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通用多通道并行CRC计算及其实现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展琦 裴昌幸 董淮南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8年第2期53-57,共5页
对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现有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有多个计算器同时计算的通用多通道并行CRC计算新方法,证明了该算法及相关定理,并用实例验证了算法正确性。研究不同参数下该算法软件计算的性能,并实现了高达26Gbit/s硬件CRC计... 对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现有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有多个计算器同时计算的通用多通道并行CRC计算新方法,证明了该算法及相关定理,并用实例验证了算法正确性。研究不同参数下该算法软件计算的性能,并实现了高达26Gbit/s硬件CRC计算。分析表明该算法可大幅度提高软硬件计算速度,通过合理选择有关参数能提高CRC计算性价比,在10G以太网和40GSDH等未来高速网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冗余校验码 并行计算 多通道
下载PDF
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宇 李惟毅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278,共6页
针对回路型脉动热管进行了管路结构形式调整,制作了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并建立试验系统,选用丙酮和无水酒精作为工质,在相近热力工况下通过试验考察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和典型回路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并进行... 针对回路型脉动热管进行了管路结构形式调整,制作了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并建立试验系统,选用丙酮和无水酒精作为工质,在相近热力工况下通过试验考察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和典型回路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通道并联回路型脉动热管与典型回路型脉动热管具有相似的启动特征,但其在运行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不易出现干烧现象;其传热效果也优于典型回路型脉动热管,具有较低的运行热阻,低充液率(34%)时的传热效果优于高充液率(51%、68%)时,具有较高的传热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路型脉动热管 多通道并联 启动特征 传热效果 充液率
下载PDF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软件平台PHG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林波 郑伟英 +3 位作者 卢本卓 崔涛 冷伟 林灯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2-1464,共23页
PHG(parallel hierarchical grid)是一个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开源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程序开发平台.与国际上其他同类型软件相比,其主要特征有:(1)提供基于最新顶点单元二分的非结构协调四面体网... PHG(parallel hierarchical grid)是一个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开源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程序开发平台.与国际上其他同类型软件相比,其主要特征有:(1)提供基于最新顶点单元二分的非结构协调四面体网格并行局部加密;(2)支持h-p自适应有限元计算;(3)支持大规模并行和动态负载平衡;(4)提供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直接求解和灵活的预处理迭代求解.本文介绍PHG平台的主要模块和核心算法,以及基于PHG平台开发的一些并行有限元应用程序,它们包括:大型变压器铁损模拟、离子通道中的离子输运过程模拟、集成电路互连线寄生参数提取、冰盖模拟、弹性波PML方程谱元计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自适应网格 并行计算 离子通道 电磁涡流 寄生参数提取 冰盖模拟 地震波模拟
原文传递
并联通道瞬态流量分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磊 张志俭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101,共5页
应用多通道模型对闭式燃料栅格反应堆进行热工水力分析时,首先需要解决流量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3种流量分配方法,编写了瞬态流量分配程序,求解了1个并联通道流量分配问题,并对这3种方法做了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方法1只适合流量缓慢变... 应用多通道模型对闭式燃料栅格反应堆进行热工水力分析时,首先需要解决流量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3种流量分配方法,编写了瞬态流量分配程序,求解了1个并联通道流量分配问题,并对这3种方法做了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方法1只适合流量缓慢变化工况;而方法2和方法3适用于流量剧烈变化工况;但在计算同一工况时方法3比方法2更稳定;因此,方法3可作为板状燃料堆芯冷却剂通道流量分配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通道 流量分配 闭式燃料栅格
下载PDF
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晓红 姜俞光 +1 位作者 秦江 鲍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77-1987,共11页
关注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以平行四边形通道为例和矩形通道进行对比,对并联通道中碳氢燃料流动换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建模。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下,平行四边形通道相比矩形通道具有更大流固间换热... 关注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截面形状对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的影响,以平行四边形通道为例和矩形通道进行对比,对并联通道中碳氢燃料流动换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建模。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下,平行四边形通道相比矩形通道具有更大流固间换热面积,因而在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方面都优于矩形通道,加热面壁温峰值降幅最大可达226K。通道倾角对流量分配也有重要影响,大通道倾角能实现更合理的流量分配和冷却效果;倾角从105°增加到150°时,加热面壁温峰值降低了287K。在非理想分汇流布置(以U型分汇流布置为例)和非均匀热流条件下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通道设计,说明了此设计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分配 并联通道 截面形状 碳氢燃料 发动机冷却
原文传递
平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军 黄彦平 +2 位作者 赖举 王飞 卢冬华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平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的问题是影响各种大型电站锅炉和反应堆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弄清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机理,有必要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上游可压缩容积、系统压力、入口过冷度、入口节流、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出口含汽... 平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的问题是影响各种大型电站锅炉和反应堆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弄清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机理,有必要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上游可压缩容积、系统压力、入口过冷度、入口节流、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出口含汽率、出口过热度等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的机理试验研究提供可行的思路。文中综合了一些典型的研究结果,并针对动态测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流动不稳定性 平行通道 热工水力
下载PDF
两相并联换热通道间流量分配特性实验研究
7
作者 辛鹏飞 王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为提高两相流动换热通道的换热能力及系统性能,探究其并联换热通道中流量分配不均的特征,开展了以水为工质的两并联通道换热实验,对流量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参数变化进行研究。实验参数变化主要包括进口温度、热流密度、进口流量,以及外部... 为提高两相流动换热通道的换热能力及系统性能,探究其并联换热通道中流量分配不均的特征,开展了以水为工质的两并联通道换热实验,对流量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参数变化进行研究。实验参数变化主要包括进口温度、热流密度、进口流量,以及外部扰动、集管结构带来的流量分配差异。将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并联换热通道间流量分配不均时,优先沸腾通道中流量较少,未沸腾通道出口温度明显降低;增加进口温度、增加热流密度、降低进口流量会导致流量分配不均的出现,其产生和消失对应的进口温度、热流密度、进口流量分别变化了24.8℃、175.6 W/m、19.8%,并存在滞后现象;扰动会加速流量分配不均的出现,对应进口温度相差3.2℃;集管结构会影响优先沸腾通道的位置,单相状态下流量较少的通道倾向于优先沸腾。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并联换热通道流量分配的均匀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换热通道 流量分配 两相流 流动换热
下载PDF
并联通道流量漂移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彭传新 昝元锋 +3 位作者 袁德文 卓文彬 徐建军 黄彦平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20,共4页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并联通道出现的流量漂移型流动不稳定。实验研究获得了流量漂移流动不稳定发生时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了流量漂移流动不稳定发生时空泡份额、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和重力压降等参数的变化...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并联通道出现的流量漂移型流动不稳定。实验研究获得了流量漂移流动不稳定发生时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了流量漂移流动不稳定发生时空泡份额、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和重力压降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并联通道出现的流量漂移型流动不稳定的原因是空泡份额增加引起先出热通道流体重力压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漂移 流动不稳定 并联通道
原文传递
并联竖直上升通道内二氧化碳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9
作者 邓越文 雷贤良 +2 位作者 刘清江 刘书涵 吴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26-2736,I0018,共12页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上升并联管内CO_(2)的流动不稳定性,该文建立CO_(2)流动不稳定性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热工参数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引入无量纲节流系数,构建CO_(2)流动不稳定性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误差±20%)。研究发现,增加系统压力、增加质量流量及过冷度范围在5~20℃时,减小过冷度均有利于提高并联管间流动的稳定性;随着出口节流增加,并联管间流动稳定性降低,且发生不稳定性的界限热负荷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流动不稳定性 并联管 界限热负荷
下载PDF
Effective Capacity of URLLC over Parallel Fading Channel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10
作者 Peng Hongsen Tao Meixia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45-63,共19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 capacity of a point-to-point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transmission over multiple parallel sub-channels at finite blocklength(FBL)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 capacity of a point-to-point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transmission over multiple parallel sub-channels at finite blocklength(FBL)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Based on reasonable assumptions and approximations,we derive the effective capac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pilot length,decoding error probability,transmit power and the sub-channel number.Then we reveal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above parameters on the effective capacity.A closed-form lower bound of the effective capacity is derived and an alternating optimization based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find the optimal pilot length and decoding error probability.Simulation results validate ou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how that the closedform lower bound is very tight.In addition,through the simulations of the optimized effective capacity,insights for pilot length and decoding error probability optimization are provided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parameters in realist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capacity finite blocklength regime imperfect CSI parallel fading channels URLLC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ow excursion instability of supercritical hydrocarbon fuel in scramjet regenerative cooling parallel channels 被引量:2
11
作者 Xiaoyong LIU Zhuqiang YANG +3 位作者 Ruipu MIAO Feng LIU Shujun ZHAO Qincheng B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01-215,共15页
Flow instability of supercritical hydrocarbon fuel is a crucial issue in scramjet regenerative cooling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flow excursion instability and flow distribution in parallel tubes were experimentally s... Flow instability of supercritical hydrocarbon fuel is a crucial issue in scramjet regenerative cooling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flow excursion instability and flow distribution in parallel tubes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for supercritical fluids. Two types of flow excursion occur in a single tube. Type Ⅰ and Type Ⅱ excursions, and they are corresponding to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flow rate respectively. They can trigger flow maldistribution between parallel tubes and the hysteresis phenomenon of flow distribution. The effects of system parameters, including inlet temperature,system pressure, and heat flux, on flow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excursion and the pseudo-critical interval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heated tube outlet temperature at the onset of flow instability. Finally, the flow excursion instability boundary was obtained using two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provide helpful insight on the mechanism of Scramjet regenerative coo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distribution Ledinegg instability Onset of flow excursion parallel channels Regenerative cooling SCRAMJET Supercritical flow
原文传递
NHR200-Ⅱ低温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多支路自然循环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一娲 柳雄斌 +1 位作者 李笑天 张亚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0,共8页
多支路自然循环系统会出现流量分配不均的现象,为进一步分析系统流动特性,依托低温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试验台架,建立了多支路并行流道自然循环回路的简化数学模型,利用压降-流量特性图分析了支路倒流现象的机理,并讨论了多种因... 多支路自然循环系统会出现流量分配不均的现象,为进一步分析系统流动特性,依托低温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试验台架,建立了多支路并行流道自然循环回路的简化数学模型,利用压降-流量特性图分析了支路倒流现象的机理,并讨论了多种因素对倒流支路数目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倒流现象降低了PRHR载热功率;增大主换热器(PHE)与空气冷却器(RHE)间的提升高差可以抑制PHE支路倒流现象;存在一临界提升高差,当提升高差小于临界提升高差时,改变PHE或RHE支路的阻力不会改变倒流PHE支路数量,当提升高差大于临界提升高差时,增加PHE支路阻力或减小RHE支路阻力均可以减少倒流支路数量直至完全抑制倒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流道 自然循环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 倒流
原文传递
超临界裂解煤油的并联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景婷婷 何国强 +3 位作者 秦飞 李文强 张铎 王明皓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均匀热流条件下的热流强度增大时,分支管不均匀分配特性增强,但是当壁面加热量使得给定质量流率的煤油出口温度大于完全裂解温度时,非均匀分配特性有所缓和;壁面非均匀加热时,会造成分支管流量不均匀度急剧增大,且热流越大的分支管对应的质量流量越小,进而增大了该位置发生壁面超温的可能性,在热流相差仅0.25 MW/m2时,分支管热流相差最大为33.2%;通过增大入口集液腔流通面积可以改善并联分支管的流量分配特性,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换热效率降低和压降增大的影响,在所研究工况中,入口集液腔为分支管总流通面积的4倍时,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流量分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并联通道 流量分配 超临界碳氢燃料 非均匀加热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下载PDF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集流板多孔结构设计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鹏 张宇峰 +1 位作者 张博 刘晓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0-827,共8页
针对自呼吸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氧气传质效率低和性能差等问题,对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集流板多孔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实验研究。通过建立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模型,分析了集流板开孔形状和开孔率的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指出开孔形... 针对自呼吸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氧气传质效率低和性能差等问题,对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集流板多孔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实验研究。通过建立甲醇燃料电池阴极模型,分析了集流板开孔形状和开孔率的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指出开孔形状对阴极电流几乎没有影响,开孔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阴极电流变化较小。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具有平行沟道的阴极集流板多孔结构,通过对阴极氧气浓度、速度和电流密度的模拟仿真,说明了提出的结构可以有效改善氧气传质和提高电池性能。利用微精密加工技术实现了有效面积为8mm×8mm的自呼吸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室温下测试显示,当甲醇溶液浓度为1mol/L,流速为1ml/min时,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1mW/cm2,为便携式微能源系统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阴极集流板 自呼吸 平行沟道
下载PDF
堵流条件下矩形并联通道非均匀流动传热模拟方法研究
15
作者 陈佳跃 王泽锋 +1 位作者 王啸宇 陈焕栋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共8页
为建立矩形并联通道非均匀流动传热模拟方法,针对板型燃料元件的安全分析提供新的模拟方法和工具,本研究采用一维两流体模型和燃料元件二维导热模型开发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对堵流条件下非均匀流动传热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 为建立矩形并联通道非均匀流动传热模拟方法,针对板型燃料元件的安全分析提供新的模拟方法和工具,本研究采用一维两流体模型和燃料元件二维导热模型开发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对堵流条件下非均匀流动传热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堵流工况下流量分配和燃料温度分布,此外对4种不同功率分布下燃料元件二维导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堵流后并联通道流量和传热量将重新分配,二维导热模型使燃料元件截面温度场分布更均匀。本文开发的热工水力瞬态分析程序能够用于板型燃料元件非均匀流动传热现象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型燃料 堵流 矩形通道 并联通道
原文传递
耦合传热并联矩形通道流动不稳定性数值研究
16
作者 胡钰文 闫晓 +2 位作者 宫厚军 王艳林 周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7-1263,共7页
并联矩形通道间的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系统。对于耦合传热并联矩形通道,其流动传热特性与分离并联矩形通道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获得耦合传热并联矩形通道的流动不稳定性特性,该文采用系统分析程序R... 并联矩形通道间的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系统。对于耦合传热并联矩形通道,其流动传热特性与分离并联矩形通道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获得耦合传热并联矩形通道的流动不稳定性特性,该文采用系统分析程序RELAP5对已有实验本体进行建模,并基于已有矩形通道流动不稳定性数据开展了计算方法验证,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并联耦合通道流动不稳定性规律,并对比研究了分离通道与耦合通道的不稳定性边界。结果表明:耦合通道与分离通道的不稳定性边界相近,通道间传热减弱了耦合通道流量振荡幅值,对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传热 并联通道 密度波不稳定性 RELAP5
原文传递
超临界二氧化碳并联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黄家坚 周源 +2 位作者 黄彦平 罗乔 胡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0-225,共6页
二氧化碳在拟临界点附近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作为换热工质的布雷顿循环系统拥有可观的系统热效率,但物性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流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开展了SCO_(2)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流动不... 二氧化碳在拟临界点附近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作为换热工质的布雷顿循环系统拥有可观的系统热效率,但物性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流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开展了SCO_(2)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流动不稳定性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循环的功率-流量曲线的正斜率区和负斜率区均出现流动不稳定性现象,第1个区间的流动不稳定性为系统性振荡,振荡周期较长,分析为压力降流动不稳定性,第2个区间的流动不稳定性为通道间高频振荡;不稳定起始功率随着系统压力和进口质量流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提高系统压力和进口质量流量可以增强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并联通道 流动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耦合核反馈并联通道异相振荡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铃岚 张虹 +1 位作者 臧希年 刘余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70,共5页
将热工-水力系统分析程序(RELAP5)与细网三维物理瞬态输运程序(TDOT-T)采用并行方式耦合,并对并联双通道系统进行建模,得到系统的不稳定边界图;对耦合核反馈的双管并联通道异相振荡进行研究;重点讨论轴向功率分布及核反馈对并联通道异... 将热工-水力系统分析程序(RELAP5)与细网三维物理瞬态输运程序(TDOT-T)采用并行方式耦合,并对并联双通道系统进行建模,得到系统的不稳定边界图;对耦合核反馈的双管并联通道异相振荡进行研究;重点讨论轴向功率分布及核反馈对并联通道异相振荡的影响。研究发现,轴向功率峰在加热段上游时,系统存在第Ⅰ类和第Ⅱ类密度波2个不稳定区域,在燃料时间常数很小的情况下,核反馈对2类密度波不稳定性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P5/TDOT-T 并联通道 异相振荡
下载PDF
高阶调制下极化码的构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章新城 林灯生 李少谦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8-91,95,共5页
为了避免利用传统方法在高阶调制时无法确定极化码的码元噪声功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将高阶调制信道分解成多个平行的并具有固定噪声功率的二进制输入子信道的方法,将高阶调制下极化码构造问题转化为一般的二进制输入信道的极化码构造问题... 为了避免利用传统方法在高阶调制时无法确定极化码的码元噪声功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将高阶调制信道分解成多个平行的并具有固定噪声功率的二进制输入子信道的方法,将高阶调制下极化码构造问题转化为一般的二进制输入信道的极化码构造问题,从而实现了高阶调制时的极化码构造,并针对格雷映射8-PSK调制和PAM/QAM调制等常用的高阶调制进行特定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推荐方法可以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码 高阶调制 编码调制 平行信道
下载PDF
径向热流密度分布对并联多通道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林 周磊 +2 位作者 昝元锋 杨祖毛 闫晓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68,共4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系统压力为0.89~1.32 MPa、入口质量流速为500~750 kg/(m^(2)·s)、入口温度58.5℃~132.3℃的参数范围内,研究了5根圆管[长1400 mm、外径Φ8 mm、壁厚2 mm(1400 mm×Φ8 mm×2 mm)]加热通道内工质向上...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系统压力为0.89~1.32 MPa、入口质量流速为500~750 kg/(m^(2)·s)、入口温度58.5℃~132.3℃的参数范围内,研究了5根圆管[长1400 mm、外径Φ8 mm、壁厚2 mm(1400 mm×Φ8 mm×2 mm)]加热通道内工质向上流动时,在不同径向热流密度分布条件下并联通道内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的特征,并对比了其流动不稳定边界。结果表明,在对热通道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的参数进行处理时,径向加热热流密度分布对并联多通道流动不稳定边界无明显影响;对于不同热流密度分布的并联多通道结构,其流动不稳定边界和完全对称加热的并联多通道的流动不稳定边界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多通道 径向热流密度分布 流动不稳定性 流动不稳定边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