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2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2
1
作者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57-2269,共13页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演变 巩义
原文传递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34
2
作者 宫兆宁 张翼然 +1 位作者 宫辉力 赵文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8,共12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北京湿地总面积在总体上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小幅回升的趋势,1994年的湿地总面积仅为2004年的47.37%。北京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主导着湿地总面积的变化趋势。水库湖泊湿地类型面积占到33.50%~53.73%,其平均面积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坑塘稻田类型的平均面积最小,其面积比例为16.46%~45.09%。河流湿地由于受到自然驱动因子作用较大,其分维度指数高于人工湿地类型;1992-2004年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到1.34,表明此阶段各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分布趋于均匀,而聚集度指数从65.59下降到58.41,表明景观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加重。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空间质心变化表明:密云水库面积最大,导致水库湖泊类型质心位于密云县内;1984-1998年充足的降水使河流湿地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0.43km,1999-2006年,连续干旱和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河流湿地质心向西南部偏移了10.75km;由于受"退稻还旱"政策影响,使得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小,坑塘稻田湿地质心2006年以后向南偏移;市区北部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使2008年公园湿地质心向海淀区北部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湿地资源 景观格局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9
3
作者 吴康 孙东琪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9-67,共9页
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引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局部收缩也开始在我国部分城市区域显现。城市收缩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者亟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 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引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局部收缩也开始在我国部分城市区域显现。城市收缩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者亟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文章从收缩的概念内涵、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类型、收缩的量化测度、城市收缩的动因机制和作用过程、城市收缩的模拟与响应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收缩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没有统一的分析模式,中国城市收缩的研究亟需建立本土化的分析框架;既有的相关研究偏重于对收缩表现特征的描述归纳,演化规律的机制揭示研究较为薄弱。未来需要结合多源数据和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城市和区域收缩的全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 收缩城市 空间格局 动因机制 演化规律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被引量:100
4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梁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37-2454,共18页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1)处于发展上游(前8位最发达的省区)和下游(后8位欠发达省区)省区人均GDP的差距从1978年的407元增加到2018年的53817元;(2)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外向型经济、非公有经济的拉动下,呈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中国东南地区成为经济加速集聚的区域;(3)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四大核心区域为顶点、相邻区域的连线为边界合围成的菱形结构,其GDP占全国比重稳定在75%左右。2020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应进入演变的拐点,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则是从非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向高质量区域发展的转变。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相向基本同步的增长过程,并呈现出因地域功能不同而分异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未来30年,按照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要求,应把重点城市化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重要安全保障区等三类区域以及区域间互动关系等为调控和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重点,而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制度为统领的空间治理体系,将成为调控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格局演变 空间均衡 空间治理 调控 拐点 中国
原文传递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被引量:74
5
作者 魏国齐 陈更生 +6 位作者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斜坡和盆地相共六类沉积相。其盆地相较深海盆地相浅 ,主要发育深色泥灰岩和灰质泥岩 ;斜坡沉积特征明显 ,见浊流、碎屑流沉积 ,但陆棚相不发育 ,可能是海槽深度小、面积小引起的 ;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变浅 ,海槽内部的沉积由盆地相向斜坡、台地边缘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演化特征明显 ;到飞四段顶部 ,整个川北地区均一化为局限台地相或蒸发台地相沉积。由于海槽存在时间短 ,沉积相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演化过程十分清晰。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向广海方向退却 ,台缘鲕滩也向海槽边界 ,即向广海方向发生了迁移 ,而且其发育层位逐渐变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地质演化 槽台 发育层位
下载PDF
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付帼 卢小丽 武春友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99,共11页
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空间观测单元,通过建立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绿色... 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空间观测单元,通过建立绿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绿色创新度,对2006到2013年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的空间格局进行演化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绿色创新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省域间差异和空间集中度都呈现波动性增长的趋势,但绿色创新在少数省份高度集中的空间格局尚未形成;省域间的绿色创新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处于盲点区域的省份数量比例较大;尽管西部地区仍处于不断被"冷"化的过程中,但存在明显易被影响特质,未来绿色创新可能出现东部优势突出,西部跳跃性转变,中部惰性凹陷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空间格局 演化
下载PDF
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74
7
作者 程钰 任建兰 +1 位作者 陈延斌 徐成龙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是评估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测度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以及Tobit模型,探讨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演变特征,并探究环境规制效率影响因素及... 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是评估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测度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以及Tobit模型,探讨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演变特征,并探究环境规制效率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 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环境规制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呈现"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态势;2环境规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递增,且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明显;3经济发展、城镇化、技术投入、市场化、全球化等与环境规制效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占GDP比例)与环境规制效率呈显著性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效率 空间格局 动态演变 驱动机制 SE-DEA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69
8
作者 王丽 邓羽 +1 位作者 刘盛和 王江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2007年3个年份的研究为例,研究城市影响范围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提炼出城市影响范围演变的3大阶段及其对应的5种类型,并对各阶段城市的较快发展提出建议。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城市影响范围甚至区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模型 城市影响范围 空间形态 演变特征 中国中部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69
9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7-394,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及Tobit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及Tobit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且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2)全局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相互空间邻接;局部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L-L类型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区,空间分布形态较平稳,而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从"一字形"转向"Z字形"分布;(3)城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土地市场化是研究期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3
10
作者 蒋天颖 史亚男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0-138,共9页
基于宁波市2004、2009、2014年物流企业数据,以街道为研究的空间单元,探讨了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进一步应用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宁波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其对物流企业、运输型物流企业... 基于宁波市2004、2009、2014年物流企业数据,以街道为研究的空间单元,探讨了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进一步应用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宁波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其对物流企业、运输型物流企业、非运输型物流企业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宁波市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距离市中心30km的范围内;集聚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仑区的戚家山街道、新碶街道、霞浦街道、大碶街道、小港街道;非运输型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北仑区为集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运输型物流企业的集聚中心正逐渐显现。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区位通达度、集聚要素、政府政策是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区位通达度对非运输型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作用要高于运输型物流企业,而政府政策对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影响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企业 空间格局 演化特征 影响因素 宁波
原文传递
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被引量:61
11
作者 汪德根 钱佳 牛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84-1800,共17页
交通是旅游系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是中国"交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高铁网络化对中国城市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极大地改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 交通是旅游系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是中国"交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高铁网络化对中国城市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极大地改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高铁对全国338个城市可达性影响,进而分析高铁网络化全国城市旅游吸引力空间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可达性整体得到优化,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明显交通指向性,形成"高铁廊道"效应;2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呈现出"多中心"环状发散和"枝状"扩散的双重特征,尤其是沿高铁线"枝状"扩散更为明显;城市旅游场强变化率在高铁线形成高值走廊,并呈现以高铁轴线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3高铁对高旅游场强区和较高旅游场强区影响最为显著,分布城市数量大幅增加,面积拓展超过100%;且高铁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场强值,旅游吸引力辐射范围沿高铁线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化 旅游场强 空间格局 演化 中国
原文传递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54
12
作者 邹玉涛 段金宝 +2 位作者 赵艳军 张新 李让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46-2052,共7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燕山期)、褶皱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川东高陡断褶带现今构造格局受早期基底断裂控制、晚期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定型"隔挡式"高陡断褶带排状展布;受纵向2套主要膏盐滑脱层及1套次要泥页岩滑脱层影响,川东断褶带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构造形变层,在多期挤压应力过程中,各构造层纵向上形成、演化具有差异性,构造形态截然不同。四川盆地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对川东盐类矿床和油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断褶带 川东地区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被引量:52
13
作者 王朝辉 陆林 +1 位作者 方婷 夏巧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23-1437,共15页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世博建设初期,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世博建设初期,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布"的初始格局;到世博举办时形成"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梯度分布"的总体格局。②世博建设期,住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从内环线向外环线扩散,主要集聚中心由两个演化成多个,空间上呈现3个显著的演化方向,即城市西北方向、浦东方向和沿黄浦江两岸由中心地区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方向。③世博建设期,上海旅游住宿产业发展速度先低后高,星级饭店呈现高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经济饭店呈现低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④世博会对上海住宿产业布局影响显著,形成了以世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中心与密集分布区,相对而言,世博会对经济型饭店产业影响强度高于星级饭店。⑤总体上,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演化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相一致,政治、经济、重大事件以及发展环境、企业个体等各种要素,通过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住宿产业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时空格局演化。⑥上海世博会通过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巨大的经济效应以及后世博开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向与速度。本研究为重大事件影响背景下的住宿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及大都市旅游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住宿业 空间格局 演化机制 世博建设期 上海市
原文传递
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趋势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建国 濮励杰 +3 位作者 徐彩瑶 陈新建 张云峰 蔡芳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8,共12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研究1977-2014年(1977、1984、2000、2007与2014年)江苏中部滩涂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射阳河口以南岸线段总体以淤长为主,但是也存在侵蚀...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研究1977-2014年(1977、1984、2000、2007与2014年)江苏中部滩涂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射阳河口以南岸线段总体以淤长为主,但是也存在侵蚀的岸线段,总体淤长/侵蚀速度在±20 m/yr左右,最高值出现在东台和如东洋口港附近。研究区湿地围垦的速度远高于岸线淤长的速度,基本维持在50 m/yr以上。1977-2014年江苏滨海湿地的生态关键区面积出现了快速的退化趋势,特别是盐生植被空间的快速萎缩,主要出现在射阳南部和大丰市。调查发现研究区传统的湿地围垦开发演变模式是光滩→盐生植被→养殖水面→耕地→建设用地。但是现在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围垦演变路径和周期,有助于围垦经济效益的提高。江苏滨海湿地围垦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江苏滨海湿地开发的热点空间在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几个重要的港口及其腹地建制镇附近,但总体规模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围垦模式 淤长/侵蚀 演变路径 江苏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 被引量:50
15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2 位作者 郭晓东 李钢 陈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7-1026,共10页
研究村庄格局演变,对于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以江苏邳州市的吴楼村为典型实例,采用当面问询式访谈和GPS量测的方法分析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1)该村经历了新中... 研究村庄格局演变,对于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以江苏邳州市的吴楼村为典型实例,采用当面问询式访谈和GPS量测的方法分析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1)该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绝对缓慢发展、改革开放前相对缓慢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快速扩张、90年代稳定前进、新世纪逐步衰退的系列演化格局,并伴随道路和池塘的相应变化。2)经济原因、社会结构演变、城镇化、村民传统观念变革及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影响是村庄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村内人口数量变化是根本。3)改革开放以前村庄规模变化较小,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是村庄规模扩大最明显的时期,2000年左右村庄内部空弃房屋开始增多。4)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大量增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核心家庭地位提升以及保护耕地意识淡薄等是村庄规模大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5)近期村庄空废房屋大量出现主要缘于城镇化和市场经济影响、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放松、种粮比较效益低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格局 规模 演变 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8
16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8,66,共9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且研究成果丰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时间演变研究、趋势预测研究和形成原因研究。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6...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且研究成果丰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时间演变研究、趋势预测研究和形成原因研究。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6个方面的展望: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加强对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加强对城市及小尺度地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预测和预警研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动力机制研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时间演变 趋势预测 形成原因 省际边缘区
下载PDF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 被引量:48
17
作者 杨剑 蒲英霞 +1 位作者 秦贤宏 何一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5-99,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法,对浙江省69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1985-2007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法,对浙江省69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1985-2007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浙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具有"点—带—区"结构特征,即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高值点,通过杭甬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将各高值点连接成带,其他地区则形成人口密度低值区;②浙江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呈现高高集聚,在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呈现低低集聚;③浙江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并且人口不均衡系数不断增大;④浙江省人口偏移增长在三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总偏移量为正,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基本稳定、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为负,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格局 演变 浙江省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49
18
作者 孙晓欣 马晓冬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3-130,共8页
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0—2014年江苏省57个县(市)地域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相对发展率指数探究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演化规律,结合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因... 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0—2014年江苏省57个县(市)地域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相对发展率指数探究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演化规律,结合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差异逐渐增大;2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其水平高(低)的县(市)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冷点区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热点区则向苏南地区靠拢,且两者范围均在缩小,苏中地区在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之间转变;3财政支农、农业金融贷款、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投入、道路基础设施等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邻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也影响着本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空间自相关 格局演化 驱动因素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被引量:39
19
作者 曹烈 安凤山 王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古构造 成藏模式 须家河组 古构造-成岩圈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20
作者 张改素 王发曾 +2 位作者 康珈瑜 杨慧 丁志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51,共10页
以城乡收入比为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14年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不断下降,表明长... 以城乡收入比为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14年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不断下降,表明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日趋减小的趋势。2从空间分类格局看,极高、高、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并形成大范围高值集中区,近期三者的数量大幅减少但依然占据主导;极低、低、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在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以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较高、高城乡收入差距区在中部、东部基本上变化为中等、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近期这两个类型区几乎消失。3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显著HH区主要在川西、滇西以及滇南形成连绵分布区,近期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显著LL区在中部、东部的分布范围在不同年份虽有变化但近期集聚效应明显增加,近期显著LL区明显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主,另一个是在长三角地区。4影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为:优越的区位条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性支撑作用,工业化、城镇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起一定的"阻碍"作用,战略政策的支持起宏观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县域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