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趋势、抗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国英 张新全 +3 位作者 宋玉萍 岳永亮 任毓忠 金恭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5-190,共6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北疆棉区黄萎病的扩展、病菌的致病类型和致病性分化动态及品种抗病性检测情况。【方法】以石河子地区为代表,采用一般普查的方法,对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普查;以不同时期在北疆棉区重病田采集病样,常规... 【目的】了解近年来北疆棉区黄萎病的扩展、病菌的致病类型和致病性分化动态及品种抗病性检测情况。【方法】以石河子地区为代表,采用一般普查的方法,对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普查;以不同时期在北疆棉区重病田采集病样,常规分离、培养、致病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明确不同时期北疆棉区病原种群致病类型和致病性强弱的变化动态;以常规病圃鉴定的方法,了解当前选育品种或材料对黄萎病的抗感情况。【结果】北疆棉花黄萎病的扩展速度很快,病菌的致病性明显增强,目前所培育的品种或材料多不抗病,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结论】北疆棉区黄萎病的迅速扩展、落叶型黄萎病的较多出现,病菌致病性的明显增强和早熟、优质、抗耐病品种不足是北疆棉区黄萎病迅速扩张并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 扩展动态 致病类型 致病性变异 品种抗病情况 北疆棉区
下载PDF
紫外线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及突变体的RAPD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丽丽 王欣丽 +1 位作者 康振生 赵杰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0-406,共7页
以夏孢子相对致死率90%左右作为紫外线处理最适时间,发现8min为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单孢菌系(CY29-3)最适处理时间,其夏孢子相对致死率达88.97%。CY29-3的夏孢子经紫外线处理、扩繁、筛选品种筛选及4代的稳定选择后,获得了两个毒性变异... 以夏孢子相对致死率90%左右作为紫外线处理最适时间,发现8min为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单孢菌系(CY29-3)最适处理时间,其夏孢子相对致死率达88.97%。CY29-3的夏孢子经紫外线处理、扩繁、筛选品种筛选及4代的稳定选择后,获得了两个毒性变异的突变菌株。毒性突变产生的Jubi菌株对尤皮Ⅱ号的毒性增强,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0型变为4型;非毒性突变产生的Funo菌株在阿夫上的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研究结果表明两突变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和毒性范围也明显不同于野生菌系,说明紫外线诱导的小麦条锈菌变异是不定向和复杂的。对野生菌系和两个突变菌株进行RAPD分析后发现,两突变菌株与野生菌系之间的DNA多态性存在显著差异,多态率分别为10.58%和11.57%,说明紫外线可使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发生较大的变化且突变位点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型 鉴别寄主 区试品种 毒性变异 DNA多态性
下载PDF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4 位作者 罗庆明 刘兴义 涂建华 卿雨文 张志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9-73,共5页
1997 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 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 病菌生理小种由4 群17 个小种组成, 以28 群小种为优势种群, 出现频率为70.2%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生... 1997 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 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 病菌生理小种由4 群17 个小种组成, 以28 群小种为优势种群, 出现频率为70.2%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 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 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性变异 生理小种组成
下载PDF
紫外线诱变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欣丽 朱飞 +2 位作者 黄丽丽 魏国荣 康振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5-379,共5页
为深入了解紫外线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用不同时间的紫外线处理小麦条锈菌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剂量,为5min。紫外线处理条中23~25min得到2个突变菌株:在尤皮Ⅱ号上表现3型的菌株和在水源11上表... 为深入了解紫外线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用不同时间的紫外线处理小麦条锈菌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剂量,为5min。紫外线处理条中23~25min得到2个突变菌株:在尤皮Ⅱ号上表现3型的菌株和在水源11上表现2型的菌株,分别命名为尤Ⅱ-23菌株和水源11菌株,其中尤Ⅱ-23菌株经4代转接仍保持毒性,水源11菌株经2代转接后发生回复突变。尤Ⅱ-23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与野生菌系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测试品种上的毒性范围仅次于条中32号。对野生菌系和突变菌株进行RAPD分析发现,两者间的DNA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多态率为10.73%。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性变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小麦条锈菌 致病性变异 反应型 RAPD分析
下载PDF
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2 位作者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1,共5页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3型,毒性发生分化。采用中国鉴别寄主对突变体的毒性研究表明,各突变菌株的毒性均较原始菌系发生了明显改变。进一步用Hyg基因特异PCR在两个突变菌系中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表明MM-2、MM-3的突变是由Hyg基因插入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插入突变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菌丝转移过程中致病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92-95,共4页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itorumLibdeBary在PDA连续转移时,菌落形态和致病力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测定菌丝体的致病性,菌丝经不同次数连续转移后,菌丝间的致病力强...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itorumLibdeBary在PDA连续转移时,菌落形态和致病力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测定菌丝体的致病性,菌丝经不同次数连续转移后,菌丝间的致病力强弱发生明显变化,部分菌丝致病力减弱或丧失.低温下保存的原始菌丝体和菌核致病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菌 菌丝转移 致病力
下载PDF
基因枪法导入GUS基因获得小麦条锈菌突变体 被引量:3
7
作者 卢丽丽 张如佳 +3 位作者 王美南 王阳 井金学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6-475,共10页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用带有β-葡糖醛酸酶(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转化小麦条锈菌,建立了优化的转化体系;在转化当代的条锈菌中得到了GUS基因瞬时表达的菌株;连续继代转接培养后,在转化后第1代(T1)和第2代(T2)条锈菌中检测到了GUS基因...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用带有β-葡糖醛酸酶(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转化小麦条锈菌,建立了优化的转化体系;在转化当代的条锈菌中得到了GUS基因瞬时表达的菌株;连续继代转接培养后,在转化后第1代(T1)和第2代(T2)条锈菌中检测到了GUS基因稳定表达的菌株;利用GUS报告基因和毒性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经过3代筛选鉴定,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和抗引655上,各获得1个稳定的毒性突变体,经PCR及PCR-southern b lot证实外源片段已整合到毒性突变菌株的基因组中。该研究表明基因枪转化法是获得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GUS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Egyptian <i>Botrytis cinerea</i>Isolates from Different Host Plants 被引量:3
8
作者 Hala Abdel Wahab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年第3期177-189,共13页
Gray mold causes considerable economic loss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The current study on Egyptian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otrytis cinerea demonstrates that this species is composed of four TE genotypes: ... Gray mold causes considerable economic loss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The current study on Egyptian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otrytis cinerea demonstrates that this species is composed of four TE genotypes: transposa, vacuma, boty and flipper types using transposable element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hydroxyanilide fungicide, fenhexami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nsposa is the predominant isolate type (63.6%) in the sampled populations of B. cinerea. However, the four isolate types are fenhexamid-sensitive regardless of location, host plant and plant organ. Additionally, B. cinerea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host plants do not exhibit any host preference using artificial infection test on lettuce. Furthermore, no 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isolate type and aggressiveness and no divergence event has occurred among th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host pl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ost specialization of B. cinerea has not been occurred in the current sampled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hexamid Resistance Gray Mol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pathogenicity variation TRANSPOSABLE Elements
下载PDF
稻瘟菌致病性变异突变体的筛选及共分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俊丽 王贵学 彭友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2-115,共4页
通过筛选稻瘟菌(Magnaporthegrisea)P131小种的REMI(Restriction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转化体库获得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命名为PX1。与野生型菌株P131相比,该突变体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丧失,在洋葱表皮上侵染... 通过筛选稻瘟菌(Magnaporthegrisea)P131小种的REMI(Restriction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转化体库获得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命名为PX1。与野生型菌株P131相比,该突变体对水稻品种梅雨明致病性丧失,在洋葱表皮上侵染钉形成率显著降低,而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差异不显著。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突变表型和潮霉素抗性标记共分离,说明突变是由于外源质粒插入引起的,因此,可以此为标记克隆控制该表型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变异 突变体 稻瘟菌 分离分析 筛选 水稻品种 孢子萌发率 抗性标记 外源质粒 形成率 转化体 PXI 野生型 附着胞 分析表 共分离 潮霉素 梅雨 表型 小种 侵染 洋葱 遗传
下载PDF
一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致病性变异分析
10
作者 徐建新 王静 +2 位作者 王侃 许焱婷 耿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明确1个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变异类型及来源,为疾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哥哥的外周血样,应用Sanger测序检测该家系4人ATP7B基因2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点突变及小... 目的明确1个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变异类型及来源,为疾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哥哥的外周血样,应用Sanger测序检测该家系4人ATP7B基因2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点突变及小片段插入/缺失,用高分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检测先证者ATP7B基因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验证该家系中另外3人ATP7B基因的拷贝数情况.结果ATP7B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一个已知致病性杂合变异(c.2668G>A,p.V890M),该变异遗传自母亲,同时发现母亲还携带5个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变异,且均为杂合状态,而父亲及哥哥也携带这5个变异,所不同的是其中两个变异为纯合状态.先证者以上5个SNP均为野生型.高分辨CGH芯片结果显示,先证者ATP7B基因存在大小约4 kb的杂合缺失,包含第2、3外显子,覆盖2个SNP.qPCR结果表明,先证者父亲和哥哥ATP7B基因第2、3外显子的拷贝数约为正常对照的1/2,提示二人携带该片段的杂合性缺失;母亲结果无异常.结论本研究通过联合使用Sanger测序、CGH芯片及qPCR技术对1个WD家系进行了分子诊断,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ATP7B基因致病性CNV,丰富了ATP7B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7B基因 致病性变异 拷贝数变异 Sanger测序 高分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
原文传递
南宁市1株人感染高致病H7N9禽流感病毒遗传特性分析
11
作者 裴建新 秦剑秋 +4 位作者 农皓 詹鑫婕 杨丞 何冰 刘海燕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8-4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广西省南宁市2017年首例人感染高致病H7N9禽流感病毒株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基因测序,从分子水平分析毒株的溯源及遗传特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H7N9禽流感毒株HA基因和NA基因并测序,经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利用MEGE 5.... 目的通过对广西省南宁市2017年首例人感染高致病H7N9禽流感病毒株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基因测序,从分子水平分析毒株的溯源及遗传特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H7N9禽流感毒株HA基因和NA基因并测序,经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利用MEGE 5.1等软件构建进化树及统计蛋白关键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系统进化树表明中国H7N9毒株HA基因与NA基因主要为2个类群,长三角分支和珠三角地区分支,南宁毒株A/Nanning/01/2017(H7N9)HA和NA基因均在珠三角分支上,与广东毒株高度同源。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插入4个氨基酸由PEIPKGR↓GLF突变为PEVPKRKRTAR↓GLF,含有5个碱性氨基酸,使其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毒力相关位点225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甘氨酸(G)(D225G),毒力增强;受体结合186位点由甘氨酸(G)突变为缬氨酸(V)(G186V);飞沫传播关键氨基酸位点没有发生突变组合;糖基化位点高度保守。NA蛋白丢失5个氨基酸,毒力可能增强,耐药性位点、糖基化位点均相对保守,未发生突变。结论南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来源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禽类的感染,人传人的可能性不大,对NA抑制剂药类敏感,但毒株已经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毒力增强。南宁市外环境已经检测到H7N9核酸阳性标本,提示需要加强监测有效防控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高致病性 遗传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