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伏金属矿床上升气流微粒特征、形成及迁移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建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3-119,共7页
结合地球化学和纳米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隐伏金属矿床有关微粒的形成、迁移和特征。对十多个金属矿床的研究表明,隐伏金属矿体地表沉积物中上升气流微粒样品有单个微粒和微粒聚合体,单个微粒形态有球状、近球状、不规则状、... 结合地球化学和纳米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隐伏金属矿床有关微粒的形成、迁移和特征。对十多个金属矿床的研究表明,隐伏金属矿体地表沉积物中上升气流微粒样品有单个微粒和微粒聚合体,单个微粒形态有球状、近球状、不规则状、规则多边形、长柱状,微粒有晶质、非晶质和部分晶质。聚合体形态一般是不规则状、球状和近球状。它们的矿物成分主要有自然Au、自然Cu、氯化物、氧化物、硫酸盐、氢氧化物等。成矿元素Au、Cu可以自然金属或自然合金形式存在,Cu、Pb、Zn等成矿元素可以氧化物或硫酸盐等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氧化物、氢氧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等微粒中作为杂质元素,这些是隐伏金属矿体的指示微粒。成矿期后,与隐伏金属矿体有关微粒主要形成于断层作用、氧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在上升气流中,微粒呈"布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金属矿体 微粒 微粒聚合体 金属元素迁移 布朗运动
下载PDF
泥沙颗粒的扬动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青泉 曹文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6,53,共7页
本文从分析床面附近泥沙颗粒的运动特征出发,较细致地论述了沙粒在水流中从推移运动到扬起悬浮的物理过程,根据水槽试验的基本现象,讨论了过去一些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概括了泥沙颗粒在水流中从床面扬起的基本模式,从二相流角... 本文从分析床面附近泥沙颗粒的运动特征出发,较细致地论述了沙粒在水流中从推移运动到扬起悬浮的物理过程,根据水槽试验的基本现象,讨论了过去一些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概括了泥沙颗粒在水流中从床面扬起的基本模式,从二相流角度出发,分析了沙粒在水流中扬起的动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颗粒 无规则运动 跃移 紊动猝发 扬动
下载PDF
直流GIL导体表面金属颗粒跳跃运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秋芹 罗宸江 +2 位作者 王峰 陈赦 汪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5206-5216,共11页
针对直流GIL导体表面金属颗粒去活性化问题,研究不同施加电压下GIL高压导体上表面正球形金属颗粒的运动行为,建立二维极坐标下同轴圆柱电极的颗粒受力模型,采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不同雷诺数下阻力系数的取值,并结合经典碰撞和动态接触理... 针对直流GIL导体表面金属颗粒去活性化问题,研究不同施加电压下GIL高压导体上表面正球形金属颗粒的运动行为,建立二维极坐标下同轴圆柱电极的颗粒受力模型,采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不同雷诺数下阻力系数的取值,并结合经典碰撞和动态接触理论分析颗粒与电极间的非弹性碰撞过程,充分考虑了颗粒法向恢复系数与法向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射随机角度的影响,利用模型对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当施加电压大于"谐振"运动临界电压时,颗粒将在腔体下部进行以θ=270°为中心的偏移角度幅值衰减的往复运动,并最终在θ=270°处进行类似于"谐振"的往复振荡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颗粒的运动范围角度和"谐振"周期几乎不受初始位置的影响,但却随施加电压的增大而减小,而颗粒进入"谐振"运动的过渡时间随着施加电压和初始位置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颗粒 非弹性碰撞 恢复系数 运动行为 临界电压
下载PDF
荷电两相流动颗粒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被引量:8
4
作者 闻建龙 陈汇龙 +1 位作者 王军锋 陈松山 《排灌机械》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荷电两相流动主要研究荷电颗粒的群体行为,从研究连续相中的荷电颗粒受力着手,选择Stokes阻力作为基准,确定了荷电两相流动中的主要受力,并对在荷电情况时颗粒群的粘性阻力系数进行了修正。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给出了一般形式的运动微分... 荷电两相流动主要研究荷电颗粒的群体行为,从研究连续相中的荷电颗粒受力着手,选择Stokes阻力作为基准,确定了荷电两相流动中的主要受力,并对在荷电情况时颗粒群的粘性阻力系数进行了修正。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给出了一般形式的运动微分方程。这一方程的导出,对荷电两相流动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两相流动 颗粒群 粘性阻力系数 微分方程 Stokes阻力
下载PDF
锥形撒肥圆盘中肥料颗粒运动模型优化与试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吕金庆 孙贺 +3 位作者 兑瀚 李紫辉 李季成 于佳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1,111,共8页
针对锥形撒肥圆盘存在抛施肥均匀性差、相关理论和解析模型研究较少等问题,建立了肥料颗粒在锥形撒肥圆盘上及空气中的运动模型。分析锥形撒肥圆盘结构和运动参数对肥料颗粒自旋性的影响,将肥料颗粒的自旋性充分考虑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针对锥形撒肥圆盘存在抛施肥均匀性差、相关理论和解析模型研究较少等问题,建立了肥料颗粒在锥形撒肥圆盘上及空气中的运动模型。分析锥形撒肥圆盘结构和运动参数对肥料颗粒自旋性的影响,将肥料颗粒的自旋性充分考虑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进而得到影响抛撒均匀性及抛撒幅宽的主要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叶片长度、叶片倾角、锥形撒肥圆盘转速对肥料颗粒抛撒的横向变异系数的影响。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长度为145 mm、叶片倾角为0°、锥形撒肥圆盘转速为1 200 r/min时,抛撒的横向变异系数为5.80%,满足抛施肥作业要求。该研究可提高马铃薯锥盘式撒肥机施肥作业效率,为锥盘式撒肥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撒肥圆盘 肥料颗粒 抛施肥 运动模型
下载PDF
工频电压下片状自由金属微粒带电特性与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杰 李晓昂 +3 位作者 吕玉芳 孙昊晨 郜淦 张乔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66-1175,共10页
GIS/GIL因安装、运输等环节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多样性的金属微粒,而片状金属微粒因其"潜伏性"较难检出,从而威胁GIS/GIL的绝缘性能。采用数值计算结合实验方式开展了工频电压下片状金属微粒起跳与运动规律研究。片状金属微粒采... GIS/GIL因安装、运输等环节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多样性的金属微粒,而片状金属微粒因其"潜伏性"较难检出,从而威胁GIS/GIL的绝缘性能。采用数值计算结合实验方式开展了工频电压下片状金属微粒起跳与运动规律研究。片状金属微粒采用旋转椭球体模型进行等效,并通过理论推导获得片状金属微粒的带电量与临界起跳场强。搭建工频电压下片状金属微粒运动观测平台。采用高速相机观测其起跳和运动行为,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片状金属微粒起跳场强与厚度的1/2次方近似呈正比关系,而随微粒半径增大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密度较大的片状金属钢微粒竖起后,存在原地旋转与沿地电极表面来回滚动两种运动模式,并在微粒底部与电极间隙伴有微弱的局部放电;密度较小的片状金属铝微粒竖立后,在电极间隙内发生剧烈地上下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封闭开关设备 片状金属微粒 带电量 起跳场强 运动规律
下载PDF
明渠湍流边界层中颗粒的运动与分布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晓阳 及春宁 许栋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点球浸入边界法和颗粒离散元法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颗粒在明渠湍流边界层中的运动,并对颗粒的瞬时位置进行了Voronoi分析,定量研究了颗粒在湍流边界层中的运动和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颗粒的输运对湍流的统计特征有影响... 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点球浸入边界法和颗粒离散元法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颗粒在明渠湍流边界层中的运动,并对颗粒的瞬时位置进行了Voronoi分析,定量研究了颗粒在湍流边界层中的运动和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颗粒的输运对湍流的统计特征有影响,其运动与近壁区湍流拟序结构密切相关,在"喷发"结构作用下被带离壁面,在"扫掠"结构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回到壁面;在湍流边界层中,颗粒倾向于聚集在低流速带,呈条带状分布;颗粒在大部分时间处于"簇"状态,偶尔跳跃到"空"状态,但能够很快回到邻近低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运动 湍流边界层 点球浸入边界法 颗粒离散元 Voronoi分析
下载PDF
颗粒增强ZA27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辉 谢敬佩 +1 位作者 关承红 祝要民 《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采用高温持久硬度试验及压入蠕变特性分析进行了颗粒增强ZA2 7基复合材料抵抗高温蠕变能力的研究。研究发现SiC ,Al2 O3 颗粒的加入大大提高了ZA2 7合金的抗高温蠕变的能力。其强化机理主要是由于材料承受的载荷有效地转移到增强相颗粒... 采用高温持久硬度试验及压入蠕变特性分析进行了颗粒增强ZA2 7基复合材料抵抗高温蠕变能力的研究。研究发现SiC ,Al2 O3 颗粒的加入大大提高了ZA2 7合金的抗高温蠕变的能力。其强化机理主要是由于材料承受的载荷有效地转移到增强相颗粒上 ;复合材料基体中有高的位错密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颗粒 蠕变 ZA27基复合材料 高温 颗粒增强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O2 Absorption Enhancement by Nano-Al203 and Carbon Nanotube Particles 被引量:8
9
作者 卢素敏 邢敏 +1 位作者 孙燕 董相均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9期983-990,共8页
The influence of nano-particles on CO2 absorption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a stirred thermostatic reactor. Nano-A1203 and carbon nanotube (CNT) particles which showed different hydrophobic properties were chose... The influence of nano-particles on CO2 absorption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a stirred thermostatic reactor. Nano-A1203 and carbon nanotube (CNT) particles which showed different hydrophobic properties were chosen for the investig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micron-size activated carbon (AC) and Al2O3 particles. From the results, no enhancement by micron-size A1203 was found,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1203 concentration, the enhancement factor decreased. However, nano-Al203 showed a weak enlaancement tor me COz absorption. AC and CNT particles all intensified the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effectively, yet the trend of the enhancement factor with stirring speed for the two particles was different. With increasing stirring speed, the enhancement factor of AC particles was decreased, wl'iereas in CNT suspensions it was increased.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demonstrated a difference in enhancement mechanism for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For nano-particles,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adsorbability and hydrophobicity, the micro-convection caused by Brownian motion should b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Considering the micro-convection effect,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hed light on the absorption enhancement bv nano-o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orption enhancement NANO-particles enhancement factor Brownian motion
下载PDF
紊动流场中悬浮颗粒分布的随机理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邵学军 夏震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8-36,共9页
通过分析固体颗粒在紊动流场中的随机运动,建立了二维流场中垂直于时均流动的方向上颗粒随机位移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所满足的方程。由该方程解出的分布函数在一定条件下即相当于颗粒浓度分布函数。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1]、[2]中报道的... 通过分析固体颗粒在紊动流场中的随机运动,建立了二维流场中垂直于时均流动的方向上颗粒随机位移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所满足的方程。由该方程解出的分布函数在一定条件下即相当于颗粒浓度分布函数。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1]、[2]中报道的壁面附近颗粒浓度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动 扩散 悬浮颗粒 随机运动
下载PDF
钻井振动筛固相颗粒运动规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维兵 晏静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31-234,共4页
固相颗粒的运动规律对钻井振动筛的处理量有很大的影响。用固液两相流动理论和紊流理论研究了固相颗粒在淹没状态下的悬浮运动和推移运动规律;建立了钻井液悬浮粒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固相颗粒实现抛掷运动和悬浮运动的条件,并对起跳后... 固相颗粒的运动规律对钻井振动筛的处理量有很大的影响。用固液两相流动理论和紊流理论研究了固相颗粒在淹没状态下的悬浮运动和推移运动规律;建立了钻井液悬浮粒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固相颗粒实现抛掷运动和悬浮运动的条件,并对起跳后的固相颗粒在钻井液中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实例计算表明,钻井液沿筛面流动时,沿程各断面处所能悬浮颗粒的粒度是有限的。那些小于悬浮粒度的固相颗粒,将在紊流垂直脉动速度的作用下,作悬浮运动;而那些大于悬浮粒度的固相颗粒,将沉降在筛面上,然后随液流以滑动、滚动及抛掷跳跃的形式运动;且作抛掷跳跃运动的颗粒跳不出钻井液层。固相颗粒的悬浮运动和推移运动,有利于钻井液透过筛网,从而提高筛网处理液相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振动筛 固相颗粒 悬浮运动 抛掷运动
下载PDF
基于粒子滤波的行车轨迹路网匹配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诗晨 盛业华 吕海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09-2117,共9页
行车轨迹是一种时间序列的地理空间位置采样数据,而传统的轨迹—路网匹配方法主要以全局或局部寻优的方式建立轨迹—路网匹配关系,影响了时空场景中数据的匹配计算过程的相对独立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 行车轨迹是一种时间序列的地理空间位置采样数据,而传统的轨迹—路网匹配方法主要以全局或局部寻优的方式建立轨迹—路网匹配关系,影响了时空场景中数据的匹配计算过程的相对独立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原理建立行车轨迹与道路网络之间的匹配关系。首先,沿轨迹中车辆运动方向在道路网络中搜索邻近道路节点,在与道路节点拓扑邻接的道路弧段上初始化随机生成粒子,根据轨迹中车辆运动模型将粒子沿所在道路弧段移动;然后,基于PF原理计算各时刻粒子运动状态及与行车轨迹采样点之间的距离误差,根据高斯概率密度函数计算粒子权重并利用随机重采样方法进行粒子重采样,迭代更新粒子运动状态;最后,计算与搜索到的道路节点拓扑邻接的每条道路弧段中累计粒子权重,通过各道路弧段累计权重计算轨迹—路网匹配关系。以行车轨迹进行实验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可以通过粒子时空变化反映采样点的移动,行车轨迹—路网匹配结果的正确率大于85%,能够实现行车轨迹和路网的准确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轨迹 时间序列 粒子滤波 道路网络 地图匹配 随机粒子 邻接道路弧段 运动模型
原文传递
利用颗粒布朗运动的粒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振江 杨冠玲 +2 位作者 陈卫 谢利利 郭永彩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介绍了基于颗粒布朗运动信息测定颗粒粒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颗粒位置信息法和颗粒速度信息法。
关键词 颗粒 布朗运动 粒度测量仪 位置信息 速度信息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下土壤耕作非线性动态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吉坤 黄书君 +1 位作者 邢蕾 Matthew Ye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6-702,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秸秆和土壤颗粒从固态到流态转变的非线性运动过程。[方法]推导建立土壤固态-流态转变非线性动态过程本构方程,基于离散单元法(DEM),模拟研究推土板在草颗粒影响下的阻力变化;搭建含秸秆耕作试验平台,建立7、13和19 m...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秸秆和土壤颗粒从固态到流态转变的非线性运动过程。[方法]推导建立土壤固态-流态转变非线性动态过程本构方程,基于离散单元法(DEM),模拟研究推土板在草颗粒影响下的阻力变化;搭建含秸秆耕作试验平台,建立7、13和19 mm 3种尺寸的秸秆离散元模型。[结果]由于耕作过程改变了其原有土壤的表面形态,耕作后的土壤孔隙比增加,犁后出现明显的浅沟;随着耕作的不断推进,部分颗粒会受到二次切割分离;牵引速度越大,圆盘犁面前缘隆起土颗粒越多,犁面前缘所受土壤的阻力越大,所需牵引力越大;7和19 mm秸秆向两侧位移明显,而13 mm秸秆沿犁面前缘位移明显,该尺寸秸秆与犁面发生二次接触,导致速度变化明显。[结论]耕作过程中秸秆与土壤破碎颗粒均发生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运动,物理力学性能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影响农机具的牵引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土壤颗粒 秸秆 土壤耕作 非线性运动
下载PDF
“Eternal Motion” as a “Form of Movement of a Special Nature” and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15
作者 Avas Khugaev Eugeniya Bibaev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6期2041-2068,共28页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fficiency, and by “Special Nature”, gravitational and two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tied” to the “Eternal Movement” and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it. Carriers of key properties of a “Special Nature” have been established: “0”-DE particles and “3”-DM particles (UDM). The unity of their inherent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peculi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gravity” are revealed: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Eternal Motion”, the stronger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matter are manifested (and vice versa).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with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mass” of photons with the “degree of bonding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field” is shown. The maximum level of gravity has been determined, which allows Nature to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Universe: such a landmark is the proximity to the property of the Primary Source—the “pure graviton” of the OSP space, the most powerful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 of the Univers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 identity of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 the indicators of a “pure graviton” are established: for “0”-DE particles, this i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un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for “3”-DM particles (UDM), 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structure—a “double field” (“Main” and “Small”). The presence in the “double field” of specific “tool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of the Universe—gravitational “waves” gives rise to impulses (shocks)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shape. A list of functions performed by “waves” in the “Main” and “Small” fields has been compile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DM Streams”, their trans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DM (UCM) Graviton Eternal motion Double Field of the Universe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s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Main Field Small Field Gravitational Waves Primary Impulse Flows UDM Vortex Time Massive Photons Clumps of DM Movement of Galaxies Factories of Black Holes Circulation of Matter in Nature
下载PDF
U型混合机内颗粒混合运动的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文亮 刘扬 +4 位作者 张永成 唐玉荣 兰海鹏 张宏 马佳乐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4,共5页
为探究机械搅拌式混合机内分层颗粒混合运动过程,应用离散元法对U型混合机内颗粒径向混合过程和运动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定量分析转速对分层颗粒混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U型混合机内对流、扩散和剪切作用机制对颗粒体系混合起着主要作用... 为探究机械搅拌式混合机内分层颗粒混合运动过程,应用离散元法对U型混合机内颗粒径向混合过程和运动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定量分析转速对分层颗粒混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U型混合机内对流、扩散和剪切作用机制对颗粒体系混合起着主要作用,颗粒运动存在小瀑布和不规则两种运动形态,颗粒混合系统可分为三个混合区域,三个混合区域之间的颗粒移动交换致使颗粒体系混合均匀,不同转速下各混合区域范围所占比例变化不明显。三种转速下,搅拌轴旋转圈数相同,混合程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球颗粒 混合 离散元法 数值模拟 机械搅拌 运动形态
下载PDF
SF6/N2混合气体中金属微粒在工频电压下运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庞先海 王潇 +3 位作者 乔松松 刘厚法 龙钰由 修士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9-686,共8页
针对GIS设备内部可能残存的微粒在受到母线电压时会发生运动的问题,建立了微粒运动的数值计算模型和GIS实验模型,在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情况下,仿真研究了不同微粒情况下的微粒运动特性及不同微粒陷阱对金属微粒的捕获情况。... 针对GIS设备内部可能残存的微粒在受到母线电压时会发生运动的问题,建立了微粒运动的数值计算模型和GIS实验模型,在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情况下,仿真研究了不同微粒情况下的微粒运动特性及不同微粒陷阱对金属微粒的捕获情况。仿真发现:交流电压下,金属微粒会发生频繁的上下往复运动,金属微粒的密度越大,碰撞频率和最大起跳高度越低;微粒陷阱会改变GIS设备内部的电场分布情况,不同微粒陷阱的深度和形状会对捕获微粒成功率产生影响,陷阱深度越大会使越容易捕获金属微粒。最后,通过在GIS实验模型中进行对应实验来记录金属微粒运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电压 SF6/N2混合气体 金属微粒 运动特性 多物理场耦合
下载PDF
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卓启明 刘文礼 +4 位作者 徐宏祥 孙小朋 张贺 郑翔 魏宏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867-2877,共11页
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对浮选机理的认知至关重要,对新型浮选机的开发和提高浮选效率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进展。早期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忽略了颗粒和气泡性质的影响,将颗粒视为随流线运动的点,... 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对浮选机理的认知至关重要,对新型浮选机的开发和提高浮选效率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进展。早期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忽略了颗粒和气泡性质的影响,将颗粒视为随流线运动的点,气泡视为刚性球体,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的相对运动展开研究;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入,颗粒和气泡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逐步得到了关注,研究者分别从颗粒惯性力、重力、形状和粗糙度以及气泡表面流动性等方面并展开了大量研究;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多通过颗粒沉降法进行,研究对象由单个玻璃微珠发展为大量矿物颗粒,且出现了关于运动玻璃球与上升气泡之间相对运动的研究。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度较细、密度较小时,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当颗粒粒度较粗、密度较大时,需考虑正负惯性力、重力等因素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影响。此外,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会影响颗粒周围液体对颗粒的作用力,导致临界碰撞半径减小,且颗粒表面不规则的凸起会促进颗粒-气泡间水化膜的破裂,减少诱导时间,增大颗粒表面粗糙度有助于增强颗粒-气泡间的黏附强度。气泡表面的流动性可采用“滞留帽”模型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对于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主要采用颗粒沉降法,亲水玻璃微珠只能在气泡上半球滑行,到达气泡赤道位置附近后便离开气泡,疏水玻璃微珠会刺破颗粒-气泡间的水化膜,越过气泡赤道后会继续沿气泡表面滑行并最终黏附在气泡底部,煤颗粒与气泡的黏附效率随碰撞角和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然而目前的试验研究多集中于静水领域,对于浮选流场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 气泡 相对运动
下载PDF
复合曲线型进料体旋流器数值分析和试验性能探究
19
作者 梁志涛 李峰 +2 位作者 韩虎 王延超 纪祥飞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水力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固液分离设备,但由于其自身结构的限制,致使旋流器分级精度不高。进料体作为多相流进入旋流器的首要通道,对旋流器分级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但进料体内高湍流场引起的湍流扩散以及颗粒间的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颗粒分... 水力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固液分离设备,但由于其自身结构的限制,致使旋流器分级精度不高。进料体作为多相流进入旋流器的首要通道,对旋流器分级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但进料体内高湍流场引起的湍流扩散以及颗粒间的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颗粒分级精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设计了一种复合曲线式进料体结构旋流器,通过对进料体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调控,降低细颗粒进入底流的比例,从而达到提高分级精度的目的。采用数值分析法探究了直线式、渐开线式、涡状线式、直线导流式以及复合曲线式五种进料体结构旋流器内的流场特性和分级性能特性,突出了复合曲线式进料体旋流器的优越性,分别从压力场、速度场、分级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究,最后对其进行了试验探究。结果表明,复合曲线式进料体结构相比于其他进料体结构具有更好的细颗粒分级性能,且内部流场更加稳定,同时等压面分布呈规律性变化,颗粒运动更加平稳。复合曲线式进料体的切向速度明显高于其他进料体结构,颗粒获得更大离心推动力,颗粒更易分级。通过试验探究发现,复合曲线式进料体旋流器的质效率为46.32%,比常规进料体质效率提高了7.32%,复合曲线式型底流中-24μm颗粒含量比常规型降低了15.07%。溢流中-24μm颗粒含量比常规型提高了3.39%,颗粒分级精度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曲线进料体 细颗粒 分级精度 颗粒运动 旋流器
下载PDF
磁流变胶中磁性颗粒的运动仿真分析
20
作者 雷文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9期67-70,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磁流变胶中磁性颗粒在外加磁场下形成磁链的过程,通过对磁性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磁性颗粒的运动学模型,并通过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磁性颗粒进行磁场、固体力学、流场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得出磁性颗粒在磁化后会产... 为了深入了解磁流变胶中磁性颗粒在外加磁场下形成磁链的过程,通过对磁性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磁性颗粒的运动学模型,并通过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磁性颗粒进行磁场、固体力学、流场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得出磁性颗粒在磁化后会产生吸引域与排斥域,会与其他颗粒进行吸引与排斥运动,从而形成磁链。在相同外加磁场强度作用下,两个磁性颗粒之间的初始分布位置会影响其接触的时间,在0°~60°角度内,角度越大,接触的时间越长,当分布角度为90°时,两个磁性颗粒会发生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颗粒 运动仿真 磁流变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