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方形弯管内颗粒冲蚀磨损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友取 张新育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7,43,共5页
采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同时考虑壁面粗糙度和颗粒旋转等因素的颗粒随机碰撞模型和颗粒脉动频谱随机轨道(FSRT)模型,对90°方形弯管在不同来流速度、不同粒径、不同挡板位置等多个工况下颗粒冲蚀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进... 采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同时考虑壁面粗糙度和颗粒旋转等因素的颗粒随机碰撞模型和颗粒脉动频谱随机轨道(FSRT)模型,对90°方形弯管在不同来流速度、不同粒径、不同挡板位置等多个工况下颗粒冲蚀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弯管内颗粒对壁面的冲蚀磨损特性,较为系统地预测了弯管内易磨损部位及磨损量,为管道防磨提供了可靠的数值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方形弯管 冲蚀 磨损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天然气携砂气固两相流在弯管处冲蚀磨损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德成 朱宏武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为了研究固体颗粒参数及弯管结构参数变化条件下弯管的冲蚀规律及最大冲蚀位置,基于CFD软件Fluent对弯管进行了网格无关性分析和入口段长度分析来确定最佳分析模型,选用Oka冲蚀模型和Forder壁面恢复模型计算弯管冲蚀,研究了颗粒直径和... 为了研究固体颗粒参数及弯管结构参数变化条件下弯管的冲蚀规律及最大冲蚀位置,基于CFD软件Fluent对弯管进行了网格无关性分析和入口段长度分析来确定最佳分析模型,选用Oka冲蚀模型和Forder壁面恢复模型计算弯管冲蚀,研究了颗粒直径和管径比对弯管最大冲蚀位置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颗粒速度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较大,二者呈指数关系,冲蚀速率随质量流量的增加比较均匀,当颗粒直径达到一定大小后,冲蚀速率增加较慢;管道直径和管径增大均会减小弯管的冲蚀速率,管径比对冲蚀速率的影响较大,二者呈现指数关系;颗粒直径基本不影响最大冲蚀位置,而最大冲蚀角度随着管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所得结果对管道设计及工程实际安全运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弯管 冲蚀速率 颗粒速度 质量流量 冲蚀模型 管径比
下载PDF
隧道渗流侵蚀的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冬梅 高程鹏 +2 位作者 尹振宇 王如路 杨天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429-438,共10页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变化。结果表明,隧道中心位移、地表沉降量均与颗粒流失比例呈线性增加关系;受颗粒流失及流失缝周围形成的颗粒力拱影响,隧道表面土压力重分布,会使流失缝宽度进一步扩大而加剧渗流侵蚀进程,且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底部产生的影响大于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腰部与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隧道–砂土结构模型 渗流侵蚀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碳化钨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秀兵 方亮 +1 位作者 高义民 邢建东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直径为188~250um的石英砂为磨料,在自制颗粒冲蚀磨损试验机上对WC颗粒增强ZG45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气-固两相冲蚀磨损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相同冲蚀角条件下,增强相WC颗粒的直径越大... 以直径为188~250um的石英砂为磨料,在自制颗粒冲蚀磨损试验机上对WC颗粒增强ZG45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气-固两相冲蚀磨损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相同冲蚀角条件下,增强相WC颗粒的直径越大,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越差,复合材料在冲蚀角为45°时的冲蚀磨损率最大;而ZG45钢在冲蚀角为15°~30°范围内的冲蚀磨损率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冲蚀角增加而减小;复合材料抗冲蚀磨损性能在较小冲蚀角(15°左右)下优于ZG45钢,在较大冲蚀角(≥30°)时劣于ZG45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颗粒 冲蚀磨损 钢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表土粒度特征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占宏 海春兴 丛艳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74-79,92,共7页
沙漠化土地表土粒度条件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与恢复以及防控土壤风蚀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表土粒度测定,采用矩法计算粒度参数,研究毛乌素沙地的表土粒度特征。结果表明:沙地内部各种土地类型的表土粒度主要集... 沙漠化土地表土粒度条件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与恢复以及防控土壤风蚀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表土粒度测定,采用矩法计算粒度参数,研究毛乌素沙地的表土粒度特征。结果表明:沙地内部各种土地类型的表土粒度主要集中于砂粒段(1000~50μm),含量为41.22%~97.63%,粉砂粒(50~2μm)含量为0—51.61%,黏粒(〈2μm)含量为2.71%~10.38%;半固定沙丘和移动沙丘的平均粒径值分别为145.491和157.563μm,较为接近,处于各种土地类型的较低状态;固定沙丘与耕地的平均粒径值分别为128.782和118.175μm,居于中间状态;草地和林地的平均粒径值分别为94.667和108.819μm,颗粒级配较为细小;土地类型中以移动沙丘的粒度组成最为粗化。移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分选较好,表现出极强的正偏和较尖的峰值;耕地、林地、草地也表现出正偏,但其偏移值较小,峰值也较为平缓。毛乌素沙地不同土地类型间粒度特征值存在明显差异,充分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受风蚀作用的差异性和风蚀作用的阶段性。从不同土地类型表土粒度的空间变异来看,毛乌素沙地表层土壤平均粒径存在比较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的空间变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粒度 土壤风蚀 空间变异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Particle Erosion Resistance of Bionic Samples Inspired from Skin Structure of Desert Lizard, Laudakin stoliczkana 被引量:19
6
作者 He Huang Yan Zhang Luquan Ren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2年第4期465-469,共5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rticle erosion resistance of engineering surfaces, this paper proposed a bionic sample which is inspired from the skin structure of desert lizard, Laudakin stoliczkana. The bionic sample c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rticle erosion resistance of engineering surfaces, this paper proposed a bionic sample which is inspired from the skin structure of desert lizard, Laudakin stoliczkana. The bionic sample consists of a hard shell (aluminum) and a soft core (silicone rubber) which form a two-layer composite structure. The sand blast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nic sample has better particle erosion resistance. In steady erosion period, the weight loss per unit time of the bionic sample is about 10% smaller than the contrast sample. The anti-erosion mechanism of the bionic sample was studied by single particle impact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impact,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particle is reduced by 56.5% on the bionic sample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contrast sample (31.2%). That means the bionic sample can partly convert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particle into the deformation energy of the silicone rubber layer, thus the erosion is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S particle erosion sand blast desert lizard
原文传递
超深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壁面出砂机理及其对应力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杜杰 康毅力 +3 位作者 游利军 周振寰 朱金智 李家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8,共7页
致密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问题一直是致密油气藏开发的研究热点。选用塔里木盆地超深致密砂岩气藏井下岩心样品制取裂缝岩心样品6块,开展超深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实验前、后对裂缝壁面进行激光扫描成像处理,并采用扫描... 致密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问题一直是致密油气藏开发的研究热点。选用塔里木盆地超深致密砂岩气藏井下岩心样品制取裂缝岩心样品6块,开展超深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实验前、后对裂缝壁面进行激光扫描成像处理,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其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超深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岩心样品的应力敏感系数为0.41~0.72,应力敏感程度为中等偏弱—强,明显弱于中国典型致密砂岩储层。三维激光扫描图像对比结果显示,实验前、后裂缝壁面出现明显的砂粒脱落现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实验前裂缝壁面存在大量松散脆弱结构。在超深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岩心样品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过程中,裂缝壁面脆弱结构在高速流体拖曳力作用下与壁面脱离,运移过程中持续撞击侵蚀壁面,进一步促进砂粒脱落,形成的砂粒沉积于裂缝狭窄处。当有效应力增加时,具有一定强度的砂粒将起到支撑裂缝的作用,进而起到弱化应力敏感性的效果。裂缝壁面出砂对不同宽度裂缝应力敏感性的弱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弱化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等宽度裂缝、较大宽度裂缝和较小宽度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裂缝 致密砂岩 应力敏感 出砂拖曳力 颗粒剥蚀
下载PDF
基于DPM模型的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模拟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助威 王娟 +3 位作者 王江云 冯留海 毛羽 魏耀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4,共8页
为了研究旋风分离器内部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采用RSM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并从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两方面对顶灰环及壁面磨损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处的颗粒浓度呈螺旋状灰带分布,灰... 为了研究旋风分离器内部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采用RSM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进行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并从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两方面对顶灰环及壁面磨损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处的颗粒浓度呈螺旋状灰带分布,灰带的宽度和螺距不同;从径向看,除壁面附近浓度较高外,其他部位浓度较低;从轴向上看,在分离空间下部,螺旋灰带的宽度加大,螺距减小,颗粒浓度增大。在环形空间顶板下方有大量颗粒聚集,存在顶灰环现象,而且顶灰环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准周期脱落特性。这不仅造成颗粒的逃逸,降低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而且也会对壁面造成冲蚀磨损,严重时能够使分离壁面磨穿,造成设备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DPM 颗粒浓度 顶灰环 壁面磨损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泥沙流失及吸附态氮磷输出负荷评估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进祥 郑博福 +1 位作者 刘娅菲 刘成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80-3989,共10页
水土流失是吸附态氮磷输出负荷的主要方式,也是非点源污染评估的重要环节。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所带来的泥沙和吸附态氮磷等营养盐将直接影响到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科学估算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 水土流失是吸附态氮磷输出负荷的主要方式,也是非点源污染评估的重要环节。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所带来的泥沙和吸附态氮磷等营养盐将直接影响到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科学估算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和吸附态氮、磷的输出负荷,将为鄱阳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及鄱阳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和2007年江西省土壤质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RUSLE方程和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江西省境内鄱阳湖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和吸附态氮、吸附态磷的输出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基于RUSLE得到的2007年鄱阳湖五大流域输沙模数比较可信,鄱阳湖流域内泥沙、吸附态氮、吸附态磷的年输出负荷分别为1245183t、3383t和73t,其中赣江流域吸附态氮磷的年输出负荷最大,占鄱阳湖全流域的58.1%,抚河、饶河、信江、修河等分别占11.2%、7.2%、11.3%和12.2%。与流域内农业污染源总氮、总磷排放量相比较,尽管流域尺度内泥沙的输出负荷相对较大,但吸附态氮、磷的输出负荷较小,应该不是鄱阳湖水污染中总氮和总磷等营养盐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颗粒态氮 颗粒态磷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不同颗粒粒度表面复合材料的耐冲蚀磨损性能 被引量:10
10
作者 蒋业华 周荣 +1 位作者 邢建东 卢德宏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64-667,共4页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了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颗粒粒度的复合材料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并分析了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铸渗法制备的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当颗粒粒度为40~60目,体积分数为30%时,其抗冲蚀...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了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颗粒粒度的复合材料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并分析了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铸渗法制备的WC/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当颗粒粒度为40~60目,体积分数为30%时,其抗冲蚀磨损性能是高铬铸铁(Cr15Mo3)的3 2倍。当颗粒粒度适当(40~60目)时,颗粒对基体的"钉扎"作用强,不易脱落,颗粒间隙小,能有效保护基体,复合材料的抗冲蚀磨损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粒度 铁基表面复合材料 冲蚀磨损
下载PDF
增压富氧燃煤锅炉省煤器管束磨损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阎维平 马凯 +1 位作者 高正阳 董静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9,共7页
针对常压空气燃烧和增压富氧燃烧两种工况,利用CFD软件、应用k-ε双方程模型模拟锅炉省煤器管束间烟气的流动,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管束间颗粒的运动,并利用颗粒与管壁的碰撞和反弹模型考虑颗粒与壁面碰撞后的运动。通过对比3种磨损模型,... 针对常压空气燃烧和增压富氧燃烧两种工况,利用CFD软件、应用k-ε双方程模型模拟锅炉省煤器管束间烟气的流动,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管束间颗粒的运动,并利用颗粒与管壁的碰撞和反弹模型考虑颗粒与壁面碰撞后的运动。通过对比3种磨损模型,得出Oka模型考虑的因素相对更全面,与实验数据也比较吻合。利用该模型可得壁面磨损量随流速呈指数规律变化,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磨损量先增加后减小,壁面材料硬度越大,磨损量越小,并且随着颗粒粒径增大磨损量略有增加。增压富氧燃烧下,最大磨损速率比常压下小很多,且最大磨损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各管排的颗粒撞击和平均磨损速率分布较均匀,除了第1排管外,单管最大磨损区域位于管壁迎风阶两侧60°附近。这对省煤器实际运行及增压富氧燃烧下省煤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富氧 数值模拟 颗粒运动 磨损模型 磨损速率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的抗冲蚀涂层技术及其在直升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光宇 李应红 +2 位作者 王健 柴艳 何卫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33-2139,共7页
军用直升机和运输机在沙漠地带或简易跑道强行起降时,砂尘会对飞机叶片造成冲蚀损伤,导致压气机性能衰减和结构完整性破坏,严重影响发动机工作可靠性。为此,介绍了发达国家在冲蚀损伤机理、多层涂层技术、制备方法、冲蚀试验体系、涂层... 军用直升机和运输机在沙漠地带或简易跑道强行起降时,砂尘会对飞机叶片造成冲蚀损伤,导致压气机性能衰减和结构完整性破坏,严重影响发动机工作可靠性。为此,介绍了发达国家在冲蚀损伤机理、多层涂层技术、制备方法、冲蚀试验体系、涂层环境适应性以及涂层设计方法等6个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情况;综述了我国在涂层材料体系、环境特性、制备方法与考核试验等方面开展的初步研究,指出与在这些方面与俄、美等国存在的巨大差距,并提出研究系统性不强、缺少相应的涂层设计手段、未验证考核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基础研究不够深入等是制约抗冲蚀涂层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明确了我国抗冲蚀涂层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开展抗冲蚀涂层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尘 冲蚀 涂层 航空发动机 等离子体 物理气相沉积
下载PDF
粒子侵蚀对C/C材料烧蚀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磊 何国强 +1 位作者 李江 彭丽娜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为了研究粒子侵蚀对C/C喉衬烧蚀性能的影响,文章首先对烧蚀发动机内流行数值模拟,获取粒子运动轨迹,得到粒子撞击收敛段及喉部的速度、角度和浓度,为粒子侵蚀提供表征参数;同时进行地面小型发动机含铝/无铝对比烧蚀试验。利用扫描电镜... 为了研究粒子侵蚀对C/C喉衬烧蚀性能的影响,文章首先对烧蚀发动机内流行数值模拟,获取粒子运动轨迹,得到粒子撞击收敛段及喉部的速度、角度和浓度,为粒子侵蚀提供表征参数;同时进行地面小型发动机含铝/无铝对比烧蚀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和三维微观成像等测量手段进行喉衬微观烧蚀形貌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烧蚀试验结果分析:①在小喉径条件下有无粒子侵蚀对C/C材料的烧蚀率影响不大,热化学烧蚀后的纤维单丝比有粒子侵蚀的要尖锐,基体表面上未出现粒子侵蚀的明显痕迹;②粒子以碰撞的模式作用于喷管的收敛段,以磨蚀的模式作用于喷管的喉部及扩张段;且收敛段以粒子侵蚀为主,喉部和扩张段以热化学烧蚀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蚀性能 C/C材料 两相流 粒子侵蚀 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烟气轮机叶片间隙中FCC催化剂细粉运动规律——叶片上的磨损与结垢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杜玉朋 赵辉 +2 位作者 杨朝合 张云 胡仁波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2-55,共4页
针对近年来炼厂中出现的烟气轮机叶片上结垢严重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的数值模拟方法对烟机内的气固二相流动,特别是对固体颗粒相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催化剂颗粒在叶片表面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所造成的... 针对近年来炼厂中出现的烟气轮机叶片上结垢严重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的数值模拟方法对烟机内的气固二相流动,特别是对固体颗粒相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催化剂颗粒在叶片表面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所造成的后果也不相同,粒径较小(<3μm)的颗粒易在叶片压力面上发生沉积和结垢,粒径较大(20μm)的颗粒易引起叶片的冲蚀与磨损;且由数值模拟所预测的烟机磨损与结垢发生的位置与生产实际中的情况是相一致的,可为进一步揭示烟机动叶片上的结垢原因和优化炼厂中烟机本身的操作条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轮机 催化剂颗粒 运动轨迹 磨损 结垢
下载PDF
物料粒径对半自磨机衬板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磊 罗坤 +2 位作者 赵永志 樊建人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55-2263,共9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粒径对半自磨(SAG)机衬板磨损的影响。采用离散单元法(DEM)描述物料运动,采用切向碰撞能量磨损模型(SIEM)预测壁面磨损.结果表明,粒径大小对衬板磨损存在显著影响.粒径增大,衬板磨损亦随之增大;当粒径较小时(如:d=3...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粒径对半自磨(SAG)机衬板磨损的影响。采用离散单元法(DEM)描述物料运动,采用切向碰撞能量磨损模型(SIEM)预测壁面磨损.结果表明,粒径大小对衬板磨损存在显著影响.粒径增大,衬板磨损亦随之增大;当粒径较小时(如:d=30 mm),磨损增幅尤为明显.提升条的磨损主要在经过底脚区与颗粒发生剧烈碰撞时产生,不同粒径大小下均如此.大颗粒获得的动能要远远大于小颗粒,且相比于小颗粒,大颗粒改变运动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导致剧烈磨损的持续时间亦明显增加.粒径大小对磨损在提升条上的分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DEM) 物料粒径 半自磨(SAG)机 衬板 磨损 冲蚀 研磨
下载PDF
Arc erosion behaviors of AgSnO_2 contact material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SnO_2 particle sizes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苗 王献辉 +2 位作者 杨晓红 邹军涛 梁淑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83-790,共8页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SnO2 particle size on the arc erosion behavior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 Ag?4%SnO2 (mass fraction) contac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SnO2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SnO2 particle size on the arc erosion behavior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 Ag?4%SnO2 (mass fraction) contact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SnO2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The microstructure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characterized, and the relative density, hardnes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measured. The arc erosion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tested, the arc duration and mass loss before and after arc erosion were determined,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of Ag?4%SnO2 contact materials after arc erosio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arc erosion mechanism of AgSnO2 contact material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e SnO2 particle is benefic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ve density and hardness, but decreas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ith the decrease of SnO2 particle size, Ag?4%SnO2contact material presents shorter arc duration, less mass loss, larger erosion area and shallower arc erosion p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 contact materials SnO_2 particle size arc eros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HARDNESS
下载PDF
云南楚雄九龙甸水库沉积剖面^137Cs、^210Pbex和细粒泥沙含量的变化及其解译 被引量:10
17
作者 文安邦 张信宝 +2 位作者 李豪 D.E.Walling 齐永青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3,共7页
除深度231~137cm的1963年137Cs蓄积峰外(4.26±0.35 Bq.kg-1),九龙甸水库长393cm的沉积剖面还有二个高137Cs或210Pbex含量的异常峰。上异常峰的137Cs和210Pbex含量分别为10.90±0.49 Bq.kg-1和59.20±3.4 Bq.kg-1;下异常峰... 除深度231~137cm的1963年137Cs蓄积峰外(4.26±0.35 Bq.kg-1),九龙甸水库长393cm的沉积剖面还有二个高137Cs或210Pbex含量的异常峰。上异常峰的137Cs和210Pbex含量分别为10.90±0.49 Bq.kg-1和59.20±3.4 Bq.kg-1;下异常峰仅210Pbex含量高43.40±6.4 Bq.kg-1。上、下异常峰分别和1998年春的森林火灾和1960年春的烧荒种地有关。下异常峰未有137Cs检出,可能和当时137Cs累积沉降量还较低有关。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的森林砍伐和其后的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和水库淤积有重要的影响。由于1958-1959年森林砍伐引起了强烈的土壤侵蚀,水库淤积严重,同期的淤沙速率和相应的淤沙模数分别高达83.86×104t.a-1和3255.4 t.km2.a-1。随着森林砍伐的停止和植被的恢复,流域内土壤侵蚀逐渐减缓。1960-1962年期间,水库淤沙速率和相应的淤沙模数分别降至40.88×104t.a-1和1587.0 t.km2.a-1;1963年后,更分别降至6.19~7.73×104t.a-1和240.2~291.5 t.km2.a-1。沉积泥沙粒度的变化对流域植被的破坏和恢复有较好的响应。大跃进期间森林砍伐引起的强烈侵蚀产沙,导致剖面下部泥沙粒度较粗;随着植被逐渐恢复,侵蚀减弱,剖面上部泥沙粒度变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210PBEX 细粒泥沙含量 沉积物 水库 森林火灾
下载PDF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粘接SiC颗粒耐磨涂层的耐冲蚀性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邢志国 吕振林 崔永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7,100,共5页
通过改变增韧剂聚氨酯(PU)的加入量,研究了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粘接SiC颗粒耐磨涂层的粘接强度和耐冲蚀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PU可有效改善环氧树脂胶体的粘接性能,PU加入量(质量分数)为15%时,改性环氧树脂粘接SiC颗粒耐磨涂层... 通过改变增韧剂聚氨酯(PU)的加入量,研究了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粘接SiC颗粒耐磨涂层的粘接强度和耐冲蚀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PU可有效改善环氧树脂胶体的粘接性能,PU加入量(质量分数)为15%时,改性环氧树脂粘接SiC颗粒耐磨涂层的粘接强度最高;涂层的耐冲蚀性能则随冲蚀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在大角度冲蚀时,PU加入量30%~35%的耐冲蚀性能最好,而小角度冲蚀时,PU加入量5%~15%的耐冲蚀性能最好;无论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其耐冲蚀磨损性能都好于相同试验条件下白口铸铁的耐冲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环氧树脂 SIC颗粒 粘接强度 冲蚀
下载PDF
轴流压气机气固两相流及磨损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海鸥 王萌 +1 位作者 王忠义 裴小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0-316,共7页
为了研究固体颗粒入射至压气机后导致其性能衰退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商业软件ANSYS CFX中的多相流求解技术对某型四级轴流式压气机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和磨损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对压气机叶片的磨损主要集中在前面级... 为了研究固体颗粒入射至压气机后导致其性能衰退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商业软件ANSYS CFX中的多相流求解技术对某型四级轴流式压气机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和磨损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对压气机叶片的磨损主要集中在前面级的动叶和各排叶片的50%叶高以上,并且磨损量随叶高位置上移而增大;对每个叶片来说,对压力面的磨损程度要大于对吸力面;在沿轴向方向上,磨损主要集中在叶片的前缘和尾缘处。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轴流压气机 固体颗粒 两相流 磨损 性能衰退 磨损率浓度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基于E/CRC磨损模型的离心泵壁面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赖芬 王凤鸣 +2 位作者 朱相源 常沛然 李国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9-728,共10页
为了探索离心泵内液固两相流动及固体颗粒引起的壁面磨损特性,本文基于E/CRC磨损模型进行了数值预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各个区域的磨损形态并对比不同区域的最大和平均磨损率,分析了磨损率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最大磨损率发生位置,讨... 为了探索离心泵内液固两相流动及固体颗粒引起的壁面磨损特性,本文基于E/CRC磨损模型进行了数值预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各个区域的磨损形态并对比不同区域的最大和平均磨损率,分析了磨损率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最大磨损率发生位置,讨论了颗粒粒径及浓度对离心泵叶轮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最严重的区域在叶片前缘及叶片压力侧尾缘附近;后盖板的平均磨损率最大,叶片及后盖板的最大磨损率最大,最大磨损率在叶片与后盖板交界处叶片曲率角59.8°附近;颗粒粒径及浓度均对叶轮磨损特性有显著的影响,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前盖板及叶片的磨损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后盖板的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减小趋势;随颗粒浓度的增大,叶轮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液固两相流 固体颗粒 磨损特性 磨损模型 磨损形态 最大磨损率 颗粒粒径 颗粒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