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8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曲梅 黄瑛 +4 位作者 张新 吕冰 贾蕾 田祎 王全意 《首都公共卫生》 2019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为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8-2018年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收集到的65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目的了解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为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8-2018年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收集到的65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法进行1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65株菌包含4种血清型:伤寒沙门菌24株,占36.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7株,占10.8%,乙型副伤寒沙门菌20株,占30.8%,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4株,占21.5%。随着年代的推移,会出现血清型的交替变迁,2013年以后,以伤寒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高发年龄组为0~10岁组和31~40岁年龄组。65株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强力霉素、阿奇霉素和亚胺培南4种抗生素全部敏感,对其他12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磺胺异噁唑、萘啶酸、链霉素和氨苄西林等经典抗生素的耐药性有上升趋势,对头孢菌素和三代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不同血清型间耐药性存在差异,多重耐药率为10.8%(7/65)。5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分成34种PFGE型别,带型分散。除2018年一起输入性伤寒暴发识别出9株菌为同一带型,其余每种带型菌株数1~3株不等,相似度为32.2%~100.0%。结论 2008-2018年,北京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型正逐步转变成以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为主。不同血清型间抗生素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合理用药。PFGE型别多样,未出现优势克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耐药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下载PDF
广西某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被引量:7
2
作者 林玫 龚健 +8 位作者 董柏青 李翠云 廖和壮 张咸奇 玉明科 古廷思 黄勇 陈茁 权怡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 调查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方法 对发热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采样和疫点环境卫生学调查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生甲型副伤寒病例 ... 目的 调查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 方法 对发热病人进行个案调查、采样和疫点环境卫生学调查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生甲型副伤寒病例 3 2 2例 ,罹患率 9.2 1%。其中学生 3 2 1例 ,食堂从业人员 1例 ;内宿罹患率 (14 .3 8% )高于外宿(0 .2 9% ) (P <0 .0 1) ;男性罹患率 (12 .45 % )高于女性 (6.0 2 % ) (P <0 .0 1) ;流行时间为 3 6d ,流行过程有两个波峰 ;共分离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41株 ,其中发热病人血和粪便培养分别为 2 0株和 2株 ,无症状学生肛拭培养为 19株 ;2 3株菌株对 18种常用抗生素均敏感。流行原因为无安全饮用水、食堂卫生状况不良、学生有饮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等 ;传播途径流行前期极可能为水型传播所致 ,后期则为生活接触传播。 结论 加强学校水源及食堂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改善学生卫生习惯是防止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关键措施 ;流行早期及时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和保证资金投入是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暴发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毛普加 冯金 +3 位作者 洪愉 黄芬 井申荣 曾韦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58-462,466,共6页
目的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副甲菌)噬菌体(副甲噬菌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昆明某医院污水中分离副甲噬菌体,并采用噬斑形成法检测其滴度;透射电镜下观察浓缩纯化后的副甲噬菌体形态;分析副甲噬菌体对不同pH(1~12)... 目的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副甲菌)噬菌体(副甲噬菌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昆明某医院污水中分离副甲噬菌体,并采用噬斑形成法检测其滴度;透射电镜下观察浓缩纯化后的副甲噬菌体形态;分析副甲噬菌体对不同pH(1~12)和不同温度(40、50、60、70、80℃)作用的敏感性;培养副甲菌和副甲噬菌体,以不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对应的噬菌体滴度为纵坐标,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并测定爆发量、最佳MOI及副甲菌突变率;提取副甲噬菌体基因组,酶切分析副甲噬菌体核酸,SDS-PAGE分析副甲噬菌体外壳蛋白;采用热酚法提取脂多糖(1ipopolysac-chafide,LPS),采用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anesulfnnvl fluoride,PMSF)法提取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初步分析副甲噬菌体的受体。结果在医院的污水中分离出的副甲噬菌体,经双层平板计数可见大小不一、透明的噬斑,滴度在109.10mPFU之间,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长尾和一个头部;副甲噬菌体在pH值3~10之间滴度较高,40℃以上,随温度上升滴度明显降低,在80℃几乎无活性副甲噬菌体存在;副甲噬菌体感染潜伏期为20min,爆发期为50min,爆发量129,最佳MOI为0.2,副甲菌突变率为5.8×10^-7~2.2×10^-6;副甲噬菌体基因组的单酶切产物均可见33bp的特异条带,SDS-PAGE分析可见4条主带;LPS、OMP能与副甲噬菌体结合,是副甲噬菌体的受体。结论副甲噬菌体为长尾噬菌体,基因组为dsDNA,大小为33bp,最佳MOI为0.2,受体位点为LPS和O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细菌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荧光PCR方法的评估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淑贞 石晓路 +3 位作者 林一曼 邱亚群 李迎慧 扈庆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2期1-2,共2页
目的建立和评估多重荧光PCR方法快速鉴定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血培养样品的检测。方法收集留取医院的可疑伤寒患者的血培养标本,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法和传统分离培养法同时进行分离鉴定,分析比较双盲实验结... 目的建立和评估多重荧光PCR方法快速鉴定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血培养样品的检测。方法收集留取医院的可疑伤寒患者的血培养标本,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法和传统分离培养法同时进行分离鉴定,分析比较双盲实验结果,评价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检测性能指标。结果共检测临床样本538例,多重荧光PCR法检出阳性218例,比传统培养法多检出6例;阴性320例,与传统培养法一致。以传统检测方法为金标准,多重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结论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可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可以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早期快速分型诊断,提升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荧光PCR 伤寒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下载PDF
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PCR及荧光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淑贞 刘渠 石晓路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820-823,共4页
目的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目的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采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分别检测到伤寒的3条特异性条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2条特异性条带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条特异性条带,但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纯DNA和菌液的最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 fg/reaction和20 CFU/reaction;对77株细菌的检测正确率达100%。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比多重PCR方法更能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实时荧光PCR 伤寒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原文传递
甲型副伤寒菌O-特异性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菌苗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魏滨 谢贵林 +2 位作者 王燕 田玉珍 王先荣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年第2期14-18,共5页
以脱毒后去除类脂A的甲型副伤寒杆菌高分子量O SP1和低分子量O SP2 为特异性抗原 ,以破伤风类毒素 (TT)为蛋白质载体 ,用己二酸二肼 (ADH)作为连接剂制备的两种结合物及其多糖免疫NIH小鼠 ,结果显示单独注射O SP1或O SP2 免疫小鼠后 ,... 以脱毒后去除类脂A的甲型副伤寒杆菌高分子量O SP1和低分子量O SP2 为特异性抗原 ,以破伤风类毒素 (TT)为蛋白质载体 ,用己二酸二肼 (ADH)作为连接剂制备的两种结合物及其多糖免疫NIH小鼠 ,结果显示单独注射O SP1或O SP2 免疫小鼠后 ,均不能刺激小鼠产生抗 LPS抗体 ;而用O SP1 TT和O SP2 TT结合物免疫后 ,小鼠血清中均产生了特异性抗 LPSIgG和IgM抗体 ,且O SP1 TT免疫组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O SP2 TT免疫组 ,两组结合物免疫血清中抗体类型以IgG为主。O SP1 TT结合物免疫组第二次免疫和第三次免疫后IgG抗体水平均较前一次有显著升高 (p<0 0 1)说明 ,O SP1 TT结合物具有加强应答效果。补体介导的体外杀菌试验证明 ,O SP1 TT与O SP2 TT结合物免疫血清具有特异性杀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杆菌 免疫原性 O-SP-TT 结合菌苗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病例血培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树坤 储从家 +4 位作者 山德生 孔繁林 刘红雁 吴强 杨汝松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比较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肠沙门菌肠亚种甲型副伤寒血清型血培养结果和检测速度。方法采用BacT/ALERT 3D系统及其每瓶加入5ml血液的配对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AEB,ANB)对13500份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标本进行血培养。结果共分离到406... 目的比较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肠沙门菌肠亚种甲型副伤寒血清型血培养结果和检测速度。方法采用BacT/ALERT 3D系统及其每瓶加入5ml血液的配对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AEB,ANB)对13500份疑似甲型副伤寒病例标本进行血培养。结果共分离到4060株甲型副伤寒病原菌,当中,3149株在AEB和ANB中生长,461株仅在AEB生长,450株仅在ANB生长,采用AEB和ANB的分离率均为26.7%(r=0.023,P=0.880),在AEB和ANB配对培养中因额外血量的分离菌株数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1.3%和11.1%;AEB和ANB阳性检测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生长3149株菌的平均检测时间分别为(23.66±15.89)h和(25.48±16.92)h(t=7.007,P〈0.01),单生长461和450株菌的平均检测时间分别为(31.80±20.97)h和(33.45±20.72)h(P〈0.01)。结论取血量是决定血培养检出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在AEB和ANB之间没有发现检出率差异,但是有更多分离株在AEB中生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伤寒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集落计数 微生物 细菌学计数
原文传递
浙江省2003—2004年甲副伤寒菌株质粒图谱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褚佩英 朱水荣 +3 位作者 陈恩富 张政 叶菊连 莫顺堂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浙江省2003、2004年不同地区分离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质粒基因定位及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利用技术及电泳图谱方法,对浙江省2003、2004年暴发点病人和住院病人分离的部分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并做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浙江省2003、2004年不同地区分离的甲型副伤寒菌株质粒基因定位及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利用技术及电泳图谱方法,对浙江省2003、2004年暴发点病人和住院病人分离的部分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并做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发现选择的78株菌株中, 78株( 100% )对红霉素(ETM)耐药, 77株(98. 72% )对利福平(RFP)、链霉素(SM)及头孢拉定(CV)耐药, 76株(97 .44% )对羧苄青霉素(CAR)及磺胺(SD)耐药,64株(82 .05% )对强力霉素(DC)耐药;大多数菌株带有一20kb大小质粒,所有菌株均带有2 2kb大小的质粒。结论:甲型副伤寒菌对ETM、RFP、CAR、CV、SM、SD、DC耐药,并认为具有多重耐药性是浙江省甲型副伤寒发病率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 甲型副伤寒菌 质粒图谱分析 菌株 RFP SD DC 羧苄青霉素 电泳图谱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二重PCR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1及O抗原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家敏 张小贤 王志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1415-1416,共2页
目的:建立特异、快速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二重PCR法,应用于临床甲型副伤寒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溯源。方法:根据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相鞭毛蛋白抗原(H1抗原)fliC-a基因及菌体抗原(O抗原)rfbS基因的核酸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采用二重... 目的:建立特异、快速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二重PCR法,应用于临床甲型副伤寒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溯源。方法:根据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相鞭毛蛋白抗原(H1抗原)fliC-a基因及菌体抗原(O抗原)rfbS基因的核酸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采用二重PCR法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株、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株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株。结果:实验结果证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株及临床株应用二重PCR方法均成功扩增出预先设计的2条特异性目的条带。结论:所建立的二重PCR法较之传统细菌检验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及简便之优势,可用于甲型副伤寒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H1抗原基因 O抗原基因 二重PCR
原文传递
外环境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官增 裘丹红 +4 位作者 陈忠妙 王敬 王满琴 郑伟 何浙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64-667,共4页
〔目的〕选择最佳增菌液、增菌时间、分离平板 ,提高外环境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方法〕11种不同种类不同产地沙门菌增菌液用不同来源不同菌量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作增菌效果比较 ;制备贝壳类海产品、大便、水模拟标本作不同增菌液... 〔目的〕选择最佳增菌液、增菌时间、分离平板 ,提高外环境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方法〕11种不同种类不同产地沙门菌增菌液用不同来源不同菌量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作增菌效果比较 ;制备贝壳类海产品、大便、水模拟标本作不同增菌液不同菌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 ;不同菌量模拟标本三种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比较 ;模拟标本不同增菌时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比较。〔结果〕11种增菌液 ,其中一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不生长 ,二种较差 ,八种较好 ;在模拟标本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中 ,亚硒酸盐增菌液对海产品、大便标本增菌效果较好 ,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对水样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较好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沙门菌显色平板上菌落特征明显 ,分离效果优于SS平板 ;贝壳类海产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模拟标本 37℃增菌 6h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量最多。〔结论〕贝壳类海产品用亚硒酸盐增菌液 37℃增菌 6h ,水样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4 2℃增菌 12~ 18h,用沙门菌显色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增菌液 增菌效果 模拟标本 贝壳类 检出率 海产品 显色 菌落特征 分离效果
下载PD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caused by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fection 被引量:3
11
作者 Fahmi Yousef Khan Ahmed A Kamha Ibrahim Y Aloma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2期5253-5255,共3页
We report a case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fection, in a 29-yearold patient who wa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 fever of two days, headache and vomiting... We report a case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fection, in a 29-yearold patient who wa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 fever of two days, headache and vomiting followed by behavioural changes and disorientation. On examination, the patient appeared acutely ill, agitated, confused, and deeply jaundiced. Temperature 38.5℃, pulse 92/min, blood pressure 130/89 mmHg. Both samples of blood grew S. paratyphi A, which was sensitive to ceftriaxone and ciprofloxacin. Ceftriaxon was administered with high-dose dexamethasone. 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with ceftriaxon,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in satisfactory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id hepatitis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Salmonella paratyphi A
下载PDF
Paratyphoid fever- Emerging problem in South India
12
作者 Ragini Bekur K.E.Vandana +2 位作者 K.N.Shivashankara Rohit Valsalan Vishwanath Sathyanarayan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10期815-817,共3页
Objective:To review the clinical profile and drug susceptibilities of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es of 113 patients with paratyphoid fever and 101 culture proven Sal... Objective:To review the clinical profile and drug susceptibilities of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es of 113 patients with paratyphoid fever and 101 culture proven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nfec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The study extended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2006-2008).Diagnosis of patients were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serology and blood culture.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the isolates were performed by the disc diffusion method.Clinical presentation,laboratory parameters,susceptibility patterns of isolates,treatment and clinical response were studied.Results:Of the 113 cases,77(68.4%) were males and 36 were females(32.8%),which included 2 pediatric patients.Fever wa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100.0%) followed by loose stools(37.2%),headache(35.4%),myalgia(31.9%), pain abdomen(29.2%),dry cough(19.5%) and vomiting(13.3%).All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cured. Majority of the isolates(46%) were resistant to cotrimoxazole in 2006,however they became 100% sensitive in 2007 and 2008.whereas the strains became 100% sensitive to ampicillin and chloramphenicol only in 2008.In 2006 the sensitivity of organisms to ciprofloxacin was 89% but in 2007 and 2008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ciprofloxacin(46% and 86%) respectively.Surprisingly 3 isolates(8.1%) were resistant to ceftriaxone in 2006,showed 100% sensitivity in 2008.Common drugs used were ceftriaxone in 100 cases(88.4%) and ciprofloxacin in 13 cases(11.6%).One patient had relapse of paratyphoid fever after treatment with ciprofloxacin which responded to ceftriaxone.Conclusions:Paratyphoid fever A is one of the emerging infections and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India.An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fluoroquinolones is noted.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drug susceptibilities is mandatory in instituting appropriat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typhoid FEVER SALMONELLA paratyphi A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Performance of Diagnostic Methods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for Salmonella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Kangema Sub-County Hospital, Kenya
13
作者 Saweria W. Mbuthia Eliab S. Some +2 位作者 Mbaruk Suleiman Oliver W. Mbuthia Musa O. Ngayo 《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2年第4期449-469,共21页
Background: Typhoid disease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globally,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typhoid disease mimic those of other febrile illnesses and... Background: Typhoid disease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globally,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typhoid disease mimic those of other febrile illnesses and are thus difficult to make an accurate diagnosis. A confirmed diagnosis requires the determination or isolation of the bacteria in well-equipped laborato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a huge limitation of the laboratory infrastructure to diagnose typhoid disease, which would otherwise guide in treating, managing, controlling, and halting the spread of drug resistant mutants. Objective: This study, therefore, was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performance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Salmonella among adults attending Kangema Sub-County Hospital. Study Population: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residents of Kangema Sub-County in Murang’a County, Kenya while the target population was adults. Methods: The study adopt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that employed a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procedure. The study took place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21. The sample size was 97 respondents who all consented and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Interviewing the respondents was carried out by administering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quantitative data. Stool samples were obtained and cultured in Cary Blair transport media and then cultured in appropriate media at the Murang’a County Referral Hospital Laboratory. A rapid Salmonella Antigen (SAT) test was also performed on all the stool samples. Data Analyses: Word Statistics and Data (STATA) v 13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Typhoid Fever was at 6.2% (95% CI) which included S. Typhi (n = 1;16.7%) and S. Paratyphi B (n = 5;83.3%). No isolate showed resistance to Ciprofloxacin. The sensitivity of SAT is 100% and a specificity of 98.9% with a kappa statistic of almost perfect agreement (0.9641) with culture. Patients who had fever p = 0.001, abdominal distention p = 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monella Infection Culture Salmonella Antigen Test Salmonella Typhi Salmonella paratyphi Enteric Fever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减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坤 陈志瑾 +3 位作者 李建华 朱春岳 丛延广 饶贤才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减毒株,测试其减毒效果,为制备减毒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甲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50093株的ync D基因和aro C基因,构建出ync D单基因敲除株和ync D-aro C双基因敲除菌株;通过测定和比较野生株、... 目的构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减毒株,测试其减毒效果,为制备减毒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甲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50093株的ync D基因和aro C基因,构建出ync D单基因敲除株和ync D-aro C双基因敲除菌株;通过测定和比较野生株、ync D单基因敲除株及ync D-aro C双基因敲除株的生长曲线,评估基因敲除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以猪胃黏蛋白增毒小鼠为模型,测定野生株和双基因敲除株对模型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双基因敲除株的减毒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并筛选到ync D单基因及ync D-aro C双基因敲除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突变菌株。生长曲线测定显示ync D基因和aro C基因敲除后,敲除株生长明显缓慢。野生株和双基因敲除株针对模型小鼠的LD50分别为7.90×101和3.33×106CFU,结果表明ync D-aro C双敲除菌株的毒力较野生株下降约42 202倍,具有显著的减毒效果。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ync D-aro C双基因敲除突变株毒力明显降低,安全性好,为研制甲型副伤寒减毒活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减毒疫苗 基因敲除 同源重组
下载PDF
PCR快速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H-a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水荣 陈恩富 +4 位作者 张政 楮佩英 孟真 叶菊连 罗芸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3期4-5,8,共3页
目的 研究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特异相H a的PCR法。方法 选择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H a基因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和我省不同地区上送的 5 7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非甲型副... 目的 研究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特异相H a的PCR法。方法 选择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H a基因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检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和我省不同地区上送的 5 7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及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其它菌株 ;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按10 - 1 ~ 10 - 9稀释后扩增比较PCR的检测灵敏度。结果 所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在 3 2 9bp处出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基因产物 ,非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PCR结果均为阴性 ;PCR检测下限为 10 3cfu/ml。结论 PCR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简便 ,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筛查以及流行病学快速查源、溯源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聚合酶链反应(PCR) H-a基因 快速检测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和检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建伟 罗军敏 +2 位作者 孙万邦 马锐 田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639,共3页
目的初步制备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PA-STF),为临床提供紧急预防或辅助治疗甲型副伤寒的新型生物制剂。方法体内免疫法制备PA-STF,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PA-STF进行多波长扫描,以苔黑酚法和改良Lowry法分别检测PA-STF的核糖及多肽含... 目的初步制备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PA-STF),为临床提供紧急预防或辅助治疗甲型副伤寒的新型生物制剂。方法体内免疫法制备PA-STF,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PA-STF进行多波长扫描,以苔黑酚法和改良Lowry法分别检测PA-STF的核糖及多肽含量,并进行无菌试验、热原质试验和安全试验等,以免疫保护性试验检定其免疫学活性。结果 PA-STF的理化性状符合《中国生物制品》(2000版)的要求标准;免疫保护性试验中,灌服PA-STF的小鼠存活率均明显高于灌服nTF和NS的小鼠的存活率(P<0.05)。结论成功制备了PA-STF,该制剂可转移针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小鼠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 特异性转移因子 制备 检定
下载PDF
浙江省13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芸 叶菊莲 +3 位作者 程苏云 许锋华 陆群英 孟真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11期565-567,共3页
目的应用分子分型分析浙江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运用PFGE方法对浙江省134株甲型副伤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34株受检菌株分为11个型,其中1型占47.8%,2型占36.6%,3型占0.7%,4型... 目的应用分子分型分析浙江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运用PFGE方法对浙江省134株甲型副伤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34株受检菌株分为11个型,其中1型占47.8%,2型占36.6%,3型占0.7%,4型占4.5%,5型占0.7%,6型占0.7%,7型占0.7%,8型占1.5%,9型占0.7%,10型占1.5%,11型占4.5%。结论1、2型菌株占全部134株的84.3%。可见,受检的134株菌同源性较高。其中8种菌型为少见菌型,可能与浙江省甲型副伤寒高度散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流行病学 甲型副伤寒 分子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广西桂林市1999—2008年甲型副伤寒病带菌者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麦浩 杨进 +5 位作者 李秀苾 潘定权 李革莉 马小垒 龙虎 秦金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者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方法随访桂林市1999—2008年发病的甲型副伤寒病患者,采集其3次粪便标本培养甲型副伤寒菌,对培养出的菌株进行18种抗生素的耐药检测。结果 328名既往甲型... 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者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方法随访桂林市1999—2008年发病的甲型副伤寒病患者,采集其3次粪便标本培养甲型副伤寒菌,对培养出的菌株进行18种抗生素的耐药检测。结果 328名既往甲型副伤寒患者中检出恢复期病例20例,检出带菌6例,恢复期带菌率30.0%,95%CI(12.0%,54.0%),恢复期带菌者发病时用药不规范。病后3个月至9年的既往甲型副伤寒患者308例,检出慢性带菌1例,慢性带菌率为0.32%,95%CI(0.1%,5.6%)。所有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不高,对萘啶酸耐药率为100%。对氨卞西林、一代头孢、氨曲南、链霉素、磺胺等药物不同程度中介或耐药。慢性带菌者的菌株除萘啶酸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结论治疗甲型副伤寒患者时应做到抗生素的规范、合理使用,以减少病后带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杆菌 慢性带菌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莓 赵道慧 黄国培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0-31,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甲型副伤寒杆菌药敏率,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对经血培养检出的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3.27%、91.35%、88.47...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甲型副伤寒杆菌药敏率,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对经血培养检出的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3.27%、91.35%、88.47%、88.47%。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治疗儿童甲型副伤寒有效、安全、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杆菌 抗生素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0株药敏结果分析
20
作者 张日妹 彭常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年第13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医师用药,从而提高对甲型副伤寒的防治水平。方法对分离的100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药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最好,...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医师用药,从而提高对甲型副伤寒的防治水平。方法对分离的100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药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最好,耐药率最低,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敏感率最低,耐药率达60%。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作为本地区治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首选药物之一,药物敏感率高,耐药率低,临床医师应在药敏检测结果指导下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 药物敏感 耐药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