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 被引量:48
1
作者 贺雪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0-155,共6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为解决大国家与弱国家条件下的乡村社会秩序问题,国家借重两种力量,一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私的力量,一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带有半公性质的力量。较小的家庭规模,无法解决传统农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秩序。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为解决大国家与弱国家条件下的乡村社会秩序问题,国家借重两种力量,一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私的力量,一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带有半公性质的力量。较小的家庭规模,无法解决传统农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秩序。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是以相对自主的地方性规范及相对自主的地方自治组织的强有力存在为前提的。这构成了我们继续讨论传统中国农民行动逻辑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宗族 乡村秩序 乡村治理 农民行动逻辑
下载PDF
宗族在村治权力分配与运行中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肖唐镖 《投资与建设》 2002年第3期1-6,共6页
在 1 999年直选前 ,村干部的选任虽然通过乡政“任命”或“指选”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完成 ,但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脚”在起作用 :宗族通过实力原则、裙带传承、亲缘网络等方式影响村治权力的分配。由于宗族背景的不同 ,村干部所享有... 在 1 999年直选前 ,村干部的选任虽然通过乡政“任命”或“指选”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完成 ,但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脚”在起作用 :宗族通过实力原则、裙带传承、亲缘网络等方式影响村治权力的分配。由于宗族背景的不同 ,村干部所享有的权力分量及其工作方式与方法也受到影响。因此 ,宗族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基础性权力资源 ,它正在以新的机制和方式影响着村治权力的分配与运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干部 “看得见的手” 权力分配 权力 方式 影响分析 机制 实力 基础性 互动
下载PDF
农村宗族与村民选举的关系分析——对赣、晋两省56个村选举的跟踪观察和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肖唐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4,共5页
作为对村选举状况的跟踪调查,本文分析表明,与首次村民直选相比,第二次村民直选的质量并没有提升,相反在江西两县还有下降。其中,既有选举程序与规则安排的影响,也有自治绩效和宏观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村民选举的质量并不一定会... 作为对村选举状况的跟踪调查,本文分析表明,与首次村民直选相比,第二次村民直选的质量并没有提升,相反在江西两县还有下降。其中,既有选举程序与规则安排的影响,也有自治绩效和宏观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村民选举的质量并不一定会随着届期而直线上升,基层民主建设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此外,选举对宗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族际关系的变化。宗族在选举中的影响依然常见,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选民投票的宗族取向。不过,与影响选举的其他组织因素相比,宗族因素依然微不足道,并未成为足以左右选举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的性质既有正面性也有负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宗族 村民选举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下宗族社会功能的反思 被引量:26
4
作者 吴祖鲲 王慧姝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核心,其通过自卫生产、祭祖拜先、光宗耀祖、族规族训、赡济贫弱对传统基层社会民众的生存、凝聚、教化、自治、互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亲缘情感和乡土情结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宗族认同演绎出"家国同构...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核心,其通过自卫生产、祭祖拜先、光宗耀祖、族规族训、赡济贫弱对传统基层社会民众的生存、凝聚、教化、自治、互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亲缘情感和乡土情结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宗族认同演绎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并以爱家的伦理诉求和爱国的政治信念为基点升华为浓烈的家国情怀。在当代宗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客观认识宗族的社会文化功能,在现代文明秩序中纠正其偏离、凝练其经验和价值,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千秋家国梦的重要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本土文化 社会功能 家国情怀
原文传递
论村治模式 被引量:22
5
作者 贺雪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8,共6页
以农民行动单位作为关键变量来构造不同的村治模式,不仅有以江西、福建宗族农村为代表的大规模行动群体的村治模式,还有以湖北荆门农村为代表的以农户为主要行动单位的家户型的原子化状况的村治模式。从我们已有的调查经验来看,在安徽阜... 以农民行动单位作为关键变量来构造不同的村治模式,不仅有以江西、福建宗族农村为代表的大规模行动群体的村治模式,还有以湖北荆门农村为代表的以农户为主要行动单位的家户型的原子化状况的村治模式。从我们已有的调查经验来看,在安徽阜阳,以兄弟、堂兄弟强有力关系为基础的小亲族群体,构成了阜阳农村村治的显著特征,可以称作阜阳村治模式。与阜阳农村以小亲族为主要行动单位有所差异的,是陕西关中农村以户族为主要行动单位的村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作关中村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治理模式 行动群体 户族 宗族
下载PDF
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以《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8,共11页
明清时期徽州府属各县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发展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商业势力及经济实力的相对滞后,绩溪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徽州府较次的位置。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实力的相对增强以及休宁县成功事例的示范效应,绩溪县地方官... 明清时期徽州府属各县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发展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商业势力及经济实力的相对滞后,绩溪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徽州府较次的位置。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实力的相对增强以及休宁县成功事例的示范效应,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文会以及宗族成员开始日益重视并致力于振兴科考的努力,各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围绕着筹集乡试盘费资金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等主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典商等围绕科举这一主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是清代道光年间徽州地域社会内振兴科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绩溪 地方官府 社会精英 宗族 典商 科举考试
下载PDF
论宗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夏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父系氏族形成后,宗法制的确立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和在封建社会各时期的演变,对我国历史、社会发展,民族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父系氏族 宗法制 族权 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 民族精神 社会发展
下载PDF
朱熹《家礼》与明清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3,共8页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 宗族 以礼治族 《家礼》 社会控制
下载PDF
论党项宗族 被引量:11
9
作者 杜建录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5-72,共8页
宗族存在于整个党项社会与西夏政权的全过程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派生出许多支系 ,一个强宗大族往往包括若干个乃至数十个中小家族。大大小小的宗族首先是一个军事实体 ,越是强宗大族 ,拥有和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就越强越大。同时 ,宗族... 宗族存在于整个党项社会与西夏政权的全过程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派生出许多支系 ,一个强宗大族往往包括若干个乃至数十个中小家族。大大小小的宗族首先是一个军事实体 ,越是强宗大族 ,拥有和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就越强越大。同时 ,宗族还是一个经济实体 ,在这个经济实体内 ,既有农奴劳动 ,又有奴隶劳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项 宗族 部落兵制 西夏政权
原文传递
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牛杰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宋代民风好讼问题,可以从社会经济变化和司法机制两个角度来理解。前者原因包括民众私有观念深化,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增多,人口增加等几方面。后者是宋代司法机制在乡村层次的相对薄弱———由于乡村中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对民间各种... 对宋代民风好讼问题,可以从社会经济变化和司法机制两个角度来理解。前者原因包括民众私有观念深化,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增多,人口增加等几方面。后者是宋代司法机制在乡村层次的相对薄弱———由于乡村中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对民间各种矛盾进行有效协调,因而造成诉案大量涌入州县衙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风好讼 司法机制 宗族组织 乡官里吏 乡役
下载PDF
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士绅的分化与地方社会 被引量:8
11
作者 方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5,共9页
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士绅阶层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在地域政治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严重分化。本文考察了战争期间安徽士绅的诸种面相,分析了影响士绅行为抉择的因素及其对地域政局走向、地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太平天国战争 安徽 士绅 地方社会 宗族 团练 淮军
下载PDF
明代墓祠祭祖述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常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37-42,共6页
明代墓祠祭祖流行于南方地区 ,嘉靖、万历年间是明代修建墓祠较多的时期 ,与同时期宗祠的普遍化以及宗族组织化是同步的 ;明代墓祠是宗族形态的重要形式 ,具有组织族人的作用 。
关键词 明代 宗族 墓祠祭祖 士大夫
下载PDF
明清时代之宗族与宗教 被引量:4
13
作者 臼井佐知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7-103,共7页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宗族关系 伦理观念 宗教 意识行为 寺院
下载PDF
宗族、信仰与老年人状况——湘南宗族性村落老年人调查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6-33,共8页
湘南宗族性村落因为传统的宗族观念和宗族认同还比较强烈,老年人作为传统的纽带和象征仍然受到普遍的尊重,社会地位、威望较高,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相对充裕。但同时,宗族内部的生死观念、信仰、理念及与此相关的村落伦理却又排斥部分老... 湘南宗族性村落因为传统的宗族观念和宗族认同还比较强烈,老年人作为传统的纽带和象征仍然受到普遍的尊重,社会地位、威望较高,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相对充裕。但同时,宗族内部的生死观念、信仰、理念及与此相关的村落伦理却又排斥部分老年人,致使他们处于村落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卑微、孤楚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宗族性村落 老年人 信仰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族田问题及中共政策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傅建成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60-64,共5页
:族田是宗族内部结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维持宗族的经济手段和财源。 2 0世纪上半期 ,族田在中国农村区域一定程度的继续存在 ,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了无地农民在数量上的增多 ,而且还直接促使无地农民与... :族田是宗族内部结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维持宗族的经济手段和财源。 2 0世纪上半期 ,族田在中国农村区域一定程度的继续存在 ,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了无地农民在数量上的增多 ,而且还直接促使无地农民与宗族发生更为深刻的经济关系。而宗族则通过拥有一定数量的族田产生出一批以掌握祠产为特征的地主。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 ,对待族田的基本政策是进行没收与重新分配 ,以此来消灭被视为是与革命势力和目标格格不入的封建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正是这种带有决定意义的政策的实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族田 中国 农村 地主 土地政策
下载PDF
农村宗族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湖北省黄陂县平峰村宗族关系现状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文盛 陈志宇 +1 位作者 文道贵 席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 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并加以合理地疏导,进而平稳地实现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更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平峰村 宗族组织 宗族观念
下载PDF
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陶明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6-70,96,共6页
以族谱为主要资料考察徽州的内神(有血缘关系的祖神)和外神(无血缘关系的神灵),分析宗族的不同信仰态度,揭示宗族以外神服务内神的宗旨及其礼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徽州 宗族 内神 外神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以深圳龙西客家社区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阡 孙箫韵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在充分考察深圳市龙城街道龙西客家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宗族状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族的习俗调整、宗族的聚居格局、宗族的经济基础和宗族的权威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宗族在城市化进程中... 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在充分考察深圳市龙城街道龙西客家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宗族状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族的习俗调整、宗族的聚居格局、宗族的经济基础和宗族的权威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宗族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据此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理念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城市化 变迁
下载PDF
昭穆制度异议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筱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6,共10页
周代"昭穆"是表示字辈的概念。父子之有昭穆,犹兄弟之有伯仲,伯仲用以区别同辈之长幼,昭穆意在辨别异辈之尊卑。昭穆依附于宗法而存在,在宗庙祭祀制、宗族伦理和继承制中产生作用,是宗法诸制度中的一项位序标准,其意义在于明... 周代"昭穆"是表示字辈的概念。父子之有昭穆,犹兄弟之有伯仲,伯仲用以区别同辈之长幼,昭穆意在辨别异辈之尊卑。昭穆依附于宗法而存在,在宗庙祭祀制、宗族伦理和继承制中产生作用,是宗法诸制度中的一项位序标准,其意义在于明确由辈分所决定的族人的地位尊卑,使宗族人伦关系明晰化、有序化。昭穆不是宗庙制度,也不是墓葬制度,是辈分概念却不是行辈标志"制度"。"昭穆"概念的产生与原始氏族社会及其婚姻形态毫无关系,也与所谓"母系分宗"无涉。昭穆是循环字辈,适应宗法强调区别尊卑长幼的需要而产生,虽与宗法有关,但与传子制或祖孙父子关系的亲疏毫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穆 宗法 宗庙 墓葬制度
原文传递
清代徽州宗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及其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江小角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107,124,共6页
清代徽州,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商业兴旺,经济昌盛,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达繁荣的一个典型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徽州地区有上千年的文化教育传统,从宗族内部到社会各界,都把发展教育和人才培... 清代徽州,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商业兴旺,经济昌盛,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达繁荣的一个典型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徽州地区有上千年的文化教育传统,从宗族内部到社会各界,都把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去认识,善于从制度、管理和投入上重视人才培养。徽州宗族注重人才培养,源于振兴宗族、立身社会、光宗耀祖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收到了益于自身、功在宗族、惠及社会、利被后世的作用。清代徽州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学界研究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宗族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