农业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受到诸多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其环境趋于劣化,农业生产功能日益萎缩。如何通过空间配置与优化,发挥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将是基塘系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综述了近30a来国内外基于农业生态、土地利用景观视角对中国基塘系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问题,尝试提出基于湿地景观生态学视角开展基塘系统研究的新思路。围绕这一思路进一步就基塘的信息识别与获取技术、基塘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多尺度下基塘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基塘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以及基塘景观格局的优化与调控等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中国基塘系统研究内容的深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塘系统 湿地景观 格局与过程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New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被引量:10
11
作者 FU Bojie TIAN Tao +1 位作者 LIU Yanxu ZHAO Wenw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63-371,共9页
Physical geography is the cornerstone of geography. In this articl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disciplin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oupling of systems set as the research ob... Physical geography is the cornerstone of geography. In this articl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disciplin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oupling of systems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 the upgrade of physical geography can be deconstructed into three steps: deepen physical ge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improve the focu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rom ecosystem processes to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pattern, process, service,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cascade.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physical geographic processes is essential to conduct integrated analysis on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at different scal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 models that couple supply-dema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bridge the rol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Moreover, human-land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core areas and frontiers of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ven geography in general. China faces the great strategic demand of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new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should give full access to the advantages of intersecting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focus on the human-land system patterns,processes, and services in key research areas, and provide disciplinary support for regional, national, an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stainability human-land system China’s national DEMANDS
下载PDF
缓解城市热环境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构建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程蓉 陈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68-3078,共11页
以天津市六区和新四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景观类型,从中提取稳定性较好、面积较大、连通性较高、热贡献度显著的核心区斑块为中心“源”“汇”;其次使用6个空间数据指标构建热环境格局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 以天津市六区和新四区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获得7种景观类型,从中提取稳定性较好、面积较大、连通性较高、热贡献度显著的核心区斑块为中心“源”“汇”;其次使用6个空间数据指标构建热环境格局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3、2013—2018年热环境格局的变化情况提出4类修正系数对基本阻力面进行修正;最后利用“源-源”、“汇-汇”、“源-汇”廊道构建能体现“补偿-输送-作用”过程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表明:(1)提取的Ⅰ、Ⅱ类中心“源”共27个,总面积为22773 hm^(2);中心“汇”共23个,总面积为50732 hm^(2)。中心“源”的整体抗干扰能力较小,容易受到种植类型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总长度约为1445 km,新四区的廊道占总廊道的70%。廊道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津南区分布稀疏,北辰区和市六区分布密集。(3)能量从中心“源”逐渐向中心“汇”流动的过程,可揭示网络之间的层级关系和各级廊道对热环境气候的调控作用。以生态格局与过程的角度构建缓解城市热环境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体系,对合理规划廊道建设、高效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格局与过程 多层级 “源-汇”景观 网络廊道 空间主成分分析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下载PDF
学科融合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水平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地理科学是专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有规律的时空格局的科学。为了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地理学家要在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综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 地理科学是专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有规律的时空格局的科学。为了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地理学家要在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综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人地系统机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加强学科融合、开拓创新,为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水平,为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陆地表层系统 格局与过程 全球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球信息科学
原文传递
稳态转换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过程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晓航 赵文武 尹彩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054-6065,共12页
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系统在平衡与非平衡之间复杂的转化模式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备受阻力,如何科学地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内在调控机制是实现从自然资源利用到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关... 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系统在平衡与非平衡之间复杂的转化模式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备受阻力,如何科学地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内在调控机制是实现从自然资源利用到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关键。从论述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驱动机制入手,阐明扰动发生后稳态转换的路径、生态系统功能对扰动的响应模式;基于稳态转换视角深入诠释生态系统服务内涵及变化过程,以“结构-过程-功能-服务-人类福祉-可持续性”为核心架构来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框架,并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恢复力等内在属性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响应情况;解析当土地利用变化超过生态系统阈值时,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互馈作用。基于稳态转换视角评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过程与作用机制,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转换 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互馈机制 敏感性和恢复力
下载PDF
地形梯度视角下郑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格局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穆博 张若兰 +4 位作者 穆涛 董娜林 盛思雨 赵汝婷 田国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基于4期Landsat影像和12.5 m ALOS高程数据,采用地形域分级和扩张过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995—2020年郑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格局在不同地形域梯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郑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了2.5倍。郑州扩张的城... 基于4期Landsat影像和12.5 m ALOS高程数据,采用地形域分级和扩张过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995—2020年郑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格局在不同地形域梯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郑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了2.5倍。郑州扩张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坡度平缓的平原平坡型和丘陵平坡型地形域内,具有显著的梯度变化特征,坡度的约束作用较明显。(2)平原平坡型地域内的城镇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较低,分布更加集聚,空间形态更复杂,而受自然地形的阻隔与限制,丘陵和山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分布较分散,空间形态较简单。(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打造山城相依的城乡空间格局和重视城市竖向规划可能是郑州大都市区突破地形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扩张 格局过程 地形梯度 时空动态 郑州市
下载PDF
成都市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睿 史丰鸣 +5 位作者 石松林 别小娟 曾英 甘慧 周蕴涵 宰巍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3-2044,共12页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SO_(2)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非生长季,O_(3)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低于非生长季;NO_(2)、PM_(10)、PM_(2.5)分布热点主要位于城市中心,而CO、O_(3)、SO_(2)分布热点向郊区偏移。②成都市的主要景观斑块类型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呈外环聚集,城市中心分散的分布格局,耕地主要分布在绕城高速外围,建设用地斑块聚集化明显,连接程度高,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密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③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其最佳尺度受到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影响。城市中各类型斑块对大气污染物影响复杂,具有选择性、方向性、差异性,景观指数中斑块面积比例(PLAND)、优势斑块(LPI)、分布密度(PD)、连接聚集程度(AI)和斑块形状(LSI)在生长季对PM_(10)和CO影响显著,但对NO_(2)、O_(3)无明显影响;在非生长季对CO和O_(3)影响显著,但对PM_(2.5)和PM_(10)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景观格局 尺度效应 耦合关系 格局−过程
下载PDF
经编全成形打底裙的结构设计与工艺
17
作者 郭燕雨秋 董智佳 +1 位作者 储云明 储开元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6,共4页
针织打底连衣裙是女性日常穿着裙装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打底裙采用衣片制版、面料裁剪缝制等传统服装加工工序,对经编成形打底裙产品的设计开发较少。文章在分析打底裙分类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经编全成形斜肩打底裙款式的设计与开发... 针织打底连衣裙是女性日常穿着裙装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打底裙采用衣片制版、面料裁剪缝制等传统服装加工工序,对经编成形打底裙产品的设计开发较少。文章在分析打底裙分类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经编全成形斜肩打底裙款式的设计与开发,具体从经编全成形打底裙的规格尺寸、款式设计、工艺参数设置以及后整理工序等方面,阐述经编全成形斜肩打底连衣裙的结构设计与工艺实现方法,为经编全成形打底裙的系列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编全成形 针织 打底裙 款式结构 组织工艺
下载PDF
对绿洲生态学范式的哲学思考
18
作者 张杰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50-54,共5页
拟结合绿洲生态学研究在哲学理论方面的最新进展 ,对干旱区绿洲生态学范式进行分析 ,并对涉及到的绿洲生态系统平衡与非平衡、同质性与异质性、等级缀块等生态学范式等问题加以探讨 .
关键词 范式 系统稳定性 绿洲生态学 哲学思考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24
19
作者 彭建 党威雄 +2 位作者 刘焱序 宗敏丽 胡晓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4-677,共14页
面向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生物圈环境变化的不断增强,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明晰制约区域生态持续性的主要生态要素与过程,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景观生态学高度关注空间异质... 面向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生物圈环境变化的不断增强,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明晰制约区域生态持续性的主要生态要素与过程,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景观生态学高度关注空间异质性及景观格局—过程互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则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明确界定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内涵,系统梳理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异同;从评价对象的类型选择、评价单元的景观意义表征、评价方法的范式统一、评价模型的指数化途径和评价指标权重设定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外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近今进展;同时,研究还展望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基于景观过程的生态内涵明晰、尺度推绎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耦合非线性生态模型的风险阈值判定、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整合、源汇景观过程识别与模型综合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一过程 空间异质性 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Review of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controlling sand-binding vegetation systems in sandy desert regions of China 被引量:46
20
作者 LI XinRong ZHANG ZhiShan +1 位作者 HUANG Lei WANG Xin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3期1483-1496,共14页
Soil water is the key abiotic limiting factor in desert areas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determine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desert region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can be altered by veg... Soil water is the key abiotic limiting factor in desert areas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determine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desert region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can be altered by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major advances in ecohydr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plant-water relations in revegetated desert communities. The major advances in ecohydrological research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 desert areas were analyzed using a case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long-term ecosystem effects of sand-binding vegeta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Ke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cohydrology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issues affecting sand binding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沙漠地区 植被系统 固沙 机制 反馈 中国 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