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口迁徙大数据的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项昀 徐铖铖 +2 位作者 于维杰 华雪东 王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1-246,共6页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119]km、[119,1594]km和[1594,3000]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463]km、[318,983]km和[2477,3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城市对外交通 客运方式 优势出行距离 分担率 人口迁徙大数据
下载PDF
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郑毅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1年第3期163-168,共6页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承担方式,近年来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进行乘客问卷调查,掌握乘客到离轨道交通系统的方式选择规律及...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承担方式,近年来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进行乘客问卷调查,掌握乘客到离轨道交通系统的方式选择规律及客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论主要有:选择步行方式换乘客流量是最大的,客流主要来自直接服务区,选择常规公交换乘轨道交通的比例次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人一般都是驾车到有条件的车站进行P+R换乘.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尽可能根据站点的吸引范围及区域特征实现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出租车、私家车等与地铁的近距离换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乘客 出行方式 P+R换乘模式
下载PDF
铁路提速对民航客运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付连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利用铁路系统 5次提速前后国内各民航机场旅客运输量的综列数据,通过对处理综列数据方法的经济计量学模型的估计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在近几年不断攀升,但这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即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利用铁路系统 5次提速前后国内各民航机场旅客运输量的综列数据,通过对处理综列数据方法的经济计量学模型的估计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在近几年不断攀升,但这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即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若排除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铁路提速对民航客运量的影响实际上是下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列数据 经济计量模型 铁路提速 旅客出行方式 民航客运量
下载PDF
基于Lotka-Volterra的城市客运走廊机动化交通方式竞争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慈玉生 赵家发 吴丽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5,52,共8页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客运走廊内3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出行群体的基础上,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宏观竞争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及不同群体出行规模对...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客运走廊内3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出行群体的基础上,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宏观竞争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及不同群体出行规模对模型的稳定性与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和不同出行群体的规模比例是影响交通方式间竞争激烈程度与其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当竞争较为激烈时,最终只有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交通方式能在市场中存在;在竞争较为缓和的情况下,两种方式能在市场中共存.最后本文提出从调节交通方式竞争强度和改变不同类型居民出行比例两个方面来平衡两种方式间的竞争,以此优化城市客运走廊中交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客运走廊 出行群体 交通方式 竞争模型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客运走廊出行方式转移和出行者效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娇蓉 王昊 梁丽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的城市客运走廊出行者的612份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由常规道路公交向轨道交通6号线转移的出行者达78%;不论乘客选择常规道路公交还是轨道交通,时间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交通费用因素对转换轨道交...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的城市客运走廊出行者的612份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由常规道路公交向轨道交通6号线转移的出行者达78%;不论乘客选择常规道路公交还是轨道交通,时间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交通费用因素对转换轨道交通方式的敏感性并不突出。分析了同一起终点乘客的出行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对效用变化的单独影响和联合影响,以寻找客运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运走廊 出行方式转移 效用 变化
下载PDF
运输通道内客运方式的替代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廖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969-5974,共6页
为了定量的测定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方式之间的替代性,引入vague集的概念,将一种交通方式对另外一种交通方式的替代性定义为vague值,分别表示可替代程度、不可替代程度和不确定程度三部分。从交通方式的快速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 为了定量的测定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方式之间的替代性,引入vague集的概念,将一种交通方式对另外一种交通方式的替代性定义为vague值,分别表示可替代程度、不可替代程度和不确定程度三部分。从交通方式的快速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5个指标入手,基于出行全过程的理念建立了各个指标值的计算方法。引入区间数结合vague的概念建立了单指标vague值替代性计算方法。应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指标主观权重,综合主客观权重得到综合权重。在综合权重和单指标替代值基础上,计算得到交通方式的替代性。最后,通过算例说明模型的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运方式 运输通道 替代性 VAGUE集
下载PDF
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凤君 叶嘉安 +2 位作者 叶舜赞 张文尝 钱志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14,共8页
文章对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的赴港愿望、交通方式选择,以及上述决策与收入、职业、费用、旅行时间、安全舒适性等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内地居民的赴港愿望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以上海、北京... 文章对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的赴港愿望、交通方式选择,以及上述决策与收入、职业、费用、旅行时间、安全舒适性等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内地居民的赴港愿望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以上海、北京为源地或中转地的居民,作为未来访港的客源,具有较大潜力,并在交通方式选择上有较强倾向性,偏好直达列车、直达飞机等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且被访者的职业、收入水平等对其旅行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对北京、上海近期与远期赴港客源潜力作了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源潜力 北京 上海 香港 交通运输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的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测算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晶 于丹阳 +2 位作者 郑鑫臻 崔艺馨 朱静 《交通运输研究》 2021年第3期102-110,共9页
为了准确统计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针对传统公路客运量统计口径小、覆盖范围不全、无法全面反映公路旅客实际出行情况的问题,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位置识别、旅客出行链整理、旅客出行方式判别、城区范围划分及数据多层扩样,构建... 为了准确统计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针对传统公路客运量统计口径小、覆盖范围不全、无法全面反映公路旅客实际出行情况的问题,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位置识别、旅客出行链整理、旅客出行方式判别、城区范围划分及数据多层扩样,构建了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测算方法。为了验证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京津冀地区的手机信令数据为例,对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进行了测算,同时利用手机用户性别、年龄标签进行自校核,并与官方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跨城市出行统计方面,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全社会公路旅客出行量测算方法较传统方法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社会公路旅客的实际出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 公路旅客出行量 一次出行 出行方式 数据校核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高铁枢纽多模式换乘客流分担率估计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晓磊 刘兵 姚李亮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为实现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分担率的精准辨识,研究结合多模式公共交通大数据,提出了一类基于广义出行链的高铁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不同公共交通方式换乘阶段的关联和融合,提取以高铁客运枢纽为端点的个体广义出行链,分析... 为实现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分担率的精准辨识,研究结合多模式公共交通大数据,提出了一类基于广义出行链的高铁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不同公共交通方式换乘阶段的关联和融合,提取以高铁客运枢纽为端点的个体广义出行链,分析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考虑高铁客运枢纽乘客的个体经济社会属性、主观心理因素及其个体出行特征对换乘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个体广义出行链的特征,基于多指标多原因(MIMIC)模型和多元logit(MNL)模型提出高铁客运枢纽乘客换乘方式选择模型。以北京南站实际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得到了换乘客流方式分担率的估计值。比对分析估计值和真实值可知,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高铁枢纽换乘客流分担率 多模式公共交通 广义出行链 换乘方式选择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