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片化学机械抛光时运动形式对片内非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苏建修 郭东明 +2 位作者 康仁科 金洙吉 李秀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5-818,共4页
分析了目前几种常见的化学机械抛光机中抛光头与抛光垫的运动关系,针对不同的硅片运动形式,计算了磨粒在硅片表面的运动轨迹;通过对磨粒在硅片表面上的运动轨迹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硅片在不同运动形式下的片内材料去除非均匀性。从硅... 分析了目前几种常见的化学机械抛光机中抛光头与抛光垫的运动关系,针对不同的硅片运动形式,计算了磨粒在硅片表面的运动轨迹;通过对磨粒在硅片表面上的运动轨迹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硅片在不同运动形式下的片内材料去除非均匀性。从硅片表面材料去除非均匀性方面,对几种抛光机的运动形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抛光头摆动式抛光机所产生的硅片内非均匀性最小。该研究为化学机械抛光机床的设计和使用中选择和优化运动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运动形式 硅片内非均匀性 磨粒轨迹
下载PDF
基于颗粒轨道模型的离心泵叶轮泥沙磨损数值预测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先北 杨硕 +2 位作者 刘竹青 杨魏 黎耀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1,共7页
基于两相流颗粒轨道模型和Tabakoff磨损模型,对某型号单吸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泥沙条件和不同入口条件下颗粒运动轨迹和磨损规律。不同泥沙条件共设定7组方案,即颗粒质量分数为10%时,颗粒粒径分别为0.01、0.05、0.1、0.5 mm,以及颗... 基于两相流颗粒轨道模型和Tabakoff磨损模型,对某型号单吸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泥沙条件和不同入口条件下颗粒运动轨迹和磨损规律。不同泥沙条件共设定7组方案,即颗粒质量分数为10%时,颗粒粒径分别为0.01、0.05、0.1、0.5 mm,以及颗粒粒径为0.5 mm时,颗粒入口质量分数分别为2%、5%、8%、10%。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的磨损主要分布在叶片工作面和后盖板;粒径增大,颗粒向叶片工作面进口边的运动速度增加,形成点状的冲击式磨损;粒径减小时,在叶片工作面靠近出口边处逐渐形成条状的擦伤式磨损;颗粒质量分数对磨损率影响十分显著,而对磨损形态和位置没有影响;颗粒在入口分布的均匀度越大,叶轮内磨损形态的分散程度及磨损位置的轴对称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轮 磨损 颗粒轨迹 CFX
下载PDF
束晕-混沌控制中的粒子跟踪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廖高华 翁甲强 +1 位作者 成丽春 方锦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42,共8页
运用PIC程序研究了强流离子束中粒子的横向运动 ,发现了不加控制时束晕粒子并非一直处于晕区和施加非线性控制后粒子的横向运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环状 ,以及均方根半径的变化近似成为周期运动等性质 .根据观察到的均方根半径及... 运用PIC程序研究了强流离子束中粒子的横向运动 ,发现了不加控制时束晕粒子并非一直处于晕区和施加非线性控制后粒子的横向运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环状 ,以及均方根半径的变化近似成为周期运动等性质 .根据观察到的均方根半径及其变化率的规律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控制器 .用该控制器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控制住束晕 ,而且不需要对增益因子进行精确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方根半径 近似 粒子 束晕-混沌控制 因子 强流离子束 周期运动 横向运动 性质 规律性
原文传递
铜闪速炉分散风旋流喷吹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卓 殷术贵 +1 位作者 周俊 王云霄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提出将现有铜闪速炉中央扩散型精矿喷嘴中的分散风由径向直吹改为旋流喷吹方式,采用FLUENT6.3软件对2种喷吹方式下反应塔内气粒两相的速度、温度、浓度等的分布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分散风旋流喷吹对改善炉内的气粒混合过程及... 提出将现有铜闪速炉中央扩散型精矿喷嘴中的分散风由径向直吹改为旋流喷吹方式,采用FLUENT6.3软件对2种喷吹方式下反应塔内气粒两相的速度、温度、浓度等的分布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分散风旋流喷吹对改善炉内的气粒混合过程及熔炼反应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旋流条件下氧气利用率提高了4.5%;但旋流喷吹方式下小颗粒受分散风影响显著,反应塔内烟尘发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闪速炉 数值模拟 分散风 旋流喷吹 颗粒轨迹 烟尘发生率
原文传递
基于离散相模型的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数值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丹 马贵阳 +1 位作者 杜明俊 张朝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25,共5页
针对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的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分离器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及入口速度对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探索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理,随后对旋风分离器的灰斗长度进行了... 针对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的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分离器内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及入口速度对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探索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理,随后对旋风分离器的灰斗长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轨迹比较复杂,且同时受到入口速度和粒子半径的影响,相同粒径颗粒在不同入口速度下运动轨迹不同,且小粒径颗粒较容易受到入口速度的影响,旋风分离器在"标准"灰斗长度下的分离效率及分离性能最好。模拟结果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粒径 轨迹
下载PDF
基于DPM的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轨迹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丹 马贵阳 +1 位作者 杜明俊 王海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36-38,76,共4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的运动轨迹,固相流场采用离散相模型(DPM)。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及入口速度对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探索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的运动轨迹,固相流场采用离散相模型(DPM)。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及入口速度对旋风分离器内固相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探索了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运动轨迹比较复杂,同时受到入口速度和粒子半径的影响。相同粒径颗粒在不同入口速度下运动轨迹不同,且小粒径颗粒较容易受到入口速度的影响。模拟结果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粒径 轨迹
下载PDF
离心泵内低浓度固体颗粒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洋 徐小敏 张翔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7,31,共5页
利用对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分析为基础的Eulerian-Lagrangian模型对离心式两相流泵内部稀相固体颗粒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离心泵内运动的轨迹分布以及时间分布,并分析了颗粒粒径对其在泵内运动规律的影响,... 利用对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分析为基础的Eulerian-Lagrangian模型对离心式两相流泵内部稀相固体颗粒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离心泵内运动的轨迹分布以及时间分布,并分析了颗粒粒径对其在泵内运动规律的影响,得出颗粒粒径在某一临界值上下时,颗粒在泵内分别有着大致相同的运动轨迹,为离心式两相流泵的设计及其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颗粒直径 轨迹 临界值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空间颗粒物在直流输电线路下的运动特性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黎明 王元九 +1 位作者 张楚岩 怡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7-556,共10页
空气中颗粒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晕电流及地面合成场强。研究空间颗粒物的运动特性,不仅可加深空间颗粒物影响电晕特性的认知,同时对工程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已有输电线路场强分布仿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 空气中颗粒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晕电流及地面合成场强。研究空间颗粒物的运动特性,不仅可加深空间颗粒物影响电晕特性的认知,同时对工程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已有输电线路场强分布仿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颗粒物在输电线路下方空间中带电运动的模型假设,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不同颗粒物在线路下方空间的运动特性,以及电压、粒径、初始位置、相对介电常数等因素对颗粒物运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物的粒径相对于其自身的相对介电常数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运动轨迹、运动时间受到粒径的影响较大,而且运动速度变化过程受粒径的影响也大于相对介电常数的影响;纳米级小颗粒物以及几百微米级的大颗粒物相对于微米级颗粒物更难以被导线吸附。该工作可为进一步的仿真计算工作以及新时期下直流输电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输电线路 空间颗粒物 运动特性 颗粒物粒径 相对介电常数 运动轨迹 运动时间 运动速度 临界粒径
下载PDF
渣浆泵叶轮湍流场模拟及颗粒轨迹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恒 阴艳超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2-646,共5页
为提高渣浆泵的抗磨性能并优化泵的设计,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多工况下渣浆泵叶轮内部清水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叶片表面相对速度矢量分布,分析了叶片表面回流、旋涡现象;基于单颗粒动力学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法... 为提高渣浆泵的抗磨性能并优化泵的设计,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多工况下渣浆泵叶轮内部清水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叶片表面相对速度矢量分布,分析了叶片表面回流、旋涡现象;基于单颗粒动力学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法计算了多工况下固相颗粒的运动轨迹,分析不同粒径颗粒对叶片表面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压力面进口在大流量工况下开始出现回流,而叶片吸力面进口则在小流量工况下回流、旋涡严重,叶片进口的回流、旋涡不仅容易引起NPSH,增高,诱发空化现象,还会导致颗粒聚集、反复冲击该区域;在小流量工况下,叶片压力面出口和吸力面出口均出现大区域的回流,甚至延伸至叶片中段,随着流量增大,回流和旋涡区域逐渐缩小,由此可见叶片出口在小流量工况下的磨损比较严重;其他因素一定时,固液混合物的流量越小,颗粒在进入叶片流道前停留的时间越长,导致颗粒与叶片头部的碰撞概率增大;随着颗粒直径增大,颗粒向叶片压力面靠近的趋势越明显,与压力面的碰撞机会也增多,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到,该叶轮对1mm以上的大颗粒适应性不好,在设计流量工况下,0.5~1mm粒径范围内颗粒适应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浆泵 叶轮 工况 清水流场计算 颗粒轨迹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两相三维流场仿真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印寒 陈王锋 +3 位作者 程鹏 李振雷 池俊成 李强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77-181,共5页
使用商业CFD软件STAR-CD,建立了排气管插入深度不同的三种切向进口式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切向进口式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排气管插入深度对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影响,得出了旋风分离器中的压力和速... 使用商业CFD软件STAR-CD,建立了排气管插入深度不同的三种切向进口式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切向进口式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排气管插入深度对旋风分离器流场的影响,得出了旋风分离器中的压力和速度分布,以及粒径为20μm和2μm的SiO_2尘粒运动轨迹,为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旋风分离器 两相三维流场 湍流模型 尘粒轨迹
下载PDF
固体颗粒对T型盲管弯头结构冲蚀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学文 张依弛 +1 位作者 孙晓阳 乔欣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5,共6页
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T型盲管弯头中气固两相流对管壁的冲蚀程度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T型盲管弯头中流场分布情况和不同盲管长度时的最大冲蚀速率。结果表明:气体流场在T型盲管弯头后半部分可以形成气体旋涡和气垫... 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T型盲管弯头中气固两相流对管壁的冲蚀程度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T型盲管弯头中流场分布情况和不同盲管长度时的最大冲蚀速率。结果表明:气体流场在T型盲管弯头后半部分可以形成气体旋涡和气垫,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固体颗粒对管壁的冲蚀速率。冲蚀速率随着盲管长度增加而减小;但在盲管长度为6倍管径的时候存在拐点;不同盲管长度的T型盲管弯头的最大冲蚀位置均位于盲管的末端,但随着盲管长度的增加最大冲蚀位置逐渐向下偏移;入口速度越大,最大冲蚀速率越大,同时盲管长度对冲蚀速率的影响程度越剧烈;颗粒粒径越大对管壁的冲蚀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盲管弯头 多相流 冲蚀速率 盲管长度 颗粒轨迹
下载PDF
多普勒盲区条件下的改进粒子滤波跟踪算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伟 汤子跃 朱振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7-425,共9页
机载预警雷达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良好的低空探测性能,但其存在不可忽略的多普勒盲区问题。在目标跟踪的过程中,该盲区容易造成目标航迹中断和重起批。针对多普勒盲区条件下的目标连续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假设运动模型的改进... 机载预警雷达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良好的低空探测性能,但其存在不可忽略的多普勒盲区问题。在目标跟踪的过程中,该盲区容易造成目标航迹中断和重起批。针对多普勒盲区条件下的目标连续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假设运动模型的改进粒子滤波跟踪方法。该方法根据多普勒盲区对目标状态的约束形成多个可能的运动模型,粒子在每个模型下再进行带有状态约束的更新,当新出现的量测值落入任何一个运动模型形成的粒子云内,则航迹关联成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同盲区范围条件下,针对不同机动能力的目标均具有较高的航迹关联率,能够实现目标的连续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盲区 目标连续跟踪 多假设运动模型 粒子滤波 航迹关联
下载PDF
擦拭样品中铀微粒甄别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天丽 刘雪梅 +2 位作者 刘钊 汤磊 龙开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8-212,共5页
基于裂变径迹原理对擦拭样品中微米量级铀微粒筛选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擦拭样品与载体分离、样品在裂变径迹片上沉积、样品辐照以及化学刻蚀、铀微粒筛选等。文章中对各实验环节进行细致描述和讨论。研究发现:(1)以无尘滤纸、... 基于裂变径迹原理对擦拭样品中微米量级铀微粒筛选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擦拭样品与载体分离、样品在裂变径迹片上沉积、样品辐照以及化学刻蚀、铀微粒筛选等。文章中对各实验环节进行细致描述和讨论。研究发现:(1)以无尘滤纸、脱脂棉、Texwipe牌TX304型棉布为擦拭载体的样品经过400℃6 h灰化为较好的分离方法;(2)经热中子辐照和化学刻蚀后裂变径迹主要呈星状和坑状。其中235U含量高的微粒对应于坑状径迹,含量低的微粒对应于星状径迹;(3)采用新的定位方法能够筛选出铀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擦拭样品 铀微粒 裂变径迹
下载PDF
基于双目视觉与IMU的组合导航算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静 赵健康 崔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2-448,共7页
针对INS/GPS组合导航技术在GPS失效时难以有效导航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状态粒子滤波器的双目视觉与IMU组合导航算法。通过把状态量映射到李代数上,在向量空间直接求解四元数随机粒子分布,使用粒子滤波器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完成... 针对INS/GPS组合导航技术在GPS失效时难以有效导航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状态粒子滤波器的双目视觉与IMU组合导航算法。通过把状态量映射到李代数上,在向量空间直接求解四元数随机粒子分布,使用粒子滤波器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完成载体运动信息的实时估计。使用EuRoC公开数据集对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算法的定位精度在0.6 m以内,CPU占用率相比Vins Fusion和OKVIS分别降低了约29.7%和57.2%;运行时间相较于Vins Fusion和OKVIS减少了约42.4%和15%。该算法在保证必要导航精度和实时性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融合 误差状态 粒子滤波器 运动估计 航迹推算
下载PDF
综采面排尘风速及颗粒轨迹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虞启辉 杜旭东 +2 位作者 高胜昱 韩世杰 谭心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10期1-7,共7页
矿井高浓度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原因,巷道排尘风速设置不当会导致呼吸性粉尘向司机处逸散。为了有效降低粉尘浓度,以某煤矿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综采工作面风流场和粉尘分布进行... 矿井高浓度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原因,巷道排尘风速设置不当会导致呼吸性粉尘向司机处逸散。为了有效降低粉尘浓度,以某煤矿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依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综采工作面风流场和粉尘分布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不同风速下巷道各垂直截面、水平剖面的风流场以及在作业区、巷道、回风巷附近位置不同粒级颗粒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顺风割煤作业时,通风速度在1.75 m/s时为最佳排尘风速,在此风速下,综采面风流场稳定,风流向人行道扩散的趋势不明显;采煤巷道从采煤区至回风巷附近颗粒运移迹线呈现从密集到稀疏的趋势,采煤机附近作业区1~10μm粒级粉尘颗粒约占36%,此粒级粉尘治理难度大,应作为重点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粉尘 综采工作面 数值模拟 排尘风速 颗粒轨迹
下载PDF
Geodesic流多伯努利检测前跟踪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柳超 孙进平 +1 位作者 袁常顺 王子微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75-1379,共5页
由于粒子退化,基于粒子滤波的多伯努利检测前跟踪滤波器对多目标后验密度的估计不准确,导致量测非相参积累的效果不理想.为此,将Geodesic粒子流引入多伯努利检测前跟踪算法,以提升后验密度估计的准确度.此外,合并航迹时利用目标的航向信... 由于粒子退化,基于粒子滤波的多伯努利检测前跟踪滤波器对多目标后验密度的估计不准确,导致量测非相参积累的效果不理想.为此,将Geodesic粒子流引入多伯努利检测前跟踪算法,以提升后验密度估计的准确度.此外,合并航迹时利用目标的航向信息,从而降低航迹交叉时不同目标的航迹被错误合并的概率.通过Rayleigh杂波中Swerling 1型起伏目标的检测及跟踪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前跟踪 多伯努利滤波器 粒子流 航迹合并
下载PDF
Appl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of non-obstructive particle damping-phononic crystal vibration isolator in viaduct structure-borne noise reduction
17
作者 SHI Duo-jia ZHAO Cai-you +3 位作者 ZHANG Xin-hao ZHENG Jun-yuan WEI Na-chao WANG 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513-2531,共19页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vibrations of viaducts and low-frequency structural noise radiation caused by train excitation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importance.A new floating-slab track vibration isolator-non-obstructi...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vibrations of viaducts and low-frequency structural noise radiation caused by train excitation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importance.A new floating-slab track vibration isolator-non-obstructive particle damping-phononic crystal vibration isolator is proposed herein,which uses the particle damping vibration absorption technology and bandgap vibration control theory.The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PD-PCVI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bration control.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ructure-borne noise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PD-PCVIs installed on different bridge structures under varying service conditions encountere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e load transferred to the bridge is obtained from a coupled train-FST-bridge analy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bridges.The vibration responses are obtain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while the structural noise radiation is simulated using the frequency-domai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Using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the parameters of the NOPD-PCVI are optimized so that its frequency bandgap matches the dominant bridge structural noise frequency range.The noise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PD-PCVIs is compared to the steel-spring isolation under different servic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obstructive particle damping phononic crystal vibration isolator band gap optimization floating-slab track bridge structure-borne noise contro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下载PDF
Method of target tracking with Doppler blind zone constraint 被引量:3
18
作者 Wei Han Ziyue Tang Zhenbo Zh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6期889-898,共10页
Doppler blind zone (DBZ) has a bad influence on the airborne early warning radar, although it has good detection performance for low altitude targets with pulse Doppler (PD) technology. In target tracking, the bli... Doppler blind zone (DBZ) has a bad influence on the airborne early warning radar, although it has good detection performance for low altitude targets with pulse Doppler (PD) technology. In target tracking, the blind zone can cause target tracking breakage easil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parallel particle filter (PF)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hypothesis motion models (MHMMs) i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produces multiple possible target motion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BZ constraint. Particles are updated with the constraint in each motion model. Once the first measurement from the target which reappears from DBZ falls into the particle cloud formed by any model, the measurementtrack association succeeds and track breakage is avoid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DBZ ranges, a high association ratio can be got for targets with different maneuverability levels, which accordingly improves the tracking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blind zone (DBZ) track breakage particle filter (PF) multi-hypothesis motion model (MHMM) measurementtrack association
下载PDF
移动机器人定位算法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毅 唐善政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年第7期50-54,共5页
在蒙特卡罗定位的理论基础上,对于已知全局地图下移动机器人概率定位问题,提出基于高阶共轭粒子滤波的蒙特卡罗算法,主要利用高阶共轭无迹粒子滤波器精确设计滤波器的提议分布,使移动机器人的位置状态估计达到高阶精度;同时,结合移动机... 在蒙特卡罗定位的理论基础上,对于已知全局地图下移动机器人概率定位问题,提出基于高阶共轭粒子滤波的蒙特卡罗算法,主要利用高阶共轭无迹粒子滤波器精确设计滤波器的提议分布,使移动机器人的位置状态估计达到高阶精度;同时,结合移动机器人自身的航迹推算,来验证基于高阶共轭粒子滤波的蒙特卡罗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滤波 蒙特卡洛定位 航迹推算 无迹变换
下载PDF
颗粒阻尼吸振器用于轨道系统减振降噪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金朝 张用兵 +2 位作者 樊永欣 王志强 张帆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颗粒阻尼器(Particle damper)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减振控制装置,但其目前在轨道工程领域还处在应用起步阶段。为探讨颗粒阻尼器在整治地铁轨道振动噪声的可行性,设计并开发一种新型颗粒阻尼吸振器,在某地铁区间上线安装使用后验证其减振... 颗粒阻尼器(Particle damper)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减振控制装置,但其目前在轨道工程领域还处在应用起步阶段。为探讨颗粒阻尼器在整治地铁轨道振动噪声的可行性,设计并开发一种新型颗粒阻尼吸振器,在某地铁区间上线安装使用后验证其减振降噪效果。新型阻尼器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参数可调等结构特点,可适用于恶劣复杂的工作环境。锤击测试说明了该阻尼器具有高阻尼大阻抗的优点,对振动峰值具有突出的抑制效果。在线实测数据表明:新型阻尼器可在较宽频段内降低钢轨的垂向和横向振动,在200 Hz以上频段效果显著。安装阻尼器后车辆辐射噪声等效声级降低了3.5 dB(A),在500 Hz主频处插入损失可达5.6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颗粒阻尼器 轨道系统 减振降噪 现场测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